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知趣同學,作者:劉知趣,原文标題:《2025 年會更差嗎?》,題圖來源:AI 生成
當網易雲音樂的年終盤點開始出現在朋友圈時,就意味着這一年馬上就要結束了。
一進到 11 月,各家 APP 的市場和運營的同事就忙了起來,大家爲了策劃出能夠給用戶帶來 " 爽感 " 的年終盤點絞盡腦汁,期冀可以一發擊中你的心靈帶來二次傳播,畢竟如今老闆們不相信情緒,隻相信冰冷的數據。
在即将過去的一年裏,大家的壓力都不小。人與人之間現實中的交流越來越少,花費在抖音和小紅書上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似乎從互聯網上得到了很多,但好像又什麽都沒記住。仿佛每個人都孤獨、痛苦和麻木。
這讓我想到了奧地利作家赫爾曼 · 布洛赫寫的長篇小說《無罪者》,他說,在價值崩潰的年代,沒有人是無罪者。
我們漠視他人的苦痛,漠視自己的命運,漠視人的自我,漠視人的靈魂。誰被第一個拖赴刑場也變得無關緊要。今天是你,明天就是我。
在《無罪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第二年,布洛赫就因心髒病發作離開了人間。米蘭 · 昆德拉曾這樣評價布洛赫,說 " 在他的命運裏,銘刻着那個時代歐洲的所有悲劇。"
命運多舛的作家,也總是更關心社會、政治與現實。布洛赫反對媚俗,他認爲藝術創作的終極目标不是美,而是善。
每個價值崩潰的時代同時也是媚俗大行其道的時代。
這也正是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S ø ren Kierkegaard)所擔心的,人們的生活被娛樂、便利和現成觀點的洪流所淹沒,個體的深度與個性被剝奪。
而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裏,年輕人的獨立和思考能力還沒來得及養成,就已經過早地踏入了媚俗的陷阱。人們用空洞無用的靈魂噪音,來填滿自己空虛無聊的生活和精神。
所以我總是刻意告誡自己,盡量少制造點這樣的噪音,一味地讨好并不 " 善良 ",讓普通人認清生活的真相但依然熱愛才是正事。
活在當下,剩下的交給命運
過去的一年裏,我大體上保持着每周寫一篇文章的頻率,想讓讀者多一扇窗、多一個視角,去看看這個世界的更多面。我不生産知識,我隻是知識的搬運工。
但同樣一篇文章,有人說觀點犀利,有人說販賣焦慮;有人說作者的意思是活好當下,也有人說這是作者極緻的阿 Q 精神勝利法。
所以你看,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每個人看待事物的時候,其實早就已經自行代入了一套論斷。你相信什麽,就會看到什麽。
前段時間,跟一檔文化類節目的制片人做前采,她預設了我 " 小鎮做題家 " 的身份标簽,我連忙解釋道自己頂多算是個 " 小城錯題集 "。
畢竟我的家庭出身算不上貧苦,讀高中的時候又偏科的厲害,語文英語好得出奇,但數學物理宛若白癡,大學沒考上名校,也沒選對專業,沒有活在父母的預期裏。今年我已經 32 歲了,依舊我行我素,但似乎比二十多歲的時候還要快樂和松弛。
人總是更容易理解跟自己同階層的人。全國有 3117 所大學,其中 39 所 "985"、116 所 "211",兩者合計占比大概隻有 5%。剩下 95% 的院校畢業生中,大多數都是跟我一樣沒有家庭助力的普通青年,所以我們才是讓這個社會正常運轉的主旋律和頂梁柱。
曆史不會跳過任何一代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機會。
不要過分迷信專家的言論,要保有自己的思考。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個人觀點難免會想要夾帶私貨。時代背景、家庭出身、個體的性格、會的技能、所處的圈子……等等各種原因,都會影響一個人的選擇。
北上廣是好,但不是每個 " 窮孩子 " 都适合來。倘若一個人性格内向,恐懼競争,那努力去縣城裏當個老師也不錯。不要聽别人說以後老師都得下崗,今天不吃明天的飯,以後的事情以後說。
不要過度規劃人生,我們隻管埋頭把眼前的事踏踏實實做好,剩下的交給命運。我大學學的是護理,沒想到畢業後去幹了互聯網,恰巧趕上一波行業的紅利,然後 30 多歲又開始讀研、寫文章,往後會怎麽樣呢?隻有老天爺知道。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來源于 " 比較 ",同樣,人最大的幸福也可以來源于 " 比較 "。我腦海裏時常會浮現一個想法,就是讀高中的時候班裏比我努力的同學大有人在,能過上現在的生活純屬命運偏愛,知足才能常樂。
人生的波動性極強,我們唯一的目标應該是去争取把這條線拉得足夠長。
婚姻是一本經濟學賬
前兩天聽了一檔财經的播客,主持人問對談的嘉賓,你對婚姻的态度如此悲觀,爲什麽還要做婚戀這門生意?嘉賓回答說,因爲在這個社會裏,想要逆主流價值觀真的是太難了。
其實除了與社會對抗非常需要勇氣以外,還有人到中年那份難以逃避的孤獨。
人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是感受不到孤獨的,因爲這個世界偏愛年輕人,年輕時有無限的可能。但等到 30 多歲以後,絕大多數人會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平庸,原來我的工作這麽快就迎來了天花闆。
這個時候,我們慢慢開始渴望與社會産生聯結,被他人所需要,而這樣的關系往往在家庭中最容易獲得。人這一生真正的親密關系隻有三種:父母、子女、伴侶。心理學者武志紅老師曾說過:" 再糟糕的關系,都勝過沒關系。"
前不久刷到大冰老師和帝師的一段直播連線視頻,帝師問大冰,你對這些迷茫和生活壓力巨大的年輕人有什麽建議?大冰回答說,特别簡單,回到媽媽身邊,然後不要别人在場,就是和媽媽單獨待兩個小時,和媽媽聊聊天。
大冰之所以給出這樣的答案,或許是因爲媽媽是他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親密關系,所以一遇到事情,他首先會想到要回到媽媽的身邊。
但父母總歸是要先我們一步離開這個世界,當唯一的親密關系消失後,我們的精神依靠又該從哪來?
對于大冰這樣的名人、或者是明星而言,他們的确有很多路徑去建立各種各樣的非親密關系,比如跟讀者、粉絲交流,或者說去做做公益,但普通人在社會裏恐怕就隻剩下 " 自己 " 這一個身份。
當然,我更願意将婚姻看作是一本經濟學賬。無論是結婚還是離婚,都不是隻看 25 歲~40 歲這一段,應該是拉長到 80 歲去看,然後做出真正對自己财務報表有益的選擇。
我們都知道,在投資中對股票的漲勢要有合理的預期,不能因爲一時的漲跌就盲目決策,追高殺低更是大忌,因爲茅台也有可能砸在手裏;同樣在婚姻中,也不能期望對方完美無瑕,出現争吵、冷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就有點像投資中會有浮虧和回撤,一旦決定長期持有,就不要太在意那些波動。 溫柔、懂你且有錢的,大概率是碰上了殺豬盤。
如果你還沒有下定決心徹底放棄這場遊戲,坦白來說,還是越早入場越好。
經濟獨立,才能精神獨立
英國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說過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話:
" 在我年輕的時候,曾以爲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現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
這兩年,人們頻繁地提到一個經濟學理論——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 " 康波周期 ",都說人生發财靠康波,而這個周期大約是 60 年。
雖說這 60 年中有三次發财的機會,但是一個人除去讀書的二十多年,再除去身體機能下降的老年時期,真正參與到創造社會經濟的時間又能剩多少?因此,普通人一生中能賺錢的時間是極其有限的。
而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裏,總是羞于談錢,要視金錢爲糞土,生怕沾染上 " 銅臭味 "。
還記得在綜藝《這局得加錢》第二期裏,楊天真和許知遠的對話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現在很多年輕人,她可能沒有完成生活的基本問題,他還沒有用錢建立生活安 全感的時候,賺錢肯定是第一位的,而且我覺得這一點錯都沒有,空談理想你沒辦法生存,你沒辦法照顧好自己和家人。
有時候談錢才能捍衛你的理想,擁有這樣的意識,它會讓我們的人生變得主動,變得勇敢。
事實上,談錢和攢錢都是一種能力,都是爲了理想的生活。人隻有經濟獨立了,才能談精神獨立。
我不鼓勵人把日子過得太清貧,那樣會錯過很多樂趣。但也不要借貸,不要透支自己的未來。
我想好的生活應該是平靜的,就像是品嘗季初的蔬菜,原汁原味,又清香回甘。
2025 年,希望你可以收獲更多的 " 平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