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獵雲精選,文 / 王非
一年一度,這家明星創企再次 " 上新 "。
8 月 18 日,前華爲 " 天才少年 "、" 稚晖君 "、" 野生鋼鐵俠 "(本名:彭志輝)創辦的智元機器人(Agibot),一口氣發布 " 遠征 " 與 " 靈犀 " 兩大家族共計五款商用人形機器人新品,并在交互服務、柔性智造、特種作業、科研教育及數據采集等場景開啓商用量産。
值得一提的是,類似于自動駕駛領域 L1 到 L5 的分級,智元機器人定義了具身智能 G1 到 G5 的技術路線圖。同時,爲促進具身智能機器人産業創新和生态發展,加速實現 " 人形機器人人人造 ",智元機器人還啓動了一系列開源開放計劃。
無論是一口氣發布五款新品,定義具身智能技術路線圖,還是宣布一系列開源計劃,智元機器人的底氣,除了源自聯合創始人 &CTO" 稚晖君 " 本人的 " 明星光環 "、團隊的強大技術背景,大半個 VC 圈的 " 真金白銀 " 支持,更是必不可少。
離開華爲并在 2023 年 2 月開啓創業以來," 稚晖君 " 帶領智元機器人已在 15 個月内完成七輪融資,受追捧程度可見一斑。據合夥人兼營銷服副總裁姜青松透露,計劃明年年初啓動 B 融資。
一年間,從原型機到五款人形機器人
去年 8 月 18 日," 爆肝 " 不到半年," 稚晖君 " 便帶着第一代通用型具身智能機器人原型機——遠征 A1,完成創業首秀;身高 175cm、體重 55kg、最高步速可達 7km/h、全身 49 個自由度、整機承重 80kg、單臂最大負載 5kg ……
時隔一年,頻頻完成新一輪融資,卻鮮有産品動态的智元機器人,再次選擇 "8 月 18 日 ",完成了更大規模的産品發布,盡顯 " 産品力 "、" 技術力 "。
技術層面,類比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智元機器人将機器人系統分爲動力域、感知域、通信域、控制域四大領域。
其中,在動力域層面,智元機器人去年發布的 PowerFlow 關節模組今年已實現量産化叠代,新款 PowerFlow 不僅在參數上有了顯著提升,更在可靠性和穩定性上進行了大量優化與測試,确保了商用量産的品質。
與 " 三電系統 " 類似,智元機器人還借鑒自動駕駛從 L1 到 L5 成熟的技術分級體系,對具身智能技術演進路線,進行了 G1 至 G5 的劃分:G1 基礎自動化、G2 通用原子技能、G3 端到端操作技能、G4 端到端操作大模型、G5 AGI。
據介紹,過去一年中,智元機器人在 G2 路線取得了階段性突破,實現了一系列 zero-shot 和 few-shot 的通用原子技能,比如通用的位姿估計模型 UniPose、通用的抓取模型 UniGrasp,通用的力控插拔模型 UniPlug 等。
在 G2 階段的原子能力模型,已經在多個實際場景中得到了商業應用,面向柔性智造和交互服務場景,智元機器人目前正與多家領軍企業進行場景 POC,在今年晚些時候全流程驗證通過,讓機器人正式在客戶場景中商用部署作業,實現商業化落地。
在 G3 路線上,智元機器人面向數據開展了大量基建工作,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全流程具身數據方案,即智元具身智能數據系統 AIDEA(Agibot Integrated Data-system for Embodied AI)。
以此爲基礎,智元機器人新發布的五款機器人采用了家族化設計語言,結合輪式與足式兩種形态,覆蓋交互服務、柔性智造、特種作業、科研教育和數據采集等應用場景。
其中,作爲遠征 A1 的升級版,交互服務機器人遠征 A2,占據絕對 C 位。這是一款爲交互服務場景量身定制的足式人型機器人,具備五大核心優勢:拟人構型與人因設計;多模交互與智能體驗;自主移動與可靠行走;多重保障讓安全無憂;便捷操作與極簡維護。
在大模型賦能下,遠征 A2 已然具備流暢自如的講解能力和穩定自然的運動功能。這一點,從 " 他 " 順利完成主持人工作,即爲明證。
具體參數上,相較于原型機,遠征 A2 主打 " 面向量産改進 ":身高 169cm、體重≤ 69kg、最大行走速度≥ 1m/s、單手負載≥ 1kg,續航≥ 2h。概括來說就是:身高略降,體重大增,步速放緩,負載減輕。
此外,柔性智造機器人遠征 A2-W,專爲柔性智能制造場景打造;尚在産品研發階段的重載特種機器人遠征 A2-Max,擁有輕松搬起 40kg 航空箱子的實力;
" 遠征 " 家族之外," 靈犀 " 系列的兩款新品,誕生于智元 X-Lab(昵稱:稚晖君實驗室),是今年 6 月,智元機器人專門面向極緻創新和敏捷探索而設立的。
需要注意的是,這支 10 人組成的小團隊,在不到 3 個月的時間,就成功孵化了全棧開源機器人靈犀 X1 和專業數采機器人靈犀 X1-W。
其中,靈犀 X1 的模塊化設計、高自由度、安全輕量及高可擴展性,是人機交互與輕服務場景的理想選擇;靈犀 X1-W 則在繼承遠征家族數采機器人性能的同時,提供了更爲經濟的本體解決方案,能顯著降低了數據獲取的成本,是大規模數據采集的普适優選方案。
劍指 " 商用 ",今年預計出貨超 300 台
行業人士普遍認爲,2024 年有望成爲 " 人形機器人商業化元年 "。在今年 2 月舉辦的智元機器人首屆股東大會上,該公司也有此意:2024 年是智元機器人商用元年。
然而,橫亘在商用、商業化前的 " 成本高、用途不明确 " 等難題,導緻鮮有整機廠商宣布批量生産。
據悉,特斯拉 " 擎天柱 " 僅材料費用就需要 4 萬美元(約合 29 萬元);小米鐵大(Cyber One)每台成本達六七十萬元,雷軍也因此無奈感慨 " 目前人形機器人尚無法實現量産 "。
去年智元機器人發布遠征 A1 時," 稚晖君 " 就曾對外透露,希望将對标特斯拉 " 擎天柱 " 的遠征 A1,成本控制在 20 萬元以内,這樣才能 " 賣出去 "。
再來看 " 用途 ",此次智元機器人一口氣發布五款人形機器人産品,就強調了 " 商用 " 二字,并爲之選定了 " 交互服務、柔性智造、特種作業、科研教育及數據采集等場景 "。
具體而言,智元機器人的産品,目前主要能夠在交互、營銷等領域,如展廳、4S 店的導覽、導購上 " 大展拳腳 ",以及商業 3C、半導體、部分工業場景中做上下料的應用。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以來,有關人形機器人進汽車工廠的市場信息不斷釋放。作爲人形機器人領域的 " 明星創企 ",智元機器人也早已在過往的多輪融資中,收獲了北汽、上汽、比亞迪三大汽車主機廠的投資。
據科創闆日報消息,姜青松表示,主機廠們爲智元的機器人産品提供了很多試驗場景,智元也正在做 POC(概念驗證),但是距離真正的商業化非常有挑戰。因此在工業場景的商業應用,今年聚焦在三 C 和半導體行業的上下料的場景,有部分商用産品。汽車廠将放到明年或者是後年,因爲技術的難點會有更大的克服和挑戰。
另據姜青松透露,雙足人形機器人今年 10 月份開始量産并發貨,後期預計一個月生産 100 台,今年預計出貨量 200 台左右;輪式機器人預計出貨 100 台左右。整體出貨量,今年預計達 300 台左右。
距離年底,隻有 4 個多月,智元機器人究竟能取得怎樣的成績,仍未可知。外界對于這一市場的預期,卻在 " 節節攀升 "。
今年 2 月,高盛将 2035 年全球機器人市場的規模預期上調至 380 億美元,預計出貨量将增長 4 倍,達到 140 萬台。
随後的 4 月份,在中國首屆人形機器人生态大會上,與會專家們達成的共識是——今年至明年或是人形機器人産量突破萬台的重要時間節點。
另據哈默納克官網公告顯示的高盛最新預測,2035 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可達 1540 億美元(約合 10992 億元),與 2021 年電動汽車市場規模相近,2025 — 2035 年複合增速有望達到 94%。
" 一人行速,衆人行遠 ",深谙此理的智元機器人,喊出 " 人形機器人人人造 " 的口号,希望通過一系列重磅開源開放計劃,來極大促進具身智能機器人産業創新和生态發展。
智元機器人方面表示:智能機器人高性能通信框架 AimRT 将于 9 月底開源,靈犀 X1 将于 9 月份陸續全棧開源,同時預告了基于 AIDEA 的百萬條真機、千萬條仿真數據集将在今年四季度開源。
此外,智元機器人還攜手均普智能、數字華夏、科大訊飛、北電數智、軟通動力等商業夥伴一起,面向不同場景打造商用落地的解決方案。同時,與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等頂尖科研機構緊密合作,聚焦多模态大模型和機器人操作系統的技術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