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約車市場,順風車是一個很有争議的領域。看好的人覺得這是一個待挖掘的 " 金礦 ",看衰的人覺得整個順風車的商業模式都是一個僞命題。尤其是在發生了幾次嚴重的順風車安全事件之後,其業務模式受到了更多的質疑。
那麽,順風車作爲一個商業模式能長期成立麽?國内第二大順風車平台嘀嗒出行沖刺港交所 IPO,這給了我們一次深入了解其業務的機會。
01 曾經的資本寵兒
嘀嗒出行原名嘀嗒拼車,成立于 2014 年,2018 年更名爲嘀嗒出行。
嘀嗒出行的投資方,堪稱豪華:一共進行了五輪融資,合計融資額 18 億元,投資者包括蔚來、IDG、高瓴、京東、攜程等。
其中,蔚來資本持股 17.69%,IDG 持股 9.25%,易車網持股 5.05%,高瓴資本、京東均持股 4.23%,攜程持股 2.92%。
值得指出的是,嘀嗒出行被資本追捧似乎已經成爲過去式,其後面幾輪融資的估值有較大幅度下滑,C、D、E 輪融資的每股估值分爲爲 0.72 美元、0.43 美元、0.5 美元。
而且,嘀嗒出行的上市之路也走得頗爲波折,這前三次都折戟成沙,已經是其第四次沖刺 IPO 了。
02 近三年業績下滑
2020-2022 年,嘀嗒出行營收分别爲 7.5 億元、7.8 億元、5.7 億元,經調整後淨利潤分别爲 3.4 億元、2.4 億元、0.85 億元。從财務數據來看,嘀嗒科技無論是收入還是利潤,都在走下坡路。
唯一的亮點是淨利率一直很高,但下滑也很嚴重。
嘀嗒出行一共有三塊業務,分别爲順風車、網約車、廣告服務。
其中,順風車業務占比超過 90%,也就是說,嘀嗒出行就是一個順風車公司。
跟網約車類似,順風車的商業模式主要也來自于交易抽成。
近幾年,其服務費率超過 8%。也就是說,一次順風車服務,乘客支付 100 元,嘀嗒出行可抽成 8 元左右。
因此,市場交易金額(GMV)也是一個重要的業務衡量指标。
根據嘀嗒出行披露的信息,其目前有 1520 萬認證私家車主,在 366 個城市提供順風車服務,但主要集中在廣東、上海、江浙一帶,這幾個地區的收入占比超過 50%。2020-2022 年,嘀嗒順風車的 GMV 分别爲 81 億元、78 億元、61 億元,也在逐年遞減。
需要指出的是,嘀嗒出行的業績下滑,很重要的原因是受疫情影響。
從 2023 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其業務在全面複蘇:相對于 2022 年上半年,2023 年上半年的交易總額從 28 億元增長到 43 億元;順風車搭乘次數從 4530 萬次增長到 6450 萬次;月活私家車主從 1200 萬增長到 1600 萬;月活用戶從 3700 萬增長到 4700 萬。
此外,單次車費和每次私家車主的平均收入也有所上漲。
2023 年上半年,嘀嗒出行的 GMV 爲 43 億元,同比增長 53.6%。收入 4.0 億元,經調整後淨利潤 0.86 億元,都有不小的增幅。如果這個态勢得到鞏固和加強,嘀嗒出行的未來仍然可期。
03 面前的 " 三座大山 "
雖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嘀嗒出行恢複了增長勢頭,但并不意味着其未來會一帆風順。
三次 IPO 折戟,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對其未來前景的擔憂。擺在嘀嗒出行面前的,是一個激烈競争的市場環境,以及不确定的未來。
如果嘀嗒出行要更上一層樓,必須解決好 3 個關鍵的挑戰:
1、順風車的商業邏輯能長期講通麽?
一直以來,順風車的商業邏輯是否成立,有頗多争議:有網約車,打車已經很方便了,爲什麽還要有順風車。
網約車司機,一般都是全職的 " 專業選手 ",随時待命,爲用戶提供專業的服務。
相對而言,順風車的車主屬于 " 玩票 " 性質,其隻是在自身原有的出行規劃中,順帶手捎上一個陌生人。這個過程中,服務的标準化程度更低,車主與乘客的匹配難度更大。
出租車或者網約車,一趟行程隻有一個路線,即以乘客的路線爲準,車主隻負責将乘客送到目的地,然後接下一單。
但順風車不一樣,車主本身有自己的行程安排,乘客也有自己的行程,這就需要在出發時間、出發地點、目的地三個要素方面都實現高度匹配才行。同時匹配這三個要素的難度很大,一般都會作出一些妥協,比如乘客提前在某個地點等待。
從嘀嗒出行的招股書來看,其單次的平均車費在 60 元左右,也就是相對比較遠的距離。
以筆者自身的出行經曆來看,從公司到北京首都機場 50 公裏左右,如果是用滴滴打車一般 70 元左右,拼車 47 元,而用順風車 42 元,但得提前半個小時左右預定才行,還可能等待車主十幾分鍾。
如果比較趕時間,那直接多花 30 元錢打網約車,如果不趕時間,拼車的成本跟順風車相差無幾。在便捷性和體驗上,拼車一般是要高于順風車的。
也就是說,在市内短途出行(50 公裏内),網約車、拼車對順風車有很強的替代性。
順風車的另一個應用場景,是長途甚至跨城出行。這種情況下,順風車有比較明顯的價格優勢。
但是,如果是跨城出行,上千公裏一般坐飛機,幾百公裏坐高鐵,是比較普遍的選擇。
相比于順風車而言,飛機、高鐵這類公共交通方式,也比較便捷,成本也并不高多少。
2、激烈的市場競争
在中國市場,順風車前三名分别是哈啰出行、嘀嗒出行和滴滴出行,三家進行激烈競争。
哈羅出行背靠螞蟻集團,滴滴出行則背靠整個滴滴集團,實力雄厚。
相對而言,嘀嗒出行顯得有點 " 勢單力薄 "。
順風車屬于網約車的一個細分領域,也适用于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最終,有可能像網約車領域一樣隻留下來一個霸主。
如果順風車市場從三強争霸,逐漸演進到一家獨大的格局,那從實力上看,最後的赢家也不太可能是嘀嗒出行。
此外,高德地圖、百度地圖也在進軍網約車領域,雖然目前還沒大規模進軍順風車市場,但不排除這種可能性。
如果高德地圖、百度地圖也加入戰場,那無論是用戶規模還是車主規模,都比嘀嗒出行高出不少,将可能給嘀嗒出行帶來不小的壓力。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嘀嗒出行所在的細分市場,競争強度很可能會進一步加大。對于嘀嗒出行而言,前面還有不少硬仗要打。
3、潛伏的安全風險,就像懸在頭頂的 " 達摩克利斯之劍 "
相對于一般網約車而言,順風車的安全隐患更大。出租車、網約車,一般都是注冊的全職司機,其服務能力、态度都更爲專業,平台對其的掌控力也更強。
而順風車的注冊私家車主,跟平台的綁定關系更弱。私家車主不像網約車司機一樣要靠平台生存,平台對其的監控力度也更弱,車主的服務水平參差不齊。
這種情況下,乘客與車主之間發生矛盾甚至嚴重事故的風險也随之增加。一旦發生重大安全事故,那對于順風車平台而言,将帶來不小的打擊。
滴滴的順風車業務就是一個前車之鑒。滴滴曾在幾年前大力推廣其順風車業務,甚至在營銷上将順風車作爲一個社交場景。
但是,随着業務規模的擴大,發生了幾起震驚全國的安全事故,對滴滴帶來很大的輿論和監管壓力。
甚至,柳青曾自曝,由于順風車事件她曾與程維 " 抱頭痛哭 ",可見當時他們承受了多麽大的壓力。
做順風車業務的嘀嗒出行,頭頂上同樣懸挂着這樣一柄 " 達摩克利斯之劍 ",當初滴滴面臨的風險,嘀嗒出行也需要面對。
而且,由于順風車業務隻占滴滴整體收入的一小部分,而嘀嗒出行的 90% 收入都來自順風車業務。
因而,嘀嗒出行需要面對的潛在風險,并不比滴滴小。
很多時候,便捷性、效率和安全性就像一個跷跷闆,加大安全投入往往會帶來效率的損失。
例如,在客戶端增加錄音、錄像功能,這會加大平台的運營成本;在車主端加強身份審核,提高入駐門檻,則會降低注冊的車主規模。如何在效率和安全之間做好平衡,是擺在嘀嗒出行面前的一個難題。
綜上,嘀嗒出行 2020-2022 年的業績承壓,但 2023 年反彈态勢較好。
但是,其依然面臨商業模式、市場競争、安全等方面的風險,未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而,資本市場也表現出了擔憂,這導緻其上市進程并不順利。嘀嗒出行能否成功上市,上市之後的表現如何,都需要打一個問号。
此外,嘀嗒出行作爲頭部順風車企業,其面臨的挑戰具有典型性。嘀嗒出行的表現,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順風車這個領域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