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難以沖破蘋果和華爲豎立的藩籬時,小米、vivo 們守住自己的基本盤優勢,遠比争搶高端市場更重要。
2023 年的中國手機市場讓國産廠商們 " 悲喜交加 "。
喜的是,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下曙光初現——經曆連續同比下降 10 個季度後,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終于迎來反彈。但悲的是,去年全年出貨量爲近 10 年以來最低。
數據調研公司 IDC 在 1 月 25 日發布了涵蓋上述信息的國内手機出貨量報告,從中可以一窺國産手機廠商經曆的種種挑戰和抉擇。
這一年,中國手機市場最大的熱點不是 iPhone 15 的發布,也不是各式新機的比拼,而是華爲 Mate 系列的回歸。在社交平台上,華爲與蘋果在高端市場的對峙成爲了一個不休不止的熱門話題。
在這個時間點選擇加入 iPhone 15 和 Mate 60 的對決顯然并不明智。畢竟在中國市場,能真正在超高端産品上正面對壘蘋果的仍然隻有華爲。
根據 Counterpoint 的數據,從 2022 年到 2023 年,僅憑 Mate 60 系列,華爲高端手機市占率便從 3% 提至 5%,而角力高端市場多年的小米僅從 1% 升至 2%。
在 IDC 最新公布的四季度數據中,華爲的市占率從上一年的 10.3% 增長到 13.9%,銷量同比增幅爲 36.2%,是前五陣營中唯一實現正向增長的廠商。四季度通常是新機發布後的重要銷售周期。
當難以沖破蘋果和華爲豎立的藩籬時,對小米、vivo、OPPO、榮耀和一加而言,守住自己在中低或中高端市場的優勢,穩住基本盤規模,是比成爲高端市場中的 "1%" 或 "others" 更重要的事情。
這意味着,小米、vivo 們的旗艦新機需要在 3999 元至 4500 元價位段打赢卡位戰。
在以往,4000 元價位段機型配置會跟 5000 元款及以上機型有明顯差距,比如主攝、傳感器、電池容量、機身材質等。消費者要想體驗更多,就需要多付費。
但眼下國産廠商試圖模糊這一規則的界限。憑借幾乎超配的芯片、内存、緩存等基礎性能,以及影像能力,他們可以搭配出對消費者而言更具性價比的産品。
換句話說,如果用戶意識到不用花太多錢就能用上旗艦機,那麽就有更多選擇國産中高端手機的可能。
小米 14 系列是較早做出嘗試的旗艦機。該系列手機發布時,各存儲版本價格梯度與小米 13 保持一緻,分别爲 3999 元、4299 元、4599 元。但實際上對标上一代完成了存儲升級,例如 "8+256GB" 對應 "8+128GB","12+256GB" 對應 "8+256GB","16+512GB" 對應 "12+256GB"。
這還隻是最直觀的存儲對比,并未囊括其他方面的性能升級。反觀小米 13 系列發布時,其定價比小米 12 高了 200 元到 300 元。
小米之外,vivo X100、OPPO Find X7、榮耀 Magic6 等旗艦系列機型均有類似的定價策略。
在這種策略背後,顯露出國産手機廠商想要通過 " 升級降價 " 來争搶市場份額的意圖。一名智能手機行業人士表示," 廠商們今年的 KPI 是銷量和份額,所以定價時也願意讓渡些利潤。"
這麽做不僅能讓廠商提升 3000 元到 4000 元價位段機型的競争力,同時也是對市場趨勢的順應。
Counterpoint 高級分析師 Ivan Lam 曾對記者表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有一個明顯變化是,過去發生在千元機、兩千元機身上的性價比之争,已經切換到了三千元價位段。
他認爲,随着安卓系統的功能不斷豐富,以及智能手機用戶對應用的依賴變深,手機産品的硬件需求被自然拉升。在此期間,硬件成本并沒有明顯調低,因此三千元機即将成爲市場規模最大的價位段。
除了市場策略與趨勢,國産品牌可以把中高端機型送入性價比通道的一大原因,是國産供應鏈在可替代性上的支撐。
2023 年,頭部廠商對于中高端系列的更新已經有明顯的國産化趨勢,除了 SoC 以外的大量核心元器件已經實現國産化供應,包括屏幕、傳感器、大容量存儲技術等等。
例如,小米 14 采用的屏幕是與 TCL 華星聯合研發的 OLED 直屏,傳感器則是與豪威科技合作的 " 光影獵人 "。而小米 13 系列的屏幕和傳感器供應商仍是三星和索尼。OPPO、vivo、一加等廠商也都在個别元器件上選用了國産供應商。
很難從單一維度談論國産供應鏈替代對成本的優化程度,但它們确實正在發揮作用。
前述智能手機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成本問題是複雜和相對的,例如屏幕、傳感器等單一元器件很難省出成本,尤其是高端系列配置會受到良率影響。但是整體成本還是會比進口略低。
他還提到,使用國産供應商還省去了較大的溝通成本," 在技術調校、故障排除、供應優先級安排,還有交易條款上,都會比海外廠商好一些。"
如果從經營層面來看,切入更多國産供應商也對改善供應鏈架構有益。
但就實際數據而言,國産廠商采用的中高端手機 " 性價比 " 策略尚未完全奏效。
IDC 報告顯示,2023 年全年,榮耀、OPPO、vivo、小米的出貨量均呈現了超出大盤的跌幅,分别爲 10.3%、9.4%、15.5%、8.5%。相較于此,蘋果僅跌去 2.2%,華爲則是唯一實現同比增長的頭部廠商。
不過,國産安卓陣營的表現給了蘋果一定壓力。自 iPhone 15 系列發布以來,蘋果已在多個官方渠道采取降價促銷。這表明國産廠商突出性價比優勢的策略已經讓蘋果感到緊張,無論是四季度還是去年全年,兩大陣營的份額差距并不算大。
在 2024 年,如果國産廠商保持性價比攻勢,可能會讓蘋果繼續承壓。但對他們自身而言,如何謹慎巧妙地把控産品的成本結構和利潤空間,也将成爲一個嚴肅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