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張旭
站在電動化風口上,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正在創造一個又一個記錄。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别完成 705.8 萬輛和 688.7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96.9% 和 93.4%,連續 8 年保持全球第一。
8 月份,比亞迪第 500 萬輛新能源車下線,成爲首個達成這一目标的車企。發布會上,董事長王傳福高喊 " 中國已經成爲新能源車強國 "。他還列舉了一系列數據進行佐證:全球有超過 60% 的新能源汽車由中國生産銷售,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占全球的 70%,全球有超 63% 的動力電池由中國供應……
從銷量到技術,從專利到核心部件,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已然成爲世界第一。那麽,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做對了什麽?
比亞迪園區打出口号 " 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 "。 時代财經 攝
技術助力彎道超車
中國作爲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和最大的汽車生産國,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高度重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更是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燃油車時代,中國車企遭遇發動機和變速箱等領域的技術壁壘,研發周期長,長期處于 " 市場換技術 " 的階段。進入新能源車時代,強調自研的中國車企掌握了 " 三電 " 以及智能駕駛等核心技術,甚至引得大衆集團、Stellantis 等國際豪門入股,進入 " 反向合資 " 階段。
比如牽手大衆集團的小鵬汽車一直以來都強調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爲此小鵬汽車從車輛端的視覺感知、傳感器融合、到雲端數據運營所需的數據上傳、數據管理、分布式網絡訓練、數據采集與标注工具開發方面,均進行了自主研發,形成數據和算法的全閉環。大衆集團或正是看重了小鵬的 " 技術流 ",自主研發讓中國新能源車産業邁入技術輸出的新階段。
新能源時代,電池、電控、電驅被稱爲核心 " 三電 ",在這些方面中國也實現了彎道超車。以電驅爲例,近年來,行業平均電機功率密度從 2kw/kg 提升到 6kw/kg。埃安誇克電驅技術的出現,讓電機功率密度再度躍升,該電驅系統功率密度達 12kw/kg,體積相比普通電機縮小 25%,還降低了傳動損耗,可輸出更高功率。目前,這套電驅已經應用于埃安昊鉑 Hyper SSR 和 Hyper GT 車型上,可分别實現零百 1.9 秒和 4.9 秒的表現。燃油車時代的超跑仰仗于大排量發動機,這一門檻終于在新能源時代被中國車企跨越。技術進步帶來了專利數量的快速增長。中汽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汽車專利公開量 36.22 萬件,同比增長 12.94%,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爲 9.45 萬件,同比增長 12.77%,反映了中國汽車專利創新質量持續提升,汽車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逐步加強。
在爲數衆多的專利背後,是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從上半年上市車企研發投入來看,比亞迪以 142.46 億元遙遙領先,而且大部分中國車企的研發投入都超過淨利潤。真金白銀的投入,長期主義的堅持,對中國新能源車産業的發展功不可沒。
數據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強健供應鏈提供有力保障
盡管新能源車産銷節節走高,但零部件短缺或原材料價格上漲,都會影響新車交付,供應鏈的強健才是發展的保障。正如國際著名供應鏈學者、《國際物流管理雜志》聯合創始人兼聯合主編馬丁 · 克裏斯多弗教授指出:" 未來的競争不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争,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争 "。
動力電池處于新能源車産業鏈上遊,又占據成本大頭,令不少跨國車企感到 " 頭痛 ",卻是中國企業的 " 主場 "。
據韓國研究機構 SNE Research 數據,今年 1 月 -8 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 429GWH,同比增長 48.9%。中國六家電池企業進入前十,整體市占率 63.1%,較去年同期的 58.1% 大幅增加 5%。韓國三家公司合計市場份額 23.4%,比去年同期下降 1%。作爲唯一入榜前十的日本企業,松下的市場份額同比下降 0.6%。
從世界範圍來看,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已經占據規模優勢,更有利于降低成本,且份額仍在擴大。從企業角度來看,甯德時代和比亞迪穩居全球前兩名,和其他中國動力電池企業一起形成 " 兩超多強 " 的競争格局。
據日本專利調查公司 Patent Result 統計的數據,特斯拉從 2003 年到 2022 年累計申請專利共 836 項。而同一時期,比亞迪申請專利數超過 13000 項,電池相關技術占到了一半以上。
比亞迪推出的刀片電池,不僅在碰撞、擠壓、穿刺等情況下表現出良好安全性,在循環充電次數上也表現出色,循環次數可達 3000 多次。
今年 8 月 16 日,甯德時代推出神行超充電池,充電 10 分鍾續航 400 公裏。在甯德時代看來," 純電動車的長續航問題基本解決,快速補能成爲消費者更加關注的問題 "。
垂直整合能力明顯能降本增效,不少車企也選擇自研電池。今年 5 月,吉利銀河專屬 " 神盾電池安全系統 " 完成首次基礎安全測試;長城汽車旗下蜂巢能源推出了短刀電池等産品;蔚來也在科技日活動展示了自研的圓柱電池。
在動力電池之外,芯片也是新能源車供應鏈的重中之重。目前,蔚來已組建 300 人的芯片團隊,同時研發自動駕駛芯片和激光雷達芯片,首款激光雷達主控芯片 " 楊戬 "10 月量産;小鵬芯片團隊正在開發對标特斯拉 FSD 大算力自動駕駛芯片;理想也在去年擴招了芯片團隊,與三安半導體合作建立蘇州功率半導體産線。
自主品牌車企則更多從車載使用量較大、開發難度稍低的功率半導體入手。一些車企也在自研芯片方面與芯片企業進行合作,如地平線與比亞迪、長城、理想、長安等主流車企達成量産定點合作。
在愈發激烈的競争面前,車企紛紛選擇向産業鏈上遊布局,強化垂直整合能力,一方面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供應的穩定性,将更多自主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成爲當下的一大趨勢。
競争帶來活力,走向 " 技術輸出 " 新階段
芯片與動力電池領域你追我趕的局面,是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充分競争,不斷迸發活力的縮影。中國推動新能源車競争發展,标志性的舉措是将特斯拉引入中國。
2018 年 7 月,特斯拉與上海臨港管委會、臨港集團簽署協議,特斯拉将在上海建設美國之外的首個超級工廠,此舉還成爲中國汽車制造業史上首個外商獨資項目。
特斯拉方面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特斯拉中國的批發銷量爲 46.4 萬輛。意味着特斯拉上半年全球交付的 88.9 萬輛電動車中,50% 以上來自上海超級工廠。特斯拉入華獲得了足夠的産能與銷量,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鏈也得到成長,雙方成爲相互成就的典範。
廣汽車型矩陣。時代财經 攝
如今的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可能是全球競争最激烈的市場。不僅有國内外知名品牌參與競争,如上汽大衆、北京現代、特斯拉;還有一批年交付量超十萬台的造車新勢力,如蔚來、小鵬、理想等;更有不少互聯網科技企業參與造車,如小米、百度、華爲等。這些不同類型的企業相互競争、相互合作,推動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車更是突飛猛進。比亞迪超越特斯拉成爲全球新能源車銷冠軍;造車新勢力中,理想汽車在剛剛過去的 10 月銷量首次突破 4 萬輛;華爲深度參與的問界新 M7,10 月交付超萬台,累計大定超 8 萬。
中國新能源車攻城略地,給了國際巨頭不小的壓力。7 月,大衆集團宣布與小鵬合作造車;奧迪與上汽集團合作;10 月,零跑與瑪莎拉蒂母公司 Stellantis 官宣合作。跨國車企們紛紛意識到:與其從頭研發,不如直接購買技術加速轉型。一樁樁案例,标志着中國新能源車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從合資時代的 " 市場換技術 " 走到了 " 技術換市場 " 的新階段。
更多的合作已在路上,更多的革新還将誕生。無論産銷、技術、供應鏈、還是競争環境,一切都預示着:中國已然走在了新能源汽車時代的最前列。
相關閱讀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中國走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
新能源汽車是指以新型動力系統爲主要或者唯一動力,集節能、環保、安全等優點于一身的汽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應對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汽車産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
2023 年世界新能源汽車走勢較穩,今年 1-8 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 823 萬台。2023 年 1-8 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占比世界新能源 61%,其中 8 月中國占比份額 65%,表現較強。2023 年中國新能源車出口超強,在東南亞和歐洲市場表現很好,這也是中國産業鏈強大,形成強大的國内市場和出口的雙增長。
汽車行業是市場很大、技術含量和管理精細化程度很高的行業,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
中國作爲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和最大的汽車生産國,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高度重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技術研發、政策扶持、産業鏈全面、競争充分等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從而實現了在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
政策扶持方面,中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規和标準,爲新能源汽車産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例如,中國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明确了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發展目标、路徑和措施;《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雙積分管理辦法》,激勵了傳統汽車企業轉向新能源汽車生産;《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财政補貼政策》,鼓勵了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
此外,中國還加強了對新能源汽車的監管和評價,建立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目錄》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信息管理平台,規範了市場秩序和産品質量。
技術研發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積極投入創新,不斷提高産品性能和質量,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核心競争力的技術和産品。例如,比亞迪的刀片電池技術,可以提高電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降低成本和重量;蔚來的換電模式,可以解決續航裏程和充電時間的問題,提升用戶體驗;小鵬汽車的智能駕駛系統,可以實現自動泊車、自适應巡航、自動變道等功能,增加駕駛樂趣。
部分中國車企還增程式電動車等領域進行了突破,實現了更好的滿足續航焦慮群體的出行需求。爲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産業鏈方面,中國擁有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鏈,涵蓋了從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整車再到後市場的各個環節。在汽車産業鏈實現了換道超車之後,傳統燃油車的被動局面在新能源車中不複存在,形成了中國新能源車強力發展的的協同效應。
從基礎礦産利用上,中國擁有豐富的稀土資源,電機優勢尤其明顯。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锂電池生産國;中國擁有衆多的零部件供應商,可以提供高質量和低成本的配件;中國擁有多樣化的整車制造商,可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中國擁有廣泛的後市場服務網絡,可以保障用戶的使用便利和安全。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還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充電和換電設施網絡,爲新能源汽車的運行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綜上所述,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在技術研發、政策扶持、産業鏈全面等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從而實現了在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
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不僅爲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爲全球的能源轉型和環境保護做出了積極示範。展望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将繼續堅持創新驅動、開放合作、綠色發展的理念,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