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雷科技 leitech
2019 年,随着華為 P30 Pro 和 OPPO Reno 10 倍變焦版的先後面世,其搭載的潛望式長焦鏡頭所帶來的全新拍攝視角徹底改變了消費者對于手機攝影的印象。也從這個時間節點開始,越來越多的手機都開始舍棄輕薄紛紛用上潛望長焦鏡頭,為的就是滿足當時消費者的需求。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9 年全球搭載潛望式長焦鏡頭的智能手機出貨量約 1500 萬部,2020 年約為 8300 萬部,迎來增長高峰,增長率達到了 400%。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潛望式長焦鏡頭都會是未來手機的主流配置之一。
但結果大家都知道,潛望式長焦鏡頭在近兩年的熱度明顯大不如前,尤其是 2022 年大部分旗艦手機都不約而同地放棄了曾經作為重要賣點之一的長焦鏡頭,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以實用為主的鏡頭。
難道說還沒火到兩年,潛望式長焦鏡頭就已經要成為市場的棄子了?還是說如今的手機廠商拿出了兼顧了實用性更好的方案呢?
怎麼大家都不 " 愛 " 高倍率長焦了?
潛望式長焦鏡頭固然能夠帶來更長的焦距,好讓用戶能夠拍到更遠的景物,如果說畫質決定了圖片質量的上限,那麼焦段則是決定了下限。但潛望式長焦的缺陷也很明顯,首先是體積和重量問題,它會進一步擠壓原本就十分金貴的手機空間,導緻手機廠商為了在手機重量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就不得不為此閹割掉其他配置,最常見的是縮小電池容量。
其次潛望式長焦鏡頭的模組成本也非常高,光路結構相當複雜,想讓它發揮出全部實力還得依靠專業算法配合,所以它的調校難度也比普通傳感器更高不少,之前也有手機廠商公開表示潛望式長焦鏡頭的成本很高,再加上光學防抖,價格甚至要比不少大底主攝還要貴上一些。對于手機廠商來說這也是一個難題,既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又要保證手機的價格處于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區間,難以從中取得一個平衡點。
最後是如今潛望式長焦鏡頭雖然才經過兩三年的發展,但在體積、畫質上幾乎已經到頂了,很難再取得大的突破。由于如今手機的主攝尺寸越來越大,進一步擠壓了潛望式長焦的空間,所以導緻如今潛望式長焦鏡頭的像素可能一直在提升,從最初的 800 萬到 1300 萬,再到後來的 5000 萬甚至 6400 萬,但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傳感器尺寸卻一直沒什麼變化,這對于長焦鏡頭的畫質提升限制非常大,尤其是在光線條件較差的晚上,長焦鏡頭的表現跟主攝的差距會被進一步拉大。
畢竟手機的成像原理和相機相同,但是手機受限于機身大小,攝像頭不能做得太厚,所以相對于相機來說,手機要發展長焦除非不考慮厚度,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消費者再喜歡拍照、再喜歡長焦鏡頭也不可能接受一台又厚又重的闆磚機。
種種原因導緻越來越少手機搭載潛望式長焦鏡頭,這麼一顆成本高、占用空間大、實用性并不算太強的鏡頭。但直接舍棄長焦鏡頭是不現實的,随着消費者對于手機影像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長焦鏡頭需要另尋一條出路,好在已經有手機廠商找到了解決方案。
融合算法才是未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除開小米和三星外,幾乎所有的影像旗艦都走上了另一個方向:用高素質硬件搭配融合算法讓紙面上的參數變得不那麼具有參考性。最典型的莫過于華為 P50 Pro/Mate 50 Pro、vivo X90 Pro+ 和小米 13 的新方案,雖然三者都搭載了素質較高的長焦傳感器,但它們都不約而同地将變焦建議倍數定在 3.5 倍而并非常見的 5 倍。
雷科技制圖
也就是說不少廠商已經開始對手機長焦做減法,通過更強的 AI 算法、更先進的 ISP 處理器、高素質傳感器和算法實現無損變焦效果,簡單來說,由于内部結構空間的局限,注定智能手機在硬件上不可能如專業相機那樣自由發揮,因此計算融合攝影成為了最可能有作為的方向。
有意思的是,這幾款手機的 3.5 倍焦段并非我們傳統印象中那樣超過這個倍數就變成畫質下降嚴重的數碼變焦,畢竟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5 倍 IMX586 或者是三星的 10 倍小底這樣的更遠焦段會帶來更好的表現。不過根據實測 vivo X90 Pro+ 上的長焦鏡頭可以做到在 3.5 倍到 10 倍之間無損變焦,這個表現甚至比小米 12S Ultra 的表現還要恐怖,完全可以當做是一顆主攝級别的傳感器。
雷科技攝制(更高的倍率,畫質卻更清晰)
雷科技攝制
針對大家好奇的為什麼要把焦段限制在 90mm(即 3.5 倍變焦)的問題簡單做個解答。舉個例子之前不少旗艦影像手機由于鏡頭的限制,最優畫質基本隻有 0.6X、1X 和 5X 三個焦段,而其餘時候,無論是 1.2X 還是說 4.9X 都是依靠鏡頭數碼變焦和裁切而來,應證了手機攝影上 " 焦段越長,畫質越差 " 的結論。
而 vivo 華為等廠商的操作是為了解決從 1X 到 5X 之間的畫質差距,讓手機進行 3.5 倍變焦時就能直接調用長焦鏡頭,畢竟大多數消費者在變焦時都是使用雙指放大的方式或直接拖拉變焦條,隻有小部分消費者才懂得點擊三顆鏡頭相對應的焦段選項才能獲得最好的畫質。
當然肯定也有讀者會質疑,哪怕你算法優化得再好,成像素質肯定也比不上光學定焦的成像(手機上的光學變焦實際上應該叫光學定焦,畢竟大部分情況都是根據鏡頭進行裁切)。這話确實沒錯,但高倍率長焦意味着潛望式長焦鏡頭的模組長度會變得更長更大,進一步占用手機内部空間,如果有讀者看過近幾年影像旗艦的拆解視頻 / 圖,應該會發現潛望式長焦鏡頭所占用的空間已經快追上 / 超越主攝所占用的空間,這其實與潛望式鏡頭的開發初衷是相違背的,畢竟潛望式長焦鏡頭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降低将高素質長焦鏡頭在手機内部的占用空間。
當然也不是說手機的長焦鏡頭已經發展到頂了,除開潛望式長焦設計,其實也有不少手機廠商做出了其他嘗試:伸縮性鏡頭、直立式鏡頭等等,小米 OPPO 等廠商也已經推出了相關概念機。不過受限于目前的技術和成本原因,在短時間内我們還是難以見到搭載這類技術的産品。
總得來看,手機廠商給潛望式長焦做減法已經是闆上釘釘的事,與其讓長焦鏡頭的占用空間變得越來越大,不如通過全像素融合算法的方式為手機的長焦發展帶來新的解決方向。不過如何讓消費者去接受手機長焦倍數 " 倒退 " 的事實,就得看各家廠商如何宣傳,如何讓消費者切身體驗到其優勢了。
手機的影像發展還得靠 " 計算 "
從前文中曾多次提到,由于手機的空間問題,傳感器尺寸不可能越做越大,如今基本都已經觸碰到天花闆,但和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拍照需求成了一對矛盾,手機上的空間有限,但是手機擁有比較強大的算力,所以在更先進的傳感器出現之前," 算出來 " 的照片反而更容易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實際上,随着手機芯片 ISP 算力以及算法的提升,計算影像已然成為近幾年手機影像的新發展方向之一,例如手機上常見的夜景拍攝、延時曝光、星空模式等都是依靠算法來實現的。自手機邁入計算攝影的那一步起,手機影像的發展早已不再是純粹的硬件加持,更重要地是來源于算法強大且精準的計算能力。硬件決定影像的上限,軟件卻決定着成像的下限,隻有兩者共同作用下,才能實現更好的影像效果。
或許在部分讀者眼中,計算攝影代表着不真實,認為這樣發展下去手機永遠都無法超越相機,實際上智能手機的影像定位和相機是完全不同的,計算攝影能讓普通人無需掌握專業攝影知識也能拍出一張及格線以上的照片,後者則給了專業攝影師或攝影愛好者足夠自由的發揮空間。而未來的手機影像,肯定是為了貼近用戶的日常而發展,讓普通大衆也能邁入攝影的門檻,我想這才是手機影像的初衷,真正地大衆化。
當計算攝影成為智能手機内卷的 " 新賽道 ",預示着不同廠商間的貼身纏鬥尚未結束,争奪戰仍然是一種常态。而我們隻需要靜觀其變即可。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