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354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7072字,配圖37幅,閱讀需要17分鍾。本文曾于2020年9月27日首發,2023年12月21日重發,内容略有增删改。
本文收錄在專輯"潛艇戰史"、"戰争遺址與潛水"、"電影裏的二戰"裏
接上期(第351篇)
随着太平洋上的戰局被盟軍掌控,日本帝國的陸海軍變得愈發瘋狂,1944年6月爆發的馬裏納亞大海戰(日方稱爲"菲律賓海海戰")中,重新組建亮相的日本航空母艦部隊遭遇慘敗,多達三艘航空母艦被美方潛艇和航空兵擊沉,八成的艦載機被擊落,單純從航空母艦和艦載機作戰的角度,等于已經宣判了日本海航艦載機部隊的死刑!
圖1. 畫作:一艘日本風格的航空母艦遭到毀滅性打擊燃爆起火,可能是描繪中途島或馬裏納亞海戰的場景
實際上,大洋深處的航空母艦作戰并不是有飛機有航母這麽簡單,兩者之間需要經過長期嚴格的配合演練才能形成戰鬥力,日本海軍雖然在戰前積累了豐富的航空母艦作戰經驗,但經過了1942年幾次在海上和陸地上的消耗戰,戰前積累的約3500名精英飛行員已經損失近半,剩下的有不少是戰鬥機飛行員(生存率明顯高于轟炸機飛行員)或原先被認爲不适合駕駛攻擊機的,戰争中期就有不少老飛行員被調入一線作戰部隊。
圖2. 描繪"馬裏亞納獵火雞"艦載航空兵大戰的藝術創作畫
另一方面,在戰時大批量培養的飛行員遠遠達不到戰前飛行員的積累。有一個大緻的統計數據,偷襲珍珠港的六艘日本航空母艦飛行員的平均飛行時間在600小時以上,而到了這一次的馬裏亞納海戰中,九艘日本航空母艦飛行員的平均飛行時間隻有300-400個小時,縮水近半。
圖3. 在馬裏納亞群島和菲律賓群島之間的菲律賓海展開的航空母艦決戰态勢圖
馬裏亞納海戰之後,連300小時以上的飛行員也難以湊夠數了,在日本國内新建成的航空母艦如雲龍級的雲龍号、葛城号已經沒有機會搭載飛機,即使勉強服役,也隻能充作大号運輸艦。實際上,輸了太平洋戰争的一個重要原因還不僅僅是造艦速度慢,而是造艦和培養艦載機飛行員之間的系統工程無法統籌好。
圖4 大規模在航空母艦上服役的F6F"地獄貓"戰鬥機,火力猛馬力大,對日軍艦載機形成碾壓
舉一個例子,我們玩著名的策略遊戲《英雄無敵3》時,一開始總喜歡把高級兵舍搶時間建出來,以便多儲備一些兵力,然而玩大地圖真正的瓶頸是沒錢招兵,所以賺錢和招兵也是一個系統工程。
圖5. 《英雄無敵3》的高清重做版海報,本作大地圖最缺的永遠都是錢
既然用正常的方式無法攻擊到對手,日本人别出心裁地想到了"不正常的方式"。神風特攻名義上的最早提出者是曾經參與制訂偷襲珍珠港計劃的大西泷治郎海軍中将,此時他擔任駐菲律賓海軍第一航空艦隊(基地航空隊)司令官,爲了讓手下那些菜鳥飛行員死得更有價值,他首先動員了第201航空隊的20餘名飛行員,同意"自願參加"自殺式攻擊行動。
圖6. 首個響應大西泷治郎的号召,組織駕機撞艦特别攻擊隊"敷島隊"的關行男大尉(海兵70期)
首次的"神風特攻"發生在萊特島海戰期間,美軍護航航母"聖洛"号不幸被撞沉,美國人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包括麥克阿瑟在内的高級将領也多次目睹日軍的這一類瘋狂的舉動,比如1945年1月4日-9日,在登上輕巡洋艦"博伊西"号前往呂宋島參加登陸的途中,麥克阿瑟的座艦就遭到日本袖珍潛艇"甲标的"和"神風"自殺飛機的攻擊,所幸未遭命中。
圖7. 幾張"神風"相關照片的組合,左下角是被"神風"撞擊後起火燃燒的埃塞克斯級航母"富蘭克林"号,中間是神風第一人關行男大尉,右下角是等待出擊的少年飛行員在撫弄一條小狗
日本人也不是無差别的派出所有飛行員執行"神風",而是搞了一套所謂的自願規則,通過長期的"洗腦"讓年輕的飛行員"心甘情願"地報名參加,對于有實戰經驗的老鳥,一般是不接受其報名的,以便"讓其發揮更大作用"。用于"神風"的飛機也多爲老舊過時的飛機,盡可能加裝炸彈,并想方設法增加末端沖刺速度。
圖8. 本作描繪的是"天"号作戰期間,一架攜帶有"櫻花"自殺式飛機的一式陸攻被擊落,"櫻花"可能是被丢
在海面上,日本海軍也沒有放棄啓動他們的小心思,"甲标的"袖珍潛艇雖然輕便靈活,但仍然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才能投入實戰。那麽,以"甲标的"和碳素(氧氣)魚雷技術爲基礎,取消返航設計的自殺式水下武器,也就應運而生了。
圖9. 意大利人駕駛着"豬"(大名是"慢速魚雷")駛往敵方戰艦下方,準備安放炸藥,實質是一種特種戰
這類自殺式水下武器中,最爲著名的就是"回天"人操魚雷。以活人直接操作的水下兵器并非日本人首創,意大利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就制造出稱爲"水蛭"的人操魚雷,二戰中又制造出俗稱爲"豬"的雙人人操魚雷,不過意大利人的這玩意還是以潛入敵艦水線以下放置炸藥後,再駕駛雷體返航的戰術,好歹算是"九死一生",日本人搞的東西直接是"十死無生"。
圖10. 意大利人和英國人的搞法都是兩個乘員穿着潛水服跨騎在魚雷上,以半潛方式接近目标放置炸彈
實際上,除了意大利人是人操魚雷的鼻祖,英國人、德國人也搞了類似的東東,英國人的人操魚雷跟意大利人類似,稱爲"雙輪馬車",德國人也拿出了很多的創意,軸心國三強整體實力偏弱,所以都寄希望于這類以小博大的偏門兵器。
圖11. 德國研制的"黑人"人操魚雷,相當于一條上下連體的雙身潛艇,上方是乘員艙,下方是魚雷
到了日本人這邊,"回天"的設計實際上更多采納了"甲标的"的經驗,動力部分則采用九三式氧氣魚雷的雷體,艇身中部可容納1-2名駕駛員,爲搭乘乘員還特意增大了雷體的尺寸。
圖12. 博物館中的德國造"黑人"人操魚雷,上方的乘員艙使用了全透明艙蓋,非常黑科技,曾在一部老電影中出現
"回天"自殺式魚雷最早的設想在1943年就由特殊潛艇"甲标的"乘員黑木博司大尉和仁科關夫中尉提出,但當時并未得到重視。1944年9月,也就是馬裏亞納海戰結束後不久,日本所謂"絕對國防圈"已經被突破,許多狗急跳牆的招數都立即特批上馬了,"回天"魚雷也于山口縣大津島的基地實際進行了開發。
圖13. 從尺寸上來判斷,這枚回天很可能是回天2型
"回天"人操魚雷先後一共開發了5個型号,分别是1、2、3、4、10型,其中1-4型均采用了九三式氧氣魚雷的動力系統,10型以九二式魚雷改造。隻有1型有實戰記錄,總計建造400多條,實戰使用了100多條。2、4、10型僅少量建造且無實戰記錄,3型仍處于設計階段。
圖14. "回天"人操魚雷1型線圖,注意雷體中部的乘員艙,其後方就是九三式氧氣魚雷動力部分,兩段直徑不同
以"回天一型"爲例,全長14.75米,直徑約1米,排水量約8.3噸。與普通魚雷類似的是,"回天"最前端爲戰鬥部,裝載的炸藥量超過3300磅(約1.5噸)。與之對比,最常見的日軍九一式航空魚雷的直徑450毫米,戰鬥部裝藥量爲240公斤;普通日本潛艇裝備的九五式魚雷直徑533毫米,裝藥量約爲405公斤;"甲标的"裝備的九七式魚雷直徑457毫米,裝藥量約450公斤(通過縮短射程換取裝藥量的提升);即使是威力巨大的九三式魚雷(西方稱之爲"長矛")也不過是直徑610毫米,裝藥也隻有490公斤(不到0.5噸),"回天"喪心病狂地增加到九三式的三倍裝藥量,的确是看起來"威力巨大"。
圖15. 另外一張回天1型的實物照片,注意雷體尾舵增加了調節器,這是發射後不管的93雷沒有的
"回天一型"的雷體中部設計有1名乘員的座艙,大緻就在整條魚雷的中間,由于直徑所限,可想而知坐在雷體裏的"魚雷駕駛員"有多麽憋屈,好在"正常情況"下,該乘員也不需要跟"甲标的"乘員一樣憋屈那麽久。乘員的周圍有許多操作閥門,可以控制雷體的浮沉、前進和轉向,同時其前方有一具小型潛望鏡,用于确認敵艦的位置。
圖16. 位于東京遊就館内的"回天"人操魚雷1型,注意其左側爲九三式氧氣魚雷的動力部分對比
乘員艙後部是動力艙,爲了節約開發進度,動力部分幾乎是沿用了九三式氧氣魚雷的後半段,以至于"回天一型"的外觀看起來就像是用前段直徑1米的粗管子套在了後段直徑0.6米的細管子上,這是區分"回天一型"的重要特征。
圖17. 與上圖爲同一地點的展廳,注意回天雷體尾部增加的大型方向舵,以及兩者類似的雙螺旋槳
衆所周知魚雷是一種水下兵器,航行的全程都難以得到空氣的補充,必須在雷體内同時儲存燃料和助燃劑,早期魚雷直接用普通壓縮空氣爲助燃劑,實際上真正起助燃作用的是其中的氧氣。1923年,英國研制成MK1型魚雷,通過提高壓縮空氣中的氧氣比例來提升助燃效率,使得魚雷的航程和航速大增。
圖18. 東京遊就館的另外一項展品,袖珍潛艇"海龍",可下挂兩條普通魚雷,艇艏也能攜帶戰鬥部,裝藥量巨大但航速較慢
消息傳到日本後,引起日本海軍的極大注意,特意成立了艦政本部第一部第二課,由魚雷專家岸本鹿子治擔任課長,主攻方向就是"氧氣魚雷","甲标的"也是這個部門"順帶"研究出來的。岸本上任後,不顧海軍省元老豐田貞次郎等人的反對,在新調任的吳海軍工廠魚雷實驗部的朝熊利英及剛從英國留學歸來的大八木靜雄等人的支持下,繼續進行100%氧氣助燃劑的研究。
圖19. 九三式氧氣魚雷和"甲标的"袖珍潛艇的立項締造者岸本鹿子治,海軍技術少将
實驗過程一開始并不順利,日本海軍自從1926年開始購入英國新型魚雷後,立即展開逆向研究,采用空氣和氧氣各50%的方式進行配比,然而實驗室爆炸事故頻發,一度讓海軍高層認爲這是條死胡同,就算研制出來也不敢裝備。岸本更爲激進,直接要求用100%純氧作爲助燃劑,這樣才能最大化提升魚雷的性能,發揮純氧氣助燃劑的效率。
圖20. 九三式氧氣魚雷(日方稱九三式酸素魚雷),可能放在某大廈(海軍省?)門口
岸本團隊随後發現,在魚雷發動時就直接向燃燒室内注入純氧極易引發爆炸,但如果讓燃油先在空氣中穩定燃燒,随後再向燃燒室注入純氧便不會引發爆炸。于是他們設計了一個折衷的解決方案:添加一個較小的壓縮空氣室儲存少量普通空氣,通過調壓閥将壓縮空氣引導至燃燒室後點火;待壓縮空氣燒完之後,觸發打開結合閥,從主氣室裏導入純氧氣,使燃油猛烈燃燒,自動調壓閥可以将出艙氧氣的氣壓控制在10個大氣壓,以維持航速的穩定。爲了保密,他們對外将壓縮空氣室稱爲"第一空氣室",将氧氣室稱爲"第二空氣室"。
圖21. 日本漫畫中,孤獨地坐在回天魚雷雷體裏的駕駛員,陰森恐怖如同一具行屍走肉
1933年年初,九三式魚雷在吳港的魚雷靶場進行試射,大獲成功,在尺寸和戰鬥部裝藥都已經極大提升的情況下,最大航程被提升到了驚人的20公裏(48節),如果采用低速發射更可以達到40公裏(33節)。實戰中,大部分艦長都會選擇在10公裏左右發射九三式魚雷,絕大部分該魚雷的戰果也是在10公裏以内取得,與此對比的是,同時代的西方海軍的魚雷射程多在5-8公裏以内,九三式的航程、威力優勢非常明顯。
圖22. 魚雷攻擊是日本海軍特别重視的一項戰術,從航空兵到水面艦艇到潛艇都特别重視
1936年,九三式魚雷開始裝備前線部隊,到太平洋爆發時,幾乎所有具備條件的日本水面艦艇都換上了威力巨大的九三式魚雷,同時爲潛艇部隊開發了九五式氧氣魚雷,爲"甲标的"部隊開發了九七式氧氣魚雷。氧氣魚雷的另外一個優點就是航迹隐蔽,在少量壓縮空氣消耗幹淨後便無需在水面排出無用的惰性氣體,從而一般無法發現明顯的航迹,真正如一條條水下的猛獸。
圖23. 日本海軍寄予厚望的大殺器:重裝魚雷艦"北上"号和九三式氧氣魚雷
在日本電影《沒有出口的海》裏,描繪了更多"回天"魚雷的操作細節。由于回天裏加入了乘員,可以由此人來調節助燃劑的導入從而實現不同的航速。由于增大了雷體重量,回天的航程也不能跟九三式氧氣魚雷相比。
圖24. 日本電影《沒有出口的海》劇照,右邊着黃色潛艇服的是回天特攻隊員,左側白衣爲維護兵,回天部隊的徽章是菊花流水紋
一般來說,采用12節經濟航速時,可以達到125公裏的最大航程。采用30節的最大航速時,隻有不到30公裏的航程。在航程的末端,由于燃料和助燃劑消耗殆盡,還需要乘員手動增加海水的注入量,以避免雷體因浮力增大而沖出海面。
圖25. "海龍"特攻潛艇的創作,這玩意比"甲标的"要小,但比回天略大,艇體上面的大型指揮塔是區别處
回天魚雷的"正常作戰方式"(如果能稱爲正常的話)是這樣的,首先由母艇搭載至作戰區域,母艇發現目标并行駛到7-8公裏的距離,在這個距離上,在水下慢速行駛的母艇基本上非常安全的,然後發起"回天戰",乘員通過交通管,直接從母艇内進入回天魚雷,然後從母艇脫落,乘員駕駛回天接近到目标約2公裏處,啓動最大航速向目标沖去。
圖26. 最著名的回天母艇伊-58号,屬巡潛乙型,大型化的艇體可以攜帶多達前二後四共6條回天人操魚雷
同樣,我們可以與普通的潛艇攻擊方式做個對比,爲了提升命中率,潛艇通常會選擇接近到距離目标2-3公裏的距離,然後測算好提前量,以多發齊射的方式發射魚雷,然後下潛逃走。顯然,距離越近則命中率越高,危險度也越大。"回天戰"的作戰距離實際上把母艇的危險性降低了。
圖27. 模型作品,母艦似乎是一艘驅逐艦,從艦尾正在投放一條"回天一型"魚雷
回天人操魚雷的投放方式跟"甲标的"比較類似,包括水下投放和水面投放兩種。"甲标的"的水下投放早在1942年10月的瓜島戰役時就已在實戰中考驗過,适合通過潛艇母艇來投放,隐蔽性更好。水面投放也在戰前建成的"甲标的"母艦和1944年建成的一等輸送艦上驗證過,主要思路就是通過艦尾的滑軌将回天人操魚雷投入海中,然後由其自行操縱。
這種投放方式目前已知的就是在輕巡洋艦"北上"号測試過,這個"北上"在戰争中期曾經作爲重裝魚雷艦,搭載多達40具魚雷發射管,可以一次齊射80條九三式氧氣魚雷,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大殺器。
然并卵,"北上"部署在北太平洋,從沒有得到釋放"大殺器"的機會,這跟許多海戰遊戲裏的牛逼哄哄形成鮮明的對比和諷刺。
圖28. 1945年搭載在輕巡洋艦"北上"号的回天人操魚雷,準備進行投放實驗
圖29. 同上圖,在母艦以17節航速行駛時,将回天通過艦尾滑軌投入海中
圖30. "北上"重魚雷艦的模型作品
圖31. 完成投放後的"北上",右側可以見到大量防空武器,而這些位置原來是五連93發射管
圖32. 模型高手作品,一等輸送艦艉部特寫,注意有一條滑軌上的"甲标的",另一側是兩條登陸艇
1945年,"北上"号灰溜溜地拆除了所有的魚雷發射管,安裝上特制的滑軌,準備"以質取勝",裝載回天人操魚雷,用于本土決戰。"北上"在釋放回天魚雷時的操作算是一切順利,由于"北上"艦體最高速度達32節以上,比僅能達到16節的一等輸送艦更加利于快速接敵。
隻是然并卵,"北上"仍然沒有得到實戰的機會,1946年被拆毀。50年後,"北上"以重裝魚雷艦活躍于各大在線海戰遊戲平台裏,憑借強悍的武備大殺四方,風頭無兩,似乎是太諷刺了些。
圖33. 使用"回天"進行訓練的照片
圖34. 搭載在母艇上的"回天"1型,這兩條"回天"的位置是在母艇艦橋前方
圖35. 模型彩繪:"回天"2型,未投入實戰
圖36. 模型彩繪:"回天"10型,未投入實戰
圖37. 日本人對"回天"進行了詳盡的考證,并出版了書籍翻譯成英文,三名作者顯然是日文的英譯,配圖中央時"回天"母艦和兩條前甲闆的"回天"1型,背景的現代軍艦就顯得不倫不類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 給本站投稿隻需要輸入關鍵詞"投稿" -
- 加入粉絲群,隻需輸入關鍵詞"加群" -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裏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