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狗狗行爲 " 訓練 ",早已不是傳統的讓狗服從的 " 訓犬 "。
随着寵物對人的重要性越來越高,人們開始反思 " 寵物喜歡被訓練嗎 "、" 我們以爲的對寵物好,是不是和父母一廂情願的‘都是爲你好’一樣 "、" 究竟該如何尊重動物的權利 "、" 如何不用當忍人,又能不傷害小動物 "……
這也是本文作者的疑問。從養狗,到學習犬行爲與訓練課,到成爲犬行爲科普作者和訓練師,一路摸索,在學習如何更好地和寵物相處的過程裏,她逐漸更了解狗,也更了解自己。以下是她的講述:
從沒想過養狗會改變我的職業軌迹。
芝麻小時候流浪到車店門口有好幾天,有人路過,就跟着人走。店裏人說,馬上封城,小狗就要餓肚子了。我朋友就把芝麻撿回了家。 那一年,社會事件轟炸的情緒黑洞裏,我從手機視頻裏看到扭着屁股的芝麻,就破了再也不養狗的戒。
聽說芝麻不愛出門我就狂喜,因爲我也不愛出門。 那時我也分不清 " 社會化 " 和 " 社交 " 的區别,當然不會意識到,錯過社會化的芝麻,會是教科書般的問題兒童狗。
養芝麻的第一年,看到她等車害怕到發抖,我隻覺得忍一忍就過去吧。我把她的 " 焦慮到氣喘 " 理解成在笑;覺得她想逃跑的一些場合,也許多去幾次就習慣了。不少人跟我說," 我的小狗以前也這樣,長大就會好的。"
然而芝麻對特定事物的害怕一直沒有好轉。翻了一些訓練書籍之後我還是沒有頭緒,又覺得不懂原理不能輕易訓練。可能是過去做研究和做媒體的職業經驗,我對信息來源比較謹慎,膽小狗也經不起錯誤方法的刺激。最終權衡之下,我決定直接學習獸醫和行爲學家開設的犬行爲與訓練課程。
小狗真的喜歡訓練嗎?
學了基礎理論之後,我對訓練還是有質疑:小狗真的喜歡訓練嗎?
當時我帶的學生狗,走到戶外就想回教室。我覺得是天氣熱,狗不想下樓玩,老師認爲是我沒有掌握訓練師的基本功,不懂得快速吸引陌生狗的興趣,狗嫌我無聊不想搭理。
現在回看,當時的疑問,還因爲我對訓練有抵觸。直到讀學科曆史我發現這種直覺不無道理——動物行爲訓練的曆史并不光彩。人類真正投入資金發展 " 訓犬 " 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陸軍上尉康拉德 · 莫斯特(Konrad Most)在 1910 年就出版了訓犬相關的書籍。1919 年至 1937 年期間,他擔任陸軍犬類研究部門的主管。那時 " 訓犬 " 采用的是獎罰分明的傳統方法。至今在德牧等犬種的 " 訓犬 " 文化裏,還要求狗随行要站在人的左邊貼着膝蓋走,就是因爲最初軍人右手拿槍,左側才有空位,且沒有餘力用手牽繩子引導狗。
現代動物行爲訓練(即正向訓練)的革新也并非人類關心動物福祉。而是二戰之後經濟複蘇人類想看海洋動物表演。20 世紀 50 年代,美國海洋哺乳動物訓練師凱倫 · 普萊爾(Karen Pryor)發現無情的鐵掌不夠長伸不進海裏,海豚可沒辦法被挨揍就管用。于是她在行爲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用響片工具标記目标行爲的操作方法。1984 年,凱倫出版了書籍《别斃了那隻狗》将不打不罵的 " 正向訓練 " 從動物園動物訓練推廣到了狗狗訓練。
和獎罰并用的訓練方法不同的是,現代動物行爲訓練不僅不打不罵,也不會使用物理的或是心理上的厭惡刺激教小動物。
其内核是尊重和順應動物的天性,用獎勵爲基礎的方法讓動物自願地做出人類想要的行爲。訓練的核心目标也不再是動物表演,而是關注合作行爲以及動物的情緒健康,比如:讓狗兒日常剪指甲、刷牙、洗澡能夠放松,看醫生打放針拍片能主動配合、滿足心智上的成就感等等。事實上,所有物種的方法都是共通的,動物園的訓練理念也有了同樣的變革。教動物的理論原理和教小孩的心理學原理也一樣。畢竟人的行爲主義理論研究,正是從研究動物行爲發展而來的。
" 對人而言是訓練,對狗而言是遊戲 ",老師講的這句話經常在我腦内重播。
正向訓練的本質是跨物種溝通
我學的訓練師課不會教某個具體問題怎麽解決,隻教學理和基本操作規範。
我獨立教的第一個進階内容,是我家狗早上聽到門外人聲而吠叫。沒人投訴但影響我的睡眠。芝麻吠叫的高頻時段是上午有人送快遞導緻的。由于我起床困難,就直接在床頭放了響片和零食。
那幾天随着狗吠叫的第一聲,我就立刻摸着響片,開始捕捉芝麻吠叫間隙中 " 不叫 " 的時刻,用響片标記然後獎勵。我也會教芝麻,聽到門外的聲音,就回到她有安全感的區域從而促進她放松。這些做法的價值不隻是在當下不吠叫,而是讓狗兒不再繼續認爲,門外人的離開是她吠叫的功勞。因爲我和芝麻都有基礎,所以 3 天就改變顯著。她一度調整到,聽到門外的聲音隻是看一下,我去拿外賣或是快遞,她也能平靜。
然而由于我實在做不到每天早起,沒有保持,于是吠叫還沒有練習到 " 永久改變大腦認知 " 的程度,就又死灰複燃,隻能重新教。掌握了方法也就不貪圖 " 快 ",畢竟任何關系都有磨合的過程。
狗狗能做出人類想要的行爲并不等于學會。人學語言需要時間,爲什麽卻要求狗速成呢?狗也需要不斷地在不同場合運用,才能達到不假思索地反應。畢竟人看到 "abandon" 不會再說等下我想一下,對狗而言 " 學會 " 的定義也一樣。狗不是靠複雜的邏輯和是非觀念來學習的,隻是靠趨利避害的本性學習。如果行爲發生的結果是狗喜歡的,就會提高該行爲發生的概率,比如:不吠叫會有食物獎勵,不吠叫情緒也會更放松,同時狗期望的結果 " 路人的離開 " 也會天然實現,所以狗兒日漸學會了不吠叫。
改變狗狗行爲,考驗的是策略能力和創造力,而不是選一個做法套公式般使用。每一個狗狗有自己的成長背景,有犬種特性,有性格特點,還有人狗關系的情況。現代的動物行爲訓練,不關心如何告訴狗什麽是錯誤的,而是引導狗狗主動做出人類想要的行爲,并用狗喜歡的事情作爲獎勵,讓狗下次更願意做出 " 正确的 " 行爲。
很多人似乎覺得,訓練就是讓狗學會某種技能,卻沒有意識到訓練可以解決很細微的難題。比如:小狗不愛喝水讓人擔心健康,比起在正餐裏加很多水 " 騙着喝 ",完全可以用訓練來教會小狗主動喝水。這樣的好處是小狗不會被迫喝到肚子撐而難受。方法也隻是天然捕捉小狗喝水的瞬間,一頓猛誇,喝完之後再奉上其他獎勵。而這個過程就已經完成了一次訓練。
訓練并不是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才發生的事兒,而是融入在日常順手就可以用的溝通方式。傳統訓練講究服從,正向訓練關注跨物種溝通。溝通是雙向的, 服從是單向的。溝通是動态的,服從卻不允許 " 失敗 "。
人有的情緒疾病小狗也都有
學習犬行爲學爲我解開了芝麻的謎團。她不是旁人看起來的 " 隻是膽小 ",而是獸醫行爲學定義的害怕行爲。
小狗的害怕行爲和分離焦慮症、雷聲恐懼症一樣是一種情緒疾病,并不能通過訓練改善的。就像人如果焦慮發作,不能要求她克服内心的驚恐去學習去工作。訓練一個表面上的行爲能讓狗看起來 " 變乖 ",但她内心仍帶着恐懼或是焦慮,這樣并沒有真正改善小狗的心理處境,且隻會發展出更多問題。
封控期間錯過社會化是芝麻害怕行爲很重要的誘因。" 狗兒錯過了幼犬社會化的時期(8~16 周齡)就永遠不能發揮天性裏的潛力,是不可修複的。" 芝麻讓我切身感受到教科書裏這句話的殺傷力。在教芝麻學習刷牙時我想讓她學側躺,也就是傳統的裝死技能。我帶的情緒健康的膽小狗,第二次教就學到能聽提示詞做出來,芝麻教了快 1 個月才可以。芝麻的害怕行爲也很可能是流浪狗媽媽懷孕時經受壓力、小時侯的流浪經曆,以及解封那天突然被帶出門來我家刺激過大等基因和後天的綜合因素促成的。
研究芝麻讓我明顯感受到,訓練和行爲學是兩門不同的細分課。訓練關注教狗學習新行爲,而行爲學關注行爲背後的原因和感受。
健康狗可以直接訓練,情緒問題的狗需要先做行爲矯正學習情緒放松,比如:教小狗學習深呼吸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動物福利發達的國家,改變動物的行爲有更細緻的分工。訓練師(Trainer)負責教基礎的行爲或技能;行爲咨詢師(Behavior Consultant)需要能夠解釋行爲的原因并改善情緒問題;(應用)動物行爲學家(Applied Animal Behaivorist)負責不使用藥物改善行爲問題;前三者處理不好的難題,則可以向動物界的精神科醫生——獸醫行爲學家(Veterinary Behaviorist)求助。國際上的動物行爲協會不僅有貓狗行爲咨詢師,還有馬、鹦鹉等更多物種的行爲咨詢師。
狗的問題都是人狗問題
我選擇訓練師課也有想職業化、專業化發展的決心。上課前我就打算要寫科普,後來就在小紅書做了 " 芝麻是一場修行 " 科普賬号,但我不想發訓練教程。我覺得要改變人們打狗的做法,本質上要改變的是文化觀念。隻有認識到動物行爲和訓練是一門基于實證研究的科學,隻有把動物作爲生命去尊重,才有可能進一步讓大家理解現代的 " 訓練 " 早已不是傳統的讓狗服從的 " 訓犬 "。狗狗的行爲問題,都是人狗問題。當寵物訓練師,看起來是訓練狗,實際上更多教的是家長。
教家長讓我近距離地感受到了人類的矛盾感。
人們都很愛聽狗狗有多麽無條件愛人的故事,但遇到問題又會想搜教程訓練一下,甚至期待用懲罰讓狗變乖。人類似乎忽視了一個中間地帶——感受小狗的感受,理解小狗問題行爲背後未被滿足的需求。最典型的就是拆家問題。小狗拆家時的内心痛苦,并不比收拾殘局時的主人輕松。如果不是身體疾病,那就大概率是日常的運動量、心智的刺激、陪伴不充足等原因。
一開始我經常因爲人類對訓練的誤解感到暴躁,幸好剛開始我教的都是朋友們的狗比較容易直接溝通。有一類誤區就很典型:潛台詞裏透露出對正向訓練的好感,卻隻想要讓訓練師幫他改造狗,不影響人的生活,自己根本不想付出行動。方法再多,家長不願意改變,最終基本等于無效。因爲真正和小狗朝夕相處的,不是訓練師而是家長本人。這也是爲什麽狗兒在訓練學校通關各種技能,回家還是會打回原形的原因。
我還不止一次在社交媒體看到有網友說:讨厭自己的狗。人類從滿心歡喜養狗走到了讨厭自己的狗的地步,本質上是一段關系的失敗。這就像任何一段分手、離婚、友盡的關系一樣,沒有很健康的溝通。人狗關系不暢的家長,很多時候選擇躺平當個忍人,覺得痛苦陷入拉扯的才會考慮學習訓練,最差情況則是走向換主人甚至棄養。
可是,小狗從來不會想分手。
比起訓練更缺的是跨物種的尊重
我第一次讀到 " 人狗關系 " 是在《别跟狗争老大》這本書。作者派翠西亞 · 麥克康諾(Patricia B. McConnell)擅長将靈長類動物與犬的天性做對比,講解小狗的生理特性和思維方式。很多人直覺性地在意如何讓狗狗 " 聽懂 ",甚至研究教狗狗按按鈕 " 說話 ",卻忽略了一個科學事實——狗狗的 " 行爲 " 就是他們最直觀的語言。和小動物相處恰恰可以選擇少說話,去觀察行爲的涵義,從而理解和回應他們的真實感受。
如果一個人本身對自我有更多探索,自然也會懂得如何去探索和愛惜另一個生命另一個物種。
" 寵物 " 是現代社會才出現的概念。13.5 萬年以前就存在家犬,狗子從撿垃圾到幫遊牧民族打獵分獲獵物,甚至晚上幫人取暖,是跨物種承擔很多實際功能的夥伴。到了現代,狗子才承擔起情感撫慰的工作,并且隻能跟人生活在城市的一隅,不再每天暢遊在大自然。某些時候也因此才有了讓人困擾需要改變的行爲。狗作爲被馴化的物種,本來就受制于人類生活的條條框框。比起聽人的,向來更缺的是跨物種的共情和尊重。我始終覺得 " 人體諒狗 " 的表述,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明明現狀是人對狗的身心健康太無知,還索取太多。
強調尊重恰恰是提醒人類謙卑一點。
* 文中配圖爲作者攝。
最後
爲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人寵關系,以狗爲例,我整理了一些常見的養狗誤區 List:
1. 獎勵就是多給吃的?
獎勵不等于食物,很多時候我們會用玩具、遊戲、出門遛狗作爲獎勵。即使是同一個玩具,小狗心中想玩的玩法不同,獎勵的有效程度也會不同。使用食物甚至會有弊端,有些小動物會因爲愛吃的天性,失去理智吞下了壓力,而不是根據自己内心的需求選擇不做出行爲。
如果動物不願意做出行爲,我們需要停止訓練,并且反思人的方法和操作問題,而不是轉而使用厭惡刺激(比如打罵)讓動物不得不做出行爲。
2. 不用訓,隻要吃喝躺平的狗會更快樂?
玩訓練遊戲的狗會更開心,這是物種演化天性決定的。狗兒是和人一起打獵分食獵物生存下來的,在訓練裏狗狗恰恰能獲得他們最珍視的獎賞——人的關注和陪伴、鬥智鬥勇的成就感,以及美味食物。狗兒的聰明也意味着他們也不是吃飽喝足躺平、體能運動就等于精神狀态好,很多狗兒的問題比如:拆家、爆沖、刻闆行爲等等,恰恰就是缺乏多元的心智刺激導緻的。
3. 狗發飙,是想要與人争奪頭狼地位?
很多人選擇暴力制服狗的信念來源于頭狼理論,但該理論在學術界被證實是錯誤的。動物之間(不隻是狗)是存在地位等級(dominance)的,但這個關系是流動的,就像人在不同社交場合話語權并不同,動物之間也會自己調節避免沖突。占主導地位或主導地位高,不等于是最具有攻擊性的。截至 2023 年,也沒有任何學術界的研究數據,能證實狗熱衷于争更高的地位。
4. 沒有什麽狗是不能訓練的?
對行爲學家而言确實可以說 " 沒有什麽狗是完全不能教的 "。就算是情緒問題很嚴重的狗,一樣可以選擇行爲醫學治療,最後才是訓練。隻是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有能力和意願,用更人道的方法來處理。就算在英、美、澳這樣動物福利和産業發達的國家,人類因爲狗的行爲問題而棄養的比率也一直不低。
不過訓練确實不是萬能的,學行爲的訓練師也不會一上來就直接 " 訓練 "。很多時候,訓練師在做的是引導人們不要用自身複雜的觀念去闡釋動物行爲的動機。于是最先和最終在做的是改善人狗關系。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青年志 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作者:Hazel,編輯:oi,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