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獵雲精選;文 / 邵延港
今年 2 月份剛發布首款芯片及解決方案,寒武紀的智能駕駛芯片項目就受挫了?
日前,據新浪科技消息,寒武紀陷入裁員風波,這次裁員是以其負責智能駕駛芯片業務的行歌科技爲主。該報道援引行歌科技一位前員工透露,行歌科技的軟件部分裁員近半,硬件部分隻保留少數員工 " 善後 ",且新項目已經暫停,未來或将被放棄。
就此消息,獵雲網向寒武紀方面求證,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複。
行歌科技于 2021 年 1 月由寒武紀主導成立,是寒武紀控股子公司。行歌科技肩負寒武紀布局車載智能芯片應用場景的重要使命,其主營業務是緻力于打造高性能的智能駕駛 SOC 芯片、智能駕駛軟件平台以及參考解決方案。
盡管當前英偉達、英特爾等國際巨頭在搶占市場份額,但智能駕駛芯片市場格局還沒有固化,像行歌科技以及同行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等也被資本市場青睐。一邊是寒武紀的極力支持,另一邊資本市場上智能駕駛芯片也在受到追捧,行歌科技爲何會走到這一步呢?
若行歌科技前進受阻,寒武紀在汽車業務線上的發展也要受限。受此消息影響,寒武紀 7 月 28 日低開,開盤後一度跌超 4%,當日收報 160.8 元 / 股,市值 669 億元。
智能駕駛芯片的 " 火 ",暖不到寒武紀?
據報道稱,此次裁員寒武紀旗下子公司寒武紀行歌(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了重災區,該公司在南京、深圳等分公司均進行了裁員。
而寒武紀 6 月 1 日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公司控股子公司行歌科技主要從事智能駕駛芯片方面的工作,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
其實,此前市場就已有行歌科技相關的裁員信息,7 月初," 寒武紀裁撤南京行歌業務 " 的消息在職場社交平台引起了大規模的讨論,7 月 12 日寒武紀方面表示:" 網上的信息可能還是需要做一個甄别,請以公司官方公開披露信息爲準 "。
目前,行歌科技未來是否會被放棄尚無定論,毫無疑問的是,行歌科技是一家含着金湯匙出生的智能駕駛芯片企業。
" 如果把 AI 和芯片結合起來,能不能做點東西出來呢?" 基于此寒武紀誕生了,按照相同的思路,把 AI 芯片和汽車結合起來,于是就有了行歌科技。
在寒武紀 2020 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寒武紀 CEO 陳天石就曾透露,寒武紀不會缺席車載智能芯片這樣一個重要的應用場景。2021 年 1 月,寒武紀出資 1.2 億元設立行歌科技。一個月後,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及大中華區汽車行業負責人王平便加入了行歌科技。
在 2022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陳天石正式公布了關于行歌智能駕駛芯片的基本信息,包括算力超過 200TOPS、7nm 制程工藝,以及獨立安全島、成熟軟件工具鏈等。
據公開信息行歌科技的核心研發團隊來自行業領先的芯片公司,負責芯片總體開發與芯片架構設計的骨千負責人都有約 20 年的芯片架構設計經驗,他們領導研發的芯片産品實現了數億顆以上的銷售。行歌科技的總部位于南京,與上海、北京、深圳多地團隊協同聯動。
在資本市場上,行歌科技也備受追捧,截至當前,行歌科技已連續完成三輪融資。據天眼查信息,2021 年 7 月,行歌科技獲得了蔚來、上汽、甯德時代等機構的天使輪投資;2022 年 1 月和 9 月,又分别獲得聯想、國科投資以及博世創投、商湯科技、招商局創投等機構的戰略投資。
智能駕駛芯片在市場備受關注,地平線、黑芝麻智能、芯馳科技等初創公司在資本市場瘋狂吸金,近期黑芝麻智能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正沖擊上市,國産 GPU 初創公司壁仞科技也在傳赴港上市。
同樣被資本青睐,智能駕駛芯片的 " 火 ",爲何暖不到寒武紀了呢?
布局智能汽車場景,寒武紀開源受阻
寒武紀的生意最初靠的是華爲。2016 年 3 月寒武紀一成立,便推出了首款 1A 處理器,應用于華爲首款 AI 手機芯片麒麟 970,搭載到華爲當年的旗艦機型中。終端智能處理器 IP 許可成爲寒武紀早期的主要收入來源。
直到後來華爲自研 NPU 處理器,寒武紀才意識到自己并非無可替代,IP 授權生意不适合寒武紀。于是寒武紀在 IP 授權業務之外,先後推出了雲端産品線,包括雲端智能芯片和加速卡及訓練整機産品;邊緣産品線,包括邊緣智能芯片和加速卡;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後來,寒武紀将智能汽車作爲重要的終端場景。2021 年,寒武紀确立了當前 " 雲邊端車 " 的戰略布局。
據寒武紀 2022 年年報,其 IP 授權及軟件業務收入已經縮水至 113.79 萬元,同比下滑 83.44%;雲端産品線以及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成營收支撐,但作爲寒武紀最大營收來源的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收入僅同比增長 0.64%。
此時的寒武紀需要新的業績增長點。今年大模型帶來的算力缺口,于是寒武紀踩中一次風口股價大漲。但在算力闆塊,想要成爲 " 中國版英偉達 " 的又何止寒武紀一個,海光信息、寒武紀、龍芯中科、壁仞科技也在躍躍欲試。
行歌科技依托寒武紀在智能芯片領域的技術積累和産品經驗,在應用場景上可以與寒武紀既有的雲邊端産品線緊密聯動。寒武紀也是國際上少數幾家全面系統掌握了通用型智能芯片及其基礎系統軟件研發和産品化核心技術的企業,可以爲行歌提供技術積累和強有力的研發支持。
在業務規劃層面,去年陳天石曾透露行歌科技正在研發 3 款智能駕駛芯片,覆蓋 L2-L4 級。這 3 款在研芯片分别爲:MLU590 是全新一代雲端 AI 訓練芯片;SD5223 是 L2+ 智能駕駛行泊一體芯片;SD5226 是 L4 高階智能駕駛多域融合平台 SoC,采用 7nm 制程工藝,預計 2023 年發布。
根據行歌科技執行總裁王平在今年 3 月份的一場論壇中的演講得知,行歌科技今明兩年将正式發布兩款智能駕駛芯片—— SD5223 和 SD5226。其中,SD5223 最大算力超過 16 TOPS,單顆 SOC 可以實現行泊一體的功能,将于 2023 年年中發布,實現智能駕駛系統向 5-10 萬元的入門級車型覆蓋;SD5226 的 AI 算力超過 400 TOPS,CPU 最大算力超過 300K+DMIPs。
行歌科技肩負寒武紀破局智能駕駛的使命,若此時 " 或被放棄 ",對寒武紀的業績增長将形成考驗。這對于剛成立不久的行歌科技來說,增加了不少壓力,對寒武紀盈利的信心也削弱了幾分。
連虧 6 年,寒武紀壓力日漸增大
作爲 AI 芯片第一股,寒武紀的光環如今已經暗淡了不少。盡管趕上了這輪大模型帶來的 AI 算力熱潮,但裁員、虧損等利空還是讓寒武紀有些吃不消。
自 2017 年公開披露财務數據以來,寒武紀就一直處于虧損狀态。數據顯示,從 2017 年至 2022 年,寒武紀分别虧損 3.807 億元、0.41 億元、11.79 億元、4.34 億元、8.25 億元、12.56 億元,連虧 6 年,寒武紀的累計虧損額超過 41 億元。
在研發投入方面,寒武紀向來不手軟。據統計,2019 年至 2022 年,寒武紀研發投入分别爲 5.43 億元、7.68 億元、11.36 億元、15.23 億元,而同期營收分别爲 4.44 億元、4.59 億元、7.21 億元、7.29 億元。近四年,寒武紀的研發投入都遠超同期的營收。
在研發投入中,員工薪酬占比較大。2019 年 2022 年,寒武紀研發人員從 680 人增至 1205 人,研發人員平均薪酬也從 41.65 萬元增至 72.38 萬元。
行歌科技作爲成立兩年半的公司,至今尚未實現收入,甚至首款産品尚未量産交付。據寒武紀 2022 年報,行歌科技 2021 年沒有營收,淨虧損 0.3 億元;2022 年也未實現收入,反而淨虧損擴大至 2.48 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淨流出 1.61 億元。
智能駕駛芯片的商業化推進普遍很慢,不隻是行歌科技進行了大量投入,據近期沖擊港股的黑芝麻智能招股書,其在過去三年間的營收分别爲 5302 萬元、6050 萬元和 1.65 億元,累計僅有 2.79 億元,虧損額合計達到 58.71 億元。
目前,寒武紀現金流情況也壓力重重。截至 2023 年第一季度末,寒武紀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淨流出 2.69 億元,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爲 18.58 億元,較 2022 年末減少了 6.09 億元。按照這種燒錢速度,寒武紀今年就需要準備融資。
實際上,今年 4 月寒武紀上市後首次定增已經落地,已募資 16.72 億元。而定增規模已較原計劃縮減了 8 億元。據寒武紀近期公告,其在 2020 年 IPO 時募集的 25 億元,截至 2023 年 7 月 17 日,結餘 3.15 億元。
寒武紀業績虧損太久了,智能駕駛芯片曾被視爲其商業化破局所在,行歌科技能否如願将智能駕駛芯片量産呢?畢竟其當務之急還是縮小投入與收入之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