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豆瓣 @霧風誌丨
首發公号:霧風誌丨
感謝作者爲豆瓣提供優質原創内容丨
在現代社會,沒有手機幾乎寸步難行。
通訊、交通、購物、辦公、娛樂 …… 幾乎所有活動都離不開手機的參與。
一旦弄丢手機,就意味着丢掉了錢包、地圖、通訊軟件、各種綁定的卡券等等。
甚至還有可能,丢掉你的生命——
這部電影講述平凡的上班族李娜美(千瑀嬉 飾)不小心弄丢了手機。
一個可疑的男人撿到了手機,偷偷安裝了間諜軟件,他通過攝像頭監控她的日常生活,了解她的行蹤、愛好、工作和社交,并以吳俊榮的身份接近她。
雖然隻是丢了手機,李娜美的人生卻變得岌岌可危 ······
另一邊,禹刑警(金熙元 飾)在兇案犯罪現場發現了離家出走多年的兒子禹俊榮的痕迹,他懷疑兒子就是犯下連環殺人案的嫌疑人。
接近李娜美的吳俊榮,就是禹刑警的兒子俊榮嗎?
這些關鍵問題營造出層層懸念,并營造出一個接一個反轉。
* 溫馨提示:下文有劇透,建議觀影後閱讀。
作爲新人導演作品,這部電影的鏡頭語言可圈可點,有幾個有趣的意象貫穿全片——首先是李子。
腐爛的李子上爬了蟲。原本我以爲這顆腐爛的李子隐喻男主,但真相是沒有身份的男主殺了禹俊榮,冒充他的身份留下痕迹。
而這顆李子樹原本是禹俊榮的樹,上面挂着俊榮的名牌,所以喜歡李子的是俊榮,并不是取代他的男主。
也就是說,李子腐爛,隐喻俊榮死亡,而男主隻是那隻蟲。
男主住的地方也有李子,還有吃李子的畫面,也是因爲他要活成俊榮,他偷走了俊榮的有關的一切,他的身份、喜好 ······
後來他故意點李子汽水則是偷窺到李娜美在喝,不料在娜美爸爸面前露出了破綻。
李子汽水根本就不是什麽隐藏菜單,是爸爸隻做給娜美喝的,男主自以爲周密但還是引起了懷疑。
視覺上鮮紅色的李子汽水在灰調的畫面中格外顯眼,在這裏紅色是一個暗藏危險的信号,符合這場戲平和之下暗湧的緊張氣氛——
此時李娜美已經知道了有人黑進她的手機,而男主裝作來幫她的人,甚至成功挑撥娜美和朋友的信任。
手機屏幕映出男主的臉,友善的面具下陰暗的真實面目。
看到最後很可怕的一點是,我們對真實的男主還是一無所知——
他沒有出生申告,就沒有身份,那他究竟是誰?真實姓名是什麽?殺人動機又是什麽?
隻能從碎片信息中找到屬于他的東西,比如,對水的迷戀。
水是男主殺人、銷毀證據的工具,他有拍下别人水中瀕死的臉設成手機屏保當做 " 戰利品 " 的習慣,最後一場關鍵的戲也選擇在娜美家浴室。
一定是有特别原因才會這麽執着于溺殺,但很可惜片中完全沒有交代,爲了反轉推翻了原本能自洽的邏輯。
如果就寫成警察離家出走的兒子成了殺人犯,雖然沒反轉,但是人物邏輯有說服力。
而男主不是禹俊榮的話,除了反轉,就沒有别的了。
最可惜的是讓人物動機落空,變成了一個純粹的變态,那麽這個角色的意義,除了 " 任時完演技大賞 ",還剩下什麽呢?
配角角色塑造也很臉譜化,禹刑警和搭檔完全沒有對嫌疑人做任何犯罪側寫,靠一些間接證據就認定犯人是自己兒子俊榮 ······
倒是男主對禹刑警的側寫非常準确——讓禹俊榮認爲媽媽的死是因爲自己,強勢、老古董、自我中心。
這程度的話,男主不僅是高智商犯罪,可能有點心理學背景,反偵察也做得很好。對比之下,兩個刑警很不聰明的樣子,也難免被吐糟降智(不過韓影的警察,除非是主人公,不然基本都是這樣子的,反映現實罷了 ~)
雖然沒有交代清男主的犯罪心理,不過從他的模式有點像美劇《犯罪心理》S1E20 的犯人:青少年時期有偷窺癖,擅于僞裝,用不同身份接近受害者,溺殺是标志。
水象征情緒,不僅在電影語言裏通用,在犯罪心理學中也是一樣。
片中有一幕很巧妙,剛好把兩者結合在一起了。
雖然犯罪配下雨也算是驚悚片标配了,但是這裏是因爲男主對水有特别的迷戀。
當男主襲擊娜美爸爸時,窗外開始下起了雨,暗示男主情緒正在釋放中。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部電影的重點是透過智能手機偷窺他人生活的新型數碼犯罪,但是到最後會發現通過智能手機偷窺隻是男主 " 狩獵 " 的過程,結果還是落在傳統驚悚片的連環殺人案,那就必須要交代清楚身份、犯罪心理,結果看了半天也不知道男主的身份,殺人動機 ······
結尾隻是爲了驚悚、反轉,可惜了這麽有趣的題材。
除了李子、水的意象貫穿全片,影子倒影的運用也很有意思,導演審美在線。
禹俊榮的這張照片有種怪誕的美感,半張臉隐于水中的樣子,不同于後面其他受害者正面朝上的姿态,似乎隐喻着禹俊榮的一半被男主偷走。
這一幕天花闆上映着男主的影子,有制造驚悚效果的作用,有點以前希區柯克式驚悚老電影的感覺 ~
電影裏的影子,還可以用來表達真實與虛幻的交織、混亂。
例如男主與警察對峙的場面,禹刑警以爲男主是兒子,轉過身來卻是完全不認識的人。
結尾處人群的影子,則是展現了離不開手機、活在手機虛幻世界裏的當代人的群像——依賴虛幻的、看似熱絡卻很容易崩壞的人際關系。
另一個角度看,手機也變成了影子本身。
在鳥瞰鏡頭下,我們能看清的是影子的姿态,而非那個人本身的樣子。
正如我們平常通過手機看到的,是他人在網上展現出的樣子,而其中有多少真實,又有多少僞裝呢?
這部電影整體來說驚悚氛圍感不錯,以新鮮獵奇的題材切入,偷窺鏡頭代入感非常強。
尤其是鏡頭以手機前置視角展現時,觀衆也成了偷窺者,和男主一起了解了娜美的日常。
然而這視角本身就隐藏了一層驚悚的效果,因爲我們也可能随時成爲 " 李娜美 "。
我們每個人都是手機的使用者,但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爲手機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