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TAD(黃施澤)
故事力星球發起人
學院君說:我們之前在挪威中學這場 180 天的實驗文章中,讨論了批判性思維對孩子的重要性。這場震動整個挪威的實驗發現,學生們很容易被假新聞所操控。更有數據表明,隻有 2% 的學生具有識别真假新聞的能力。
耶魯大學的 Deresiewicz 教授,曾把藤校的精英學生們,形容爲" 優秀的綿羊 ":聰明勤奮,卻又盲目順從。他們具備過人的技能和高超的智商,卻沒有任何思辨力可言,離開書本幾乎是半個 " 廢人 "。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或思辨力?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也許能給大家一些啓發。
被稱爲亞洲最年輕的哲學家中島芭旺,他在 10 歲時寫了《我看見、我知道、我思考》這本書,一出版便奪下日本亞馬遜文學榜第一名,震撼日本文壇。
中島芭旺寫到:" 啓發我的是所有遇到的人,包括那些欺負我的人。我相信任何經驗都可以成爲一個教訓,所以我想到每一個經驗的意義 "。
如果一個 10 歲的孩子,可以對自我有如此深邃的思考,那麽他在面對日後生活的坎坷中,應該會具有更平和的心态。
這才是每個父母最應該培養孩子的能力,在喧嚣情緒化的媒體環境和壓力倍增的日常環境中,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孩子看問題的辯證思維,這是每個疼愛孩子的父母最應該做的早期教育。
深層有效的思辨力應該是怎樣的?
關于培養孩子的辯證思維、平和心态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故事的妙用。
英國認知心理學家基思 · 奧特利提出,故事就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飛行模拟器。飛行模拟器會模拟飛機遇到各種情況,同樣,故事讓孩子了解一個充滿風險的故事世界。
當你經常帶孩子做針對故事的思辨性分析訓練,孩子對于生活中真實的事件,同樣具有辯證思考的能力。
最初,許多孩子往往就一個故事隻能得出一個道理或觀點,這其實就是思辨性不夠的體現,要練習從一個故事看出不同的道理。
以《醜小鴨》故事爲例,有的人領悟出應該在适合的環境和群體生活,否則會遭受很多不必要的打擊;有的人看出生活需要機會,如果醜小鴨沒有碰到白天鵝,他可能會一直被埋沒。
孩子思辨力的獲得雖然并不簡單,但是仍有一定的方法。
我曾運用獨創的 " 七副眼鏡 " 看故事法啓發孩子,從多個角度去看待故事,基本的思考框架有以下幾步:
真假眼鏡:分析這個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
得失眼鏡:故事主人公得到什麽?同時将失去什麽?
大小眼鏡:故事從 " 大 " 的層面或宏觀角度看會得出什麽觀點?從 " 小 " 的層面,個體角度看會得出什麽觀點?
正反眼鏡:故事從正面角度看和從反面角度看有什麽不同?
主次眼鏡:故事的主要沖突是什麽?次要沖突是什麽?
長短眼鏡:故事主人公的選擇從長期看和從短期看是否明智?
前後眼鏡:把故事 " 向前看 ",分析故事發生有哪些原因?同時把故事 " 向後看 ",哪些是将要發生的問題?
獨創 "七副眼鏡" 故事法
升級孩子思辨力
第一副眼鏡,看真假。
當孩子開始接觸一些曆史故事、生活轶事時,要讓孩子從真與假的角度去思考,去質疑信息的來源,因爲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好多信息都沒有準确出處,需要孩子調取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去搜集信息、思考分析,得出自己的準确判斷。我曾帶小朋友做過 " 真假故事 " 遊戲,讓孩子們辨析故事的真假。
" 真假故事 " 案例:
夏天的中午驕陽似火,地鐵裏很涼爽。有一個身材魁梧的男人一直在車門處徘徊,一位女士站在他的旁邊在看手機。
這時車上的乘客突然發現,這名男士在偷女士的錢包,幾個大人看到了,卻不敢說話。一個孩子卻勇敢站了出來,勇敢的指責盜竊犯。
請問這個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個辨析的過程就是讓孩子思考的過程。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地鐵,孩子地鐵上爲什麽沒有父母陪同?故事發生的時間是驕陽似火的中午,孩子爲什麽沒有在學校?判斷真假不是目的,有了辨析故事的過程,可以很好的提升兒童思辨力。
第二副眼鏡,看得失。
中國有一句古語,叫做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指得的好事和壞事之間的辯證關系。
小孩子往往不了解 " 得與失 " 之間的關系,不清楚得到一隻貓咪,就要多花一些時間去陪伴;不知道一次考試的失敗,可能會得到更強大的内心。不斷練習從得失角度看故事,能夠讓孩子從小擁有更豁達的心态。
第三副眼鏡,看 " 大小 ",即從整體和個體角度看故事。
春秋時期,許多魯國人因戰亂流落外國,淪爲奴隸。魯國的法令規定,如果有人能夠将被奴役的魯國人贖回,那麽這個人可以從官方的庫府拿回贖金。孔子的弟子子貢,是當時天下巨富,他在諸侯國遇到淪爲奴隸的魯國人,就将這些人贖回,卻不肯接受魯國支付的贖金。孔子知道這事後,批評了子貢。
孔子說:" 子貢啊,你以爲你不拿回贖金是高尚之舉嗎?錯!你是有錢人,但更多的人沒有多少錢,你開創了贖回奴隸卻不拿回贖金的規則,那些沒多少錢的人就無法效法。如果隻贖奴隸卻不拿回贖金的風氣流行開來,就沒多少人肯贖回那些奴隸了。行善之人必須要得到回報,否則就沒人肯學做善事了。"
很多事情,從個體層面思考是好的,但從整體層面分析未必。現在孩子從小都是家庭裏的寶,往往比較習慣于從自身個體的角度看問題,從 " 大小 " 角度看故事,有助于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
第四副眼鏡,看正反。
很多故事總是被大衆約定俗成的從正向或反向的角度去看,比如提到《愚公移山》,大家都會贊揚愚公精神可嘉,這就是從正向的角度看故事。
其實,我們可以讓孩子從反面的角度看故事,比如思考愚公移山做法欠妥之處?通過思考,孩子們可能會意識到,愚公即可以一家人都從大山裏搬出去住,也可以試試挖出一條山洞,這些都是更科學、更節約成本的方式。
第五副眼鏡,看主次。
還以《愚公移山》爲例,什麽是故事中的主要沖突?愚公與大山之間的沖突就是主要沖突,他想改變家族被大山阻塞的現狀;什麽是故事中的次要沖突?愚公和智叟之間的 " 拌嘴 " 就是次要沖突。
孩子通過分析故事中的主次沖突的練習,就會形成抓住問題重點的思維方式,這對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大有裨益。
第六副眼鏡,看 " 長短 ",運用長期思維和短期思維進行分析。
很多故事和事件,從長期看和從短期看将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例如,身邊有很多家長,每當孩子要新玩具時,盡可能的給孩子買。
在與他們的交談中,他們覺得一是爲了通過玩具讓孩子益智,二是也怕孩子哭鬧。
其實這些從短期來看,這些想法都沒有問題,但是從長期來看,玩具多的孩子往往專注力差,每個玩具 " 三分鍾熱度 " 就扔到一邊。
記得我們小時候就一個玩具,才會不斷的琢磨新玩法,這個才是真正的開發智力。
美國心理學家 Barry Schwartz 也認爲,選擇越多的孩子,他們在生活中的滿意度越低,往往 3 雙鞋子的孩子會比 10 雙鞋的孩子幸福感會更強。
第七副眼鏡,看 " 前後 "。
向前看故事,即分析一個故事産生的原因。向後看故事,即分析一個故事的發展趨勢。
以《狼來了》這個故事爲例,我猜想一定是小男孩的父母從來沒有管教過說謊的問題,才導緻這樣的故事發生。" 狼來了 " 事件之後,預計将在小男孩的父母和鄉親們之間爆發一場沖突。
推測故事發生的原因和趨勢都沒有準确答案,主要是鍛煉孩子的推理能力,言之成理即可。
有了這些七副眼鏡,逐漸脫離單核思考的狀态,孩子就練成了判斷事物的 " 火眼金睛 "。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可以加入更多視角,培養孩子的思辨力。
培養孩子思辨力的三個黃金标尺
如果想更好的運用 " 七副眼鏡 " 故事分析法,還需要注意以下三點,才能讓孩子樂于參加這些思辨性遊戲之中。
第一,故事選材要緊貼生活。
思辨力是較高水平的思維發展,家長要關注孩子認知水平。在故事的選擇上,有些過于天馬行空的故事,其實不适合做思辨性訓練,找那些能貼近生活的,一是有利于孩子對日常生活的理解,二是也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
培養故事思辨力訓練,不僅是爲了在一個故事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觀點,更是以此爲練習,最重要的是做日常表達和生活場景中的區分,當孩子面對一些觀點上的不認同,如果孩子能夠很好區分,那麽他保持良好心态的能力就會增強。
第二,家長不要急于給孩子做觀點判斷。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有一部作品《馴兔記》,是一部諷刺 " 單一式教育 ",把孩子變成兔子,這部影片值得所有家長看一看。
思辨性訓練本來就是練習多角度看問題,所以孩子的想法可以沒有對錯。有些家長一聽到不符合世俗判斷标準就打斷孩子這是家長缺乏思辨力的表現。所以,孩子要想進行故事思辨性訓練,家長要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态。
家長退一步,孩子進一步,這是學步的規律,也是教育的規律,更是孩子思維發展的規律。
故事的思辨性訓練是孩子的思維縱深訓練,每當家長主動提出應該怎樣,或者怎樣的觀點才對,孩子就會停止思考。
第三,故事思辨訓練要采用娛樂性和遊戲性的方式。
思辨能力,其實是特别難掌握的一種能力。通常來說,人的思維發展需要經曆三個階段:
1、直觀行動思維;
2、具體形象思維;
3、抽象邏輯思維。
思辨性這種高級認知能力一般出現的比較晚,在 6 歲左右,孩子因爲年齡的原因及大腦發育水平,可能會不願意做這種枯燥燒腦的訓練,所以,建議用最娛樂的方式來進行基礎的思辨性訓練。
引導孩子是一門學問,故事的好處是孩子天生比較喜歡,即使這樣,作爲家長也要善于尋找孩子的興趣點。
其中故事辯論賽就是特别好的方式,家長或者老師通過孩子感興趣的故事,設置一道辯論題目,比如 " 醜小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該不該反抗?",讓孩子從各個角度論述自己的觀點。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些合适的選題作爲參考和啓發,這些選題都會鍛煉孩子的抗挫力,提升孩子在面對人生困境時的良好心态和分析能力。
《醜小鴨》:" 醜小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該不該反抗?"
《漁夫和金魚》:當一次次面對老太婆的無禮要求,如何更好地解決?
《塞翁失馬》:生活中的每件事,是不是都具有福禍相依的兩面性?
《完全是真的》:母雞如果知道到處傳的的謠言是關于它的,該如何處理?……
我曾在兒童服務站中帶孩子們開展過關于《醜小鴨》故事的思辨訓練,當孩子們通過 " 七副眼鏡 " 對故事的多維度思考後,得出:
" 當醜小鴨沒有能力時,應該利用身體優勢争取朋友;當醜小鴨有能力時,就應該主動飛走,去外面尋找更好的夥伴。"
這一結論時,我相信未來這些孩子即使在生活中面對這樣的境遇,他們處理問題的心态會更加成熟,方式會也會更加得當。
最後,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擁有思辨的 " 铠甲 ",面對人生所有的榮光和困苦。
直播預約 | 本周二(2 月 21 日)早上 8:00,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張華老師,将與大家分享:如何讓孩子做好時間管理?,點擊下方「預約」按鈕即可預約,準時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