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趣解商業,作者 | 曾羨魚
曾在公衆号賽道火爆一時又折戟沉沙的咪蒙,在闖入短劇領域後再度火爆,但這一次監管重拳卻以更快的速度落下。
日前,咪蒙團隊制作的《黑蓮花上位手冊》因涉嫌渲染極端複仇、以暴制暴的不良價值觀,混淆是非觀念,被全網下架并禁止投流;該團隊的另一部熱播短劇《李特助如此多嬌》因内容涉嫌色情低俗擦邊也被禁止投流。
圖片來源:抖音截圖
與此同時,中文在線旗下 ReelShort 卻帶着似曾相識的霸總劇、複仇劇、贅婿劇出海歐美,在蘋果 APPstore 下載排行榜上擊敗 Tik Tok,奪得 10 月下載榜冠軍,并且直接帶動母公司中文在線(300364.SZ)股價暴漲。
這一冷一熱透露出哪些值得關注的信息?爲什麽短劇會突然火熱?它未來的發展空間究竟有多大?
突然爆火的短劇市場,湧進 7 萬家企業
" 我懷了總裁的孩子,總裁夫人您得把這個家讓給我!"
" 當初帶領其他人一起孤立我的同事,我買下公司讓她去當前台!"
" 三年前你抛棄我另尋新歡,三年後我複仇成功成了你的後媽!"
……
炸裂嗎?以上都出自目前風靡一時的短劇宣傳片中最 " 抓馬 " 的台詞。這樣的短劇自 2022 年下半年起就開始成爲國内各大短視頻平台、點播劇 APP 最受歡迎的内容。而咪蒙轉戰短劇賽道之後的作品擦邊程度更是讓人瞠目結舌。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樣的短劇收益還出人意料的高:
"XX 片上線 24 小時充值 2000 萬!"
"XX 劇首映 48 小時充值 1500 萬!"
類似的收入 " 喜報 " 也頻繁出現。
圖片來源:微博
短短一年時間,這股短劇風已經翻越了國門,開始 " 收割 " 歐美市場。
根據财經網報道,中國霸總短劇已經熱蔓延到了歐美,中文在線旗下 ReelShort 短劇 APP 沖上蘋果下載榜冠軍,10 月下載量達到 225 萬次,流水 350 萬美元。
圖片來源:有米雲旗下 AppGrowing 中國版
點開 ReelShort 及同類 APP,首頁充斥着 " 老闆向我表白了,霸道總裁愛上我 "、" 被甩窮家女變身富豪千金來複仇 "、" 白人贅婿制霸傲慢莊園 " 等似曾相識的畫面……簡單、粗暴、豔俗卻絕對吸引眼球。
而借着 ReelShort 的爆火,中文在線(300364.SZ)在 A 股股價也迅速從 10 月 23 日的 12.01 元 / 股暴漲到 11 月 20 日的 29.40 元 / 股,近一月漲幅 148%!
圖片來源:東方财富截圖
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短劇相關企業 7.62 萬家。近十年,我國短劇相關企業注冊量增速呈持續正增長态勢,短劇市場呈繁榮景象。2020 年,我國短劇相關企業新增 1.19 萬家,同比增長 101.59%,達近十年增速峰值;2021 年、2022 年我國短劇相關企業熱度依舊持續上漲,注冊量分别同比增長 51.44%、3.43%,達 1.8 萬家、1.87 萬家。在二級市場裏,掌閱科技(603533.SH)、遙望科技 ( 002291.SZ ) 等短劇概念股也和中文在線一樣持續飄紅。
圖片來源:企查查
抖音、快手兩大短視頻巨頭也在短劇賽道布局深耕,有不少短劇還一舉成爲爆款成功破圈。
如抖音平台的《逃出大英博物館》,在抖音平台擁有 4.1 億播放量,微博話題閱讀量高達 8.77 億。快手的《我回到十七歲的理由》也成功破圈,播放量高達 4.9 億,全網累計話題閱讀量 25.5 億;快手在 2023 年第三季度财報中披露,公司的短劇營銷能力也逐步升級,2023 年第三季度,星芒計劃短劇招商收入環比提升超 10 倍。
圖片來源:快手截圖
另一方面,幾家長視頻平台近幾年也在不斷加碼短劇。
2018 年,愛奇藝上線了一部豎屏觀看的短劇《生活終于對我下手了》,其他幾個競品也紛紛跟進;2019 年優酷推出短劇業務,并在 2021 年發布 " 扶搖計劃 "" 好故事計劃 ",加速精品短劇規模化;B 站在 2021 年便推出了專注短劇創造的 " 輕劇場 " 欄目;騰訊視頻和芒果 TV 則在 2022 年開始發力。
圖片來源:優酷截圖
随着衆多流量平台 " 帶資進場 ",更是帶動了影視公司、MCN 公司等産業合作,同時更多精品化的短劇不斷湧現,催生行業規模不斷擴大。國聯證券認爲,2023 年短劇市場規模可達到 200 億以上,行業處于快速增長期。
多行業人才紛紛轉型做短劇,10 秒一個 " 爽點 " 成 " 行規 "
制片人黃賀表示:" 在目前國内參與制作這類短劇的,基本是一些中小型影視工作室、制片公司或者創業的個人團隊。據我所知,較少有大公司涉足。"
黃賀自己是從 2022 年 7 月開始進入短劇賽道的,剛開始隻是做編劇,後來逐漸發展到選角、制片,現在他的工作室已經開始簽約一些新人演員," 批量制作 "1-3 分鍾一集的短劇。
"每個項目長短不一,剛開始是 25 集左右,從籌備到拍完也就 10 天不到。當時純粹是試水,也不知道推出來效果如何。沒想到第三天平台方就反饋,充值的人比預想得多得多。我們信心頓時就來了,後來就把内容拓展到 50 集、60 集。"
2022 年黃賀參與制作的第一部短劇最後獲得稅後分賬約 50 萬元,平均每集收益 2 萬元,但總共 25 集的制作成本隻有不到 5 萬元," 這還包括了所有道具、布景、場地、片酬和後期,你就能想象有多簡陋了。"
發現其中的機會後,黃賀開始涉足到選角、制作等環節,并在三個月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目前每個月都在制作各種短劇。
此前在影視公司做過多年項目策劃的黃賀曾經因爲創業失敗欠下六位數債務,結果因爲踩中短劇風口,黃賀得以 " 鹹魚翻身 ",目前他已經還完了欠款。
" 我認識的很多同行以前都是在影視、公關、文化公司上班,但這幾年行情不太好,其中很多人才就陸陸續續地轉到了短劇制作領域。" 黃賀說。
對于爆火的無腦短劇,影視行業又是如何看待?
一位曾在國内頭部影視公司擔任總經理的業内資深人士表示:" 最近的确很多人在談論短劇,我還專門找來看了幾部。"
按該資深人士的說法,短劇優缺點都非常明顯——優點:節奏快、爽點多、接地氣。缺點:表演誇張、畫面粗糙、經不起推敲。
" 如果是在正規影視制作領域,上述缺點隻要占據任何一個,項目立即死翹翹!"但在受衆早已形成短視頻内容觀看習慣、平台也會以完播率(而非内容)等特殊指标作爲視頻質量評判标準的當下," 上述優點已經足以給短劇生存空間了 "。
類似看法在黃賀處也得到了印證。黃賀分享道,之前他給院線電影和上星電視劇寫過劇本," 那個過程太痛苦了,人物、情節、場景都需要字斟句酌 ",但是做無腦短劇卻 "根本用不着這樣,不用考慮什麽邏輯關系、結構特點、人物走向,隻要情節看着刺激就夠了。"
" 不過我們那些短劇中的噱頭還是很足的,基本上 10-15 秒就要求出現一個爽點,有時候熱搜上有什麽極具争議性的話題,我們立即就拿來用了,比如彩禮、媽寶等問題,所以即便畫面很簡陋,但是反饋卻還不錯。"
圖片來源:知危
黃賀說,短劇和院線電影、網絡大電影的收益方式不同,平台方不會采取預付、買斷的情況,基本都是播放、流量分成方式。這也要求短劇 " 第一任務是将觀衆留在其中 ",所以平台對噱頭和吸引眼球的看重程度遠遠重于對質量的要求。
" 平台有這樣的需求,我們也不可能反其道而行。"
影視行業的 " 口紅效應 ",低質短劇并不會存活太久
" 無腦爽劇風行,證明影視行業也在經曆‘口紅效應’。"曾經在某著名影視公司任職、策劃出品過多部上星電視劇項目的業内人士李先生如此表示。
" 口紅效應 " 是一種特殊的經濟現象,它指的是在經濟發展趨緩甚至下行的時代,人們會放棄房屋、汽車、奢侈品等高消費商品,轉而将注意力放在口紅這類相對便宜的商品上。
通常而言,經濟發展越快,口紅效應越不明顯,反之則越明顯。
李先生說:" 以我 2020 年制作的那部電視劇爲例,光是打磨劇本就花了一年,确定投資、跟平台溝通、拍攝又是十個月,到制作完成、播出已經是項目開始兩年以後,整體投入在 9000 萬元,這還是在演員片酬降下來之後。"
"這樣的時間、成本規模,在經濟好的時候可能還無所謂,現在看起來就根本不行了,制作方、投資方、平台方都覺得壓力太大。" 李先生表示,自己已經兩年多沒有接手過新的電視劇項目了。
" 但是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受衆對内容就沒需求嗎?從無腦短劇風靡的情況看,顯然不是的。"李先生進一步分析道:" 無腦短劇質量跟正規的電影或者電視劇肯定沒法比,但對于平台而言,投入成本低,用戶粘性高、廣告收益大是它最大的優點。"
" 要是以前環境好時,平台肯定會對無腦短劇嗤之以鼻,因爲太掉價、顯得很 low;但是現在環境變了,平台會優先保證用戶存留而不是品質或者格調,從這個角度講,無腦短劇就是經濟下行時期闖入影視行業的那隻‘口紅’。"
而如今,随着有關部門對咪蒙團隊短劇叫停下架,有關監管鐵錘會否落在短劇行業上的答案也越發清晰。
" 從我的經驗看,監管是必然的事。" 那位曾在影視公司擔任總經理的資深人士表示," 不管短劇現在有多火,它依然是一個内容産品。隻要是内容産品,就必然會受到法律、政策以及公序良俗的要求。"
" 而且現在這種短劇的受衆主要是年輕人,年輕人在工作之餘借助短劇舒緩壓力無可厚非,但如果缺乏引導,讓年輕人甚至未成年人覺得我們真實的生活和世界就是這樣,那顯然也是有問題的。"
圖片來源:CSM
" 至少我從目前看到的短劇上,體會到的更多是負面、發洩、報複式的情緒宣洩,這完全違背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創作規律,長久下去肯定不行。"
對這個問題,黃賀的看法也與她類似:"2022 年剛開始時拍什麽題材都沒有禁忌,但是鼓吹金錢、獵豔這方面的題材已經不允許了;即便拍了平台那邊也過不了,或者上架兩天很快被撤下來。"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 咪蒙團隊的這兩部劇被下架應該就是一個信号。"黃賀表示,這種監管信号和當初網絡大電影、網絡劇以及網絡文學逐步被納入監管的節奏幾乎是一樣的。
在内容創作領域,萬變不離其宗——内容爲王。用心創作、效果精良的網絡短劇優質作品仍是市場歡迎和支持的;但不符合公衆價值觀念,甚至對年輕人的價值觀和行爲規範産生不良引導的無腦短劇,應該及早和咪蒙兩部被下架或禁止投流的作品一樣,消失在公衆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