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于進行生物實驗的猴子因其采購價格暴漲,成了生物醫藥業内争相囤養的 " 戰略資源 "。早前有媒體報道稱,一隻實驗猴的售價被炒到最高時是 23 萬元人民币,而在 2020 年時隻是每隻 3 萬元。 / 123rf
作者|丁淑瑩
編輯|梁中明 廖穎瑤
本文共3433字,閱讀時間6分鍾
前段時間用于動物實驗的猴子價格暴漲,給全世界不少藥企造成了困擾,有市場人士指出,這可能會打亂不少海外藥企的新藥研發步伐,直接影響到生物醫學基礎研究以及生命科學的方方面面。然而資源稀缺問題也引發了業界另一種聲音:動物實驗是否已經走到時代拐點?生物醫學界需要給動物實驗尋找 " 平替 " 了。
01
與醫學發展緊密相連的動物實驗
19 世紀 80 年代,德國醫學家羅伯特 · 科赫在研究牛炭疽病時,将炭疽杆菌移種到老鼠體内,使老鼠感染炭疽病,最後又從老鼠體内得到炭疽杆菌。這是人類第一次用科學的方法證明某種特定的微生物是某種特定疾病的病原。
實際上動物實驗從誕生至今已經 22 個世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4 世紀的希臘,那時亞裏士多德和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就曾在活體動物上進行試驗。2 世紀時的羅馬醫生蓋倫首次解剖了豬和山羊,因此也被稱爲 " 活體解剖之父 "。
◎ 活體解剖之父蓋倫。/ 站酷海洛
在替代方法尚未成熟的年代,動物實驗作爲主流的毒理研究方法,爲醫學的進步做出過巨大貢獻。據統計,世界上生物醫學有 60% 以上的研究論文是借助實驗動物來進行的。
在醫療領域,基于動物試驗的很多研究曾成功治療多種疾病,包括癌症(肺癌和乳腺癌)、肺結核、帕金森症、癫痫和哮喘,就連盤尼西林和胰島素也是經動物試驗研究出來的産品。
弗雷德裏克 · 珀廷和查爾斯 · 賴特于 1922 年首次從狗身上分離出胰島素,徹底改變了糖尿病的治療方法。在 20 世紀 70 年代,醫學界研究者使用犰狳來研發抗生素療法和麻風病疫苗,之後再運用在人類身上。
◎ 犰狳(讀音:qi ú y ú),又稱 " 铠鼠 ",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熱帶森林、草原、半荒漠及溫暖的平地和森林的一種瀕危物種,是除人類以外唯一攜有麻風杆菌的動物。/ 站酷海洛
從 20 世紀起,世界各地爆發了不同程度的藥物安全事件,使動物實驗與藥品安全緊密挂鈎。
1937 年美國的一種磺胺藥水導緻了 100 多名使用者死亡,當局政府因此收緊了藥品上市的要求,羅斯福總統簽署了《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案》,要求藥品在上市前必須經過動物毒理學研究。之後,其他國家也紛紛頒布了類似的法律。
在 20 世紀 60 年代,沙利度胺悲劇引發世界範圍内大量新生兒出生時肢體畸形,使各國政府又進一步完善了法律條文,要求在藥物出售之前,必須針對孕婦的反應進行安全性測試。因此在 20 世紀,以動物實驗爲代表的毒理學實驗可謂藥物安全的 " 衛兵 "。
◎ 沙利度胺緻殘的嬰兒。據統計,沙利度胺事故共造成全球兩千多名嬰兒死亡,超過一萬名嚴重殘疾,流産和輕微殘缺的并沒有計算在内。/ 網絡圖片
動物實驗也一直是各類疫苗研發不可或缺的一環。2020 年新冠疫情襲卷全球,中國率先在小鼠、大鼠和非人類靈長動物中完成了新冠疫苗的動物實驗,得到了可靠全面的科研數據。
02
人道主義與動物保護法的介入
不過,随着動物實驗的廣泛應用,尤其是活體解剖實踐量的增加,批評和争議也一直伴随左右。
1655 年," 蓋倫生理學 " 的倡導者埃德蒙 · 奧馬拉就提出:活體解剖的悲慘折磨體現在使軀體處于不自然的狀态。奧馬拉也和其他研究者一樣認爲動物生理學可能會受到活體解剖過程中疼痛的影響,使得結果變得不可靠。
另一方面,在道德的基礎上也存在異議,很多人認爲," 對人類有益并不能說明對動物的傷害是正當的行爲 ",動物并不同于人類,因此在動物的結果并不能應用于人類。
◎ 活體解剖備受争議。/ 站酷海洛
19 世紀初,英國社會出現一些反對人類殘酷對待動物的聲音,一些人道主義者和動物保護協會開始呼籲制定相關的法律。1822 年,查理 · 馬丁提出了《禁止虐待動物法令》,并在國會得到通過,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反對人類虐待動物的法令,該法案規定了動物實驗的許可、監督和限制條件,以保護動物免受不必要的痛苦和傷害。
被稱爲 " 活體解剖王子 " 和 " 生理學之父 " 的克洛德 · 貝爾納和他的妻子瑪麗 · 弗朗索瓦 · 馬丁于 1883 年在法國創立了世界第一個反活體解剖學會,他們反對在動物身上進行任何形式的活體解剖,主張用其他方法來替代活體解剖,比如觀察動物的自然行爲,或者使用已經死亡的動物進行解剖。
◎ 克洛德 · 貝爾納(Claude Bernard)。/ 資料圖片
反動物實驗的活動在 20 世紀愈演愈烈,1903 年的英國布朗狗事件持續了 7 年之久,有數百名醫學生和反活體解剖學家圍繞着一尊爲紀念被活體解剖的狗而立的紀念像,與警察發生沖突。1966 年的英國貓視覺實驗,1981 年美國對狗施以藥物進行心髒研究等等動物實驗,都先後因群衆抗議而被迫中止。
而在争議的另一端,贊成動物試驗的人認爲動物實驗對于推進醫學和生物學知識是十分必要的。發展了巴氏殺菌法和疫苗制備方法的微生物學奠基人巴斯德曾說:" 在科學上,沒有犧牲就沒有收獲。如果我們想要爲人類的健康和福利做出貢獻,我們就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地進行動物實驗。"
◎ 巴斯德是第一個成功發明狂犬疫苗的人。1885 年,巴斯德首次爲一個被瘋狗咬傷的 9 歲男孩注射了他發明的狂犬病疫苗。/ 站酷海洛
世界各醫學衛生研究機構則多持中立态度。歐洲生物醫學研究中心認爲,動物實驗是醫學研究中必要的一環,可以幫助人類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發生機制,并且開發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機構提倡使用替代方法來取代動物實驗,并且支持開發新技術來減少對動物的傷害和殺害。
世界科學期刊《自然》在 2020 年發表了一篇名爲《如何減少動物實驗》的文章,文章認爲,人類應該盡可能地減少對動物的傷害和殺害,并且尋找替代方法來取代動物實驗。文章還指出,一些新技術,如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技術,可以幫助人類更好地進行醫學研究。
03
科研進步能否實現方法替代?
動物實驗的替代方案,最早可以推論到 1959 年英國科學家提出的 3R 觀念,3R 即 " 減少 "" 替代 "" 優化 " 三準則,觀念認爲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動物實驗。此後世界各地的動保人士就開始推廣這個觀念,近十年,更成爲了多數歐美國家緻力努力的目标。
如今,已有 AI、器官組織芯片、類器官等方式進入現代實驗科學。例如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開發了一種名爲 "Drug Predict" 的 AI 系統,可以模拟出人體和動物體内的生理和病理過程,從而預測藥物的毒性和療效,并已在臨床前研究中得到了驗證。
◎ 在 50 多萬種化合物中檢索某一種疾病的治療藥物,DrugPredict 隻需要幾分鍾時間。/ 站酷海洛
在器官替代上,器官芯片和類器官的研發亦發展迅速,目前已有大腦、肺、心髒、腎、肝、血管(動脈)、皮膚和骨骼等類器官面世并用于研究。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名爲 "lung-on-a-chip" 的器官組織芯片,可模拟出人體肺部的生理和病理過程,芯片已被用于研究肺癌和哮喘等疾病。而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名爲 "mini-brains" 的類器官,可以模拟出人類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同時已投入到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中。
◎ 劍橋大學的 Madeline Lancaster 教授講述了實驗室培養的迷你腦(類腦器官)如何驅使肌肉收縮。/ 網絡圖片
一項新研究表明,用類器官進行藥物實驗的效果可與動物實驗媲美,而對于癌症治療,基于類器官的靶向和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實驗預測臨床腫瘤的用藥療效,總體準确率高達 83.3%。可以預測,随着 AI、器官芯片、類器官的發展,其實驗效果會更爲精确,從而達到比肩動物實驗的效果。
器官芯片和類器官在價格方面也更有優勢,如肺癌組織芯片國内一套僅需 900 元、肝癌類器官國内一套售價爲 6500 元,各類科研新品的價格數字讓動物實驗使用 " 平替 " 變得可行。
一些國家更已經在管理和科學認證上爲減少和取代動物實驗作出行動。2022 年底,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現代化法案 2.0,該法案規定,新藥不需要進行動物實驗也能獲得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的批準。
◎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現代化法案 ( FDA Modernization Act 2.0,S.5002 ) 。/ www.cov.com
包括在實驗猴資源危機的當下,業界大力倡導使用替代方案不僅是解決實驗猴短缺的問題,它還将推動生物醫學研究産生重大變革。盡管目的契機與以往的人道主義有所不同,但動物資源危機亦有如疾病一般,是自然向人類科學發出的警報,人類如何在科技發展中平順地與生态文明接軌,利用科技反哺和保護自然生态,是未來一大命題。
RECOMM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