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預虧 450 億 -550 億,停牌籌備債務重組,碧桂園接連兩份公告,把危機擺到了桌面上。公司 " 積極尋求政府及各方監管機構的指導和支持 " 的表态,無異于公開求救。
那麽,救還是不救?一時間衆說紛纭,莫衷一是,正反兩方都有充足的理由。
如果深入了解碧桂園危機的來龍去脈,推演債務化解的各種方案,就會發現,這場危機成因錯綜複雜,解困要考慮的因素糾結交纏,碧桂園今時今日的局面,不是在救和不救之間二選一那麽簡單。
政策一直在支持碧桂園等 " 示範房企 "
其實,此輪房企暴雷潮以來,政策一直在防範風險擴散,支持包括碧桂園在内的 " 示範房企 " 正常經營。
2022 年 5 月,碧桂園就和龍湖、美的置業一起被監管層選爲 " 示範房企 "。其後的融資 " 三支箭 ",金融 16 條,碧桂園都是保障和支持對象。
從信貸看,碧桂園獲得 10 餘家銀行超過 3000 億意向性綜合授信。
從發債看,2022 年全年,碧桂園發債、ABS、中票、可轉債等直接融資近百億,完成 3 次股權融資 115 億港币;今年 1 月底,碧桂園又獲批儲架式注冊發行 200 億元中期票據。
那爲何碧桂園仍然爆發危機呢?
除了高負債高周轉模式的原罪,碧桂園布局重心在三四線城市,今年 5 月以來銷售斷崖式下跌,是超乎碧桂園自身預期,估計也是超乎有關部門預期之外的事。
2023 年 1-4 月,碧桂園每月的銷售數據還能穩定在 220 億 -250 億元,從 5 月開始出現了連續下跌,7 月銷售額僅 121 億元。
現在,眼見企業自己已經解決不了困難,政府是否要進一步加大救助力度?
進一步救助碧桂園面臨的倫理困境
說救的話,面臨兩個倫理困境。
首先,幾乎所有的 " 救市 " 都會被诟病助長道德風險,産生讓犯錯者免責的結果,形成 " 大而不倒 " 的錯誤預期。
當年衆多房企拼命加杠杆擠進 " 千億俱樂部 ",除了做大做強的企業家沖動,争取大而不倒的 " 免死金牌 " 恐怕也是部分老闆的心理動因。
市場經濟本該自負其責,何況碧桂園走到今日,實控人難辭其咎。
在此不得不提一下吳建斌。這位房地産行業公認的财務高手,2014 至 2017 年在碧桂園呆了三年,留下一本《我在碧桂園的 1000 天》。
按照書中的描述,吳建斌不斷跟老闆建言,要降低負債率,關注融資成本,如果融資成本高于投資回報率,這樣的錢不能用。老闆不置可否,回過頭給高管開會,反複強調:拿地,跟投,快周轉。
吳建斌最後不顧挽留,毅然離去。字裏行間對老闆充滿敬意,但對他不聽建言的遺憾也是顯而易見。
其次是大股東在危機爆發前夕的騷操作。
就在 7 月 30 日,楊惠妍宣布将碧桂園服務 20% 的股權(當時價值超 60 億港元),捐贈給香港國強公益基金會。這個基金會創始成員爲楊惠妍的妹妹楊子瑩。
其實,除了這筆在敏感時期招緻诟病的捐贈,碧桂園還有一堆關聯企業,關聯交易不少。碧桂園物業多年前謀求國内上市,就曾因關聯交易占比過重等因素被證監會否決。
如果大筆捐贈和關聯交易沒有說法,就會削弱進一步救助行爲在倫理上的正當性。
" 兩害相權取其輕 "
面對碧桂園的危機,也很難說不救。
首先,碧桂園在房企裏面屬于較爲優秀、被官方認可的 " 示範房企 ",出現困局以來一直在努力,坐視其崩盤的話有點可惜。
碧桂園在管理規範上,社會責任上,總體都做的不錯;分紅上不像許老闆那麽吃相難看;大股東從未減持;多元化也隻是拓展了建築領域機器人。
近年來,碧桂園也在努力降負債。2018 年,由于連環事故引發重大輿情,碧桂園踩過刹車。到今年 3 月份,碧桂園披露的 2022 年年報顯示,公司現金短債比 1.6 倍,淨負債率 40%。
碧桂園還遵照政策要求,不遺餘力地 " 保交付 "。2022 年,碧桂園交付了 70 萬套,是排在第二第三名恒大、萬科的 2 倍多;占交付數量前 50 房企的 17.5%。2023 上半年,碧桂園交付了 27.8 萬套。客觀上,這導緻公司現金耗散更快,直到将近枯竭。
2022 年底,大股東還爲上市公司提供了 50.55 億港币無息免抵押借款,顯示出一定誠意。
其次,任憑碧桂園危機爆發的後果可能是相當嚴重的。可以預見的是,爛尾樓,壞賬,供應商,就業,稅收,經濟……
經濟決策有時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 " 次優選擇 ",不存在完美選項。隻要結果無法承受,就得采取行動。救助房地産,不是爲了重走依靠房地産刺激經濟的老路,而是爲了免于觸發 " 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 的底線。
救助方案的難點
如果不能坐視危機爆發,最重要的問題就變成了如何救助。
已暴雷房企中,華夏幸福的化債方案相對來說較有借鑒意義。
根據華夏幸福 2021 年 10 月 8 日公告,華夏幸福計劃 2192 億元金融債務将通過以下方式清償:
賣出資産回籠資金約 750 億元;
出售資産帶走金融債務約 500 億元;
優先類金融債務展期或清償約 352 億元;
現金兌付約 570 億元金融債務;
以持有型物業等約 220 億元資産設立的信托受益權份額抵償;
剩餘約 550 億元金融債務由公司承接,展期、降息,通過後續經營發展逐步清償。
這個方案是在河北省政府大力協調下達成的。光靠華夏幸福自身,債權人起訴,查封,凍結,甚至抓人,都是可以預見的,如此則斷無可能解決問題。
現在華夏幸福的債務問題仍未完全化解,但畢竟得到了分解,也争取了時間。
碧桂園危機難度更大之處,一是規模更大,項目更多;二是現在的樓市本來就在下行;三是重倉三四線,很多地方往往不允許降價銷售,也影響了企業通過市場行爲度過眼前難關。這對相關救助方案是重大考驗。
當然,前面提到的倫理困境,也是大股東需要考慮的。那筆捐贈到底怎麽回事,爲解決問題計,最好有個公開坦誠的說明。大股東及家族如能在資金方面拿出更大的誠意,無疑也會有助于提升政府加大救助力度的正當性。
在此情況下,政府一方面繼續落實 724 政治局會議精神,适時調整優化房地産政策;一方面協調債權人,制定針對性強的化債方案,則碧桂園危機還是有可能伴随着整個房地産市場的觸底回升,得到緩解。(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胡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