(圖源:視覺中國)
信息技術經曆了 PC 時代、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加速進入空天信息時代。
上周末,Space X 的超重型火箭星艦第二次發射失敗被聚焦,引發人們對商業航天的探讨;聚焦至國内,近日上海、重慶等多地接續發布政策、組建産業共同體等,紛紛發力布局和發展空天信息産業,賽道愈發升溫。
11 月 20 日 -21 日,钛媒體 APP 在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明月湖空天信息産業國際生态活動上了解到,随着空天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快速發展,空天信息産業方興未艾。業内預測,到 2025 年,空天産業規模将突破萬億元。但目前由于成本、應用等掣肘,産業經濟性還較差,成熟的商業模式還尚待形成。
好消息是,在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背景下,政府、央國企、民企等各參與主體整合、抱團、探索,空天信息産業化正在提速。業内人士紛紛建言,要對标國際水平,加強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的研發攻關,持續降低成本,向 C 端發力加大應用,推動産業協同發展。
萬億賽道方興未艾
所謂空天信息産業,是指運用空間基礎設施和技術手段,收集、存儲、處理和分析來自空天領域的信息并提供多樣化服務的新興産業,主要由衛星制造、天基運營、地面平台和下遊終端應用等環節組成。
近年來,全球主要國家和領軍企業加大力度布局和發展空天信息産業,搶占未來數字經濟競争制高點。據艾媒咨詢預測,到 2025 年,空天信息産業規模将突破萬億元。
銀河航天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徐鳴在演講中以一張全球在軌衛星數量走勢圖切入,指出全球空天信息産業呈現三大趨勢:一是低軌化、規模化、低成本、星座化;二是摩爾定律上天,技術創新助力單星通信能力不斷提升,工業化和批産化大幅降低衛星綜合成本,加速空天信息産業發展;三是在蘋果、華爲、高通等地面電信廠商的推動下,驗證了手機直連的多個典型模式,衛星面向消費級市場爆發,空天産業前景廣闊。
(全球在軌衛星數量,來源:钛媒體 APP 拍攝)
徐鳴進一步拆解空天信息産業規模表示," 傳統航天制造市場規模爲百億級,星座建設運營爲千億級,而空天信息應用則達到萬億級。"
及至國内,從國家頂層設計到各地出台支持政策,空天信息産業發展一觸即發。
舉例而言,北京明确 " 南箭北星 " 産業布局,将衛星互聯網定位爲經濟新增長極;海南依托文昌國際航天城、三亞遙感信息産業園等載體,已形成衛星遙感、北鬥導航、衛星通信、運載火箭、測控等一體的商業航天産業鏈;重慶則提出,到 2025 年将創建國家級衛星互聯網産業創新中心,到 2030 年建成衛星互聯網綜合應用示範區,推動 3-5 家企業上市,引進培育上百家 " 專精特新 " 企業,并形成千億級空天信息産業集群;上海則在本月 20 日最新發布的《上海市促進商業航天發展打造空間信息産業高地行動計劃(2023 — 2025 年)》中提出,到 2025 年,實現空間信息産業規模超 2000 億元……
" 中國已成爲世界上少數能夠獨立設計、研制大容量通信衛星國家之一。"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工程師李忠寶在會上表示,目前我國已發射各類同步軌道通信衛星近 50 顆,建成了較爲完備的廣播、固定、移動三大類民商用衛星通信服務體系。
航天宏圖(688066.SH)高級副總裁、首席品牌官劉東升展示的數據顯示,到 2025 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業務市場規模(年産值)可達 9819.3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19.6%。
當然,在國内,空天信息産業主體目前仍以政府、軍隊、央國企等爲主。比如,李忠寶談到,航天科技集團在衛星通信領域着力打造 " 星頻站網端 " 全鏈路核心競争力,通過構建天地一體化高通量衛星網絡,推動測控、運營和市場營銷等各類業務平台建設,打造親民終端,拓展航空和航海信息服務等新的應用場景,實現 " 衛星運營服務、網絡系統集成與服務、綜合信息服務 " 三大主業協同發展,加速推動我國進入衛星互聯網時代。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自 2015 年開放商業航天準入以來,誕生了一大批商業航天公司,包括多家頭部火箭制造商以及數百家供應鏈企業,他們也成爲推動行業向前的越來越重要的力量,且部分公司已經實現上市。根據《2022 商業衛星産業藍皮書》報告,從 2016 年到 2021 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增速每年都超過 22%。
以航天宏圖舉例,據劉東升介紹,2025 年前,航天宏圖着力建設的女娲星座要發射 54 顆衛星,其中 44 顆雷達衛星,10 顆高分辨率光學衛星。在 2027 年前再發射 60 顆,共完成 114 顆衛星,建成全球領先的通導遙一體化星座。
商業化任重道遠
一個賽道要發展,商業化是必然,但商業化的基礎是具備經濟性,成本和盈利模式成爲關鍵。但就如徐鳴所言,商業航天一詞的重點應該是 " 商業 ",因爲航天本身就難以實現 " 商業化 ",所以更需要用 " 情懷、勇氣、信任 " 來驅動商業航天發展。
方興未艾的空天信息産業,依然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
藍箭航天創始人兼董事長張昌武從基礎設施建設角度指出,低成本、高頻次、大運力的運載火箭仍然是我們國家建設空天基礎設施亟待解決的一個瓶頸問題。
" 雖然随着技術進步,近幾年衛星制造和發射的成本不斷下降,但成本還是很高的,不管國内還是國際上,很多衛星運營主體都是處于虧損狀态。" 在首屆明月湖空天信息産業國際生态活動現場,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内人士向钛媒體 APP 坦言,其實 Space X 的發射失敗對商業航天來說是好事一件,一方面可以提高大衆尤其是投資人對商業航天的容錯率,另一方面也推動國内從業者思考如何降本增效。
中國宇航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一然則提到,當前空天信息産業成爲了衆多省市和區域産業發展的關注熱點,且大多聚焦在産業鏈上遊及其配套,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部分供給不足的問題,成爲了國家隊的補充力量。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多地多區域發展布局的趨同甚至重複的問題,出現了上遊發展擁擠,下遊發展不成比例的現象。
钛媒體 APP 注意到,除了成本和資源配置重複分散的問題外,行業的牽引動力不足是業内人士談得最多的掣肘。
" 當前,每天産生的衛星數據很多,但應用的比例遠低于 1%,應用遠遠不夠。" 國際空間大學航天工程學教授、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孫功淩向钛媒體 APP 直言,而應用不夠又成爲空天信息産業商業化進程的主要因素之一。
孫功淩表示,影響空天信息産業商業化進程的因素主要有幾方面:一是開發與應用割裂,合作機制不健全。比如上遊衛星設計、制造、發射時沒有考慮下遊的數據應用,導緻數量龐大的數據沒有得到應用。二是處理數據的技術或手段不夠。怎麽把有用的數據挖掘出來給有需要的人,提高數據利用率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三是應用場景建立後市場化推廣和盈利的問題沒打通。以衛星導航爲例,主要是國家建立起,大家使用,并未有付費使用的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下遊數據應用盈利模式和場景還待厘清,資本對相關領域的關注度也還不夠,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空天産業商業化的進程。
應用是關鍵
如何解決?
技術爆發迫近,以技術實現降本增效,激發更多應用是根本。
徐鳴建議,要瞄準國際先進水平,支持相關企業加強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研發攻關,持續降低成本,加大應用推廣力度,進一步拉長産業鏈條。
" 就低軌星座技術方面,國内還屬于跟跑、學習階段,但國内研制、生産能力都很強,我們可以快速跟上,實現降本。" 孫功淩也向钛媒體 APP 表示,且結合現在的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拓寬應用邊界。
而以重慶爲代表的地方政府,已經在空天信息産業場景方面發力。在此次的活動上,重慶正式發布首批 15 項應用場景,需求方分别來自于重慶市下屬的公安、自然資源、交通、應急、林業、能源等多個領域的政府機構及相關單位。據介紹,本次發布後重慶市政府将引導相關企業針對首批應用場景開展建設和應用,并對參與場景建設單位提供資金支持、示範推廣及産融支持。
實際上,更多将空天信息産業的應用向 C 端拓展,已成行業共識。孫功淩談到,要推動更多貼近老百姓生活的應用,進一步提升在大衆應用市場規模和服務能力。
上述的業内人士也向钛媒體 APP 表示:" 如果衛星數據隻用于政府、軍隊或機構,經濟性肯定是不夠的,也難以持續。隻有将衛星數據應用于 C 端,用戶數足夠大才可能實現規模化、工業化,并反過來促進企業技術進步、降本增效,實現産業的良性循環。"
張昌武預測,2028 年前,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射能力将有望達到發射 100 次 / 年、有效載荷質量 1000 噸 / 年、單價 2 萬元人民币 / 千克的全新水平。
另外,加強産業鏈上的交流互動,推動産業協同發展是發展趨勢也是業内正在做的事情。此次活動上,中國航天科技、中國航天科工等 12 家單位共同發起設立空天信息産業國際生态聯盟,就旨在打造全球空天信息産業力量聚合平台和協同創新平台,推動政、産、學、研、投深度融合。
同期,總規模爲 1000 億元人民币的空天信息産業基金群成功發起,未來該基金群将圍繞空天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通導遙空天大數據的運營和應用關鍵環節重點企業進行股權投資。(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蘇啓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