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耳機又回來了
在我瘋狂開合手裏的 AirPods、試圖在左耳提示低電量瞬間迅速換成右耳時,這些有線耳機人士泰然自若目視前方,微微側身穿過人海,一邊取下一隻耳機吊在身前,一邊小聲重複 " 借過 "。
這渾身上下滿到溢出來的的松弛感,讓手機屏幕上不斷彈出 " 不是你的 AirPods" 的我果斷心生羨慕。
不行,回家得把我的 EarPods 找出來。
小紅書 @ilovejune
等等,印象中在 AirPods 誕生之初就慘遭嫌棄,成爲時代眼淚的有線耳機,居然又火了?
" 我單方面覺得用有線耳機的人很有品 "
上社交平台上溜達了一圈,發現有個标題爲 " 我單方面覺得用用有線耳機的人很有品 " 的帖子下吵得很熱。
大緻是有線耳機擁護者和無線耳機擁護者之間的辯論賽。雙方各執一詞,耳機原教旨主義者們列出一大堆有線耳機的好處,并表示專業的貴價上萬塊耳機大多都是有線,有線耳機無法被替代;而無線耳機擁護者則感到冒犯,反問:" 爲什麽戴耳機也要分有品沒品?"、" 戴無線耳機是什麽很大的罪過嗎?"。
翻來覆去争論,沒有誰站了上風。倒是讓我更堅定了自己的猜測——有線耳機是真的重新火起來了。
小紅書 @mo.mo.
更令我吃驚的是,在底下近 6 萬人參與的投票裏,站有線耳機紅方的比例竟然達到了 65%。大家給出的理由不外乎兩個:不用擔心沒電的松弛感、帶線樸實的安全感。
大多數人都是經曆了 " 有線 - 無線 - 有線 " 的心路曆程,淚聲俱下控訴自己是如何在地鐵上斷開藍牙大聲播放 " 誰要是胡說八道就給他一電炮 " 後社死、又如何在北京 5 号線天通苑站通勤後發現耳朵上隻剩了一隻耳機,想回頭尋找結果被人群簇擁根本不能回頭的無力。
每個被無線藍牙耳機折磨瘋的人,都開始回憶起有線耳機的好,懷念起耳機孔尚未在手機上滅絕的日子。
再加上原教旨主義大軍們舉出各種各樣例子瘋狂論證,有線耳機的音質是無法被代替的。因爲有線耳機可以傳輸最原始的信号,不需要經過任何形式的數據壓縮,而無線耳機需要連藍牙,信号在傳輸過程中就不得不進行數據壓縮和解壓,音質自然會受影響。
況且玩兒唱吧和全民 k 歌的人都知道,有線耳機有小麥克風收音,而無線耳機就連在室外日常打電話都需要用手擋在面前人工降噪,扯着嗓子形象全無。
尤其是在北京的大風天裏用無線耳機接電話,對方聽到的除了風聲就是風聲。
圖源小紅書
對于 i 人來說,有線耳機的重要性則在于安全感。既不用每次使用都反複配對,又不必擔心連錯到别人手機上,更能避免 " 你以爲連上了,其實在外放 " 的社死瞬間。
或許你也體驗過借給同事耳機,還回來之後發現藍牙沒斷發現對方正在聽霸道總裁愛上你有聲小說的尴尬。
也不用像無線耳機一樣擔心丢一隻怎麽辦,有線耳機玩的就是一個全家整整齊齊,要麽全家都在,要麽一起消失。對于天天擠地鐵的通勤打工人來說,就算擠掉了,還有另一隻在脖子上挂着;兩隻都擠掉,隻要手機還在,耳機線也能給救回來。
大大降低了需要花 300 塊去閑魚上再收一隻無線耳機補全一對兒的可能性。
排名後幾位的理由同樣具有說服力。有網友表示,自己的蘋果有線耳機忘記從兜裏取出來,和衣服一起在洗衣機裏滾了 40 分鍾,本來以爲廢了,借過竟然還能接着用。
令人震驚的耐造能力,對比從我耳朵裏掉地下就摔壞報廢了的 AirPods,看來人家有線耳機能火到今天也是應該的。
小紅書 @星星在沉思
有線耳機根本不需要充電。至少我是有些厭倦了耳機沒多久就傳來的低電量提示音,對此經常表示擺爛,就算聽到沒電也不想中斷聽歌的興頭摘下來放進盒子裏充電。
不僅如此,有線耳機還自帶一種 " 請勿打擾 " 的氛圍感。如今大部分藍牙耳機都有諸多模式,【降噪模式】和【通透模式】任君切換,小小一顆塞在耳朵裏也并不起眼。而較爲原始的有線耳機沒有太多功能,線也是大剌剌暴露在外面,有時候還會挂着幾個代表剛從兜裏掏出來的死結。
耳機線等于直接起到了一個物理屏蔽的作用,給人一種 " 我戴了耳機有自己的事,沒什麽大事不要找我閑聊 " 的冷漠慵懶感。
文首 Taylor Swift 的紫色有線耳機搭配金發和圍巾,頗有種藍色生死戀女主的光環,話都不用說就滿滿的憂郁氛圍,就差背景音樂來首 emo 必備《Almost Lover》;
穿上貝 Bella Hadid 同款皮衣和低腰裙,再配上一副茶色墨鏡,這時候的有線耳機又成了複古感的精髓所在;
來到圖書館,挽着低盤發戴着有線耳機的自習人顯得格外娴靜。戴上有線耳機、靜靜坐着、臉旁垂下一絲碎發,誰還分得出來我是 e 人還是 i 人。我媽看了照片都要拿去用來幫我相親的程度—— " 我家姑娘啊,特文靜 "。
小紅書 @跟着 ins 博主學穿搭
這樣一說,似乎有線耳機的流行回潮有理有據,無形間解決了打工人很多苦惱。又能省事省錢、又能防社死防打擾,還抗造耐用,本打工人自己都有點心動了。
不過能重新爆火的單品都不簡單,光有功能還不夠,有線耳機倒也有幾把别的刷子。
耳機,打工人最具性價比的首飾了
說了這麽多有線耳機無法讓人拒絕的好處,那爲什麽曾經它還會沒落?
這還得問我們的老朋友——蘋果。
2016 年 9 月,蘋果推出了自己對耳機行業具有變革性影響的新品 "AirPods 一代 ",同時推出的 iPhone 7 也取消了已經使用多年的 3.5 毫米耳機接口,隻有一個耳機和充電共用的扁平口。彼時有閑錢的人們僅僅爲了【能在充電時聽歌】和【追求新潮】購買 AirPods,本以爲隻是一件個人選擇,直到 2020 年,iPhone 12 系列正式宣布不再附贈有線耳機,這時候大家才傻了眼。
不送有線耳機了、沒有耳機專用插孔,蘋果你什麽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把孔堵死,讓你買無線耳機的意思。
其實最早在手機上取消 3.5 毫米耳機插孔的手機品牌并不是蘋果,而是樂視手機。隻是樂視對手機以及耳機行業的影響力遠遠不如蘋果,小小的改動就能給整個行業一些小小的震動。
這樣一來,即便 Sony 耳機音質佳、性能好、還可以連線,也沒法解決人家蘋果沒得孔給你插。有網友專門爲了在蘋果手機上使用 Sony 耳機去買了轉換器,卻發現 " 用了轉換器以後音質大大受損,還不如用蘋果全家桶 "。
故事的後續,自然是華強北迅速掌握了 Airpods 技術。可人家蘋果也不怎麽管,就要營造一種
" 我們才是真貨,你們有技術也是假貨 " 的反差感。
女團成員 rose 在接受 vogue 采訪時表示自己喜歡用有線耳機
也是在 2020 年年底,蘋果還推出了頭戴式無線耳機 AirPods Max,售價 4399 元,發售初期被瘋搶。小紅書稱其爲 " 美麗廢物 ",畢竟作爲一個貴價耳機,它音量大于 50 會漏音,挂在脖子上死沉死沉、降噪也不如 Bose。且據網友反饋,夏天戴起來又悶又熱,冬天甚至還會凝露凝霜,實用性能舒适不敢恭維。
但這也耐不住它足夠好看。Ins 上甚至一度流行爆改蘋果耳機,#airpodsmaxcovers# 這一标簽在 TikTok 上的浏覽量已超過了 200 多萬次。
易夢玲
就這樣,在過去三年中有線耳機逐漸被遺忘,直到現在潮流輪回規律悄然而至才再次複興起來——但複興最火的,還是蘋果原裝有線耳機。
怎麽也飛不出,果果的世界。
能聽音樂打電話隻是每個耳機生來自帶的作用。但對于有線耳機來說,似乎大家對它本身的功能屬性并沒有極緻追求,因爲低價顯得格外包容,甚至僅僅隻是作爲時尚單品出現在達人身上。
《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名爲《爲什麽酷小孩都用上了有線耳機》(Why Cool Kids Are Wearing Wired Headphones)文章裏描述,AirPods 已經 " 變得太流行了 "。按照物極必反的規律,國外網紅們掀起了反潮流風潮,重新愛上了有線耳機。
作爲時尚風向标的 Bella Hadid、德普女兒 Lily-Rose Depp 都開始沉迷有線耳機,不少街拍造型頻出。甚至有一位名爲 @wireditgirls 的 Ins 博主專門在收集【有線耳機街拍】。
該賬号的運營者 Shelby Hull 也表示,有線耳機運動是 "Tumblr(全球最大的輕博客網站)時代浪漫和複興 " 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把音樂視爲一種整體審美體驗," 有線耳機是一種态度,它代表着你選擇與這個世界溝通的狀态 "。
圖源網絡
在【起到造型作用】這件事上,有線耳機也是大大發揮了自己作爲裝飾品的作用。
名創優品 15 元的有線耳機成爲大家新寵,用途倒也不是用來聽歌,隻是以裝飾的形态出現。反正 15 元可以買一個抓夾、也可以買一對耳環,以女生小首飾的價格對比,如果把有線耳機視作項鏈、手鏈或是褲鏈,15 元的價格倒也能接受。
Dua Lipa& 耳機當項鏈
這個造型靈感自然也不會被韓國女團略過,又是當腰帶,又是當手鏈,緻力于打造一種 " 耳機是藤蔓,襯得我靈動且纖細 " 的細節。
要是耳機足夠多,還能幹脆當頭花用用,玩的就是科技時尚感。
圖源小紅書
Vogue 的編輯 Liana Satenstein 在一篇有關有線耳機的文章中揭示了如今有線耳機爆火的真谛," 如果那些女明星們願意,她們可以買一百萬個 AirPods,但戴了有線耳機就能表示 " 我可不是科技炒作的跟風狗 "。
女明星們爲了彰顯個性,熱衷于消費降級的打工人也開始琢磨起了性價比。
AirPods 價格均在千元以上,維修更是麻煩,号稱擁有頂級硬件的 AirPods Max 官網售價更是賣到了 4399 元。要知道,這個價格能在閑魚上買到一個全新的 128g 内存的 Iphone XR。而蘋果原裝有線耳機的官網售價僅需 149 元,同樣價格隻能買到一個 AirPods 的保護套。
在這樣的節奏下,打工人開始轉頭重新寵上有線耳機,似乎也是合情合理。
小紅書 @2045
小紅書上蘋果全家桶愛好者分享自己的有 6000 元全聾套餐。裏面是 Airpods,外面是頭戴耳機,追求的就是耳膜全方位環繞式沉浸式體驗。
這倒是給了我點靈感。不如買個頭戴式耳機負責降噪和保暖,再疊帶一個有線耳機營造氛圍感,給人一種變幻莫測你猜我在用哪個耳機聽歌的神秘感。
别問,問就是起到一個造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