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受争議的好萊塢電影是什麼?
正在上映的《黑豹 2》?
即将上映的《蟻人 3》?
都不是,是一部制作費高達 6 億,但目前全球票房僅僅才 3 億的滑鐵盧巨作——《巴比倫》。
導演達米恩 · 查澤雷,因《爆裂鼓手》闖入了大衆視野,更憑《愛樂之城》拿了奧斯卡最佳導演。
于是很多人的第一眼感受,覺得這就是《愛樂之城》的姐妹篇。
《愛樂之城》
但。
沖着這個名頭去看的朋友們可要小心了。
與《愛樂之城》相比,《巴比倫》更像是一部無限放飛的《好萊塢往事》。
用紙醉金迷來形容,那是小瞧了它。
它簡直就是一出野蠻年代生長出來的好萊塢腐朽大秀。
肉欲橫流,野心外露。
少兒不宜。
與此同時。
極緻癫狂的外表下,卻也在提醒着我們,每一次電影進步的背後,我們看不見的,則是無數的人被時代淘汰,與遺忘。
于是這份給好萊塢的情書上,隐隐約約,沾着些血。
01
小人物與大時代
好萊塢是什麼?
無限可能。
有人可以一夜沖天,有人可以瞬間堕入地獄。
無數無論是懷着真正的電影夢,還是幻想一夜成名的人,都擠破腦袋想換得在好萊塢的立足之地。
男主曼紐爾(叠戈 · 卡爾瓦 飾)和女主内莉(瑪格特 · 羅比 飾),就是 1920 年代,兩個典型的逐夢好萊塢的底層小人物。
曼紐爾是個墨西哥移民,因為熱愛電影,他來到了好萊塢。
但他的工作是什麼呢?
簡稱打雜,具體來說呢,是這樣——
接一頭要在好萊塢名流宴會上出現的大象,被淋一臉
内莉則是個出身最底層,夢想一夜成名改變命運的奔放女孩。
這天,好萊塢名流們舉辦了一場極盡瘋狂的宴會,酒精、毒品、性,在這場宴會上,應有盡有。
這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的一個側面。
在那個實行禁酒令的年代,喝酒被視為 " 危險行為 ",但也因此被賦予了 " 時尚運動 " 的标簽。
于是,酒精和毒品一起,成為了追求刺激和新潮的好萊塢人的最愛。
内莉想盡辦法進入這場極樂盛宴,她裝成被邀請的女明星,在曼紐爾的幫助下,成功蒙混過關。
盡管出身低微貧困,但内莉有着強大的自我認知——老娘天生就是大明星!
進入宴會後,她徹底放飛自己,融入了宴會的癫狂中。
他們跳舞、親吻、吸毒 ……
在兩個人都嗑得最嗨的時候,他們都喊出了内心深處的夢想。
- 要是世界上所有地方都任你挑選 你想去哪
- 我一直想去電影片場
- 告訴我原因
- 能有什麼原因 我就想親身參與更有意義的事情
比我的生命都更有意義 比鏟大象糞便更有意義的事
更大 更好 更重要的事
我想參與那些有意義 能夠在世上流傳下去的事情
這就是好萊塢。
夢想,說出來就能實現。
在這場宴會上。
有個第二天還有戲份要拍的不知名女演員因為玩過頭把自己 " 玩 " 死了,劇組相關人員束手無策。
正當導演焦頭爛額之際,他一眼就看到了在舞台上瘋狂起舞的内莉,于是,她被選中了。
内莉就這麼進入了好萊塢。
這場戲,也成為了她人生的轉折點。
在片場,她爆發了驚人的演技。
隻給到一些抽象的指令,她就能演得活色生香。
不僅是性感的挑逗。
哭戲更是說來就來,要怎麼哭,是眼含熱淚還是涕淚橫流?流一滴還是兩滴?全都精準掌控。
一步一步,她成為了好萊塢默片時代炙手可熱的大明星。
另一邊。
曼紐爾也在這場宴會上迎來了他命運的轉折點。
默片時代的巨星傑克在這場宴會中喝高了,曼紐爾被安排送他回家。
傑克對他印象良好,便讓他做了自己的助理。
曼紐爾從此進入了好萊塢的片場,盡管還是打雜,但離制作電影的夢想更近了一步。
讓他應付罷工的群演
他努力、踏實、機靈,在片場中一邊觀察、一邊學習。
在一個有着 " 千人陣容 " ( cast of thousands ) 的大制作中,10 台攝像機意外被毀。可電影還差最後一個鏡頭,需要在絕美的夕陽下完成,而那時距離太陽下山隻有 3 小時。
于是,借攝像機的任務被緊急交給了曼紐爾。
他在攝像機出租公司苦等一個多小時,終于借到一台相機,卻面臨塞車趕不上的難題。
怎麼辦?他找了台救護車,一路疾馳趕回了片場 ……
當電影拍攝完最後一個夕陽下的絕美鏡頭,片場所有人都感到振奮、感動。
導演當場親吻了曼紐爾,感謝他拯救了他的電影。
這是一個影視行業的螺絲釘、打雜工在龐大的電影制作體系中找到意義的時刻。
慢慢地,曼紐爾從打雜的,變成了導演、執行制片人、制片人,在好萊塢站穩了腳跟。
内莉和曼紐爾,兩個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物,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好萊塢,成為了大時代叙事的重要一環。
這,就是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02
死亡與新生
然而,《巴比倫》除了極緻的癫狂,還有極緻的殘酷。
電影不止一次呈現死亡,而且,幾乎每一次死亡後的鏡頭,都是歡快的畫面。
導演用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呈現着好萊塢的另一面——無論你是小人物還是大人物,在好萊塢,你一點都不重要。
熟悉電影史的朋友都知道這段時期發生了一件大事:有聲電影出現,無聲電影沒落。
1927 年 10 月 6 日。
紐約的觀衆在觀看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歌王》時,主角的一句:" 等一下,等一下,你們還什麼也沒聽到呢!"
引起現場轟動。
這曆史性的一刻,标志着有聲電影的誕生。
但在技術進步的同時呢?
默片時代有着大好前途的新星,内莉。
因為新技術導緻制作流程的改變。
一個鏡頭,他們重拍了 8 次。
抓狂、争吵、幹架後,導演喊出了 " 卡 ",片場所有人都無比激動。
但結果。
一敗塗地。
内莉在廁所聽到别人對這部電影的評價
而曾經的大明星傑克(布拉德 · 皮特 飾)呢。
他曾是派拉蒙最值錢的默片演員。
可到了有聲片裡,他一說話,觀衆就發笑。
記者埃莉諾(珍 · 斯馬特 飾)更是殺人誅心直戳他痛處:
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沒有為什麼 不要再問了
你的事業結束了
他們變成了時代車輪下被碾壓的砂石。
世事總是如此。
當一個新技術被發明,當它迎來大衆的歡呼聲,與此同時,也會有大量的人被淹沒。當機器替代人工,淘汰的是那些流水線上的勞動者,當技術替代傳統,淘汰的是那些以傳統工藝為生的人,如今 chatGPT 引來上億人的興奮,與此同時,即将淘汰的又是哪些人?
于是電影裡。
擅長給膠片寫字幕卡的女演員朱菲,即使曾經炙手可熱,但也終于失去了工作。
因為有聲片再也不需要字幕卡這種東西了。
于是電影裡。
被迫認清現實的傑克陷入了虛無中,一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因為好萊塢再也沒有他的位置了。
戲劇手段?
或許稍有誇張,但電影裡的這些人,确實都能在曆史中找到原型。
内莉的人物原型,是克拉拉 · 鮑(Clara Bow)。
克拉拉 · 鮑有着一個恐怖的童年。她成長于貧困的布魯克林(影片中改為了新澤西),母親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曾差點殺死克拉拉;父親則是一個酒鬼,可能對她實行過性虐待。
電影中也呈現了一段她去精神病院看望母親的片段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她有着驚人的演技,總能說哭就哭。
正如她在片中所說:"All I have to do is think of home."(想想家就好了)
可惜,因為聲音不夠好聽,随着默片時代的落幕,克拉拉的演藝生涯也慢慢畫下了句号。
在《巴比倫》中,内莉因為吸毒、賭博走向了自我毀滅。
但在真實曆史中,克拉拉沒有如此迅速地堕落。她在 1933 年離開了好萊塢,在一個牧場過上了較為平靜的生活。
男主曼紐爾則可能是以南美移民制片人 René Cardona 為原型。
他最後也離開了好萊塢,但并沒有離開熱愛的電影事業。
回到南美後,他繼續在墨西哥電影的黃金時代貢獻自己的力量。
René Cardona
布拉德 · 皮特飾演的傑克,原型則是約翰 · 吉爾伯特(John Gilbert)。
約翰 · 吉爾伯特是默片時代才華和風流兼具的巨星。就像電影中呈現的那樣,他備受追捧,結過四次婚,和很多女明星談過戀愛(如葛麗泰 · 嘉寶)。
但他的死并非像電影中呈現的自殺那般壯觀。
他确實無法适應有聲電影時代,于是走上了酗酒的道路。1936 年,年僅 38 歲的約翰 · 吉爾伯特,死于引酗酒引起的并發症。
約翰 · 吉爾伯特
還有那位吸睛的華裔女演員朱菲,她對應的是在好萊塢出演過 60 多部電影的華裔女明星黃柳霜。
黃柳霜
黃柳霜在好萊塢闖蕩時,種族主義盛行,又因為亞裔角色有限,《海斯法典》限制跨種族愛情情節,她的演藝生涯受到重重阻礙。
後來,就像電影中呈現的那樣,她決定去歐洲發展電影事業,并回國生活。
2022 年 10 月,美國鑄币局将黃柳霜的面孔印在了 25 美分的硬币上,她成為了第一個被印在美國貨币上的亞裔。
硬币上的黃柳霜
其他諸如女導演 Ruth Adler 對應的是 Dorothy Arzner,電影中的亞裔攝影師,對應的曆史人物是黃柳霜的堂哥黃宗霑,電影記者埃莉諾對應的是英國小說家 Elinor Glyn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發掘了克拉拉的導演 Dorothy Arzner
電影中的 Dorothy Arzner:Ruth Adler。
但就像那句歌詞唱的," 一代人終将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 "。
一代新人換舊人。
偉大時代的落幕,注定帶走一些偉大的人。
03
人生若隻如初見
然而這樣的緬懷卻并沒有得到觀衆的肯定。
爛番茄上,影評人和觀衆的好評度都隻是剛剛過了 50%。
連及格分都沒到。
差評的反饋大多是 " 混亂 "" 老套 " 等等。
想想倒也能夠理解。
這些年好萊塢講述好萊塢自己曆史的作品實在太多了。
從《雨果》到《好萊塢往事》,從《藝術家》到《曼克》。
這一年來,更是一連三部電影《金發夢露》《造夢之家》《巴比倫》和一部劇《參與其中》,再加上一部《貓王》,相當滿負荷緬懷了。
《金發夢露》《造夢之家》
再深的情感,也經不住這樣挖。
更何況,電影極緻的視聽風格,和其中出現的屎尿屁和大量裸露性愛鏡頭,本身就會讓許多人生理不适。
但,我卻對這樣的癫狂抱有好感。
為什麼?
因為癫狂之下,導演卻又很積極。
舊時代的人和事确實值得緬懷。
但與此同時,終究還是要向前看。
電影的最後,有一段玩飛了的剪輯。
1950 年代,男主角坐在電影院裡,鏡頭中忽然閃現出一整個電影史發展脈絡:從默片,到有聲片,從黑白片,到彩色片,以至于到了後來,還出現了像《終結者》《黑客帝國》《阿凡達》此類的技術大片。
鏡頭再接回男主角。
隻見他淚流滿面。
是的,電影在進步。
還在不斷進步着。
從《月球旅行記》裡的那個月球,到《阿凡達 2》裡的潘多拉星球,為了讓觀衆離夢更近一點,一代又一代的電影人,前仆後繼,讓電影從一個黑白無聲的樣子,變成了如今令人享受的視聽藝術。
電影依舊還是那個造夢的藝術。
而那些被時代抛棄的人呢?
無論現實如何殘酷。
但我們都無法否認,能夠成為銀幕裡的明星,被鏡頭記錄下來,成為電影的一部分,已經是一件無比幸運的事情了。
就像 Elinor 說的:
一百年後 當你我都不在人世
當有人在影片中放映你的鏡頭時
你又會活過來
有一天 今年拍的所有電影中的人都會死去
有一天 這些電影都将會重見天日
他們的靈魂将再次重聚
共同聚餐 冒險 去叢林 赴戰場
是的。
隻要有留下來的價值,這些電影終究會重見天日。
他們将在電影中 " 複活 "。
而有好的作品留下來,則幾乎是每個進入電影圈的電影人的初心。
可惜的是。
現實中,當人們面對利益紛擾、流量誘惑、創作阻礙後,如今,又有多少人還記得自己的初心呢?
且不談粗制濫造吧。
光是各種名與利的糾紛,就能讓人迷失方向。
于是電影的男主角。
最後恍惚間,又回到了電影開頭,和内莉初見的那場宴會。
那是電影的起點,也是他夢想的起點。
" 為什麼要做電影?"
跨越時空,他再一次回答:
我想親身參與更有意義的事情
我想參與更重要的事
那些有意義 能夠在世上流傳下去的事情
斯人已逝,浮光掠影。
唯電影永恒。
許多年後,我們還會因為這份永恒,而記起出發時的樣子嗎?
本日打工人:哆啦 K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