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後台好多媽媽咨詢:為什麼好好的孩子,生一場病,性格大變:黏人、愛發火、脾氣差!難道說新冠不隻會讓孩子發燒,還會改變他們的性格嗎?
圖片來源:丁香媽媽
看着孩子剛病愈,瘦小的臉,舍不得發火,但孩子「作起來」真的讓人頭疼,這可怎麼辦好?
我們去咨詢兒童心理學老師,她和我們詳細解釋:
寶寶的脾氣和性格當然不可能因為一場病改變,新冠病毒也沒有這麼大的能耐。那為什麼孩子病好了以後,脾氣不如從前呢?
這裡既可能是孩子的原因,也可能受到了家長的影響。
對疾病的恐懼
無法很好表達自己
讓孩子變得愛發脾氣、黏人
認知能力有限,孩子無法理解自己為什麼會生病,心裡還有恐懼
生病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影響,我們大人也是經曆了幾次後,才慢慢适應,不再恐慌,可是小朋友并沒有那麼多經曆。
因為不了解,孩子會放大自己對疾病的恐懼,承受巨大的不安和壓力,缺乏安全感。比如有的小朋友生病時,會以為自己快死了,以為自己會失去爸爸媽媽,自然會變得脆弱、黏人,情緒極不穩定。
圖片來源:網絡
即使身體已經慢慢恢複了,心理上的不安也會持續一段時間,痊愈後孩子有時會依舊很黏人,做什麼都要媽媽陪着,偶爾還會耍耍小脾氣。
身體沒有完全恢複,孩子不懂得怎麼表達不舒适
老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很多大人轉陰後,都覺得身體大不如前,幹一點活就累出一身虛汗,孩子的情況可能也是一樣的。
雖然明顯的症狀已經消失,但身體并沒有完全恢複,和生病前健康的狀态相比,孩子還是會覺得不舒服、不痛快,而孩子的表達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并不能很好處理這樣的情況。
當難受、不舒适等各種感受出現時,孩子隻會用發脾氣、哭鬧這樣原始的方式來發洩情緒。
而且壞情緒是會累積起來的。孩子就像一個杯子,生病期間不停地往裡面裝「負面情緒」,雖然偶爾會倒出來一些,但想要完全清空它,還需要一段時間的。
面對這些壞情緒,孩子同樣不懂得怎麼用他人能夠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隻會用原始方式發洩。
所以會出現一些爸爸媽媽說的:「生病時任性,病好了還是任性,易躁易怒,壞脾氣!」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大人心疼寶寶,頻繁給寶寶的壞習慣「開綠燈」
讓寶寶病愈後容易感到落差
我們不妨先回憶一下,孩子生病時,我們有沒有過下面這些想法:
孩子生病太可憐了,燒得人都焉了,真讓人心疼;
看着孩子那麼難受,飯也吃不香,玩也玩不好,先别對他那麼嚴格,想看電視就看吧,不想吃飯就喂吧;
恢複健康最重要,等孩子病好了,我再管他。
上面這些想法看似都很正常,但我們的好心可能會辦壞事。
孩子們都是小機靈鬼,對大人的态度非常敏感,這是他們的生存之道。
我們對他們的憐愛,會讓他們感覺自己很脆弱,讓他變得黏人、依賴性強,還可能讓孩子喜歡上生病,喜歡這種被大人憐惜、照顧的感覺。
寶寶生病時,因為心疼,我們還可能會給他們的壞習慣「開綠燈」,讓他們對規則的界限變得模糊,覺得「生病了做什麼都可以」:
比如:
生病時,想看多久電視都可以;
生病時,想吃什麼零食都可以;
生病時,想要媽媽抱多久都可以;
當規則因為生病被打破後,孩子們嘗到了甜頭,而且孩子還可能會把這些特權看作是你愛他的表現。
病愈後,我們覺得可以正常管教孩子了,但孩子會希望爸爸媽媽一直這樣愛我,一直這樣包容我。
放任和管教之間形成強烈落差,打破孩子内心的平衡,安全感。孩子會吵着,鬧着回到生病時的特殊待遇,去證實你是不是和之前一樣愛他、包容他,重新建立内心的安全感和規則感。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學會三步搞定
孩子生病後脾氣差、黏人
通過繪本、紀錄片等帶孩子了解疾病,緩解内心的恐懼
我們平時可以多帶孩子看一些繪本、紀錄片了解身體構造,健康知識。經曆生病後,寶寶有了真實感受,這個時候是更好的時機。
通過繪本、紀錄片,帶孩子全面了解受疾病影響,我們會經曆什麼,身體是如何抗争的,這些都能很好地減少孩子面對未知的恐懼,激發孩子的勇氣。
在帶寶寶觀看紀錄片或繪本時候,可以着重告訴寶寶這次生病,他受影響的部位是哪些?在哪裡?和寶寶互動時,問問寶寶生病時候感受是什麼等等。
通過這樣的互動學習 + 回憶,教會寶寶認識身體,學會一些表達不舒适的詞語,鼓勵寶寶表達自己的狀況。
可能有的孩子在了解後,自己已經不生病了,也會反反複複說他當時哪裡不舒服,這個時候我們及時給予回應,當孩子發現自己的難受情緒會被看見、被理解後,就不會那麼緊張、擔心,也利于以後孩子生病及時表達。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面對孩子病愈後還無理取鬧,溫和拒絕,逐步建立規則
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生病時候,會有一些小任性,但底線和規則還是需要和生病前保持一緻。
如果我們已經在孩子生病時候,打破規則,要做好心理準備孩子可能不會一下子就能重新建立好規則,需要逐步建立。
當孩子發脾氣、提出無理要求時,溫和拒絕;等寶寶情緒緩和後,幫助孩子區分哪些行為是允許的,哪些是不允許的,多給正确的行為正面鼓勵。
比如:孩子感覺不開心時,扔東西是不行的,捏捏枕頭是可以的;要媽媽抱抱是可以的,咬媽媽不可以。
當和孩子溝通後,孩子還發脾氣,并且使用了錯誤的發洩方式時,我們要先制止他,然後讓他在正确的行為裡做選擇:「你是想喝水,還是要媽媽抱?」
如果孩子按照你的引導,選擇了正确的方式,那一定要好好地表揚他,因為他願意學習和改正,這是很了不起的。
假如孩子還在氣頭上,并不按你說的做,那麼隻要他不傷害自己和别人,我們就不必幹涉,讓 TA 自己冷靜一會兒,也是平複情緒的好方法。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面對孩子生病後黏人,不要着急推開,多鼓勵孩子獨立
除了發脾氣,有些媽媽還很頭疼孩子黏人的問題。其實不管孩子有沒有生病,他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在心理上實現從依賴到獨立的轉變。
我們越是想把孩子推開,他越會焦慮不安,擔心媽媽不要他了,反而更黏着你不放。我們倒不如反過來,當孩子沒有黏着你時,哪怕隻有五分鐘,你也要誇一誇他的獨立。
寶寶一個人吃飯 / 玩玩具 / 看繪本,都不用媽媽陪,真的好厲害呀!
你真是大孩子了呢!
正面的反饋會給到孩子力量,而且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嘛,聽到大人這麼誇自己,他總得維持一下自己的光輝形象。慢慢的,他就從裝獨立,變成真獨立了!
其實不隻孩子生病會變黏人、愛發脾氣,我們大人也一樣,誰不希望難受的時候被人關心,煩躁的時候被人理解呢?
所以我們也理解一下孩子吧,給他一點時間,别急着往他身上貼标簽;等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完全康複了,他又會變成原來那個活力滿滿的小可愛。
本文專家
陳豔
合作專家
複旦大學金融碩士
中科院兒童心理學在讀博士
蘇靜
審核專家
國家認證心理咨詢師
策劃制作
策劃:蘭蘭
監制:大力、阿童木
排版:月餅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