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第一職場網
" 教練式 " 職業規劃首創者
專注職場——定位、規劃、晉升、轉行
更有一群上進積極的小夥伴
一起分享一起成長
一起活出自信美麗的自己
♥
文 / 楊毅
興趣能否變成工作,這個問題的讨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基本的觀點也分爲立場鮮明的兩派:
支持派認爲興趣才是最好的動力,能夠把興趣變成工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并有大量的人現身說法,證明把興趣變成工作所帶給自己的積極變化。
反對派認爲興趣就是興趣,工作就是工作,把興趣變成工作,不僅興趣會消失,還會帶給你無盡的煩惱,并同樣有大量的案例來證明這一觀點。
本人從事職業生涯咨詢十餘年,接手過的案例數千,也遇到不少按照興趣找工作、結果卻撞南牆的例子。但興趣能否變成工作,是要因人而異的,不能一刀切式地回答。
在讨論興趣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确一個概念,到底什麽是興趣,它是怎樣産生的。
我曾經在專欄文章《》一文中對此有過解釋:
心理學對于興趣的定義爲 " 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它表現爲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态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 我們的大腦是由數千億條神經元構成,這些神經元在受到外部刺激時,能夠産生一種傳遞神經信号的物質——多巴胺,并且,這種物質隻傳遞令人亢奮和愉快的信息。
假如這件事情能夠給你帶來愉快的、積極的感受,我們就認爲對此類事情感興趣,并且會盡可能多地尋找機會再次去做同樣的事情,刺激這種愉悅的感受重複 / 再次産生。
相反,如果這件事情隻能給你帶來痛苦的感受,我們就會産生逃避心理,對其失去興趣,不會再去碰它。這種精神層面的亢奮、愉悅的積極感受,我們稱之爲 " 正向反饋 "(也可稱之爲 " 精神能量 ")。反之,如果這件事隻能帶給你厭倦、痛苦、焦慮等消極感受,那就隻能屬于 " 負面反饋 " 了。
總而言之,興趣産生的原因就是因爲有某個外部條件刺激我們的神經元産生多巴胺,給你傳遞亢奮、愉悅的感受,讓你從中獲得正向反饋,并刺激這種行爲的重複 / 再次發生。這種行爲也被稱爲大腦的 " 獎賞效應 "。
因此,能否從中獲得 " 正向反饋 ",是決定興趣能否産生并持續的關鍵所在!假如 " 負面反饋 " 太多,這樣的事情既無法讓你産生興趣,也無法持續,你會因爲這個過程極度痛苦而期望迅速結束。
爲了更好地理解什麽是 " 正向反饋 ",我們舉例來說明。
很多朋友都喜歡釣魚,我也同樣如此,從小就喜歡。在北京工作的時候,喜歡看《四海釣魚》頻道,了解了一種釣魚方式叫路亞。當時我對這種釣法并無興趣,原因很簡單:北京的自然水域環境太差,根本沒有路亞目标魚種,我這輩子也不太可能使用路亞這種釣魚方式。
後來離開北京,搬到了海濱城市,雖然偶爾也出去海釣,但因釣法不對,魚獲也寥寥無幾,所以對釣魚的興趣也降低了,一年也釣不了幾次。直到兩年前在頭條上關注了本地一個路亞高手的自媒體号,看到他發的海釣魚獲,經常是滿載而歸,我頓時對釣魚重新提起了極大的興趣,于是我決定重新拾起釣魚這個興趣,并且還是路亞的方式。
雖然一開始的收獲并不多,每次隻有兩三條,偶爾還會空軍(即一條也沒釣到,空手而歸),但不管大小多少,總是經常會有收獲(能夠産生 " 正向反饋 "),所以我幾乎每周都會堅持出去釣魚(行爲重複 / 再次發生),哪怕是大風降溫天氣,也忍不住想要出去。
後來,随着技術不斷提高,釣魚的收獲也慢慢多了起來,從最初每次隻能收獲兩三條,到後來能夠收獲二三十條(持續産生 " 正向反饋 "),我對路亞的興趣也一直是有增無減,出勤率也比以往更高了(行爲重複 / 再次發生)。
前幾天遇到一個釣友,在釣魚群裏想要轉讓二手路亞裝備,不打算再玩了。我私下跟他聊了一下,問他爲啥不玩了,他跟我說:" 大哥,不怕你笑話,我路亞玩了一年半了,一條魚沒上過。我很喜歡玩路亞,但這一年半被打擊得一點兒信心都沒有了,根本沒有心情玩。我打算把路亞裝備轉讓了,重新置辦一套裝備出海玩船釣,我隻有在船上的時候才釣到過魚。" 他本來對路亞充滿極大的熱情,但因爲從來沒有産生過正向反饋,所以他打算放棄這項運動。但他在船上釣到過魚,産生了正向反饋,所以他會選擇繼續玩船釣(行爲重複 / 再次發生)。
再說說工作中的例子。
我曾經遇到過好幾個同類的案例,他們從小就學畫畫,對藝術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高考也報考的藝術學院,畢業後也從事的是藝術設計相關的工作,其中一個客戶還是在外企 4A 廣告公司做平面設計。她非常喜歡藝術,這份工作薪水不錯,領導對她也很友好,經常鼓勵她,公司的管理也很人性化。
按常理來說,這樣的工作應該是人人都很羨慕的,但她卻在工作了兩年多之後迫切想離開這個崗位。她說,設計工作需要很強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需要發散型思維,但她缺乏的恰恰是這些特質,這就讓她在思考設計方案的過程中感覺很痛苦,無論怎麽拼命去想,都産生不了好的方案,即使偶爾冥思苦想想出了一個方案,但這個過程卻要耗費她很多的精力。
更多的時候,她要不斷地翻看别人的作品,從中尋找一些啓發和借鑒,并模仿設計。雖然模仿出來的方案有時候也能夠被采納,但她感覺工作的過程很心累,對她而言工作更像是一種負擔,完成工作隻意味着可以交差了,可以暫時松一口氣,但毫無成就感可言。
她從工作中感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缺乏 " 正向反饋 "),所以她在忍受了兩年多之後,最終決定放棄這份工作(不願意重複 / 再次發生),重新尋找一個更适合自己的方向。雖然如此,但她表示,她依然喜歡藝術,但她喜歡的隻是欣賞那些優秀的藝術作品所帶來的視覺享受,而非親自創造它們。
這種經曆,我自己也感同身受。
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一文中也詳細描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曆。
大學期間因爲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營銷策劃方面的知識,充滿了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并利用 3 年時間如饑似渴地閱讀各種各樣的市場營銷、品牌策劃、廣告傳播方面的知識。畢業找工作,我也如願以償進入咨詢公司,從事了自己熱愛的品牌策劃工作。但是幹了幾年之後,我毅然決然地辭職了,因爲我在這個崗位上極度痛苦,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折磨。
撰寫策劃方案,需要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策略,一部分是創意。策略部分,分析的是競争對手、行業趨勢、競争關系、優勢挖掘,從中思考如何尋找最佳的市場切入點,這部分是我的強項,我非常擅長基于營銷策略去分析和思考,而且往往思考得非常深入、全面、系統,甚至上司還經常誇我有想法。
但創意部分就是我的弱項了,一旦涉及到創意展現,我就感覺到極度痛苦。對于一名品牌營銷策劃人員來說,策略部分的思考再怎麽完美,但如果沒有優秀的創意展現,這種思考就無法落地。
我的創意産出非常慢,往往需要思考很長時間才會想出一個方案,并且這個方案還未必可行。更重要的是,即使是我冥思苦想出來的創意方案,提交給客戶并采納之後,我并沒有那種明顯的成就感。所以,後來我果斷辭職(因爲缺乏正向反饋而不願意繼續從事這份工作)。
後來,我從事職業規劃咨詢,這份工作能夠充分發揮我在策略思考方面的優勢,并避免在創意方面的不足。
我非常擅長結合客戶自身的現實情況,有針對性地給他們提供職業規劃的解決方案,我享受這種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有時候跟客戶約好 90 分鍾的咨詢時間,但實際咨詢中卻不知不覺延長了 1 個小時甚至更久,感覺時間過得很快,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我最長的連續咨詢時間是 6 個小時,但卻絲毫感覺不到疲憊。
我非常喜歡跟客戶深入地讨論問題,這種思維的碰撞讓我興奮。通過我的深入剖析和解答,客戶告訴我他們從我這裏得到了啓發,他們的問題得到了解決(能夠産生 " 正向反饋 ")。甚至咨詢結束後,我會很長時間沉浸在這種興奮的狀态裏,不斷回味這個咨詢的過程,連覺都不想睡了。
這種成就感如此鮮明,以緻這份工作從事了 10 年以上,我都絲毫不會有倦怠和排斥之感,并願意繼續做下去(行爲重複 / 再次發生)。對比我以前在咨詢公司的工作,狀态完全不一樣,尤其是思考創意方案時,我非常排斥這個過程,感覺非常煎熬,并希望這份工作早點兒結束,以後再也不要做這樣的工作(不願意重複 / 再次發生)。
所以,當我們在讨論 " 興趣 " 這個話題的時候,本質上讨論的是基于正向反饋而産生的驅動力。你做一件事,如果能夠産生正向反饋,你就産生了願意重複 / 再次做這件事的内在動力,也就是驅動力。反之,若無法産生正向反饋,則驅動力也就沒有了,興趣也就消失了。因此," 正向反饋 " 是你是否能夠産生并維持興趣的核心關鍵點。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這種 " 正向反饋 " 指的是你做了某件事情之後而産生的内在精神反饋,相對比較穩定,并不是在做事之前而産生的感官興趣。
所謂 " 感官興趣 ",則指的是對事情沒有深入接觸和了解的情況下而産生的感官刺激,比較不穩定,容易變化。
比如我遇到的很多案例,有人看了 CCTV 的《交換空間》欄目,就夢想着也要去做一名家居設計師;有人看别人旅遊也能賺錢,就想着成爲一名旅行博主;有人看别人做自媒體一個月也能賺好幾萬,就報班去學習新媒體寫作等等。
當然,這其中大部分人因爲幹了之後才發現缺乏 " 正向反饋 " 而不得不放棄這份職業。想一想有多少人因爲看到别人曬出的自媒體收入數字而産生去做自媒體的沖動,到最後又有多少人因爲堅持不下去(本質上是因爲缺乏 " 正向反饋 ")而放棄,你就知道依照感官興趣去選擇工作是一件多麽荒唐的事情了。
既然正向反饋是你是否能夠産生并維持興趣的核心關鍵點,那麽,怎樣才能确保從工作中獲得這種正向反饋呢?答案就是:優勢!
蓋洛普将其定義爲一種 " 貫穿始終、并能産生效益的思維、感覺和行爲模式。" 我的專欄文章一文中對此有詳細闡述。
當這份工作能夠發揮你的優勢的時候,你既能夠從中獲得驅動力,也能夠産生更好的業績表現,又能夠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正向反饋),并願意長期堅持。
所以,興趣能否變成工作,對于這個問題的解答,在我們的一對一咨詢中,我隻看一個指标,那就是 " 優勢 "。如果你的興趣與你的優勢并不匹配,那麽興趣就無法變成工作,否則你會很痛苦。隻有當興趣與優勢完全匹配、并且具備現實可行性的時候,我們才會建議将興趣變成工作。
我的蓋洛普第一優勢主題是 " 戰略 ",蓋洛普對它的描述是:" 受自身優勢影響,您通常選擇獨自工作。您信任自己的才能、知識和技能來發現問題。您确定最适合的行動方案前,會考慮多種解決方案。您不需過多努力,即可找到問題答案。很有可能,您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偏愛思考未來的人在一起通常能激發您的想象力。受自身天賦推動,您可能很容易地找到合适的詞來表達您正在想什麽。有時您提供解釋,偶爾您讨論想法。有時,您依靠例子、故事或笑話來說明您的主要觀點。
出于天性,您已經獲得有用的技能和知識。選擇行動方案前,您會花時間思考許多方案。爲了戰勝預料中和意料外的挑戰,您會發明新穎且有創意的技巧。您使用同樣的方法利用有前途的機會。很大程度上,您通常能指出關鍵問題并能發現最佳解決方案。您能巧妙熟練地消除幹擾,這能幫助人們清晰地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它的成因。您經常能發現把困難變成機會的方法。"
确實如描述中所說,我的确 " 不需過多努力,即可找到問題答案 "。
在面對客戶所遇到的職業發展問題時,我更擅長 " 考慮多種解決方案 ",而且 " 通常能指出關鍵問題并能發現最佳解決方案 "。我的工作與我的優勢高度匹配,成就感和滿足感這種最高層級的正向反饋爲我的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内在動力,也會讓我經常在工作中處于心流狀态,從中獲得充沛的精神能量。
有客戶曾經問我:" 楊毅老師,您對您現在從事的生涯咨詢工作感興趣嗎?" 說實話,或許是因爲我對興趣的形成機制太了解了,所以我确實無法從感官的角度來回答是否感興趣。
但是,我十分肯定的是,現在的生涯咨詢工作确實能夠發揮我的優勢,并給我帶來極強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屬于最典型的精神層面的正向反饋,沒有哪種物質層面的反饋能夠比這種精神反饋更讓我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也正是這種精神層面的正向反饋,支撐我十餘年如一日在生涯咨詢崗位上一直堅持,從未倦怠,并且每次咨詢之後依然滿滿的成就感。或許人生最頂級的滿足,莫過于此吧。
最後,爲了避免大家在職場上走彎路,特意強調 6 點:
1)不要過于關注興趣,要把注意力轉移到優勢上來,隻有發揮優勢,才能産生并維持興趣。興趣是果,優勢才是因。務必要轉變思維,以優勢爲導向,而不是以興趣爲導向。與其思考興趣能否變成工作,不如思考如何找到并發揮優勢,把工作變成興趣,變成精神能量的來源,這才是一種更高級的認知。
2)無論你是什麽出身,什麽學曆,什麽專業,每個人身上都有優勢。隻要找到自身優勢并發揮出來,你就可以從工作中獲得正向反饋,你的人生也會因此而步入一個更高的精神境界。
3)前文所說的 " 正向反饋 ",都指的是精神層面的刺激,與物質無關。隻有精神層面的正向反饋,才具備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雖然物質反饋也能夠讓你産生驅動力(比如加薪 50%),但這種驅動力維持的時間很短(通常不超過一個月,甚至更短),不具備可持續性。我遇到過很多高薪卻轉行的案例,就是因爲他們的工作隻能賺錢(物質反饋),但卻缺乏精神層面的正向反饋。
4)如果你對 " 優勢 " 這個概念不了解,請一定仔細閱讀本人的原創文章《爲什麽你的人生總是陷入周期性的厭棄與迷茫?》。這篇文章至關重要。對優勢理論存在誤解(甚至把技能當成優勢),也是很多人走彎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5)如何基于優勢而整體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請仔細閱讀本人的原創文章。
6)現在很多人感覺活着沒意思,找不到生存的意義,甚至屢次失敗之後不得不接受 " 人生皆苦 ",本質上是因爲他們沒有從工作中獲得精神層面的正向反饋所導緻。其實隻要轉變思維,以 " 優勢-前景 " 爲導向考慮問題,你的人生就能夠獲得脫胎換骨的轉變。關于此問題的詳細闡述,請見本人專欄文章。
文 | 楊毅,第一職場網 " 教練式 " 職業規劃首席顧問。13 年專職 1V1 生涯咨詢經驗,尤其擅長優勢挖掘、方向定位、轉行咨詢、瓶頸突破。原創文章,非經允許,嚴禁進行任何形式的複制、轉載和傳播,否則将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