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17到2024, AI的七年之癢。
"
剛剛結束的GTC在科技圈刷了屏,英偉達已然成爲現在科技界的中心。記得當英偉達市值剛突破萬億的時候就有人覺得達到了天花闆,但是如果你了解英偉達在上一波AI浪潮中的增長,你可能就會猜到它的的行情絕不會止步于此。
英偉達在上一個AI熱潮中上漲了5倍,在這一波AI周期中,股價幾乎像素級複刻了上一波的走勢。
如果能早一點認識到GPU作爲算力對深度學習的重要性的話,也許就不會錯過或者低估英偉達了。
因此,我們今天的讨論與AI周期有關,我們希望通過讨論上一個AI周期的演變、成功或失敗案例,從中得到一些對當前AI周期的啓發。而2024和2017則是這兩個AI周期非常關鍵的時間節點。
矽兔賽跑爲此請來UpHonest Capital行業研究團隊的王子和Eric Gu,和我們一起探讨AI周期下的觀察和展望。以下對話是線上直播的文字版梳理。
矽兔賽跑Amanda
第一個問題,2017對上一個AI周期有怎樣的意義?
UpHonest 王子
首先我們将2006年開啓的AI周期稱爲"深度學習"周期,而2017是"深度學習"周期的Hype頂峰。
爲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準備了一張圖。
柱狀圖是全球AI的風險投資金額,綠色的線是投資增速,紅色的線是AI在全球投資中的占比。
2017 AI投資增速超過200%,AI投資占比達到8%,是2006開啓的這次AI創投周期的最高點。
數據來源:Statista
作爲早期投資機構,我們也關注AI早期投資有怎樣的變化,所以我們去看了早期投資風向标YC的投資變化,同樣,2017年AI類項目占比最高,2018~2021年明顯下滑。
數據來源:YC,UpHonest整理
數據來源:YC,Rebel Fund整理
不過有一個明顯有差異的地方,第一張圖顯示,2022年YC AI項目占比是超過2017年的,第二張圖顯示2022年AI項目占比則是低于2017年的。
超過的圖是我們2024年統計的,低于的圖是YC校友基金Rebel Fund 2023年初統計的,說明這一年多時間,YC 22年大約有10%的項目轉型做AI了。
所以,從創業和投融資的角度,2017年是"深度學習"AI周期hype的頂點。
2018年無論是YC還是全球AI投資熱情都下降了,部分原因是人們對AI的期望太高,但當時的技術無法達到人們的想象,大家可能還記得人們開始說AI是"人工智障",甚至有些人說AI是騙局。而且這種降溫在早期投資中的表現更明顯。
不過在2018年之後,全球的AI投資複蘇并且投資占比大約維持在10%,說明存活下來的AI公司發展壯大,穿越周期,持續吸引風險投資。
矽兔賽跑 Amanda
我記得YC在2017年AI最熱的時候宣布設立AI vertical孵化小組,負責人是後來AI Grant的創始人Daniel Gross。但2018年,Daniel Gross離開了YC。這裏YC孵化的AI項目占比,是否反映出AI熱度從2018年開始一路下滑?
UpHonest 王子
是的。
但如果你足夠敏銳,有可能會在2020年嗅到空氣中新一波AI浪潮來臨的水汽,因爲GPT-3的API接口是在2020年開放的,足夠敏銳的Jasper,就是抓住了這個窗口期,從裁員、增長停滞的邊緣起死回生。
矽兔賽跑 Amanda
那麽想問一下Eric,上一個"深度學習周期",與現在的"生成式AI周期"有什麽關聯?
UpHonest Eric
技術變化。
AI是一個很大的範疇,自1956年AI正式作爲一門學科成立以來,已經經曆了好幾個周期,其中有很多技術已經滲透到了日常生活中,比如"搜索引擎"、"推薦算法"等等,猶豫過于普遍,大家甚至已經不再給它們貼上人工智能的标簽了。
上一個周期我們把它稱爲"深度學習"周期。深度學習作爲機器學習的學習方式之一,之前在學界是飽受質疑的。大家普遍認爲"深度神經網絡是永遠無法被訓練的",這使得有些學術期刊甚至都不曾接受有關神經網絡的論文。
直到2006年,被譽爲深度學習之父的 Geoffrey Hinton 與他的兩個學生成功訓練了一個多層神經網絡(Deep Belief Networks),在手寫數字識别的任務上(标準 MNIST 字符識别數據集)實現了98.75%的正确率。随後,又在語言識别任務上打破了記錄,成功爲深度學習正名。
直到2012年的ImageNet挑戰賽,Hinton 帶着得意門生 Alex 和 Ilya 用 AlexNet 碾壓裏其他參賽者,樹立出了當時深度學習(大量數據+可規模化的算法+GPU計算)的範式,成爲了後續多年的研發基石。到2015年ResNet出現,實現首次AI在圖像分類任務中對人類平均水平的超越。
矽兔賽跑 Amanda
可以說2012年是深度學習的關注度逐漸從AI界向整個科技界蔓延并爆發的起點。
UpHonest Eric
沒錯。2017年,随着技術的不斷成熟,蘋果在最新發布的 iPhone X 中推出了 Face ID,達成技術向更大的消費者群體的破圈。在這個周期中類似的破圈還有像 Amazon Echo與Alexa的發布、AlphaGo戰勝李世石等。
當然,在業界将一種範式能力推到極限的同時自然也會遇到瓶頸。當時的AI可以在監督學習和遷移學習的模式下解決一些特定的問題。但涉及到需要推理的複雜任務時就捉襟見肘了。當時産業屆的一些通用人工智能的助手也被大家戲稱爲人工智障。
Hinton在2017年末表示,他曾提出的突破性方法應該被放棄,目前神經網絡運作的模式不是大腦的工作方式,一切需要重新開始。爲了讓神經網絡能夠自行變的智能,即所謂的無監督學習,并不需要将所有的數據都做标注。
回過頭來看生成式AI的發展曆程:
2017年,Google 在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中,将 Transformer 作爲特征提取器取代了已經誕生了40年的RNN序列結構。Transformer特有的并行結構使得他可以利用大量的算力和數據進行訓練。
矽兔賽跑 Amanda
記得上一波的深度學習也提到了大量「數據+算法+算力」的模式,這裏有什麽區别嗎?
UpHonest Eric
上一波深度學習中提及的大量的數據指的是ImageNet這種大型的标注數據;而Transformer範式下提到的數據,是海量的未标注的互聯網數據,這兩個數據規模的差距是極大的。而且并行結構下,可以使用的算力規模也不是一個量級的。
2018 - OpenAI發表了GPT,即用Transformer作爲特征提取器,使用大量未标注數據進行預訓練的生成式通用模型。
基于這個範式,OpenAI在2020年推出了具有1750億參數的GPT-3。在證明Scale Law的同時,将大型語言模型的從AI界推向了整個科技界。
2022.11.30 - ChatGPT發布,推出僅兩個月就月活破億,成了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級應用。
同樣的破圈案例:包括Midjourney的生成畫作獲得藝術比賽金獎(2022.10.18)、Sora生成的視頻出圈等等。
參考上一個周期的發展路徑,大模型(文字 or 多模态)正在處于将基于 Transformer 的範式推到極限的過程中。我看到了GPT4的性能提升,也會看到GPT5、GPT6、或者其他模态模型的發展,很多上一波AI沒能完成任務已經是現在LLM的能力範疇之内。并且,參數、數據、算力的 Scaling 還在繼續。Transformer 的極限在哪?能不能達到大家都在追逐的AGI還是未知數。
矽兔賽跑 Amanda
剛才你們都提到了一個詞"人工智障",我想問爲什麽當時AI做不起來?爲什麽"深度學習"的Hype在2017戛然而止?爲什麽這一波AI又行了?
UpHonest Eric
因爲在那個時間點,大家都想做的c端的智能應用,但是由于技術的限制,大衆接觸到了不成熟的産品,反響很差。這就使得資本和市場的關注度快速下降。
舉一個,最具備代表性的案例就是Conversational AI。2015年開始,大廠小廠創業公司都想做面向C端用戶的通用型的智能助理,用 Conversation UI 取代 GUI 成爲人機交互的主要入口。有一波熱錢湧入了這個賽道,誕生出了不少明星公司。
這是截止2015底的Landscape:
Magic是YCW15的公司,Sequoia Capital、SVA、Slow Ventures等投資
Clara Labs是YCS14的公司,Sequoia Capital、SVA、First Round、Greg Brockman等投資
Operator是由Uber CoFounder Garrett Camp 聯合創立,Greylock、GGV等投資
包括Apple、Google、FB、Microsoft、Amazon在内的大廠都在2016年各自的發布會上發布了Bot類的産品和開發平台。
但現在看來,當時面向C端的商用智能助理産品,無論是巨頭還是創業公司,全部達不到用戶預期。FB平台上的Bot失敗率高達70%、Microsoft的Chatbot Tay在Twitter上線一天就被迫下架、Operator 的Co-Founder&CTO 也表示,當時Pre-Transformer的模型處于起步階段,Operator 過早的進入市場找不到PMF。總的來說,底層技術受限是産品不work的最主要原因。
涉及通用型的智能助理,就不得不提及大腦系統1和系統2的理論。這個理論曾經多次被 Yoshua Bengio、Andrej Karpathy 等大佬使用類比智能系統(AI Agent)的工作。
系統1是快思考:無意識、快速、不怎麽費腦力、無需推理
系統2是慢思考:需要調動注意力、過程更慢、費腦力、需要推理
當時的智能系統隻能完成部分第系統1任務,類似判斷出用戶對話中的邏輯的推理工作難以完成。比如:
用戶讓Siri推薦一個餐廳:Siri 會推薦餐廳
用戶問Siri除了推薦餐廳還能推薦什麽?Siri還是會推薦餐廳
用戶讓Siri别推薦餐廳。Siri依然會推薦餐廳
當時大部分的産品架構,深度學習相關的語音識别、語義理解隻占到整個産品的不到10%,大部分的開發在于對話管理系統,來替代系統2的職能。簡單來說就是識别關鍵詞、填表格、再交給後端執行任務。
類似被寄予厚望的還有智能音箱。雖然出貨很不錯,但是萬衆期待的killer app并沒有出現,智能與智能之間基本沒有差異性,大部分高頻使用的技能都沒有商業價值——用戶用的最多的就是"查天氣"。
矽兔賽跑 Amanda
蘋果用戶都應該記得,Siri當時出現有多驚豔,但很快就從驚喜變成了雞肋,因爲沒有什麽實際的應用場景。你們怎麽看這一波類似的智能助手初創呢?
UpHonest Eric
這一波生成式AI的出圈就是ChatGPT,想必大家日常生活中也會或多或少的使用,在YC 23年的兩個Batch中我們也看到非常多ChatBot應用,後來相繼出現了 Copliot、Agent 的概念,其實他們的産品形态都是挺相似的。
從用戶反饋來看,顯然ChatGPT是有PMF的。上一波智能系統不能完成的任務,現在很大一部分都可以實現了。核心原因肯定是底層技術的升級:
大模型能力的提升自然不用多說了,呈現出了一定程度的邏輯能力和推理能力。
模型擁有使用工具的能力,API的接入,讓應用有了閉環交付任務的能力。
那回答你剛才那個問題,基于現在技術,現在我看到的初創公司主要有幾個嘗試的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和上一波一樣,用新技術再次嘗試:面向C端用戶的通用型個人助手。
目前看來,現在的技術還是難以去支持一個通用的複雜任務推理框架。正如上一波C端助手做不下去被迫轉B端類似。如果将任務局限在一個獨特的Vertical裏,Agent的表現就會更穩定可靠。
打造一個讓Agent擁有理解任務、規劃任務、使用工具并擁有記憶的推理框架。
第二個方向是通用的對話系統 + 特殊的Domain:面向垂直細分的AI專家。
這裏的 Domian 可以是行業的細分,比如像 法律、醫療、金融 這些數據豐富、單位價值較高的行業,已經出現像 Harvey、Hippocratic 這樣的明星公司。
可以是面向 C 端的細分場景,比如 社交、購物、出行、遊戲等等。
矽兔賽跑 Amanda
剛才說的是這波AI浪潮下成立的新公司,那些在此之前成立的公司,他們在本身的行業中已經積累了用戶、數據和特有的知識。這些基礎上再加上大模型帶來的賦能,一樣也能發展的非常好?
UpHonest Eric
是可以的。比如法律行業的Ironclad、金融行業的AlphaSense,包括 Expedia 的AI出行助手也得到了不錯的反響。
矽兔賽跑 Amanda
确實大量的對話式AI被證僞,但如果選準方向、保持足夠精煉的團隊,也許可以穿越周期。
這讓我想到了一家公司——Assembly AI,他們完整的經曆了一個AI周期。AI熱潮時創業,2017年加入YC,第二年就遇到了AI退潮,面臨技術不成熟、以及由此帶來的增長瓶頸,直到2022年才真正起飛,收入和用戶數量一下子增長了3倍。并且在去年12月完成C輪融資,Accel領投5000萬美元,并且Accel從2022年A輪開始連續3輪投資了這個項目。
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這些公司爲什麽能成功穿越周期?
UpHonest 王子
我覺得Assembly做到了先活下去。
當時很大的問題确實是技術不成熟,比如Assembly的初代模型隻用了1萬小時語音數據訓練,而現在的模型是用1000萬小時語音數據訓練的。
雖然業務做的比較艱難,但創始人特别确信語音識别有長期的價值,并且長期看市場機會非常大。所以他們的選擇是保持非常精簡的團隊,從2017到2022年,團隊隻漲到15個人,這樣燒錢速度比較慢。
畢竟留在牌桌上,才有機會打出好牌。
另外,我覺得與他們選擇的客戶群體有一定關系。
巧合的是,Assembly與另一家YC 16年的公司Deepgram都是提供語音識别技術,并且都選擇了以API方式服務開發者。Deepgram發展也不錯,目前估值超過2.5億美元。
我們覺得開發者對早期技術公司來說是很不錯的用戶群體,他們試用新技術的積極性更高,對于不是非常完善的技術的接受度也更高,甚至有技術信仰。
GitHub Copilot發展很不錯,給微軟貢獻了40%的年收入增長,2023年ARR超過1億美元。
矽兔賽跑 Amanda
對現在的生成式AI創業者來說,開發者也還是一個好的目标用戶群體麽?
UpHonest 王子
我覺得是的。
在YC今年的孵化營中,我們看到了好幾家AI軟件開發公司,比AI生成代碼更進一步,直接生成類似Airbnb、Twitter之類的應用,他們的目标用戶還是開發者。
不僅如此,還有許多針對開發者的細分AI工具,例如用對話交互取代數據分析師的應用很火,或者在産品中加入聊天機器人的需求旺盛,現在有初創企業分别針對這樣具體的場景爲軟件工程師提供背後的AI infra。
矽兔賽跑 Amanda
了解,所以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的選擇會産生不同的結果。我看到一個數據,在YC 06年至21年孵化的400多個AI公司中,大約有10%的初創企業估值超過了1.5億美元,說明還是有不少初創企業穿越了周期。
我發現在這10%跑出來的項目中,計算機視覺類占比最高,其中還有智能零售解決方案。
但是據我了解,Amazon Go的發展并不如人意,我還記得當時Amazon Go的出現非常驚豔,隻需要進入店裏,從貨架上拿下産品,再離開商店,就已經完成購物了。我們之前的購物體驗都是收銀員或者自助結算機掃描條形碼,那麽用算法識别物體替代條形碼掃描,在提升收銀效率的同時,降低了零售商的人員成本。
可是,我看到Amazon Go在2023年關閉8家門店,做類似業務的各家初創公司也多多少少遇到發展瓶頸。可以展開聊聊麽?
UpHonest Eric
類似自動駕駛的智能化分級,智能零售系統也存在智能化分級。
以Amazon Go爲代表的Check in、grab and go的模式,類比l5級别的自動駕駛,提供全程無摩擦的購物體驗。類似的初創公司有:Standard AI(s17)、Grabango、Zipin 等。
這個模式的vision就是無人零售的終極形态,難點在于:
首先商超需要全局改造,攝像頭覆蓋、就近服務器部署就需要很大的前期投入
其次由于早期技術的局限性,貨物的識别往往會出現誤差,這導緻在自動系統的背後往往需要配備一個人工的複核團隊
最後,對于商超來說,商品的補貨仍然需要人工操作,并不能達到真正的無人零售
因此,無論對于商超還是無人零售解決方案提供商而言,ROI都很難算的過來。正像你提到的 Amazon Go 在去年關了好幾家店;在2021年前後無人零售概念火的時候,各家初創公司都融了不少錢,但由于一直是燒錢的模式,到現在多多少少遇到發展瓶頸。
以 Mashgin(YC W15)爲代表的Checkout unit 模式,類比L3級别的自動駕駛,是原有自助收銀系統的智能化版本。類似的還有Caper(YC W16),除了智能收銀系統以外,它還提供能夠自主結賬的購物車,在2021年被Instacart(YC S12)以3.5億美金的估值收購。
總的來說,「偉大的願景」和「現實的困難」是需要平衡的,尤其是在環境不好、風口不在的時候。這一點其實也印證很多機構對于當下生成式AI應用的觀點。大家認爲,2024年是生成式AI應用落地的一年;圍繞生成式 AI 的炒作将讓位于對結果的關注,投資者将開始關注那些通過 GenAI 創造實際收入的的企業。AI Grant甚至預測,在未來的12-18個月内,會出現收入達到100億美金的AI産品。
矽兔賽跑 Amanda
Mashgin的故事讓我想到了另外一家公司——Imbue。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它在2023年橫空出世,估值一下子達到10億美元,英偉達投資,後續又拿到了亞馬遜Alexa Fund的投資,其實Imbue是YC在2017年夏天孵化的公司,當時他們的創業方向是用AI提升招聘效率,公司發展不理想,直到2022年才确定轉型方向,确定将AGI作爲公司核心願景,并拿到OpenAI前員工的投資支持,2023年又确定了開發AI Agent産品方向。不知道Imbue早期的投資人有沒有猜到這家公司的跳躍式發展。
王子,還有哪些穿越周期的案例能帶給我們一些啓發?
UpHonest 王子
我覺得還有一個很好的案例是去年被湯森路透6.5億美元收購的AI法律公司Casetext。
他們幫助律師閱覽法律文件、檢索資料、修改文書等等。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使用場景,也充分體現了他們對于業務需求的了解,律師可以讓AI助手閱讀案件相關的往來郵件,AI可以标識出其中涉案的風險詞彙。
Casetext是一家老公司,2013年成立,10年後被收購,他們做到了其他生成式AI公司很難媲美的一點,在被收購時,他們其實使用大語言模型已經有五六年時間了。
從2018年的BERT模型開始,第一批在2020年使用GPT-3、第一批在2023年使用GPT-4,2023年業務起飛,收入增長了3倍,而且原來花1年都不一定能搞定的大律所,現在1個月就拿下了。
Casetext說明了隻要目标感足夠強,保持敏銳,且行動力強,就有機會穿越周期。
另外我覺得這個案例反應了現在生成式AI浪潮中一類公司的機會,就是那些深耕垂直行業,有不錯業務基礎,現在增加生成式AI産品功能的初創企業。
這類公司有一個優勢就是他們已經有現成的客戶,可以在客戶現有的工作流中增加新功能,客戶的切換成本低,投資回報ROI可能更加清晰。
我們之前也提到過ROI的重要性,去年,客戶可能在興頭上,隻關心自己得有生成式AI戰略,今年,客戶可能會變得更加實際,關注使用的生成式AI産品的ROI。
我們的一個項目FieldGuide就屬于這個類型,他們剛官宣拿到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領投的B輪融資,估值倍數超過一般SaaS标準,被看重的地方就是積累的數據和業務經驗。
矽兔賽跑 Amanda
在上一次北美頂尖AI投資機構的投資分享中,我們有提到2024年AI應用的投資回報率ROI可能将在采購決策中變得更加重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顧。
想問個問題,有哪些容易産生ROI的應用場景?
UpHonest 王子
法律顯然是,我們早期投資的Ironclad,從合同管理切入,爲不同團隊例如銷售、采購、HR、法律顧問等提供合同協作管理工具,目前估值大約32億美元。
還有一個思考維度是從現在大量使用外包團隊的業務場景出發尋找機會。
例如,在法律象限下的人身意外傷害律師,他們一部分的工作是準備索賠文件,包括案件摘要、醫療費用(包括誤工費)估算等,這部分一般會請外包團隊來做。
EvenUp這家公司,它的商業模式就是銷售AI生成的索賠文件資料包,定價對标外包團隊的收費。
還有在醫療支付環節,因爲涉及到保險賠付,美國的醫療機構需要向保險公司提交賬單申請,因此雇傭大量的工作人員,保險機構需要審核,又雇傭大量的行政人員。
隻是在醫院端,找到治療服務對應的保險代碼,醫療編碼這一個環節,就有大約3.5萬名醫療編碼員負責,他們需要閱讀醫生筆記和化驗單等資料來确定診斷和手術的代碼,由于編碼錯誤,美國醫院每年損失将近200億美金的收入。
生成式AI其實可以被用來整理非結構化的醫生筆記、化驗單等,找到正确的代碼,通過自動化的方式減少人力,同時提高準确率。
大家可以想象還有那些外包場景。
矽兔賽跑 Amanda
我們已經讨論了兩個AI周期的發展以及成功穿越周期的公司對我們現在的啓示,回到我們今天想要讨論的話題"2024年會成爲2017嗎?"之所以會有此疑問,是因爲The Verge在2月提出了2024年将是AI的清算之年。在2017的時候,也曾有很多關于AI泡沫即将破滅的觀點。考慮到現在市場很熱,AI初創公司的估值水漲船高。你們怎麽看呢?
UpHonest Eric
2024與2017确實有相似之處,但是顯然2024隻是GenAI的裏程碑,并不是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首先發展路徑類似,都是理論突破 - 技術破圈 - 應用破圈的路徑。區别在于,這一波生成式AI無論是人才的密集程度、資金的投入數量、技術的實現程度以及大衆的認知度都不是一個量級的存在。
大模型的潛力還遠遠沒有窮盡,Sora的出圈證明了 Scale Law 在其他模态的模型上依然成立。可以預見的是,大型語言模型、多模态模型将持續叠代升級,那麽基于這些模型的應用能力也會升級、新的應用場景也會被發掘出來。所以說,如果2017是上一波技術路徑發展的天花闆的,2024隻是達到了一個階段性的裏程碑,上限在哪裏還仍未可知。
其次,現在的市場中确實充斥着很多噪音。Assembly AI的創始人也曾提及,目前對于生成式AI公司來說,marketing具有很大的挑戰,如何清楚的傳達自己在做的事情,讓别人理解自己産品的differentiation是很困難的。從23兩個batch的YC項目就可以看到會有很多公司卷一個類似的idea,包括之前21、22年的公司也會pivot到類似的方向上。這樣的前提下,肯定會有一些公司被淘汰。但同時,那些能給用戶帶來效率提升的應用會得到驗證。GitHub Copilot 付費用戶突破100萬、EvenUp ARR 5倍增長、Microsoft Copilot預測收入将破百億美金。種種迹象顯示,大浪淘沙後生成式AI的應用中跑出了金子。反觀上一波AI,現象級其實成功的案例并不是很多。
最後一點,2024的不同在于生成式AI對于C端的滲透。相比B端,C端應用具有更大相信空間。用ChatUI代替GUI,成爲新的人機交互入口,是上一波大廠都想做缺沒做成的事。從ChatGPT、Character AI的表現來看,已經有一些成功的迹象了。同時,GenAI 正在向 Prosumer 滲透,這幾天出圈的 SunoAI 就是一點典型的例子。
從價值分配格局來看,這次與上次也會有所不同。我們猜想初創企業将在這一波生成式AI浪潮中獲取更多價值分配。
在上次的"深度學習"AI浪潮中,新技術創造的增量價值大部分被大廠拿走,比如Meta的廣告推薦、抖音的内容推薦等。
我們投資的一位創業者,他在2012年創立的計算機視覺公司被亞馬遜收購,他的切身觀察是"在上一個技術周期,AI初創的商業模式和退出方式主要是靠賣給大公司,那時大廠沒有人才、沒有成規模體系的AI架構,大廠借此補上了AI基礎設施和團隊短闆。"
矽兔賽跑 Amanda
有道理,我們确實也已經看到了很多初創企業赢得更多價值的例子,例如Midjourney vs Adobe,Harvey之于法律,Magic對Github Copilot的挑戰。你覺得爲什麽會有這樣的變化?
UpHonest 王子
一方面是生成式AI将創造的價值規模更大,蛋糕更大了。
另一方面是基石模型的出現,從技術層面降低了創業者打造好産品的門檻。
這是上一波AI浪潮中創業者不具備的優勢。
由于當時的技術對産品性能的提升有限,沒法隻靠技術做出10倍好的産品,那現有玩家也許隻需要做到新玩家一半好,集成到客戶正在使用的産品中就赢了。
此外,當時數據護城河的價值可能要遠高于現在。基石模型用廣泛的互聯網數據作爲初始訓練集,就像一個讀完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創業者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專業培訓。而此前可能隻有大公司有足夠龐大的數據集使模型接受九年義務教育。
所以這次初創企業的起點和競争能力都會遠強于此前的AI初創企業。
UpHonest Eric
确實,直接調用大模型的API開發産品其實非常有利于初創企業,因爲可以加速産品開發進程,可以看到現在AI初創出demo和産品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而且在AI這個領域,很多核心的論文都是開源的,越是到技術成熟的階段,大家能使用到的工具和模型就越趨同的。這個時候比拼的就是行業知識和數據的積累,以及利用這些積累打造出優秀的産品。
矽兔賽跑 Amanda
還有什麽補充麽?
UpHonest 王子
我們預測2024年收并購肯定會更加活躍、規模更大,更多玩家參與。
在這兩次技術浪潮中,蘋果都是最活躍的收購方,2023年收購了32家AI初創企業,是之前的近3倍。
現在人才和技術的價格顯然更貴。微軟支付給大模型公司Inflection AI 6.5億美元,Inflection的聯創和大部分團隊(約70人)将加入微軟。Databricks 13億美元收購MosaicML(62人)。
在之前的浪潮中,谷歌收購DeepMind(75人團隊)大概花了5億美元,蘋果收購Siri大概花了2億美元。
此外,初創企業之間的收并購在今年第一季度頻繁發生。例如Jasper收購文生圖應用,企業開支管理軟件Ramp收購AI驅動的采購軟件,AI推理芯片Groq收購企業級AI應用等,AI醫療管理公司Syllable收購接診AI等。
預測2024年巨頭持續活躍收購AI初創企業,傳統公司關注AI收并購加速AI轉型,初創企業之間的收并購更活躍以增強競争力。整體會更加活躍。
矽兔賽跑 Amanda
我們的結論是「2024不會是新的2017」。那麽2024有哪些新東西值得期待?
UpHonest Eric
我覺得 Embodied AI是值得期待和關注的方向。
首先作爲鏈接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大模型,它的想象空間是巨大的。
其次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大廠可以投資資源:
GTC上Nvidia宣布了開啓人形機器人通用基礎模型GROOT項目。
再早一些,Figure與OpenAI合作發布的人形機器人演示視頻也吸引了一大波關注。
包括Google最早從12-13年收購 Boston Dynamic 開始就一直在機器人領域投入很多。他們開源的RT模型和相關數據對外界模型的開發起了很大的幫助。
最後頂尖的人才也在往這個方向彙聚:
Geoffrey Hinton在離開Google後參與了一家機器人初創公司
Lifefei 對标 ImageNet 做機器人版本的數據集
矽兔賽跑 Amanda
那現在Embodied AI處于一個什麽階段呢?
UpHonest Eric
首先,Embodied AI的研究仍然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
如果把它作爲Transformer衍生的角度來看的話,目前主流的像PaLM-E、RT-2目前仍處于GPT-1的水平。
如果把它作爲一個全新的領域去攻克的話,那Embodied AI 僅僅處于 ImageNet 出現的階段。
但,無論怎麽去看,高質量的訓練數據依然是限制模型發展的重要障礙之一。值得一提的是,Sora 的出現可能會對 Embodied AI的進展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 Sora 在訓練視頻生成能力的同時泛化出模型對于真實物理世界的認識和感知的話,這對于機器人的訓練是非常有幫助的。
當然了,雖然 Embodied AI 仍然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但是我覺得 Embodied AI 的發展進程可能會比大模型發展的周期更快。因爲資本和人才已經見證過了大模型這個成功案例。所以支持下一波大機會的資金和人才信心和意願也會更強,基礎設施也會更完備。
矽兔賽跑 Amanda
還有其他值得期待的嗎?
UpHonest 王子
數字化滲透率低的傳統行業,有可能跳過軟件階段,直接進入AI階段,類似新興市場從使用現金直接轉向移動支付。
我們投資的爲家政服務行業提供AI接線員的公司,數據增長非常快。
這個方向的潛力吸引到一個非常資深的團隊進場,它的CEO之前創立了爲Siri提供技術的公司,被2億多美元收購,之後又創立了一家計算機視覺公司,被美國農業機械巨頭John Derre收購。
醫療行業值得關注。
美國市值前100的上市軟件公司中,隻有一家服務醫療行業。
看了今年YC孵化營,我們感覺今年AI+醫療的應用格外多,甚至細化到牙醫的AI接診員,放射科醫生、家訪護士和住院護士的助手等。
在我們與創業者的交流中,他們認爲醫療行業有可能成爲美國最先擁抱AI立法的行業,預計會有更多創業者在信号更明确後開始AI+醫療創業。
矽兔賽跑 Amanda
我想到可能還有AI語音,在上次分享中也有提到,美國頂尖AI投資機構共識的方向。Air Street Capital預測今年會有AI生成的歌曲成爲 billboard 或 Spotify 熱門單曲。
最近刷屏的Suno AI似乎初步印證了這一猜測。
确實在今年的YC,在文字、圖片、視頻、音頻這四種模态的内容生成中,最爆的是AI語音生成,有近10家初創企業。我們今天讨論了很多幹貨,上一個AI周期、這次的AI浪潮,成功或失敗案例,以及一個非常有趣的思考,2024會不會是新的2017,謝謝大家的聆聽。
可以在我們的視頻号觀看回放,還可以添加我們行研團隊的Eric微信「備注:AI周期」,進行更多溝通交流。
文末互動:
你對2024的AI有哪些期待?
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哦~
别忘了點關注,不迷路啊。
喜歡就點個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