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瀝滘村挂出的舊改橫幅 每經記者 陳榮浩 攝
廣州中心城區體量最大的城市更新項目,終于迎來了首批次集中交付。
9 月 10 日,微信公衆号珠光集團對外披露,廣州瀝滘城中村改造首批次 1023 套複建房順利交付。
瀝滘村位于廣州市海珠區,毗鄰海珠湖和珠江後航道,改造範圍總用地面積 151.42 公頃,改造後建設總量 436.27 萬平方米,總投資約 300 億元。
9 月 11 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項目現場,不少回遷房業主正在辦理入住手續。據現場身披珠光集團紅色馬甲的工作人員介紹," 目前交樓的隻是第一批次,預計明年會陸續交付第二期房源。"
瀝滘村改造項目首批次交付現場 每經記者 陳榮浩 攝
每經記者在項目附近看到,二期工程有一棟房源已接近封頂,還有一棟房源已經建設約 4~5 層樓高,大門上寫着 " 瀝滘城中村改造項目一期複建區 34#、36# 地塊 "。
從實地走訪情況看,與瀝滘村總待拆房源的面積相比,已建成區域規模并不算大,目前村裏多數房源已經搬空并開始拆除了。
從簽約到交付已 12 年
多年來,瀝滘村一直是廣州海珠區重點推進的城市更新項目之一。瀝滘村有瀝滘、新魚、大沙、芒滘四個自然村,19 個生産社。
早在 2011 年 9 月,瀝滘村城中村改造方案通過批複,改造範圍 151.42 萬平方米,規劃建築總面積約 436.27 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 243.4 萬平方米,非住宅面積 192.87 萬平方米,總投資約 300 億元。
從時間軸來看,項目從 2012 年合作企業簽約,到 2019 年正式啓動拆遷,之後曆經開工建設、複建房封頂、搖珠選房,直到今年才正式啓動交付。
9 月 11 日上午,每經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回遷房的業主在排隊等候辦理入住手續,項目周邊挂着 " 熱烈祝賀瀝滘首批複建改造房搖珠分房 " 橫幅,格外醒目。
每經記者在項目現場了解到,此次交樓的小區名爲西海茗苑,由四棟樓宇組成,共交付 1023 套房源。其中,A 棟、B 棟爲 30 層,C 棟爲 37 層,D 棟爲 36 層,戶型面積多在 61~147 平方米。
瀝滘村改造項目首批次交付現場 每經記者 陳榮浩 攝
據克而瑞廣佛區域梳理,瀝滘村城中村改造項目地塊規劃共分爲 16 批次,用地性質囊括居住用地、中小學用地、商業用地、服務設施用地等。
除了沿街一些水果店、便利店等還在正常營業外,絕大多數房源已經搬空,舊房子上可以看到 " 拆 " 和 " 已接管 " 的紅色字體。
瀝滘村城中村部分房屋已經拆除 每經記者 陳榮浩 攝
緊挨環島路一帶,部分房屋前堆滿建築垃圾,門窗已被卸除,處于待拆狀态。
瀝滘村城中村部分房屋已經拆除 每經記者 陳榮浩 攝
村民的顧慮:什麽時候能續上安置費?
據珠光集團公衆号消息,廣州市海珠區住房和建設局局長何祖建在緻辭中提到,首批複建安置房的交付使用,不僅爲 1000 多名瀝滘村民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環境,還爲瀝滘村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标志着海珠區城中村改造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瀝滘村村民許鵬(化名)告訴每經記者,他沒有搖中西海茗苑,但鄰居搖中了,他陪着過來看房。
與開發商的簽約流程 每經記者 陳榮浩 攝
" 這次隻交付了 1000 多套房,但等着入住的業主有 5000 多戶。" 許鵬表示,原本按照拆遷房面積約 30 元 / 平方米每月補償安置費,但這筆錢從去年 7 月到現在就沒給過了,而正因爲開發商拖欠這筆錢,導緻後面有些業主不敢與開發商再簽約。
來源:人民網領導留言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人民網領導留言闆,今年 3 月,有用戶反饋類似問題,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政府南洲街道辦事處回複稱," 由于近期複建資金監管銀行的審批流程的變更,相關臨遷費等補償款項提供給監管銀行後,由監管銀行逐個審批完成後方可支付,審批時間較長,故目前待銀行審批完資金申請後方可支付。待資金審批完後,臨遷費即可發放。"
每經記者從項目現場了解到,瀝滘村城市更新主要是瀝滘經聯社和珠光集團主導。其中,瀝滘經聯社作爲改造主體,主要負責與珠光集團共同推動改造工作。珠光集團作爲合作企業,提供資金、技術和管理等支持,确保項目順利推進。
9 月 11 日下午,城市更新網總經理宋留強在接受每經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拆遷涉及的群體較多,周期較長,通常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開發商資金壓力。
從過往經驗來看,要想快速推動城市更新項目,兩類模式最常見,一類是開發商企業主動讓利;另一類則是地方政府背書,推動舊改。
" 但其實這兩類都有一定局限性,一方面,開發商不可能一直讓利,因爲企業都要考慮盈利。而從政府角度來看,需要考慮公共利益底線,也是受約束的,不可能無限制背書。" 宋留強表示,未來各地的城市更新或許需要去探索第三條路,即政府、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可以稱爲自主更新模式或者自改模式。
該模式通過改變傳統的從 B 到 C 的開發過程,轉變爲從 C 到 B 的模式,即從原業主率先開始進行内部整合,整合完成之後再與開發商協商,而不是像之前一樣,更多的是開發商與業主之間的博弈。
記者| 陳榮浩
編輯|何小桃 陳夢妤 杜恒峰
校對 |程鵬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制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