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全國兩會正在進行中,騰訊财經聯合國是直通車推出 " 兩會問計 " 特别策劃,對話經濟領域的代表、委員,爲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将 GDP 增長目前設定在 5% 左右。中國将如何實現這一目标?還有哪些增長潛力可以挖掘?在刺激消費和投資拉動方面,究竟孰輕孰重?中國能否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在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中國有很大的技術創新、産業升級空間,中國的儲蓄率高、投資資源多,實現 5% 以上的增長是完全有可能的。
林毅夫認爲,按照購買力平價去看,中國經濟的規模超過了美國,按照市場彙率計算,中國還處于追趕階段,有後來者優勢。
中國能否跨過高收入國家門檻?林毅夫表示,中國現在的人均 GDP 已經達到 12500 美元,隻要每年保持 5% 以上的增長,快則一兩年,慢的話兩三年,這個門檻一定能夠跨過去。林毅夫預測,如果 2025 年沒有實現,2026 年也能夠實現。
關于如何刺激消費的問題,林毅夫表示,消費非常重要,但是消費要增長的前提是收入水平要不斷增長。而收入水平不斷增長的前提又是什麽?是技術不斷創新、産業不斷升級、生産力水平不斷提高,而技術創新、産業升級都是需要投資的。
以下是問答實錄(有删節):
實現 5% 以上經濟增長完全有可能
1、您提出今年中國經濟增長仍在 5% 以上,判斷的依據是什麽,爲何相對樂觀?
林毅夫:主要是中國有增長的潛力。經濟增長需要生産力水平不斷提高,生産力水平不斷提高需要技術不斷創新、産業不斷升級。
中國作爲一個發展中經濟體,還處于産業升級階段,我們跟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差距,這個差距具有後來者優勢。
另外我們還有一個優勢——以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爲代表的新經濟,跟發達國家處于同一條起跑線。中國在新經濟方面具有三個優勢:
第一,以人力資本投入爲主,中國是一個 14 億人口的大國,有非常豐富的人力資本。中國有很多既有企業精神、又有技術能力的天才。作爲一個人口大國,中國這方面人才數量多。
第二,中國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任何技術創新、新産品研發出來以後,可以快速進入國内市場達到規模經濟。其他發達國家與我們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競争,但由于中國國内市場規模大,實現了規模經濟,速度可以比他們快,競争力強。
第三,國内有最好的産業配套能力。
這三個因素綜合起來,讓我們在新經濟的技術創新上面與其他國家相比具有優勢。
從硬件角度講,比如,特斯拉電動汽車在美國發展了十幾年,最高産量不到三萬輛;但特斯拉到中國投資,第一年工廠就建成了,第二年産量達到 48 萬輛,所以在新經濟方面中國具有優勢。
因此,中國有很大的技術創新、産業升級空間,生産力水平提高的空間也很大。另一方面,中國儲蓄率高,投資資源多,中國也有發展經濟的意願。
當然我前面講的是 " 潛力 ",這個潛力實際會實現多少,要看國内、國際經濟情況。但是有 8% 的潛力,實現 5% 以上的增長是完全有可能的。
2、外界有聲音認爲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無法超越美國,你怎麽看待這種言論?
林毅夫:這主要就是說我們這些年,經濟增長速度從原來的 10% 左右放緩到去年的 5.2%。在這種狀況之下讓人家覺得,中國的經濟增長有些乏力。
按照購買力平價看,中國經濟的規模超過了美國,按照市場彙率計算,中國現在 GDP 與美國的比例相當于日本在上世紀 80 年代、90 年代初的情形。當時很多人都講 " 日本第一 ",日本會超越美國,結果日本不僅沒超越美國,與美國的差距還一度加大,現在日本的經濟規模按照市場彙率計算不到美國的 20%。
所以這些經驗就造成了有些人認爲中國會步日本的後塵。我對這個看法不太同意。
日本從上世紀 90 年代以後,經濟一路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到美國打壓,放棄了當時屬于全世界最前沿的芯片産業。當時全世界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幾家芯片企業都在日本,像日立,東芝等,後來被要求轉移到了美國。
第二,在上世紀 80 年代以後,日本接受了新自由主義思潮,放棄了利用産業政策去支持新産業、新技術的發展。當時有一種看法認爲産業政策是錯的,政府不應該制訂産業政策,制訂産業政策一定導緻資源錯誤配置、經濟發展不好。日本接受這個看法,上世紀 80 年代以後放棄了産業政策,使得日本的技術創新、産業升級處于停滞狀态。
我前面講,中國還處于追趕階段,有後來者優勢,我們可以利用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引進、消化、吸收,作爲技術再創新、産業升級的來源。我們在新經濟上和發達國家處于同一條起跑線,而且我們和其他國家比,還有人才多、國内市場規模大、産業配套齊全的優勢。
人口老齡化不是 " 黑天鵝 " 事件
3、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動能在哪裏?
林毅夫:這也是一個國際上對中國經濟增長表示悲觀的看法。因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國内、國際上都有一些學者認爲,改革開放後中國之所以經濟增長那麽快,是因爲有人口紅利。現在人口老齡化,就認爲中國失掉人口紅利、失去了經濟增長的動力。但是,我覺得這個看法是不準确的。
對經濟增長來講,勞動力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效勞動。有效勞動就是勞動力數量乘以勞動力質量,勞動力質量最主要是教育水平。教育水平高,人力資本就高,教育質量就高。
我們确實出現了人口老齡化,但人口老齡化并不是一個 " 黑天鵝 " 事件。我們過去有人口紅利,現在也有人口紅利。過去是數量紅利,現在是質量紅利。
現在全世界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有 53 個,其中有 27 個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人均 GDP 就已經達到美國的一半或更高,已經是發達國家;另外 26 個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人均 GDP 還達不到美國的 50%,還處于追趕階段,或是我們常講的 " 未富先老 " 國家。
中國把創新擺在新發展理念的第一位,相信新的生産力會不斷湧現,生産力水平會不斷提高。在這種狀況下,我們的人均 GDP 還會不斷提高,經濟還是可以維持在一個相對比較高的增長率上。從經濟發展的可能性來講,進入人口老齡化以後發展态勢可能會更好。
中國 2026 年有望成爲高收入國家
4、您之前曾經說過,中國會在 2025 年跨過高收入國家門檻,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是否還堅持這一判斷?
林毅夫:高收入國家是世界銀行、聯合國采用的一個标準。2021 年公布的高收入國家标準是 13205 美元,現在稍微調整了一下,達到 13000 美元。你要是跨過這個門檻,就是高收入國家。
中國現在的人均 GDP 已經達到 12500 美元,隻要每年保持 5% 以上增長,快則一兩年,慢的話兩三年,這個門檻一定能夠跨過去。
隻要把我們的增長潛力得到比較好的發揮,利用技術創新、産業升級等有利的條件,我相信成爲高收入國家,如果 2025 年沒有實現,2026 年也能夠實現。
經濟增長仍需要投資拉動
5、消費是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當前我國消費潛力有待進一步釋放,要讓居民敢于消費,應該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林毅夫:過去一段時間,有一種說法認爲中國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不可持續,把過去這幾年經濟增長速度下滑歸因于投資拉動,需要改成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才可持續。對這種看法,我一直持有保留态度。
我認爲消費非常重要,但消費增長的前提是收入水平要不斷增長。收入水平不斷增長的前提又是什麽?是技術不斷創新、産業不斷升級、生産力水平不斷提高,而技術創新、産業升級都是需要投資的。所以,認爲中國通過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不可持續,需要轉變成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才可持續,是不準确的。
曾經有段時間,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才可持續這個觀點在國際上很流行,但是我很高興地看到,今年世界銀行出版的《環球經濟展望》中,做了一個針對過去 70 年各國經驗的專門研究。研究發現,當一個國家投資增長率達到長期投資的三倍時,它的經濟表現會非常好,經濟增長、産業升級、收入和出口增加、财政收入增長的速度都會加快。
這個研究基本上印證了我長期以來的觀點:一個國家如果要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就必須有比較高的投資增長。當然,能夠推動經濟增長的投資應該是聚焦于技術創新、産業升級等能夠提高生産力水平的方面。
我們過去常講中國投資增長快,有的人可能會把投資增長與消費增長對立起來。但從改革開放到 2022 年,我國的經濟年均增長達到 9%,人均 GDP 增長達到 8.1%,消費增長也維持在每年 7% 左右,是全世界最快的增長速度。
在這種狀況下,我認爲要提振消費,最重要的是要實現大家的收入增長,并提高大家對收入增長的預期。這就要求宏觀經濟增長、生産率水平提高,不斷實現技術創新、産業升級。
爲了實現這一目标,我們應該爲技術創新、産業升級的投資提供必要的融資條件和政策環境。這樣,我相信消費就能夠非常有活力。
民營企業需要 " 練練功 "
6、去年以來有關促進民營經濟的政策密集出台,如何才能真正穩定民營企業的預期,提振市場信心?
林毅夫:民營經濟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經濟動力非常重要。所以我們一直強調,做大做強國有企業是毫不動搖的,鼓勵、支持、引導民營企業的發展,也是毫不動搖的。
但是,在過去一段時間,國内國際上都有很多人把我國經濟發展不好歸因于所謂的 " 國進民退 ",認爲我們在政策上是強調國有企業、忽視甚至打壓民營企業,在這種輿論環境下,民營企業可能會對經營環境信心不足,但是我認爲這種說法不正确。
現在中國發展最快、出口增長最有活力的基本都是民營企業,像電動汽車、光伏太陽能、锂電池等,所以,認爲中國打壓民營企業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但是,現在民營企業确實遇到一些困難,這主要是因爲 2008 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以後,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沒有恢複到以往的最好狀态,而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慢導緻需求增加慢,對貿易就會有影響,民營企業所在産業有産能過剩的情形。所以,民營企業的表現主要是受到外部市場影響,是國際貿易趨勢變化造成的,并不是政策造成的。
面對這種情況,民營企業就需要 " 練練功 ",提高自己的生産力水平,并且利用新的技術來轉型。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好互聯網帶來的跨境貿易需求,也要探讨新經濟所帶來的新投資機會。
總的來講,我認爲民營企業需要把這些概念想清楚,同時随着經濟态勢變化挖掘外在存在的機遇。在這種狀況之下,我相信中國還是可以維持 5% 以上的經濟增長率,中國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會在 30% 左右,中國還會是全世界市場擴張最快的國家,這個過程也會給民營經濟帶來無限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