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中,增程、混動、純電等新能源技術一直相互 " 看不上 ",也引起過各品牌的高管隔空喊話對其他車企的新能源技術路線有分歧的事件。
然而,就是有這樣一個車企,它在創立之初,就選擇将所有新能源技術都用在自己的車型上,不論是增程還是純電,亦或者是暫時還未全面鋪開市場的氫能源,這家車企就是創立僅僅一年時間的——深藍汽車。
這個由長安汽車着力打造的全新數字化品牌,象征着探索、生命、科技和未來,而深藍汽車旗下的車型也正在陸續的投放市場,選擇的新能源技術也是包含了增程和純電路線以及氫能源路線,讓消費者能夠有充分的空間去選擇。
" 技術宅 "
6 月 25 日,深藍 S7 正式上市,在這場發布會上,深藍汽車讓四位 " 技術宅 " 撐起了整場發布會的内容,盡管整個過程并沒有那麽激動人心但是如果能夠仔細和認真的聽 " 技術宅 " 們講講造車過程,其實也非常有趣。
其中就提到深藍的前身是長安增程項目組在策劃的,在孵化 EPA1 平台時内部提出了增程 + 純電的造車路線,随後項目組整合做成了如今的長安深藍。能夠感覺到,長安汽車現在考慮的不是在新能源汽車上賺錢,而是想要打造出一個高銷量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其次,這場發布會的重點其實就是深藍 S7,在講述産品和配置時,或許還沒能讓人們興奮的點,但是當長安汽車副總裁王孝飛公布了深藍 S7 的最終售價時,不論是社交媒體,還是現場發布會,都得到了掌聲。最終的深藍 S7 售價爲:增程版 3 款車型,售價區間 14.99-16.99 萬元;純電版 2 款車型,售價區間 18.99-20.29 萬元。
作爲長安汽車近兩年精心培育的中高端電動車品牌,深藍汽車發力稍晚,但誠意十足。最終的售價更是得到了市場的一片叫好,而深藍汽車也爲友商和消費者們證明了:一款車型或是一個品牌的高端與否,其實不在于高昂的售價,而在于最終落地的産品的實力。
爲此,深藍 S7 也通過多方面的産品力,進行了印證。
未來是深藍
在汽車新能源、智能化發展大趨勢下,深藍 S7 在科技感的沖擊、智慧的交互、身心的雙重舒适方面,樹立了富有啓示性的設計新風尚,所以在它的身上可以看到對科技、人文、自然等多重場景訴求,當然,與科技相結合或許才是對它最重要的。
深藍汽車總經理鄧承浩表示,作爲新能源汽車不同的技術路線,插電混動車型目前在高速上比增程式更具優勢,但增程式相比插電混動能帶來更好的駕乘體驗。
鄧承浩表示,經過測試,由于高速上發動機可以直接接入驅動,插電混動車型的油耗可以相比增程式省 3%。但是增程式給用戶帶來完全的純電驅動感受,駕駛體驗有電車的平順和澎湃,同時發動機的啓動介入也感覺不到。
很明顯,深藍汽車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測試和用戶的調研才得到了如今的成果,并且,最終的産品是增程與純電分别出價格,将最終的産品選擇權交給消費者,如果消費者平時很少開高速,更想要一個純電感受的車,那麽增程式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一直在城市中通勤,那麽純電會更合适。
低于 15 萬元的中型 SUV,深藍 S7 将同級的對手們打的體無完膚,這種内卷是卷,但是受益的依舊是消費者。值得一提的是,
如今的深藍 S7 已經從 5 月 20 日便開始下線發布各大城市店内,而它的訂單也早已過萬。
其實早在深藍 S7 之前,長安深藍就已經在市場上打響了自己的名号。
爆款制造者
2022 年 7 月,曆時三年打造的深藍 SL03 上市,綜合補貼後售價 16.89-21.59 萬元,如果了解長安汽車的人會知道,在 16.89 萬元以下是長安 CS75PLUS 的競争地,所以深藍 SL03 也是一個沖高,也是一個秀肌肉的機會。
自 SL03 上市以來,單月平均銷量 5000 多輛,最高峰值時突破 1 萬輛,不到一年已經累計賣出近 6 萬輛,作爲一個新品牌來說,已經有了爆款的潛質,更因如此,深藍汽車的名号也開始逐漸在市場中有了些聲量,傳播的速度甚至快過了部分 " 講故事 " 的新勢力品牌。
放眼全球,在同一個平台上布局純電、增程和氫能是非常難的,這體現出了深藍汽車在技術上的實力。這也是長安花費五年時間打造的 EPA1 平台的開發。
雖然在新能源步伐上,長安未能在 2020 年左右得到穩步的上升,但是恰好遇到了疫情的影響,中國車市遇到了些低估,而在疫情之後,長安深藍則是厚積薄發爲長安汽車站了出來。
其實對于 EPA 1 平台,長安的描述是 " 全電平台 ",而非平時常見的 " 純電平台 "。這裏 " 全電 " 的意思有兩層,其一是平台的所有車型都将采用電驅動;其二則是雖然有可以加油的增程版,但發動機僅支持發電功能,不會直接驅動車輛。所以這個平台上的發動機更像是一個附屬品," 電 " 才是最主要的那一個。
根據規劃,長安汽車還計劃到 2025 年建成 2-3 個海外制造基地,适時建立歐洲總部和北美總部。另外,長安汽車将成立長安科技公司,着眼于芯片和核心算法的研發,這或許能夠給深藍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爲車型帶來更多智能化的進化。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