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蘋果 Lightning 接口還是走進了曆史長河。
近期,科技媒體 iGeneration 透露,由于違反 2025 年 1 月正式開始實施的歐盟消費電子新策,蘋果将在本月底停止 iPhone SE 第三代和 iPhone 14 系列的銷售。盡管這項停售措施暫時僅限于歐盟地區,但蘋果将在 iPhone SE 第四代推出之際下架舊款 SE 機型,這意味着,蘋果所有在售設備都徹底轉向了 USB-C 接口。
(圖源:Apple)
在過去十二年時間裏,蘋果 Lightning 接口也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曆史,其小巧、無需區分正反面等特性,給消費者們留下了方便實用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蘋果旗下幾乎所有産品都在使用 Lightning 接口,手機、平闆電腦,小到耳機、鼠标,假如你是一位蘋果生态的忠實用戶,就根本離不開 Lightning 接口。
如今,「Lightning 帝國」徹底崩盤,蘋果綁定用戶生态的下一條「線」又在哪呢?
2012 年,蘋果在秋季新品發布會上推出 iPhone 5,該機搭載了 4 英寸視網膜顯示屏和 Lightning 接口,這也是 Lightning 接口在蘋果生态中的首次亮相。随後,同年發布的第五代 iPod Touch 和第七代 iPod 均使用了這個接口,Lightning 生态已成雛形。
與蘋果自身的舊款接口相比,Lightning 接口的針腳數量從 30 針簡化到 8 針,而體積也縮小到 6.7mm x 1.5mm,這爲蘋果設備的輕薄化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此外,Lightning 接口規格爲 USB 2.0,支持動态分配信号,即根據插入的方向自動匹配針腳的功能,降低硬件複雜度。
當然,Lightning 接口的到來也讓市場看到手機的供電 / 數據接口也能做得如此簡潔美觀,且與當時主流了 MicroUSB 相比,它還支持不分正反面插入。無論是美觀性還是實用性上,都完勝 MicroUSB 接口。
但有趣的是,Lightning 接口推出的第二年,也就是 2013 年,全新的 USB-C 接口已經獲得 USB IF(USB Implementers Forum)聯盟認證,它同樣擁有不分正反面插入的特性,并在傳輸效率上可達到 USB 3.1 的标準,遠勝于 Lightning 接口的 USB 2.0 标準。此外,USB-C 在初次獲得認證時就支持到最高 100W 的供電能力,彼時的 Lightning 接口最高隻支持到 12W。
明明有更高規格的标準,爲何蘋果還要力推 Lightning 呢?
一方面,蘋果強調其封閉但高效的生态系統,而接口标準是硬件生态的一部分。在最初的 iOS 版本裏,蘋果并不允許用戶通過接口連接硬盤或其他存儲設備進行資料交換,而 Lightning 接口标準由蘋果制定,對加密協議的支持也更嚴苛。
另一方面,蘋果在推出 Lightning 接口的同時還發布了 MFi(Made For iPhone)協議,任何需要生産相應配件的廠商,都必須向蘋果購買相應的認證芯片。依靠 iPhone、iPad 龐大的出貨量,光靠 MFi 協議,蘋果已經賺的盆滿缽滿。
(圖源:9to5Mac)
Lightning 的成功是基于蘋果對上下遊供應鏈 / 合作方的強大控制,以及對用戶的教育和蘋果生态綁定的共同結果。但随着蘋果在 iPad Pro 上首次選擇了 USB-C 接口,以及 Lightning 接口過于老舊的供電 / 傳輸能力,被市場抛棄也是命中注定的結局。
蘋果通過一條 Lightning 線纜構建起生态圍牆,靠的是把技術、市場和用戶體驗巧妙地綁定在一起。蘋果自己設計 Lightning 接口,生産配件的廠商必須經過蘋果認證,這樣既保證了配件的質量,也讓蘋果賺到授權費用。而用戶買了蘋果設備後,所有配件,比如充電線、耳機,還是車載設備都隻能用 Lightning 接口,時間一長,這些投入就讓用戶很難轉向其他品牌,因爲換平台意味着連配件也要重買。
轉向 USB-C 後,原本通過 Lightning 接口構建的封閉生态圍牆逐漸被打破。Lightning 是蘋果自己設計的标準,配件廠商要交授權費才能生産,用戶也被鎖定在這個生态中,轉換成本很高。但 USB-C 是全球通用标準,配件更便宜、選擇更多,用戶不再受限,蘋果也失去了對配件市場的絕對控制和利潤。
不難看出,曾經 iPhone 和 iPad 在全球市場銷量領先,蘋果擁有極高的市場話語權,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推動技術革新,甚至 " 教育 " 用戶适應它的标準,比如 Lightning 接口。但現在,蘋果的影響力正在逐年減弱,銷量下滑讓它不得不更 " 妥協 " 市場需求,比如轉向全球通用的 USB-C 接口。
(圖源:Times)
這種變化表面上是爲了順應法規和用戶需求,但實質上是蘋果話語權的削弱。在過去,蘋果靠封閉的生态系統牢牢掌控技術标準、配件市場和用戶路徑依賴,如今,當生态圍牆被 USB-C 這樣的通用标準攻破後,蘋果不僅失去了對配件市場的絕對控制,用戶轉向其他平台的成本也大大降低。
當然,這也不是蘋果生态圍牆第一次被攻破。自前兩年 vivo 發布 Mac 端上的辦公套件開始,一場 " 強兼 " 蘋果生态的革命就此拉開序幕。往後的兩年時間裏,除了 vivo 發布 Mac 端辦公套件,支持使用 vivo 手機與 Mac 的快速連接、跨端傳輸文件外,OPPO 也在 Find N3 折疊屏手機裏支持了蘋果獨占的 Pages、Keywords、Numbers 辦公文件的查閱與編輯。
來到今年,蘋果則是徹底失守。先是 OPPO 宣布隔空投送支持與 iPhone 互傳,接着是在 Reno12 系列上首發安卓平台 LivePhoto 拍攝與分享。緊接着,vivo、榮耀、小米等廠商均支持了實況照片的拍攝與分享,其中除榮耀外,也都有了與蘋果的互傳方案。
(圖源:OPPO)
實際上,這些 " 強兼 " 對蘋果的打擊遠不如放棄 Lightning 接口這個 " 搖錢樹 " 大。第三方研究機構曾透露,蘋果通過其銷售 Lightning 數據線以及 MFi 認證服務,每年約獲利 50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355.8 億元。光是該項目帶來的利潤,已經超過不少中小型手機廠商全年的淨利潤。
但蘋果也并非對生态圍牆的崩潰毫不在意。2020 年,蘋果在 iPhone 12 系列上帶來了 MagSafe 磁吸式充電,其靈感來源于 2006 年首次于 MacBook Pro 上發布的 MagSafe 磁吸電源線。同樣地,蘋果也爲 MagSafe 帶來了一項付費認證服務:MFM(Made For MagSafe)。
盡管 MagSafe 可以視作蘋果在接口配件項目上的另一個搖錢樹,但它并沒有像 Lightning 接口那樣成功。總結原因,其一,MagSafe 與普通的無線充電體驗相差無幾,且在充電效率上,前者沒有任何優勢;其二,由于背闆材質限制,蘋果始終隻能在 iPhone 上布局相應配件,這導緻覆蓋率遠不如 Lightning 接口。更重要的是,蘋果已經不再像十年前一樣在市場上有絕對的統治力,也很難 " 教育 " 用戶愛上它的每一個創新設計。好不好用,現在輪到消費者說了算。
不過,手捏磁吸式充電專利的蘋果,還是讓 OPPO、小米等一衆在意用戶無線充電體驗的廠商犯了難。以至于今年上市的 OPPO Find X8 系列、小米 15 系列,都隻能通過手機殼來适配磁吸式充電。
作爲 USB IF 聯盟成員之一,蘋果很早就了解到 USB-C 接口的優勢,甚至蘋果也是最早在筆記本電腦上使用該接口的廠商。但說白了,蘋果大力推動 Lightning 接口生态,主要還是爲了彰顯蘋果硬件的與衆不同。
但蘋果現在的處境,就像是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上。過去,它靠硬件和獨占功能把用戶 " 圈 " 在自家的生态裏,比如 iPhone 的隔空投送和 Apple Music,隻有用蘋果設備才能體驗到這些功能。如今連接口也不再 " 獨特 ",這讓蘋果賴以生存的 " 封閉生态 " 受到了不小的沖擊。
不過,蘋果其實早就明白,光靠硬件已經不能長久地把用戶留住,它的目光開始放在服務上。比如 Apple Music,這項服務無論是在安卓還是蘋果手機上用,訂閱的錢都進了蘋果的口袋。再比如 iCloud 和 Apple TV+,它們也登陸了其他平台,吸引了更多非蘋果用戶。這樣一來,即使有人離開蘋果的硬件生态,蘋果依然能通過服務賺到錢。更重要的是,服務的利潤比硬件還高,Apple Music 和 iCloud 這樣的訂閱模式,幾乎就是 " 躺着賺錢 ",而硬件則需要不斷創新、更新換代。
比如,蘋果在 2024 年 Q1 财報裏提到,服務業務營收項目達 233 億美元,同比增長約 10%,創曆史新高。更關鍵的是,服務業務毛利率超過 70%,遠高于硬件的約 35% 毛利率。
在未來,蘋果要做的就是兩手抓:一邊用硬件和高端體驗維持它的 " 品牌地位 ",讓那些追求極緻體驗的用戶繼續留在蘋果生态裏;另一邊靠服務去搶占更多市場,吸引非蘋果用戶,持續創造利潤。
這樣一來,蘋果可能會更像一個 " 平台服務商 ",保留自己在軟硬件融合上的獨特性。未來蘋果的核心競争力,不是靠 " 鎖 " 住用戶,而是靠 " 留 " 住用戶,讓他們覺得,蘋果的硬件和服務都值得選擇,即使開放了一些功能,他們也願意回到這個生态裏。這才是蘋果真正的反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