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其實消費者已經不再熱衷于所謂的 " 汽車行業展覽 " 了。
9 月份品駕也去到了德國慕尼黑車展 IAA 2023,感受到了它們在辦展方式上的變化——它們不再把自己集中在一個封閉的展會裏,而是開放在城市中,讓市民們免費觀展,這樣做的優勢是徹底讓汽車文化浸入到當地城市文化中。當然,硬币的另一面是,汽車早已成爲了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并沒有那麽愛去車展裏 " 逛展 " 了。
這在中國市場則不同,A 級車展中北上廣國際車展呈現着完全不同的風貌——汽車廠商雲集,高管頻繁出沒,新品牌不斷湧現,夾道客戶人流竄動,中國品牌們正鉚足勁整活兒,力圖掌控這波新的潮流 ....... 國際車企們也将越來越重磅的車型改在中國市場亮相和首發。
2023 年廣州車展期間,大衆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 CEO 孟俠(Stefan Mecha)坐在了品駕作者的身旁,也用了這些極具戲劇性的反差小故事開場。
在第二十一屆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中,大衆汽車品牌攜旗下包括新能源和燃油車型在内的 25 款車型亮相,品牌旗下重磅車型 ID.7 VIZZION、ID. NEXT、旗艦 B 級 SUV 産品矩陣——途銳、途昂、途昂 X、攬巡、攬境——以及專爲電影《奇迹少女》打造的展車純電甲殼蟲(electric Beetle)悉數亮相。
進入中國市場四十年以來,大衆汽車借助開放打開了市場,推進合作,一路達到頂峰。作爲進入中國市場最早的汽車品牌之一,它一度成爲中國消費者認爲的最穩定最優秀的汽車品牌代表,它一度也是中國消費者對于德國品質的認知,可以說,大衆汽車的成功給中國消費者描述了對于德國汽車的初始樣貌。但也正是因爲電動化智能化全面來臨之後,行業内突然轉向,很多人認爲 " 勢頭 " 已經不在他們這邊了。
我問他,是否知道中國人做事比較講究 " 形勢比人強 " 這句俗語?
孟俠先是肯定了 " 中國市場技術更叠比以往都更加迅猛 " 這個事實,但他強調,大衆汽車從來不是從零開始。
對于大衆汽車這種傳統意義上的主流車企來說,面對的其實是兩面的競争——
一方面,中國燃油車市場份額雖有所下滑,但保有量仍然巨大(2022 年爲 1400 萬輛左右),而作爲中國燃油車市場份額的第一名,要繼續力圖保證燃油車份額的第一。另外一方面,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是多元的,北上廣深一線大城市對于新能源産品的需求高,但其他城市仍存在着巨大的燃油車需求。" 盡管新能源發展速度很快,但燃油車仍是市場需要的産品。因此,如果一步就轉向電動車,未必能夠滿足消費者的真實需求。"
簡而言之,大衆汽車正在電動汽車領域加碼,但仍要力圖保證 " 油電平衡 ",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這是大衆汽車在中國的主要戰鬥綱領。
梳理戰略後,可見的是:今年 6 月時,大衆 ID.3 的月銷量還不到 2000 輛,7 月開始持續走高,并且在 10 月破萬。
過去我們簡單将這種變化歸結于 " 降價 ",但孟俠提供了另外一種角度。一是 ID.3 的成功是着眼于在适合的細分市場推出合适的車型,保持着品牌的一定競争力。另外,降價的動作則是在一段時間通過降本增效的各項措施後(和上汽大衆一起更好地控制電池、原材料等成本),達到了市場預期等多方面的最優點,提升了價格競争力。
這個解釋其實告訴我們:大企業的金線還在,他們總是要在市場、利潤和虧損之間找到那個絕佳的平衡。
如今,行業内常常調侃:電車想要賣得好,油箱肯定少不了。其背後的支撐正是消費需求滿足和企業經營利潤之間的匹配,這也造就了車市如今的 " 奇景 " ——蒙眼狂奔追逐市場的新能源車企在内卷在虧損在找出口,主流燃油車企利潤高企,他們将利潤付諸新能源,穩步整合推動戰略。
對于大衆汽車來說,合作是汽車行業永續的主題。燃油車追求 " 平衡 ",新能源繼續開放保持和新技術公司們的 " 握手 ",同時将 " 精益化生産 / 管理 " 和 " 公司效率 " 跑到最優。" 合作 " 和 " 經營效率 " 是大衆汽車這些年來在中國市場最熟悉的戰鬥領域。
與此同時,中國市場的出行生态中,正在加強這種跨界合作的趨勢。
孟俠認爲,現在市場中的智能網聯車風頭正勁,純電動車迎來很大突破,插電混動車型也有非常大的機會。這是大衆需要被迫接受的現實。
" 同時,不管是在軟件還是其他方面,我們也不能純粹用舶來的方式把技術引入中國 ",因此,大衆汽車正以更快的速度、更短的開發周期在中國創新,将最新的科技導入到産品中,使得我們在電動車領域也能把握市場脈搏。
這并非是過去我們經常聽到的那種 " 全面電動,電動爲先 " 的極緻宣言,大衆汽車也希望在這場戰鬥中再次展現自己的強勁韌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孟俠也回應了我們關于 " 形式 " 的那個問題。他說,大衆不是從零開始,我們在中國有 40 家工廠和 9 萬多名員工,我們在規劃的時候需要從不同方面體現我們的責任感,比如産能投資、員工聘用等方面都需要我們履行責任和義務。
聯系到一些合資企業最近在中國的大撤退,這似乎是一種更深層次的 " 在中國,爲中國 " 的承諾。
大衆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 CEO 孟俠(Stefan Mecha)
以下爲交流記錄:
提問:目前大衆汽車在中國的新能源滲透率是多少?總目标爲多少?有沒有設立油電平衡的比例?
孟俠:與整體市場中的新能源滲透率相比,大衆汽車的比例略低。考慮到我們在中國燃油車市場中的體量,目前我們全年内累計銷量約爲 190 萬輛,而 ID. 車型的銷量超過 11 萬輛。我們的比例不如市場高,但我們繼續在中國加強與一汽 - 大衆和上汽大衆合作,未來将在新能源方面迎頭趕上。
大衆汽車在中國市場不斷向電動出行加速轉型,并對實現我們的轉型目标充滿信心。同時,我們也希望在燃油車和新能源之間形成良性平衡。究其原因,新能源汽車盈利具有一定挑戰是其一,我們在燃油車方面的積累能夠爲我們繼續投入新能源汽車,推動新能源的銷量和研發奠定紮實基礎。當前,中國的新勢力和傳統主機廠的發展非常迅速,整體燃油車市場體量在 1400 萬輛左右,燃油車仍舊有着龐大的市場基礎。所以,大衆汽車堅持 " 油電并重 " 戰略,一方面在燃油車市場繼續鞏固優勢,目前的市場份額達到了 15%,位居市場第一;另一方面,我們正在加快電動化轉型,正如大家在展台所見,我們将推出兩款 B 級純電動車。
提問:關于大衆安徽的具體進展分享,大衆安徽将在大衆汽車的電動化變革中發揮着什麽樣的作用?
孟俠:大衆汽車在安徽首先和江淮汽車建立了合資企業,設立了工廠。基于該合作,一方面我們爲國内市場生産車型,另一方面也開展了很多出口業務,我們也在安徽設立了專門的數字化銷售服務公司,并計劃于明年上半年推出大衆安徽的第一款車型。另外,在設計方面,大衆安徽的設計會更有先鋒前瞻性。
作爲一家德國企業,我們很多的燃油車技術誕生于德國,同時,也有許多技術是和中國合作夥伴共同開發的。近幾年,中國的出行生态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發展速率遠超其他國家,這就是爲什麽大衆汽車必須做到 " 在中國,爲中國 ",希望在中國繼續提高本土化水平。
那麽,我們該怎麽提升本土化水平呢?把所有的工作都放在中國來做嗎?我們的規劃是,把研發中心設在中國。因此,我們在合肥成立了大衆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它爲中國打造車型平台和專屬科技,将本土化、定制化的工作交由它來做。
大衆汽車始終是緻力于和中國夥伴合作。如果我們沒有和一汽、上汽夥伴的合作,我們無法取得燃油車市占率第一的成績,這同樣适用于大衆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我們既把研發重心放在合肥,也會與兩位合資夥伴共同合作研發科技。隻有多方通力協作,才能打造出适合中國市場的車型。而且,我們所采用的合作模式并不是從零開始,我們從過往的成功裏汲取經驗,并将其帶入新的時代中,從而在當下的智能網聯和電動化浪潮裏,以更快地速度爲中國引入車型。我們有着完備的計劃,大衆安徽很快将推出新車型,大衆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也制定了明确的研發計劃。合肥和安徽有望成爲未來智能電動汽車時代裏大衆汽車的中心。
提問:ID.3 的降價策略會持續多長時間?今年中國新能源市場競争非常激烈,企業怎麽平衡成本和價格之間的矛盾?
孟俠:現在市面上的車型非常之多,價格也越來越有吸引力,買方市場中消費者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目前,不少廠商還無法保證盈利率。這當然對大衆汽車有影響,因爲我們也銷售純電動車。不過,我們保持了業務的平衡,在燃油車市場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在燃油車領域的投入使得大衆汽車目前能在這一市場中占據最大的份額,而且用戶覆蓋一線到五線城市,這讓我們能夠更好地推動新能源車的發展。消費者購車時,肯定看重價格,但企業的業務模式必須具備健康的盈利能力,才能夠可持續發展。
我們成功地降低了 ID.3 的成本,所以大家注意到今年以來這款車型的價格發生了變化,并取得了不錯的銷量。當然,降低成本需要時間,我們首先優化了成本結構,比如從原材料、電池上尋找降本空間。這些成本下降之後,售價調整吸引到更多中國消費者購買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目前,ID.3 是中國銷量最好的純電動車之一,單月銷量已逐步攀升到約 12,000 輛。
我們必須不斷了解消費者需求,包括對于價格的需求,但這不能以犧牲安全和品質爲代價。比如,高壓系統和電池都需要非常嚴密的保護,大衆汽車在安全方面始終保持着最高的水準,時刻保護用戶的安全,這也是我們一貫的品牌基因。
提問:ID.3 特别火,但這似乎在表明在純電賽道大衆汽車沒有了燃油車的溢價能力。這對像 ID.7 這樣的新車來說有什麽啓發?會不會打價格戰?
孟俠:如果大衆汽車想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就必須關注消費者的需求,并通過整合出行生态、品牌、經銷商網絡以及價格等要素保持競争力。
ID.3 也用銷量證明了一點,還展現了消費者對大衆汽車的信賴。我們在華已近四十年,用戶對于大衆汽車的品牌價值以及經銷商夥伴非常信任。這也說明,除了價格之外,用戶信任也是保持品牌競争力的要素之一。大衆汽車不會一味地進行價格競争。我們的業務組成非常多元,我們在中國緻力于以有吸引力的價格爲消費者提供卓越的産品,但不僅僅是降價。
提問:大衆汽車在 2024 年的工作重點是什麽?我們看到很多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不斷的開啓股權合作和研發合作,您認爲這種情況會成爲一種趨勢嗎?
孟俠:我們針對 2024 年制定了清晰的路線圖。第一,我們要夯實合作基礎。目前,我們正在穩步推進與小鵬的合作,将在 2026 年推出由雙方共同研發的 B 級車産品。除此之外,我們還與地平線就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展開合作;與中科創達圍繞車機系統和用戶交互方面進行合作,雙方目前已成立了合資公司。第二,大衆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全速推進本土化研發。第三,我們與國軒高科針對先進的電池解決方案進行合作,通過降低電池成本,讓車型在價格上更具競争力。
我們計劃持續壯大純電車型陣容,與此同時繼續提升燃油車的市場份額。我們在燃油車市場的份額提高,不僅能讓我們夯實基礎進而服務用戶,在用戶注重、我們擅長的服務和品牌形象方面爲他們帶來出色的體驗,還對發展純電動車大有助益。
合作是汽車行業永續的主題。目前,大衆汽車在中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合作夥伴。市場中的最新動向也說明,在中國市場中,不同企業間更加緊密的合作已成趨勢。我們與小鵬之間建立了具有前瞻性的合作夥伴關系,雙方合作的成果也會在未來陸續顯現。同時,我們也緻力于平衡合作研發和自主研發。我們正在加強自研能力,但在中國的出行生态中,單打獨鬥是不行的,必須通過合作的方式才能更快地将産品推向市場,因此,我們基于 " 在中國,爲中國 " 戰略加強與本土夥伴的合作,從而發揮多方的優勢。
提問:大衆汽車 ID. 家族在降本方面有不錯的突破,以後是否會考慮用中國生産的産品出口到其他國家,比如歐盟或者中東?
孟俠:中國過去、現在以及未來一直是大衆汽車重要的全球供應鏈樞紐。事實上,大衆汽車大量使用中國生産的零部件,未來我們仍然會繼續如此。目前看來,我們首要關注的還是在中國生産本土需要的車型,同時我們也會評估爲中國研發和生産的車型是不是能夠向海外出口,現在并沒有很明确的戰略和時間表。大衆汽車會首先平衡中國和海外,優先關注中國本土車型和市場。前面提及的大衆安徽生産的車型會出口到歐洲。
提問:明年大衆汽車的在華市場份額會受到什麽樣的影響?大衆汽車在合作中如何發揮好協同和紐帶作用,協助一汽 - 大衆和上汽大衆保持競争力,守住燃油車的份額?
孟俠:目前在市場中,企業面臨着價格和銷量的雙重壓力,市場競争日趨白熱化。我們很高興看到大衆汽車能夠在燃油車市場中保持第一,并提升在很多細分市場中的表現。我們和上汽大衆、一汽 - 大衆有着明确的共識,即繼續鞏固燃油車的市場地位。而在純電動車領域,兩位合資夥伴對提升市場份額也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當然,從整體數量上來看,燃油車的占比可能會有所下降,但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還是需要保持領先地位,拓寬市場份額,并發掘新用戶,所以我們會密切關注市場發展。純電動車市場的挑戰的确更大,市場競争隻會越來越激烈,我們的策略是保證在市場中不斷發聲并占據一席之地,然後力争提升銷量。我們要做的并不是爲了銷量開啓價格戰,因爲企業即便降價,最終的成本仍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不是我們願意做的。我們相信,包括 ID. 家族和即将上市的 ID.7 VIZZION 在内,更強的産品競争力會爲我們在純電市場赢得更多的份額。
提問:中國人做事比較講究 " 形勢比人強 " 或 " 借勢 ",大衆汽車作爲進入中國市場最早的汽車品牌之一,一定程度上借了開放政策的東風。大衆汽車一度成爲中國人認爲最穩定、最好的汽車産品的代表。大衆汽車在中國從起步到發展至今也暗合了 " 借勢 "。但是新能源來了以後,市場有聲音認爲,勢頭不在大衆汽車這邊了,政策以新能源爲主流。而且,自主品牌表現得非常強勢,最近市場上日系品牌在中國的頹勢可能是一個表現。您如何看待日系和合資品牌可能撤退的趨勢?大衆汽車準備如何應對,能否再次掌控這種勢頭?
孟俠:現在市場中的智能網聯車風頭正勁,純電動車迎來很大突破,插電混動車型也有非常大的機會。但在這個背景下,大衆汽車也并不是從零開始。我們在中國有 40 家工廠和 9 萬多名員工,我們在規劃的時候需要從不同方面體現責任感,比如産能投資、員工聘用等方面都需要我們履行責任和義務。
當前市場發展非常之快,技術更叠比以往都更加迅猛,這是我們要接受的現實。數十年來,我們将很多技術尤其是全球的先進技術帶到了中國,而在過去三年,中國的出行生态和汽車産業迎來飛躍,呈現出與全球其他國家不同的發展路徑、技術和特征。這時候,不管是在軟件還是其他方面,我們就不能純粹用舶來的方式把技術引入中國。因此,我們正以更合适的方式、更快的速度将最新的科技導入到産品中,使得我們在電動車領域也能把握市場脈搏。例如,ID.7 VIZZION 在科技方面有着很大的提升,大家可以在廣州車展上近距離了解它。
我們必須基于 " 在中國,爲中國 " 戰略向前發展,以更快的速度、更短的開發周期在中國創新。這就是爲什麽我們在安徽成立了大衆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各項新平台、新技術和新功能都會由其負責研發。除此之外,我們還與很多重量級科技公司合作、合資。我們自己的研發團隊再加上合作夥伴的研發團隊,将給中國市場帶來非常多出色的解決方案。
出行生态鏈中的合作以及合資模式也是我們的秘訣。最近幾年,我們進一步加快了合作,确保在技術方面能夠勇立潮頭,其中包括與地平線的合作以及成立的合資公司、CARIAD 和中科創達就車機系統和用戶交互體驗方面開展合作而成立的合資公司,以及我們與小鵬汽車的合作——雙方都有着堅定的信心,正在按照時間表推進,計劃于 2026 年推出兩款合作車型。合作制勝,我們會盡可能地通過與本土夥伴的合作加快産品投放。在中國," 借勢 " 的确能夠有所成就,但對于大衆汽車而言,踐行 " 油電并重 " 更需要 " 事在人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