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蘿吉
最近有兩個事兒:
一是 7 月份國内新能源車的零售量首次超過燃油車,滲透率達到了 51.05%;二是前些天商務部等部門發布了以舊換新政策,其中把國三及以下燃油車,和 2018 年 4 月底之前注冊的新能源乘用車劃歸一類,享受相同的報廢補貼标準。
也就是說,鼓勵 13 年車齡的油車和 6 年車齡的新能源車主動換新。後者被引申爲 " 電車開 6 年就報廢 ",盡管此 "6 年 " 并非強制,但不免讓人聯想,是否官方示意,電車的使用壽命就是比油車低一半。
這兩個事碰到一起,可以說戲劇性拉滿。一方面新能源車終于壓過燃油車一頭;另一方面格局似乎壓得不夠結實、不夠确鑿。
哪一頭高、哪一頭低,決定不同的發展趨勢。
有些朋友認爲,份額被新能源車反超之後,燃油車将面臨潰敗式地萎縮,新能源車增速将繼續加快,很快就能統一全國市場;另一些人則持相反觀點,認爲新能源滲透率的增速會明顯放緩,并在某個節點和燃油車達成平衡,并維持較長時間的穩态。
這個問題,不管是車企還是消費者,都有必要認真思考。它決定了未來車企産品投放的節奏和規劃;也影響着消費者對動力類型的選擇。
對于新能源和燃油車的關系,我也有一些不太主流的看法,今天就拆開來聊一下。
PHEV 不能全算電車的票
按照我們多年來對 " 新能源車 " 的定義,滲透率過半這點當然是無可辯駁;可如果把電驅動和油驅動當做兩大陣營,那麽所謂 " 新能源車 " 中包含的 PHEV,真的應該完全歸到 " 電車 " 陣營嗎?
我們做個假設,如果當代汽車産業,不是從油驅轉向電驅,而是電驅轉向油驅,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可加油、可充電的 PHEV 車型,到底是該算作電驅、還是油驅陣營呢?
産品屬性上,PHEV 中的插混車型,即便發動機和變速箱都大幅簡化,但依然保留了燃油車必備的一切基礎結構,本質上依然是加入了電池、電機的燃油車。至于 PHEV 中的增程車型,内燃機完全退化成一台增程器,本質上是能夠加油充電的電動車,但如果不充電的話,增程車也完全可以依靠純燃油作爲動力源頭。
實際使用上,PHEV 車型的車主,有人用電多,有人用油多,有人純粹當電動車開,也有人不充電隻靠加油。
我們習慣把 PHEV 當做純電進攻燃油車的過渡形态;但是換個角度看,PHEV 又何嘗不是燃油車抵禦純電進攻的一種防守措施?
抛開字面定義,以 " 電驅 " 和 " 油驅 " 兩個陣營來看,從實際的動力結構、驅動能源和使用場景來看,可油可電的 PHEV,絕對不該簡單粗暴地都劃歸到 " 電驅 " 陣營。
我們不妨先按這個思路,把插混和增程組成的 PHEV 車型單列出來,再看市場結構就會非常不同。
純電車的份額,依然遠低于純油車
還是乘聯會的數據:今年 7 月份新能源車總計 87.8 萬輛的銷量中,分别包含 48.2 萬輛 BEV 純電,和 39.6 萬輛 PHEV(含插混和增程)車型,後者在新能源類别的占比爲 45.1%。
如果把這兩類新能源車,單獨放到市場中看的話,那麽 7 月份 BEV 純電的滲透率是 28.02%,PHEV 車型爲 23.02%,而傳統燃油車(含 HEV 混動)的份額,是 48.95%。
銷量還是那些銷量,但是把動力類别再細分一下,市場态勢是不是一下子就不一樣了,燃油車的整體份額,依然遠超 BEV 和 PHEV 單獨的規模。
而如果我們單看 BEV 和 PHEV 的發展态勢,情況就更有意思了:今年 7 月份新能源車的總銷量,同比增長了 36.9%,其中 PHEV 增幅 80.4%,遠遠超過 BEV 純電 14.3% 的增幅。再看環比的話,PHEV 車型較 6 月份增長了 8.8%,BEV 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比 6 月份的銷量降低了 1.6%。
1.6% 的跌幅不算大,但 PHEV 和 BEV 一漲一跌之下,兩個類别的市場份額就有了很大變化,我們也能判斷出,BEV 純電車型目前即便大趨勢依然在上漲,但增速已經明顯放緩,進入相對平緩期,短時間内可能都不會出現大跨步的增長。
從目前的态勢看,BEV 純電增速放緩,市場滲透率有可能會在 30% 左右進入穩定期,而 PHEV 車型作爲目前三大類别唯一高速增長的,按照目前的增速,市場份額可能很快就能追平 BEV 純電,并實現反超。
在這個過程中,純燃油車的份額依然會不斷萎縮,從目前的不到 50% 逐漸降低到四成、甚至三成,但是接下來吃掉燃油車份額的主力,不會是 BEV 純電,而會是插混和增程組成的 PHEV。
按照這個趨勢預測的話,PHEV 的份額會首先和燃油車持平,交彙點大約會在 35% 左右,之後如果 PHEV 車型依然保持高速增長的話,燃油車的份額會繼續萎縮,之後和緩慢增長的 BEV 純電持平。
而當 BEV 和燃油車份額持平的時候,電車和油車兩大陣營,才算是真正勢均力敵。
車企和消費者,該如何規劃未來?
當然,說來說去,BEV 和 PHEV 的份額終究還是會繼續上漲,純燃油車份額不斷下滑,成爲相對小衆的産品,還是大勢所趨。
其實我所針對的,是部分潛意識裏把新能源滲透率,直接看成純電對燃油車的逆襲這種觀點,基于這種看法,有人判斷燃油車已經時日無多,如今再買燃油車,就會面臨加油站、維修保養、甚至非新能源車停車資源萎縮的局面,讓燃油車主、以及考慮燃油車的消費者産生對未來的擔憂和恐慌。
從動力結構和使用場景看,未來有望成爲主流的 PHEV 車型,依然對加油站、發動機、變速箱保養維修等配套産生依賴,并支撐這套産業鏈繼續存在。雖然這些配套規模會逐漸減小,但肯定是伴随着需求的減少。
比如加油站的數量少了,但在城市裏的密度,依然會維持在一個足夠便捷加油的狀态,高速服務區也基本不可能取締加油站。而且去加油的車,以及加油的頻次變少後,争奪加油槍的車輛也減少。
維修保養方面,PHEV 依然需要對内燃機或變速箱進行維護,再加上燃油車過去幾十年巨大的存量,即便部分車企 4S 店的數量快速萎縮,但類似途虎這樣比較正規的連鎖店面,近兩年在全國各級城市都在快速擴張,很好地填補了車企 4S 店關停潮引起的需求空缺。
再回到單純的車本身,現在合資品牌祛魅之後,燃油車的價格大幅降低,8 萬元就能買到頂配飛度,15 萬就能買到熱門的合資 B 級車,如果不是對新能源車有執念,目前确實是選擇優秀燃油車的最佳時機。
而如果把車價、油價、保養、保險之類的都算上,對于普通家用車來說,買油車的購置、使用成本,不見得比 PHEV 或純電車型高多少。
對于車企來說,BEV 純電增速放緩,也是值得注意的趨勢,新能源整體滲透率超越燃油車的大趨勢下,BEV 純電的發展逐漸看到了瓶頸,而且這還是在電池成本下降、高壓平台和超級快充逐漸普及時發生的,意味着類似純固态電池等革命性技術出現之前,BEV 純電的增速都不大可能恢複前兩年的狀态。
這種情況下,車企對未來産品該如何規劃,如何在 BEV、PHEV 和燃油車之間進行權衡和平衡,就是值得慎重考慮的問題。
總結
多年以來,我們一直想當然地把 PHEV 歸到電車陣營,将其看作行業轉向純電動的一個過渡狀态。但是換個角度,PHEV 的崛起,也恰恰表現出市場對油驅車型的依賴,這又何嘗不是油車抵禦電車的防守反擊?
而如果再考慮到海外市場,美歐日韓等發達國家,純電、PHEV 的整體份額還遠低于包含 HEV 在内的油車,更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則欠缺我國這種強大的電力系統和充電配套,很長一段時間裏,純電動車都很難在這些地區成爲主流。
國内新能源滲透率過半,是一個曆史性節點,但是要談電車對油車的颠覆,目前還爲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