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創投市場彌漫着一股未知的氣息,似乎都在霧氣中摸索前行。
過去的一年被評爲行業最艱難的一年,疫情放開後,投資人恢複了往常的忙碌,暫時的回暖能給予一定的信心,但未來會怎樣很難說清,行業正在肉眼可見地發生變化。
首先是地方政府引導基金動作頻繁,多地推出數十億甚至百億産業母基金。在整體募資環境不算太理想的階段,政府引導基金與 GP 的合作或将成爲常态。
在各地政府引導基金發布的子基金招募令中,可以看到大部分都是科創專項基金,定位于 " 投早投小投科技 ",雖然硬科技投資早已是行業的一種主流趨勢,但在暗流之下,湧動的是焦慮和亟需被行業重視的問題。
硬科技投資人斷層
隻要是人多的地方競争自然就會變大,硬科技投資也不例外。
去年在與一位硬科技投資人聊天時聽到過一個趣聞:某明星項目創始人因爲要見的投資人實在是太多了,後來一天隻見規定數量的投資人,先到先得。
好不容易排隊見到了,又被人家三兩句話打發回家的場景給新入行硬科技的投資人留下了 " 陰影 "。
因此,一個不成文的事實是:與創始人的對話能力被視作硬科技投資的 " 通用貨币 ",産業背景的投資人在近幾年十分受歡迎。" 他們現在隻招有産業背景的人了。" 不止一位純金融專業畢業且試圖在投資機構找工作的朋友與我吐槽。
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在采訪了多位資深硬科技投資人之後,得到了不太一樣的答案。一個共識是,投資人要對創業者所在領域有深度認知,有豐富的投資經驗。簡單翻譯一下:光有産業背景也是不足夠的,需要的是在行業裏有深度積累。
看似合理且對非産業背景投資人友好的答案,背後映射的似乎是另一種恐懼 --- 硬科技投資人會否斷層?
一位剛入行不久、本科學物理研究生是金融相關專業的投資經理表示,自己跟幾位新入行的同事現在根本看不了硬科技,這些項目基本上還是機構内部的老牌投資人在跟。與一位做咨詢的朋友聊起這件事時,朋友開玩笑:"26 歲,有 30 年投資經驗。"
實際上,這并非是産業背景與非産業背景的問題,更多體現在爲輕投資人在硬科技領域跟科學家、傳統企業家對話能力上的差距。年輕投資人普遍還是在看一些比較 Fancy 的項目,例如新消費、Web3,ChatGPT 也是新的熱門社交話題,但美元基金一收縮留給年輕投資人發揮的空間也不多了。
另一邊,投資機構的招聘條件逐年變高。" 感覺周圍學金融的朋友都去幹咨詢了,VC 沒經驗也幹不了,沒啥畢業生去。" 對于剩下一部分 " 有經驗 " 的年輕人來說,選擇有很多,硬科技沒有過去互聯網動辄成百上千倍的投資回報性感,前輩們的光輝事迹徹底封爲神話,而自己也成爲不了神話的締造者。
" 多少有種從追夢者變爲普普通通上班族的落差感在裏面。" 年輕投資人擁抱硬科技的意願并不太高。
另一面,産業背景的投資人并不完全順風順水,一位主看新材料的投資人就表示,自己經常陷入一種 " 牛角尖式 " 糾結。很多同事非常 aggressive 的項目在他看來短期内成果轉化、商業應用的天花闆都很低很難出手,而這樣的情況其他産業背景投資人或多或少都有相似的體驗。
耀途資本創始合夥人楊光表示," 不管是新能源、新材料還是半導體,真正在行業裏待過很多年,見過很多坑的投資人有時候反而會更保守。" 開玩笑說就像公司内部的人反而不買公司股票。
" 但我覺得關鍵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你既要能意識到這些創業公司的風險,更要挖掘它們的機會和亮點,不能因爲自己身上有太多産業的烙印就放大了創業公司的缺點,快速發展有時能幫助創始人持續叠代不上短闆。風險投資總歸有風險,投資人要認識并願意承擔這些風險。" 楊光說道。
來自反向盡調的壓迫感
競争在機構間也日益激烈,光給錢早就不夠了,如今人人都在高談産業賦能,但如果僅有拉訂單等常見的賦能方式,對明星企業來說吸引力不大,對優秀标的的争奪讓機構陷入一場持久戰。
在硬科技領域,一些項目過去很長時間都沒有融資的經曆,訂單、現金流非常穩定,這類項目機構想要投進去,必須有自己的核心競争力。
臨雲資本董事長賀慶認爲:這些項目過去沒有融資需求,有部分曆史原因在内,主要是因爲硬科技過去不被資本市場重視,沒有好的退出通道。如今硬科技全方位受到重視和支持,都在鼓勵企業上市,但這僅是一個戰略機遇,并不是無限延伸的窗口期。所以哪家企業能在機遇期勝出,是具有戰略意義的。
" 當然,硬科技之所以在現階段被稱爲硬科技是因爲它真的很被需要,從産業鏈看來它是強勢的一方。" 賀慶補充。因此,臨雲的核心競争力是能夠給企業提供完整的 IPO 規劃和方案,爲企業盡早掃清上市路上的障礙與麻煩。
海松資本高級副總裁李堯也有相似的觀點:" 明星企業其實是錢找它而不是它找錢,它們并不缺投資人,它們需要的是能夠跟管理團隊在企業發展、行業發展、資本運作以及并購等各方面有共識的股東。"深耕硬科技的機構一定是用行業認知去打動企業家的,李堯還介紹到,海松的優勢在于基于行業驅動賦能企業,對企業的發展戰略以及産品和業務的研發方向甚至包括海内外的并購策略都會提供專業建議。
今年注冊制的全面落地帶來的一個深遠影響是,二級市場的流動與資金分配将逐漸趨于兩極化,選擇上市的公司數量也會大幅下降。是否擁有一級市場、S 基金與産業并購等多種渠道的退出能力,也成爲了優質項目對投資機構的重要考核指标,而這種能力往往取決于機構過往的投資組合以及合夥人與 LP 的背景。
另外,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挂的現象,意味着投資前移不再是口号,投資端也将更重視投資質量和命中率。
" 大家會越來越往早期投,以追求更高的回報倍數及安全空間。資金的湧入擡高了一些項目的估值,但是早期和後輪項目有不同的投資邏輯,長期來看,機構會分化,回歸到自己最擅長的投資領域。" 九合創投創始人王嘯表示。
無論什麽階段,明星項目永遠是稀缺的,早期投資就是要機構在企業還沒有實現正向現金流甚至産生營收前,有能力領先于同行作出判斷,針對企業前兩輪融資的專業優勢是耀途資本的護城河。" 雖然我們對硬科技投資的回報期望十分理性,但說實話,我覺得專業的硬科技投資,還是要大膽去預測行業的變化,而不是單純享受行業的紅利。" 楊光表示。
可以看見,硬科技投資的門檻越來越高," 撒胡椒面兒 " 式的投資方式不再奏效,赢者通吃的局面成爲過去,更多的機會給予了真正有能力和願意深耕的投資人和機構。
撬動 LP 的正确姿勢
今年中國創投市場最大的變化還不在 " 投 ",而是在 " 募 "。
開年不久,随時都能看到 XX 地設立新母基金的消息,在各大地方政府引導基金的相關新聞裏,總能看到那些平時耳熟能詳的機構名稱出現在裏面。
還沒有與政府建立關系的機構開始焦慮,盡管部分基金眼下并不缺錢,但投資人一定是極具危機意識,不會守着自己的 LP 盤子不動。遑論與政府引導基金、國資合作已經成爲未來的一種趨勢,尤其是硬科技投資。
在王嘯看來,所有項目多少都會涉及政府關系的處理,隻是硬科技項目和政府的聯動性更強。投資機構也需要加強和政府的溝通,從政策到人才、财稅的支持,都建立更深入的理解。
當然,也并非所有機構都在尋求與地方政府合作,野鶴(化名)所在的機構與當地政府關系不錯,早在前幾年就與有過合作,他聊天中提到,機構今年想多募一些市場化的錢。至于爲何選擇 " 反其道而行之 "?野鶴直言,就是因爲太熟了,我們知道他們要求很多,所以還是想拿一些更市場化的錢。
某種意義上來說," 募 " 往往決定了 " 投 ",LP 的性質變了,訴求也就發生了變化。清科創業創始人、董事長倪正東在最近一次大會上表示:" 今天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約束條件、邊界條件可謂是前所未有地多。"
不過話又說回來,找政府引導基金募資大家打的都是明牌,你有什麽條件我有什麽要求,比北京公園裏的相親角還坦誠開放,選擇接受就代表妥協,但也沒準是互相成就,雙方的姻緣到底如何還得靠時間去檢驗。
雖然各地發布的子基金相關條件愈發寬松,也提出了市場化運作的口号,但拿到政府錢的機構依舊不敢躺平,一方面政府的錢不是白拿,做不出成績照樣沒有 " 下次 "。另一方面,還未與地方政府、國資合作的大白馬和黑馬基金也是一種 " 威脅 ",等到他們開始選擇合作時,又會進一步擠壓中尾部機構的募資空間。
此外,投資機構與政府之間不同的話語體系和行事風格想要在短時間内達成協調統一不是一件易事,如何與硬科技創業者對話是對投資人個人能力的考驗,同樣,如何與政府打交道也是機構面臨的一道新題。
關起門來悄悄說,還有機構在考慮要不要把大家的 title 也按照傳統企業的風格改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