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劇一哥 " 吳慷仁簽約内地經濟公司壹心娛樂、并于國慶期間積極表态動作頻出的事情,在兩岸都鬧得沸沸揚揚。如果他是一位台劇糊咖,可能不會引起内地吃瓜群衆的注意。但問題是,他是一位在台混得風生水起的人物。
此前,吳慷仁的事業重心一直在台。不僅手握台劇頂級資源,而且拍了不少海外流媒體劇。去年,他主演的《模仿犯》還創造了台劇在 Netflix 榜單上的最好成績。
這麽一位台劇核心人物,怎麽突然就轉向内地市場了?
其實稍加留意,便會發現轉向的不止吳慷仁一人。從去年開始,台娛明星都在陸續重返内娛務工。去年就有霍建華、言承旭以及 " 披哥 " 的林志穎、張棟梁等人。
如果說這批 " 過氣藝人 " 本身在台事業就無甚起色,來内地碰碰運氣也屬情理之中;那麽從今年開始,台劇圈的頭部藝人吳慷仁、林依晨、賈靜雯、周渝民等人都返回内地務工,則能說明這是大勢所趨。
事實上早在去年,台媒就預言了台灣藝人重返内地的務工潮。因爲他們認清了一個現實:靠外資複興台劇的夢已經破滅了。
熟悉韓劇危機來龍去脈的朋友,大概能夠推測出台劇現在的處境(《東亞影視圈深陷 Netflix" 殺豬盤 "?》)。别看咱們這邊輿論總吹韓劇、台劇 " 敢拍 "" 尺度大 ""next level",羨慕他們的活水市場。仿佛外資流媒體暴發戶豪擲千金、拍出了一部又一部精品劇,隻有咱們還在原地打轉。
但實際上,韓劇、台劇看似欣欣向榮的背後,卻是本地影視産業體系崩塌,市場主動權落入外資之手。最終,以 Netflix 爲代表的外資 " 降本增效 " 策略如期而至,最初的本地既得利益者們也撈不着什麽好處。
韓劇尚且如此,更何況台劇這種受衆狹窄、投資回報率低的劇集?
外資複興台劇夢碎
外資進駐台劇圈的起點在 2017 年。這一年,HBO 與台灣公視合作劇集《通靈少女》意外獲得成功,在 23 個國家和地區熱播,也帶動 " 花瓶 " 郭書瑤成功轉型。
随後不久,Netflix 便高調宣布進軍華語劇。不僅挖走了 HBO 制作華語劇的高層,還舉行了盛大的群星發布會,掀起了外資進駐台劇的高潮。
在此期間,原本在内地務工的台灣藝人陸續回台拍戲。賈靜雯拍了高口碑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林依晨産後複出連拍兩部台劇,其中《不夠善良的我們》也是今年豆瓣高分劇;回台務工的張孝全更是成爲了台劇扛把子,拍了《罪夢者》《誰是被害者》等系列 Netflix 劇。
這幾年我們聽過名字的爆款台劇,幾乎都有外資背景。比如《想見你》是台灣三鳳制作和 FOX 福斯合作的,《華燈初上》是百聿數碼和 Netflix 合作的。
需要指出,台劇市場自台偶退潮後,一直處于萎靡狀态。外資流媒體進入台灣地區後,這批複興台劇的創作人員,其實主要來自電影圈。這也就不難繼續進行産業推演:在電影圈人才與資金湧進劇圈後,台灣電影就開始走下坡路。《周處除三害》這種片子如果沒有内地票房貢獻,單靠台灣地區鐵定血賠。
令人遺憾的是,犧牲電影換來的台劇 " 大好局面 ",着實熱鬧了幾年,卻始終賺不到什麽錢。
據台媒報道,一位資深制片人透露,雖然這兩年台劇有了熱度,但盈利卻很難。Netflix 成績最好的台劇《模仿犯》利潤隻有 10%,約 1800 萬台币,大概 300 多萬人民币。最賺錢《台北女子圖鑒》也是因爲分銷了内地長視頻版權,所以最終能賺 6000 萬台币,約 1000 萬人民币。
外資給台劇的待遇可比韓劇差多了。比如,Netflix 開出的天價劇《華燈初上》,其實也才 2.5 億台币,而且是三季 24 集,平均一集才 200 萬人民币。林心如從中賺到的錢,可能不及來内地拍幾集劇。咱們這邊即使降本增效了,也比 Netflix 開的價高。
賈靜雯效仿林心如,轉型制片人拍了《媽,别鬧了!》,甚至還賠錢了。據台媒報道,該劇成本約 2700 萬人民币,因爲要價太高先是被 Netflix 拒收。無奈之下,找了 CJ 合作 " 鍍金 " 再來賣 Netflix,仍然隻賣了 2000 萬人民币,虧損約 700 萬人民币。
據台媒估算,外資流媒體每年最多能收不到 20 部台劇,實在指望不上他們來養活台劇圈。Netflix 不是做慈善,尤其是他們制作了幾部台劇後,發現台劇在全球的受衆非常有限——雖然看似有龐大的内地市場做依托,但咱們内地觀衆可都是看盜版的。
無法進入内地市場的 Netflix 怎麽也賺不到咱們的錢,台劇便失去了投資價值。如今的 Netflix,在韓國都大搞降本增效,更何況像台劇這類投資回報率低的劇呢。認清事實的台灣創作者早就開始另謀生路了,有人重回電影圈,有人開始對接内地工作。
台娛北上二十年
2015 年以前,内娛流量與偶像體系還沒成型時,台灣藝人在内地還是相當吃香的。
一切當然得益于 2000 年開始的台偶潮。以《流星花園》《海豚灣戀人》《王子變青蛙》《花樣少年少女》等爲代表的台灣偶像劇,可謂是内地 80、90 後一代的集體記憶。伴随着港台流行樂的台偶劇,捧紅了一代偶像藝人,大 S、F4、明道、陳喬恩、賀軍翔、阮經天……
其實當年台偶能夠興起,也是仰賴海外版權收入,因爲台灣地區本身市場較小。但台偶紅火了沒幾年,很快便陷入賺快錢的 " 短視陷阱 "。粗制濫造、同質化的生産模式導緻台偶的海外市場逐年萎縮,最終斷送了台偶的前途。
同一時期,内地影視産業則是突飛猛進。2010 年,《唐山大地震》賣了 6 億票房。2012 年,《人再囧途之泰囧》賣了 12 億票房。同年,《中國好聲音》招商收入超 3 億,《甄嬛傳》收視爆紅,樂視豪擲 2000 萬買下版權。
正是在 2010 年前後,台灣偶像藝人掀起内地務工潮。電影市場裏,台灣小生風靡國産片。阮經天、趙又廷、彭于晏組成的 " 天廷晏 " 最爲受捧,張孝全、陳柏霖、高以翔等小生的資源緊随其後。劇集市場裏,台偶男主角霍建華、周渝民等戲約不斷,從電視台時代拍到了互聯網時代,85 花一代幾乎都和他們搭過戲。
直到 2015 年,由楊洋、李易峰、鹿晗、吳亦凡等人組成的 " 初代流量 " 改寫内娛格局,台灣小生開始失寵。緊接着内娛相繼掀起耽改潮、選秀潮,捧出了如今我們熟悉的一代流量藝人。
這期間," 天廷晏 " 的電影資源逐漸轉移到内地流量身上。台偶男主角則集體步入中年,他們仍混迹偶像劇中,但搭 90 花、95 花演戲開始遭到诟病,市場口碑越來越差。内地觀衆褪去對 " 台灣藝人 " 的濾鏡。
而台灣年輕一代來内地務工的,基本全軍覆沒。台偶 " 教母 " 柴智屏在内地的經紀公司群星瑞智,還在不斷努力推送台灣小生。觀衆比較有印象的就是柯震東和王大陸,前者因吸毒被封殺,後者鬧解約資源變差。
其他人觀衆則可能毫無印象。比如,2018 年版《流星花園》捧出的 " 新 F4" 之一官鴻,古偶劇演了不少,開始資源還相當強勁,但就是捧不紅;韓國務工回來的愛豆賴冠霖,演現偶撲街後,直接宣布轉型要做幕後。
選秀出來的陳立農,主演了一部大制作電影《赤狐書生》撲街後,便沒了資源。台灣地區電影獎項捧出來的李鴻其、林柏宏等新一代演技小生,來内地演戲純屬 " 小透明 "。
很多台灣藝人反而是趕着外資潮回台拍戲,才反過來在内地有了姓名。比如靠《想見你》出頭的許光漢,還有跟許光漢拍《關于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的林柏宏,以及拍了很多 Netflix 劇的台劇 " 一哥 " 吳慷仁。台灣同志電影、腐劇也出了一些比較有人氣的小生,比如曾敬骅、陳昊森等。
重返内地,台娛還有機會嗎?
吳慷仁此前有過幾次内地活動,被問及什麽時候來内地拍戲,他都毫不避諱地說機會很難。他深知新一代台灣藝人混内地的境況,基本都是铩羽而歸。許光漢雖然在内地的商務接到手軟,但依然拿不下什麽頭部電影、劇集資源。
而如今吳慷仁高調簽約壹心,态度 180 度大轉彎,大概因爲他口中的 " 機會 " 來了。
一方面,始于 2015 年的内娛流量體系開始松動。硬糖君此前多次談到,2019 年産生了最後一代頂流藝人,此後便難以爲繼。五年間,流量體系沒有大的更新換代,流量藝人的劇集轉化率與商業效應逐年下滑。從古偶失勢的情況看,流量藝人的扛劇能力也在降低。
另一方面,現在影視圈的主題是降本增效,台灣藝人的性價比會重新凸顯。今日内娛有多缺錢,看看最近發朋友圈吐槽的大攝影師曹郁就知道。某個項目遇到資金問題,悄沒聲地便把他換了。
降本增效以來,内娛頭部藝人片酬陸續從億級降到千萬級單位,其實還有下降空間。但視頻平台不能和藝人長期僵持,總得持續拍戲吧,那就不妨南水北調。
硬糖君近期讨論過 Netflix 是如何對韓劇降本增效的,即賽馬策略、扶持日劇,讓韓國創作者意識到他們并不是唯一的選擇。同時日韓傳統電視台、制作公司爲了抵禦外資流媒體沖擊,現在都在抱團取暖,興起了合拍潮。
咱們視頻網站長期專注本土市場,舉目望去,也就自家人台灣地區可以抱團。而且性價比更高的台灣藝人也能作爲籌碼,去激勵或者倒逼内娛藝人繼續降本增效。
外資盤活台劇這些年,創作者與藝人雖然沒撈着錢,但撈着内地觀衆的吆喝了,也算收獲了一筆隐形資産,來内地務工便能瞬間變現。吳慷仁在台灣片酬才 30 萬台币一集,約 6 萬人民币,拍 20 集劇也才 120 萬,比咱這兒三四線演員都便宜。
但台灣藝人來内地務工仍然難免水土不服。比如在台灣地區很紅的新一代偶像王子劉以豪,這些年一直在内地拍現偶,把内娛各個年齡層花旦都搭了個遍——大花殷桃、95 花沈月、90 花古力娜紮,始終沒什麽水花。
壹心此前也簽約了台灣人氣小生陳昊森,在現偶、古偶裏一通刷臉,反而不如他的留台同期生曾敬骅。如今壹心轉而簽下演技派的吳慷仁,可能也是從蔣奇明的走紅看到内娛需求的轉變。
不管怎麽說,硬糖君還是樂見有鲶魚來攪動内娛的。看看不得不在 " 大腿 " 之間折返跑的台灣地區藝人,内娛藝人還不趕緊對中國大市場感恩戴德、速速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