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們都期待能有一款智能家電,幫助自己擺脫繁重的家務勞動。就拿拖地來說,長時間以來,拖把一直是主要的清潔工具。它雖然除污能力強,但使用過程相對費力,常常需要長時間彎腰操作,還得頻繁清洗,效率并不高。
洗地機的問世,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傳統拖把的地位。如今市面上的主流洗地機大多能做到省力省心。憑借這一優勢,洗地機在 2019 年至 2022 年的短短三年内,零售規模便突破了百億元。
然而,随着越來越多的家庭将洗地機作爲标配,一個新的問題開始浮現:房屋清潔省力了,清理洗地機本身卻耗時耗力,尤其是去除纏繞在滾刷上的頭發和寵物毛發,讓追求「省時省力」的年輕人感到十分困擾。
從「能用」到「好用」,是很多新的智能産品,在完成 0 到 1 後必須跨越的第二道坎。對于五歲的智能洗地機來說,「自清潔」也是行業跨過百億大關後,想要繼續增長必須解決的問題。
用戶省心的自清潔,才是真正的科學清潔
2023 年,過往一直關注在掃地機器人賽道的雲鲸首次拓寬産品線,發布了旗下第一代智能洗地機 S1。同年,雲鲸提出了「科學清潔」的理念:盡管不同産品的使用場景、用戶畫像有所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要平衡清潔力、清潔效率、維護性、智能性等多維度的指标,以達到最佳用戶體驗。
一年之後,基于對第一代産品的整體調研和複盤,雲鲸意識到,「自清潔」是現階段洗地機産品最大的痛點。更好的自清潔既可以在洗地結束後,解放用戶的精力,而且也能長久保持機器本身的清潔無菌,不會造成家庭環境的二次污染。
因此,接下來的研發重點一定是圍繞着「自清潔」功能展開的。雲鲸認爲:更科學的洗地,應該從自清潔開始。
得出這個結論隻是研發的開始,真正做出好的「自清潔」産品才是對研發團隊的考驗。
每個家庭的使用環境各不相同,帶來的體驗痛點也有所差異。既要滿足大多數家庭的需求,又要兼顧一些特殊家庭的「邊緣案例(Corner Case)」,還要平衡新增功能帶來的成本壓力……在智能洗地機這個品類,效果、成本、使用門檻這個硬件創新的不可能三角依然存在。
據極客公園了解,其實在發布首款智能洗地機雲鲸 S1 前,雲鲸洗地機研發團隊内部其實已經啓動了「自清潔」技術的功能研發,第一代産品發布後,更是在接下來的新産品上不斷叠代自清潔功能。
從 S1 上以「冷水清潔 + 高速離心甩幹 +55 ℃熱風烘幹」爲核心的一鍵自清潔;到 5 個月後推出的 S1 Max 上使用銀離子抑菌材料從而實現抑菌除臭;再到 2024 年 4 月,雲鲸在 S2 上首次引入了「毛發防纏繞」和「65 ℃接觸式智能熨幹」功能。
在前三代産品的基礎上。2024 年 9 月 13 日,雲鲸正式發布智能洗地機 S2 Island 光輝版。這款産品搭載了雲鲸首創的「自清潔靈動島 Narwal Island ™」,裏面集成了 4D 立體防纏繞、90 ° C 智能雙熨幹、70 ° C 熱水自清潔、全鏈路風幹、Cyber 光輝燈帶等五大「自清潔」功能,可以說是雲鲸洗地機産品自清潔的「集大成」之作。
雲鲸 S2 Island 光輝版 | 圖片來源:雲鲸
事實上,這些功能方向的确立并不隻是來自于團隊内部「拍腦門」,而是在很大程度裏依賴了用戶反饋和調研結果。雲鲸研發團隊告訴極客公園,在整個研發過程中,他們不僅調研了大量雲鲸一代産品用戶,還和很多其他品牌洗地機的用戶進行了深度溝通。
一代用戶裏,吐槽最多最集中的問題是毛發纏繞。不同于傳統家庭「先掃後拖」的清潔習慣,洗地機用戶往往把「掃」和「拖」合爲一體,所以大量日常毛發(如掉發、毛絮等)會被吸進機器。這部分毛發垃圾,過往用戶大多隻能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徒手清潔」,既費時費力,而且如果不及時清掃,堵塞後還可能影響後續吸塵效果。
在第一代産品後,解決毛發纏繞是一項優先級很高的工作。今年 4 月,在第二代洗地機産品雲鲸 S2 裏,雲鲸給出了第一版解題思路:通過在滾刷裏内置一個 L 型雙排齒梳,可以将日常生活裏大量細碎的毛發攔截,并通過大吸力吸入污水箱,從而達到防纏繞的效果。
市場反饋也證明,絕大部分用戶對雲鲸 S2 在防纏繞上的提升表示滿意。但仍有一些用戶覺得,在少量場景裏還可以「做得更好」,例如養寵家庭裏,長發和寵物毛發混雜在一起的毛團;多人家庭裏的長短發混雜;浴室地面上大量的濕發……
雲鲸研發團隊告訴極客公園,盡管這些需求隻對應着少數特殊工況,但大家一緻認爲,既然要做「更科學的自清潔」,産品就應該提供極緻的使用和維護體驗。因此,雲鲸 S2 Island 在保留雙排梳齒刮條的機身滾刷基礎上,又在基站上升級「主動伸縮型 mini 剪刀手」,自清潔時能自動進行毛發剪切。既能應對日常工況,在複雜工況下也能高效解纏,真正實現了整機 0 纏繞。
值得一提的是,「剪刀手」的設計除了能提升用戶在每一次使用中的體驗,也可以讓洗地機滾刷在 3-6 個月的使用生命周期内,始終擁有穩定的防纏繞效果。
搭載「剪刀手」的雲鲸 S2 Island,可以在更複雜的工況高效解纏 | 圖片來源:雲鲸
對自清潔來說,除了防纏繞,另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把滾刷上各種或複雜或頑固的污漬除淨。隻有保證機器本身幹淨了,才不至于「越洗越髒」,造成二次污染。
一個很典型的場景就是,如果家裏地面上出現了大面積油污或者含糖的污漬,那麽清潔完地面之後,我們都會把拖布或抹布額外用熱水 + 清洗劑多洗一遍。
雲鲸團隊正是從中國家庭對熱水的智慧裏得到啓發。在 S2 Island 上,通過多個步驟實現機器的自清潔:當毛發剪切步驟結束後,洗地機會先用 35 ℃左右的水對滾刷和管道進行沖洗,可以清除包括澱粉類在内的大部分髒污,接着再進入 70 ℃高溫熱水除菌清潔,進一步溶解深色污漬或重油污。
在洗地機最後的幹燥階段,雲鲸在 S2 Island 上也根據用戶反饋,選擇出了更好的解法。
在傳統的「拖地」作業方式裏,整個拖地過程會包括多次拖布的清洗,因此需要配套設計出一系列的速幹方式——例如利用離心力等快速甩幹,以提高整個家庭清潔的效率。在早期的洗地機上,很多産品也借鑒了「速幹」這一思路,利用高溫烘幹的方式,達到短時間内快速幹燥的效果。
和傳統拖地不同的是,使用洗地機清潔房屋大多并不需要分成多次操作,機器幹燥的過程往往發生在清潔結束之後,并不會額外占用用戶的時間。這意味着速度并不成爲幹燥的第一優先級,幹燥效果和用戶體驗才是這個階段最值得考量的點。
除此之外,「烘幹」還會帶來噪音和空氣的污染。即使過程隻有 5 分鍾,也會給家裏的其他成員甚至寵物帶來很大的影響。而且傳統烘幹并不能根據溫濕度調節幹燥時長,在南方的回南天、梅雨季可能出現幹不透,甚至發黴發臭的現象。而且,對于沒有搭載「智能檢測」的速幹功能,還需要用戶手動拆下滾刷檢查是否烘幹,過程非常麻煩。
爲了實際了解用戶對于機器幹燥方式的體驗,雲鲸研發團隊特地設置了一組用戶對照實驗。一組是對洗地機品類沒有太多了解的小白;另一組則是已經被「快速烘幹」種草的潛在用戶。在實際深度體驗後,兩組用戶都對「速幹」功能祛魅,更願意選擇烘幹安靜不打擾的方案。
S2 Island 使用了 90 ° C 雙熨幹功能 | 圖片來源:雲鲸
最終,雲鲸團隊選擇延續 S2 的「接觸式智能熨幹方案」,保持了「低噪熨幹」和「智能檢測滾刷幹燥度」的産品優勢。
這其實也是雲鲸團隊産品研發的理念:與其追求「5 分鍾」速幹的噱頭,不如多聽聽用戶的聲音——了解大多數用戶真正想要的是什麽,再決定團隊到底做什麽。
「用戶共創」:智能硬件領域未來的開發範式
無論是在防纏繞上死磕複雜工況,還是在「烘幹」和「熨幹」之間二選一,用戶都在産品定義和研發過程扮演了重要角色。
對于任何一家硬件企業來說,和用戶之間的溝通都是産品研發環節裏一個重要的步驟。但是,多數企業僅停留在了産品早期,主要是收集前一代産品的反饋。而雲鲸和用戶之間的鏈接,則體現在産品研發的不同階段,既有前期對需求的收集,也有後期對功能的驗證。可以說,用戶共創已經成爲了雲鲸當下重要的産品哲學,影響着每一代産品的軌迹和方向。
事實上,整個智能硬件行業如今都在經曆着某種産品價值體系的變革。
過去,對于硬件行業來說,「參數」是一個優先級非常高的衡量标準。例如,洗地機、吸塵器的客戶會額外在意電機轉速、最大吸力等數值,而這些數值往往直接對應着肉眼可見的清掃效果。
而随着近年來整個行業規模不斷擴大,智能清潔賽道的競争越來越激烈,各家廠商的技術水平逐漸被拉齊。整個行業陷入了某種瓶頸之中,競争越來越難以被量化成消費者可見的數值,創新亟需以一種更具新的方式進行呈現。
用戶體驗是一個在參數之上,更具體感的評判維度。在智能手機行業裏,兩個像素完全一樣的攝像頭,經過光學智能計算後,可以達到截然不同的成像效果。而在智能清掃行業裏,兩個搭載着相同轉速的電機,在不同功能的配合下,給用戶帶來的使用感受也可能大相徑庭。
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方法,就是讓用戶深度參與到産品研發的過程中。
在雲鲸第一代洗地機産品雲鲸 S1 上市後,雲鲸的産品經理無意間發現了一組有趣的數據。在參與調研的 2000 多名用戶,其中 64% 家裏都有木地闆,其中不少用戶都會使用原本爲衛生間設計的「吸水模式」去清潔木地闆。雲鲸團隊經過進一步溝通得知,這部分用戶認爲木地闆一般是在卧室或書房,地面不會很髒,他們更擔心木地闆在潮濕環境下可能會起黴發泡。
在基于用戶調研得到的開發線索中,滿足用戶對于木地闆工況下的控水需求隻是起點。雲鲸研發團隊還有另一個需要考量的維度——卧室、書房這類地面環境的髒污類型一般是毛發、毛絮、皮屑,這就要求清潔上要做到不揚塵、不纏繞、而且水膜均勻。最後,經過多輪對清掃參數、水泵精度的調整,最終完成了一個全新的「木地闆模式」的開發。
雲鲸智能洗地機上全新的木地闆模式 | 圖片來源:雲鲸
在以參數導向的産品升級規則下,升級效果很容易通過數值的變化得以體現。但當用戶體驗成爲目标後,如何量化升級效果就成爲了一個新的課題。
對于這個問題,雷軍曾經在今年個人演講複盤小米 SU7 時,分享過一個小米的經驗。在上市前,小米 SU7 曾經面臨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一種觀點來自外部,認爲這輛車大概率賣不好,核心原因不看好小米 SU7 所在純電轎車品類;而另一種觀點則來自小米工程師團隊,雷軍說,當他看到這幫愛車懂車的人都給與了正面評價,他就知道小米 SU7「好看好開」的設計目标達成了。
對于雲鲸來說也同樣如此。在每一項功能升級後,雲鲸除了收集實驗室數據外,也會把樣機寄到一部分核心用戶手中,以在真實使用場景中得到反饋,從而達到提升用戶體驗的目的。
如前文所提到的「剪刀手」防纏繞案例,雲鲸就在升級後将樣機寄給了此前反饋需要升級的用戶。最後,有 90% 的用戶反饋問題得到解決,雲鲸又仔細分析了剩餘 10% 用戶反饋的場景,發現是樣機的工程版本問題,在量産階段可以解決。至此,對于 S2 Island 防纏繞功能的叠代,才正式結束。
這部分用戶既是最初提出需求的建議者,也是最後完成測試的驗證官。在整個産品創作周期裏,他們都深度參與了新品的打磨。
可以看出,無論是智能清潔硬件,還是智能電動汽車,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都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新玩意」。選擇和消費的過程,并不像買一部電視或者買一台手機一樣成熟,因爲對于這些新東西的産品形态,可能連開發者都沒有達成共識。
因此,在智能硬件時代,大量進行用戶調研、溝通,和用戶深度共創,是一個越來越受企業重視的開發範式。這不再是一個營銷噱頭,而是可以決定達成最終目标具體路徑的關鍵開發工具。
2023 年,國内洗地機市場銷量已經超過掃地機器人。對于研發者而言,用心傾聽用戶聲音和攻克技術難關一樣重要。因爲對于這些全新領域的新硬件來說,研發更是一個用戶和産品經理共創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