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極客公園 GeekPark
誕生自 2009 年的 Quora 馬上要 15 歲了,它是知乎的「師傅」,也曾是互聯網上最好的搜索具體問題的平台。無論是「成爲 XX 是什麽體驗?」還是「現代人會覺得古羅馬的食物好吃嗎?」在 Quora 上都可以找到來自世界各地,專業且主觀的回答。
Quora 問題涉獵之廣,回答專業之精,社區氛圍之好,都讓橫空出世于 2009 年 Quora,仍能在衆多互聯網内容平台裏搶占獨特的一席之地,Vox 曾稱 Quora 是「更有條理的 Yahoo Answers,更古典的 Reddit,更主觀地維基百科」。
它曾被稱之爲互聯網上的「亞曆山大圖書館」。
如今的互聯網更是需要 Quora 這類平台,互聯網信息的一端是維基百科裏的無數條目,是 ChatGPT 類簡明扼要地回答,是 Google 結果裏的大海撈針,另一端是算法推薦下刷不完的短視頻,濾鏡矯飾後圖文展現的美好生活,描述個人生活和觀點的社交媒體,主觀且難以檢索。
Quora 的目标曾是站在兩端中間,站在客觀的信息羅列和主觀的個人呈現之間。就像「在上世紀飛上太空是什麽體驗」這個問題,隻有宇航員本人能給予作答,它夾雜着科學的進程和情感的波動,還需要個人回憶的介入。
而如今的 Quora 卻像一個信息垃圾場,選擇訂閱每日摘要的用戶們會收到各種莫名其妙的問題的推送,諸如「在别人家過夜不洗澡是不是很無禮?」「我收到匿名郵箱發來的 68 個比特币,我該報警嗎?」「希特勒本人真的是好人嗎?」「我丈夫出于憤怒,不小心把我們 4 歲的女兒從 40 樓的窗戶上推了下來,如何防止我丈夫被判入獄?」點擊和讨論量還非常高。
選自每日 Quora 的郵件推送服務|圖片來源:X
甚至還有 AI 直接生成個諸如「天呐!查爾斯國王對哈裏王子的禁令震驚世界,你傷心嗎?」這種莫名其妙的條目,再由 AI 機器人不知所雲地回答一下。一唱一和就能收獲 840 萬浏覽量和 2000 + 的點贊。
低端小報的内容|圖片來源:Quora
在去年 ChatGPT 出現後,Quora 則直接在問題中附上了 ChatGPT 的回答,ChatGPT 不僅比人類回答者更靠前,答案也截然相反。
「你能不能融化雞蛋」答案置頂的是 ChatGPT 的回答|圖片來源:Quora
真人用戶和 AI 魚龍混雜在 Quora 裏,問題和回答數量越來越多,質量卻不堪入目,就像 Jacob Stern 在《大西洋月刊》上評論所說 Quora「大量問題都是垃圾。許多根本不是真正的問題,它們是挑釁。」但據 Demandsage 的統計數據,每天 Quora 上會産生 3000 - 5000 個新問題,每個月有超過 4 億活躍用戶,比 2016 年增加了 120%。
誕生十五年的 Quora,呈現出一種在「蓬勃發展中腐爛着」的奇怪狀态。這種狀态并不全是因爲 AI 問答機器人的崛起,它有 Quora 成立以來運營和決策的失誤累計,也被十五年來互聯網環境的變化所波及。
01 2010 年代互聯網社區的典範
Adam D'Angelo 和 Charlie Cheeve,兩位 Facebook 的早期員工在 2009 年建立了 Quora。Quora 脫胎于拉丁語中的「Quorum」,該詞原意爲許多人聚集在一起并達成共識,同時在發音上兼具了 Q or A(問題或答案)。
從名字上就點明了 Quora 平台的兩大屬性:社區和問答。
不同于搜索引擎需要用戶自主拼湊,Quora 這類問答平台會針對具體問題給出對應回答,在 2010 年代初,Yahoo!Answers 已經呈現衰敗迹象,問題繁多但不具體深入,但人們很難在上面找到有價值的回答,Google 等搜索引擎完全足以替代這些問答平台。
好的問答離不開好問題和好答案,這就是 Quora 脫穎而出的原因之一。誕生之初的 Quora 專注于回答的準确和專業,用文本的形式,把簡單的回答問題展開成爲知識,其中又夾雜着回答者的履曆和主觀經驗,在可信度和真實度上都遠超于同類平台。
這種同類競品從形式上創新後完成超越,兩三年後映照到了大洋彼岸,也照出了「XX 知道」的衰落和「知乎」的崛起。
任何一個問答社區,提問的成本都要低于回答,更何況在強調回答專業度的 Quora 上,因此如何召集和維系住這些願意無償分享自己在專業領域見解的人,是 Quora 成立後最重要的一件事。出走于 Facebook 的兩位創始人深谙社區的重要性,他們相信互聯網社區會自帶吸引力,會聚集起有相同追求的人。
因此他們在建立之初就定下了 Quora 充滿理想主義的「追求」:Quora 的用戶充滿好奇且友善,來到 Quora 尋找高質量的答案,這裏沒有廣告的幹預你的沖浪體驗,隻有專業人士親自回答具體的問題。
而當時 Twitter 盛行,博客衰落,140 個字符讓互聯網的信息傳達變得簡短和即興,博客和公衆号也隻能由作者書寫,訂閱者閱讀。相比之下,Quora 強調提問和回答兩方的參與,鼓勵徹底和深入的呈現答案,幽默和深刻的一句見解或許能在 Reddit 上博得高贊,在 Twitter 上千次轉發,但在 Quora 裏,隻有真誠地書寫所知才能獲得社區的認可。
就像一位早期 Quora 用戶,也是一名圖書信息科學碩士 Erica Friedman 所描述的「在 2010 年代前幾年時,我們很多用戶都緻力于一個共識:讓 Quora 成爲互聯網上一個不混蛋的地方。我們把這個目标付諸行動,人們不能帶着惡意來到 Quora 行惡事。」
Quora 聯合創始人 Adam D'Angelo 建立 Quora 的初衷之一是,他發現「絕大多數人類知識仍然不在互聯網上。其中大部分都是困在人們頭腦中的過往經驗,或者埋在隻有專家才能訪問的書籍和論文中。」因此比起問題,如何找到那些真正能回答問題,有切實經驗的人,是 Quora 建立之初的重中之重。兩位創始人憑借着在矽谷和哈佛的人脈圈,迅速聚攏起了科技行業的工程師、投資者和管理者們。
「社交網站 Friendster 犯的關鍵錯誤是什麽?」Friendster 創始人 Jonathan Abrams 在這問題下親自作答。「AOL 在 1990 年代發行所有 CD 的成本是多少?誰的主意?」下最高贊來自 AOL 聯合創始人和前 CEO Steve Case。這類例子在 Quora 誕生之初不勝枚舉,矽谷大佬 Marc Andreessen、Netflix 創始人 Reed Hastings 也都是 Quora 用戶。
那些創業中的逸事,産品開發中的秘辛,深耕多年的經驗……許多問題的答案不會出現在報道、内部論壇和大學演講裏,它們甚至不會被問出來,這是被 D'Angelo 稱之爲「經驗知識」的信息。就像 Quora 大 V,同時也是開發出 GRE 隧道的網絡先驅工程師 Stan Hanks 所言「我懂技術,有多年行業經曆,認識相關人員,懂技術,我隻會寫作。」2012 年成爲 Quora 用戶後,他在網絡和科技主題下回答了 8200 個問題。
Stan Hanks 2012 年開始成爲 Quora 用戶,活躍至今|Quora
從 2012 年開始,Quora 爲社區裏回答最好最專業貢獻最多的 150 名作者們建立了「頂級作者計劃」,裏面有 NASA 員工、大學博士、各類學家……每個作者都有對接的内容審核和客戶支持團隊。優質的作者也會定期參加 Quora 舉辦的峰會。
Quora 想培養一組核心用戶,把社區的用戶參與度正循環起來。
當時的 Quora 也是一個讓人上瘾的社區,私募資金 Elevation Partners 聯合創始人 Marc Bodnic 在入駐 Quora 十五個月裏問了 3500 個問題,親自回答了 1200 個問題。PayPal 聯合創始人 Levchin 表示他曾花費大量時間去檢索域名注冊時間和網站開發日志,就因爲 Quora 上有人提問,他之前創立的四家公司的曆史。
在魚龍混雜,匿名了就無處可查的互聯網,Quora 展現出了一個專業且樂于分享,好奇又信仰知識的力量,它像互聯網上的一個烏托邦般的古希臘學院。
但也正如 Erica Friedman 所說到的時間點,那個理想社區是存在于「2010 年代中期」的 Quora。
2016 年起,Quora 就像一個從學院裏走出的畢業生,不得不開始面對現實的壓力,現實的壓力也不隻是變現,還有時代的變化。
02「大衆化」的妥協和錯誤
不僅是在社區屬性上,兩位聯合創始人在商業上也有着「理想主義」的追求。
2010 年在拿到 Benchmark 創業資金後,Quora 飛速發展,到 2010 年底,峰值流量同比增長了 5 - 10 倍。當時的 Quora 拒絕了數十億美元的并購邀約,次年從 Peter Thiel 處籌集 3000 萬美元,創始人 D'Angelo 自掏腰包 2000 萬美元,完成 B 輪融資 5000 萬美元。
又過了兩年,2014 年的 Quora 在完成了 8000 萬美元的 C 輪融資後表示「我們特别希望長期保持獨立,投資方 Tiger Global 非常看重長期發展,因此我們不會有出售或賺錢的近期壓力。」當被問到商業模式時,D'Angelo 坦言:最有可能的就是廣告。
在成立 7 年,完成 C 輪融資後,Quora 才第一次開始用廣告來進行商業變現,2016 年 Quora 接受了 Uber 的廣告投放,但廣告顯示的也是「遮遮掩掩」。
爲了怕影響到用戶體驗,Quora 會在高度相關的問題且有高質量的回答這一前提下,投放相應廣告,比如關于電影的問題,用戶就不會看到 Uber 的廣告。以及會在廣告回答上打上「贊助」的标簽,以免和用戶回答混淆。
Quora 的廣告比較「隐晦」|圖片來源:Quora
Quora 當時在官方博客裏寫到:「沒有用戶會喜歡橫幅和無良商家,或是和自己需求無關的廣告……然而,我們樂觀地認爲,我們将能夠以一種非常适合的方式在 Quora 上引入廣告,通過這種方式,讓産品變得更好。」
同時,爲了回饋創作者,Quora 也開啓了給創作者創收的「Quora Partners」計劃,但這樣并沒有顯著提高問題的答案,反而是更吸引流量的問題和回答越來越多,還有大量的機器人 Bot 從 Reddit 上抓取标題複制到 Quora 上提問。
曾是 Quora 頂級作者的用戶 Bethann Siviter 就抱怨道「寫作質量在純粹的流量面前排在了次要位置。至少 Quora Partners 計劃裏很明顯,數量比質量更重要。」
另一方面,Quora 接受了廣告,但又十分謹慎,這讓投資者們也猶豫不決,2014 年估值 9 億美元,拿到 8000 萬美元注資後 Quora 依舊不見盈利,到了 2017 年 Quora 進入二次擴張期,估值也漲了一番來到 18 億美元,然而 D 輪融資隻拿到了 8500 萬美元。
伴随着 D 輪融資,Quora 在 2016-2018 兩年時間裏推出了 16 個語言版本,擴張同時沒有帶來直接盈利,Quora 隻能縮減内容審核、客戶支持和激勵大 V 創作的的「Top Writer」幾個團隊的規模,同時。也在這個時間段,美國極端右翼勢力擡頭,加上 Quora 曾經的匿名功能,導緻垃圾内容和網絡暴民越來越多,曾經維護社區氛圍的志願者也無力阻止。
這種端倪來的比想象中更早,在 2011 年《連線》雜志的采訪裏,兩位創始人就承認,Quora 上答案的平均質量已大幅下降。原因正是 2011 年初,Quora 湧入了大量新用戶,一個月内用戶量激增五倍。
在用戶量快速增長,時代也出現了保守化傾向的背景下,Quora 曾經的好奇、友善、求知的社區氛圍,出現了明顯的劣币驅逐良币。如今點進一些早期 Quora 用戶的主頁,會發現很多都已經注銷賬戶,無法訪問。
一些早期用戶已經删除了自己的 Quora 賬戶|圖片來源:Quora
用戶質量的下降,直接體現在了對 Quora 商業化的質疑上,2019 年,Quora 估值 20 億美元,隻比 2017 年漲了 2 億美元,新一輪融資也隻有 6000 萬美元,幾位投資者放棄了投資 Quora 的機會,原因是該公司「實際賺錢的糟糕記錄」。
03 AI,是 Quora 的答案嗎
在大語言模型出現之前,Quora 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就已經引入了 AI 來審查和回答問題,整體表現十分災難,給本就質量下降的社區增添不少水份。
機械的回答裏配着明顯由 AI 生成的圖片|圖片來源:Quora
到了 2022 年底,Quora 推出了他們研發的聊天機器人 Poe,Poe 緻敬了美國著名作家愛倫 · 坡(Allan Poe)。用戶可以直接向 Poe 提問,Poe 會從各類模型中搜索靠譜的答案,并給出盡量接近真人的回答。這似乎能解決用戶在 Quora 上提問後,幾天都沒人來回答問題的窘境。
不同于 ChatGPT,Poe 的優勢在取衆家之長,ChatGPT、Sage、Claude、Dragonfly 都是 Poe 的「素材庫」,Dragonfly 更擅長寫故事、創作音樂和回複郵件;Claude 更擅長理解人的語義;ChatGPT 回答編程和理工科問題更準确。
Poe 更像一個大模型集成器|圖片來源:Quora
在 Poe 上線後,Quora 更新了服務條款與隐私政策,表示用戶撰寫的答案可能會用于培訓 AI。條款中加入了「授予 Quora 重複使用和調整答案的無限權利」,「授予 Quora 使用您的答案來培訓大語言模型的權利。」,以及「完全放棄對 Quora 提起的任何集體訴訟的權利」。
盡管目前 Quora 聲稱暫未使用任何一個人工回答去培訓 Poe,但條款的更改讓社區裏許多用戶感受到了冒犯,很多老用戶選擇删除過往回答後注銷賬戶。
AI 的介入也引起了社區内外的廣泛讨論,在 Reddit 的論壇貼「大家還用 Quora 嗎?」裏,許多前 Quora 用戶表示,自己曾是重度用戶甚至頂級作者,但 Quora 在變成一個「點擊率之上的地方」,充斥着 AI 生成的問題和答案。
2017 和 2018 連續兩年的頂級作者 Mercedes R. Lackey 則直接在個人主頁發了一篇短文批評 Quora 在社區氛圍上的放任,以及重 AI 化的傾向。
他寫道「在撰寫了 22000 多個回答後,我将陸續退出 Quora。我受夠了網絡暴民、納粹分子、文盲、恐同和種族主義者,我受夠了那些覺得發送騷擾和仇恨言論是沒問題的人。我受夠了爲上面這些人每天去審核我回答下的評論區。Quora 沒有做好他們該做的,他們把這些問題留給機器人,完全無辜的評論甚至答案在被機器人删除,而種族主義者、網絡暴民的答案則被保留。機器人就是問題本身,現在機器人也在回答問題了。那我就該走了……我已經盡我所能提供幫助了,這裏不再有趣了。」
目前看來,AI 不僅沒有解決 Quora 的社區問題,甚至導緻最嚴峻地情況:AI 提問,再由 AI 回答。它曾經建立出引以爲傲的社區文化,基于每一位樂于分享自己見解的 Quoran,基于善意、專業和好奇心之間的交流已經不複存在了。
在 Reddit 讨論貼的最後,樓主寫道「感謝你們每一位的回複。最終,Quora 集成了 ChatGPT 來生成更多的 AI 内容。Quora 中不再有人類互動了。」
幾位理想主義者建立了一個理想主義的内容社區,在蜜月期後面對變現的壓力,隻好轉變爲對流量的追求。流量上漲,質量下跌,老用戶出走,新用戶不屑,成立時的獨一無二最終淪爲平庸…… Quora 并不是唯一進入這個循環的社區,它在大洋彼岸也有高度相似的映照。
而很顯然,AI 和大模型,可能并不是它們的救星,至少目前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