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周夢梅
中融國際信托公司(下稱 " 中融信托 ")的兌付風波仍在發酵。
8 月 18 日晚間,金房能源(001210.SZ)發布公告,公司于今年 5 月購買的 3000 萬元中融信托産品存在逾期兌付風險。此前,金博股份 ( 688598. SH ) ) 、南都物業(603506.SH)、鹹亨國際(605056.SH ) 均發布公告,宣布所購買的中融信托理财産品本息未兌付。
中融信托兌付危機引發市場擔憂,購買其産品逾期未兌付的投資者深陷焦慮。" 急,現在就是徹夜難眠,很煎熬!每天四處打探消息,期待着兌付方案早日出來。" 投資人趙林(化名)對時代周報記者如是表示,他于 1 年前在購買了中融信托旗下的中融 - 鴻裔 1 号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投資金額爲 300 萬元,趙林購買的信托産品明年 4 月份才到期,但是最近中融信托旗下産品停止兌付的消息,讓他惴惴不安。
中融信托是一家老牌信托公司,前身爲哈爾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成立于 1987 年。中融信托此前披露,截至 2022 年末,中融信托存續信托計劃 1633 個,自有資産 304 億元,公司及各子公司受托管理資産總規模爲 7857 億元。
有市場消息顯示,中融信托産品全面停止兌付,也有消息稱中融信托暫停兌付的産品規模高達 1500 億元。關于停兌産品規模,中融信托相關負責人在與投資人交流中進行了澄清。時代周報記者從多名投資人手中獲取的一份錄音顯示,8 月 14 日,中融信托首席合規官、董事會秘書王強出面回應衆多投資人的質疑," 沒有(全面停兌),(停兌的産品規模)沒有市場傳言的過千億那麽可怕,但是具體的金額我們不能說,得等公告。"
" 停兌的産品退不出來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産品流動性出現了問題,而且流動性出問題的産品規模在擴大。" 錄音中王強向投資人解釋,公司目前正在積極努力制定償付計劃,但是短期内并沒有方案。
就上述錄音以及王強的回應,時代周報記者向中融信托求證,中融信托相關負責人以 " 目前不接受采訪爲由 " 挂斷電話。
在投資本息面臨兌付的不确定下,投資者開始采取進一步措施。有投資人去了中融信托總部尋求解決方案,有投資人去公安機關報案以及向監管機構反饋相關問題;也有投資人向律師尋求幫助,期望通過司法手段拿回自己的本金,更多的投資人在等待中融信托的處理方案。
圖源:圖蟲
風暴中的資金池産品
"7 月 28 日,中融信托延期兌付近十款信托産品後,8 月 8 日又有一批産品到期未能償付本息。" 投資者劉歡(化名)表示,停兌的産品底層資産多涉及資金池。劉歡購買了中融 - 澤隆 1 号集合資金信托管理計劃這一産品,是從中融信托産品的代銷平台——新湖财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 " 新湖财富 ")上購買的,新湖财富中植集團旗下四大财富管理公司之一。" 四大财富管理公司有代銷 21 款中融信托旗下産品。" 劉歡稱。
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對銀時代周報記者解釋道,原銀監會 99 号文《關于信托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對(信托産品)資金池有明确的定義:信托資金投資于資本市場、銀行間市場以外沒有公開市價、流動性較差的金融産品和工具,從而導緻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不能一一對應、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的期限不匹配的業務。
" 無法厘清投資對應資産關系、滾動發行、資産和信托預期收益定價分離的集合信托業務是資金池信托最大的特點,這類業務可能會在終止清算時造成困難。" 廖鶴凱補充道。
" 我買的産品沒有明确的底層資産,資金投向哪裏、底層是什麽标的,到底買了什麽産品,合同都未标明清楚。" 多位投資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其中,劉歡向時代周報記者出具的《中融 - 睿禧 1 号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信托合同中,并未詳盡的披露信托産品資金的具體投向,隻有大概的投資範圍:" 該信托計劃投資于債權類資産、權益類資産、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産中任一資産的比例均不超過 80%。其中,權益類資産包括股權、收益權、有限合夥份額等權益類資産。債權類資産包括信托貸款、固定收益類的信托産品、信托受益權、債權或債權收益權以及固定收益類銀行理财産品等。"
這并不是個例,從投資人獲取的多份停止兌付的中融信托旗下的産品合同中,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這些信托産品的資金投向都并不明确,産品的交易結構中也沒有出現抵押物、擔保方等信息。
一名新湖财富的理财顧問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以盤子比較大的中融鑫睿系列信托爲例,底層是針對中融信托的核心授信客戶(貸款方)的債權,中融信托對核心客戶是有資質要求,同時要求用款穩定,但是這些核心客戶到底是誰,中融信托也未向我們披露。"
上述投資人提供的錄音顯示,中融信托首席合規官、董事會秘書王強表示," 四大财富管理公司(代銷的)信托集合資金計劃産品,确實存在資金池的屬性,但是我們有跟相關的監管機構單獨備案,操作上是合規的。這一塊是存量業務,我們需要時間去消化、去整改。"
對于信托公司的資金池業務,監管機構早已做出相關規定。2018 年《關于規範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 "《資管新規》")出爐,其中第 15 條規定,金融機構應當做到每隻資産管理産品的資金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不得開展或者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征的資金池業務。此外,相關監管機構對《資管新規》設置了一個過渡期,延長至 2021 年年底。
" 現存的資金池信托是合規的,因爲明确是針對不得新增(資金池信托)這類業務,而存量業務還有很大的規模,且存續期還較長,是到期逐步壓降,或是部分存量規模大的公司每年強制壓降一定的規模,目前的存量都是曆史遺留問題。" 廖鶴凱向時代周報記者解釋稱。
" 難以接受的是,自己成爲資金池信托項目的最後一棒。" 投資人劉歡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爲什麽投資者買的是同一款産品,7 月 28 日之前兌付的投資者就能全身而退,我的兌付時間隔了一個月,就連本金都保不住。"
" 從流動性這個角度來看,停兌的産品就是接了最後一棒。" 錄音中,王強表示,(停兌)的産品中,不同的産品有不同的底層資産,這些資産都有價值,大家耐心等後續的清退方案出來。
有上市公司計提減值,投資人尋求法律幫助
踩雷中融信托的上市公司和個人投資者不在少數,面對短時間内無法出具的兌付方案,已經有部分上市公司和投資人在采取行動。
據統計,約 60 家 A 股上市公司有購買中融信托産品,以中小上市公司爲主。據德邦證券研報,截至 8 月 11 日,已披露購買中融信托産品的上市公司中,市值 1000 億以上的公司共 1 家,市值 500-1000 億的公司共 3 家,市值 200-500 億的公司共 5 家,市值 100-200 億的公司共 4 家,市值 50-100 億的公司共 16 家,市值 50 億以下的公司共 31 家,合計共 60 家。
據元大證券不完全統計,近一年來上市公司主動披露的尚未贖回的中融信托産品累計投資金額已接近 10 億元。
已有上市公司着手計提減值,以應對所購買的中融信托産品無法收回本息,可能産生的損失。
8 月 7 日,購買了中融信托産品的塔牌集團(002233.SZ)披露 2023 年半年報。該公司在報告中提到 " 委托理财出現預期無法收回本金或存在其他可能導緻減值的情形 "。截止 2023 年 6 月 30 日,公司對地産類信托累計計提的減值準備或确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金額合計爲 5304.56 萬元。
個人投資者則 " 抱團取暖 "。在小紅書、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不少投資人發帖發布了自己的所購買的信托産品合同,詢問是否是資金池産品。記者注意道,購買中融信托産品投資人所購買的金額多在 300 萬 -1000 萬,産品的運作期限多爲 6 至 12 個月,收益率則集中在 6.6%-7.7% 之間。
有投資人前往中融信托總部尋求解決方案。" 我決定去總部,向中融信托反饋訴求,要求公布産品底層資産投向;披露産品的最新淨值情況;相關監管機構出面,中融的股東出來補充流動性。" 一名購買中融信托數款信托集合計劃的投資人向記者表示,投入了 1000 萬,很難不心急。
也有投資人則嘗試通過法律途徑要回自己的本金及利息。" 已經有一些購買中融信産品的投資者,在委托我跟進處理這個事。" 上海新古律師事務所的主任律師王懷濤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王懷濤稱,認定中融信托違法違規的關鍵點在于,在《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後,中融信托仍推介、運營資金池産品;此外,一些中融信托的理顧在推介産品時,可能沒有向投資者告知這個産品因資金池的特征存在的風險,沒有盡到适當性義務;另外,中融信托作爲托管人,在運營(産品)過程中可能沒有披露資金池風險,違反信托合同約定的投資方向、投資限制或投資禁止條款,即直接違反了信托合同某些條款的約定或違反了《信托法》中有關信義義務、适當性義務、信息披露義務、勤勉義務、忠實義務等法律規定,未盡到管理職責。
" 這些情況如果存在,投資人可能因此要求解除信托合同、要求信托公司承擔違約責任、要求信托公司進行損害賠償等,進而獲賠投資本金、可預期收益等。" 王懷濤表示。
投資人通過法律手段勝訴了也可能會面臨 " 執行難 " 的問題。王懷濤解釋道," 如果是資金池産品,一般存在拆東牆補西壁的特征,一旦沒有後續投資,就會資不抵債;且資金池産品一般沒有明确具體的底層投資标的,難以取得增信保障。即便有基金财産,投資人僅屬于普通債權,沒有法定的優先權,這都将導緻可執行财産不足。"
更多的投資者則處于茫然無措的等待中。" 我們的本金能拿回來嗎?" 一名中融信托投資者在信息交流分享群裏發問,原本活躍群組一時間沉默起來,長久無人應答。
(實習生李蔚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