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走進電影院,看别人玩手機、用電腦嗎?
相信大多數人的反應都是:什麽?
沒錯,2018 年,一部 " 全程錄屏 " 的小成本影片,忽然出現。
沒大牌明星,沒特效,僅用 88 萬成本,最終在全球拿下了 7500 萬票房。
口碑也是一片好評,豆瓣 50 萬觀衆,打出 8.5 的高分,高于 97% 的懸疑片。
如今續集歸來,口碑仍然強勁,觀衆反應比第一部更熱烈。
不就是盯着屏幕看嗎?
這有什麽稀奇的?
來來來,和十點君一起走入互聯網背後的迷局——
" 桌面電影 ",新奇創意,往往源于對傳統的創新。
如果你愛看恐怖片,肯定能回憶起不少和 " 屏幕 " 有關的鏡頭。
閃爍的電視機,作死的鬼屋探險者邊走邊拍。
還有意外拍攝的畫面裏忽然閃現出鬼影 ……
這是從鏡頭到屏幕的意外性:
你永遠不知道鏡頭外的真相,譬如上半身西裝革履的人,下半身是睡褲還是運動服。
但一旦鏡頭捕捉到了露出的蛛絲馬迹,隻要有心,一切便有迹可循。
由這種形式爆火的《網絡謎蹤》,天生自帶懸疑氣質。
雖然中文片名沿用了前作翻譯,劇情上幾乎沒有關聯。
但英文片名也點明了兩部的聯系:
第一部,Searching,搜索,第二部,Missing,失蹤。
故事的主角,也從對年輕人生活一無所知老父親,變成了 Z 世代的少女朱恩。
朱恩今年 18 歲,父親早年去世,和母親生活在一起。
正值叛逆期的少女,和人到中年的媽媽,有着巨大的代溝。
媽媽和女兒視頻通話,聽着還不夠,必須得把自己說的事項記下來。
語音消息把朱恩的信箱塞爆了,一看全是老媽發的。
想想你看到 59s 微信語音的焦躁,就懂了。
年輕女兒也早早成了敷衍大師,表面耐心記下,仔細一看全是亂打。
直到媽媽提到,她要和男友凱文去哥倫比亞旅行。
一個星期,沒人管,且有錢。
還有什麽能比這更哈皮嗎!
朱恩放飛自我,和朋友買買買,喝酒蹦迪瘋狂嗨。
沒什麽需要擔心的,從媽媽發過來的照片裏能看到,她過得也不錯。
和男友每天都忙着放松,喝喝酒,秀恩愛。
直到一周之後,朱恩按照母親的安排前去接機。
她甚至還在 Tik Tok 上學了一招,做了一張搞怪接機卡。
歡迎從監獄回來,媽媽!
但母親不見蹤影,發短信沒回複,視頻電話不接。
朱恩先查了航班,又打電話給母親訂的酒店。
酒店的回複露出不對勁的苗頭:
母親和男友的行李還在,人卻消失了,也沒人知道他們去哪裏了。
時間緊迫,如果想查看監控,就必須在 48 小時内趕到當地。
鏡頭面前的朱恩第一次陷入了恐慌。
她向母親的律師朋友求助,但官方的流程需要時間。
大使館填過表格後表示 " 再聯絡 ",FBI 和當地政府的溝通也要等。
而目前距離監控被覆蓋的時間,隻剩 4 個小時。
朱恩不願意這麽坐以待斃,幹脆在當地找了個跑腿大叔。
大叔辦事效率很高,雖然最終沒看到監控,卻找到了新的線索。
繼父走之前,打聽了五金店的地址。
鐵錘鐵鍬,難道要殺人埋屍嗎?
另一邊,朱恩自己的線上搜索也有了不少新的線索。
她和好友一起,騙過人工客服,拿到了繼父的谷歌密碼,打開新世界。
驚人的秘密接連湧現:
繼父在社交軟件上和一個大胸妹勾勾搭搭。
拉黑内容更豐富:有人喊他格雷格,有人喊他達倫。
而這些女人,似乎都被他騙了。
更可怕的是,把這些名字連起來一搜,直接關聯上了法院公示。
原來,繼父不僅不忠,根本是個殺豬盤騙子。
但,沒這麽簡單,反轉才剛剛開始。
跑腿大叔報來了新消息:
繼父到五金店買了一把鎖,兩人當天去了當地有名的愛情鎖橋。
趁着母親把鎖挂在橋上時,繼父單膝跪地,求婚了!
雲旅遊的鏡頭記錄得清清楚楚,朱恩從兩人的約會軟件找到的記錄也是佐證:
繼父早已對母親坦白過去,兩人或許是真心相愛。
一種可能性消失了,但疑點仍在:
繼父和母親是真愛,那個大胸妹又是怎麽回事?
越查越深,朱恩發現,自己不僅不了解繼父。
連母親的人生也變成了疑團。
FBI 發來視頻,繼父和母親在大庭廣衆之下被公開綁架。
随後又發現,格蕾絲艾倫并非母親真名,她的過往卻被法院封存。
甚至,連母親的律師朋友也牽涉其中。
反轉不斷,高能更是一輪接一輪。
窗口接連打開,真相通過生活中的細枝末節,逐漸浮現。
觀衆能看到生活中的 APP,手表,門鈴,成爲追蹤的關鍵證據。
在深深代入的同時,也被最後的真相吊足了胃口。
《網絡謎蹤 2》的導演是前作剪輯師,尼古拉斯 · 約翰遜。
他和前作導演共同創作劇本,并将對科技軟件的熟悉嵌入每個細節。
屏幕最終呈現的是結果,而鏡頭捕捉到的,是那些欲言又止的遲疑。
是那些打完了又删除的話語。
而這些,是在當代社會裏離不開手機電腦的觀衆們,所擁有的共同體驗。
有不少細節,會讓人會心一笑:
譬如,大多數人都會爲了方便,把幾個密碼來回用。
最多,就是把 e 改成 3 這樣的微小改動。
動不動就超長語音轟炸,似乎是全世界中老年人的共性。
雖然我們用不到谷歌,但令人疑惑的人機驗證,和死活不通過的驗證碼,也能讓人疑惑撓頭。
但也有一些時刻,這張由數據織成的網,令人細思恐極。
再強大的數據搜集,再完美的喜好揣測,都不可能構建出一個真實的自己。
活在互聯網上的是數據構建的人設。
哪怕真實成分高達 99%,也會讓人懷疑最後的 1%。
而這又是一個信任極容易崩塌的時代。
一旦有 1% 的虛假,剩下的 99% 都瞬間不可信。
真相可能被篡改,被剪輯,通過細枝末節的修改,被塗抹成另一個樣子。
互聯網科技通過誇張、放大,各種手段,急迫地吞噬着你的真實人生。
你的時間,情緒,注意力,都已經成爲網絡的一環,變成數據統計的萬分之一。
我想,那終究不是我們的容身之處。
也不是我們最終會懷念起的真切記憶。
當下,大數據已經遍布每個角落。
在特殊時刻,我們的行程、體溫、隐私,都被無條件地曝光。
保護隐私,似乎成了不可戰勝的困局,更多人幹脆選擇:打不過就加入。
有所保留,也經常被視作有什麽陰暗的秘密。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但十點君相信:哪怕科技占據再多空間。
鍵盤俠打字的手,詐騙者發出語音的嘴,和辟謠求真的腿,都還是在現實裏,實實在在地存在着。
謠言、紛争、騙局,互聯網上的種種風浪,從不會憑空出現。
當我們把某個賬号,和現實的人真正畫上等号。
互聯網現代科技對人的傷害,或許才會有所收斂。
畢竟,仿生人不會夢見自己成爲電子殺手。
但人類詐騙、造謠、傷害了另一個人類。
遲早有一天要接受法律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