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行業來說 , 即将過去的 2022 年充滿了挑戰,基金行業也是如此。全年整體賺錢效應并不明顯,甚至一些被視為穩健理财的産品,還經曆了比較明顯的階段性波動。
不過,如果回顧基金行業在 2022 年的發展,還是可以看到多個方面都往前邁進了一大步,甚至是實現了曆史性的突破,比如養老目标基金入圍個人養老金投資目錄,基金數量突破 1 萬隻等。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 2022 年公募基金的十大新聞。
1、個人養老金推出,養老目标基金入圍目錄
猶記得 11 月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财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布《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對參加流程、信息報送和管理、資金賬戶管理、機構與産品管理等進行詳細的規定。
到了 11 月 25 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财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印發《關于公布個人養老金先行城市的通知》,公布了 36 個先行城市(地區)名單,個人養老金制度開始在先行城市(地區)實施。
在先行城市公布之後,多家銀行紛紛上線個人養老金專區,個人養老金賬戶開始可以直接在線開立,而多家基金公司也都紛紛公告,自 2022 年 11 月 28 日起開放養老目标基金 Y 類基金份額的申購及定投業務。
此外,根據證監會披露的《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首批共有 129 隻公募基金入圍,全部都是養老目标基金,在正式開售之後,部分投資者在首日就直接用完了 2022 年 1.2 萬元的稅延額度。
個人養老金的推出,以及養老目标基金入圍投資目錄,無疑是公募基金行業 2022 年最為重磅的事件,其關乎着每個人的養老規劃以及我國養老第三支柱的完善,意義深遠。
2、《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
2022 年 4 月 26 日,《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其中指出公募基金行業呈現良好發展态勢,行業規模快速增長,産品結構持續優化,規範水平穩步提升,财富效應逐步顯現,行業實力顯著增強。但與此同時,行業仍存在專業能力适配性不夠、文化建設薄弱、結構不平衡等問題。
《意見》指出,站在新發展階段,要緊緊圍繞促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這一主線,進一步堅定深化改革,紮實推動監管轉型,加快構建公募基金行業新發展格局。
《意見》還具體提出了多項要求,包括了積極培育專業資産管理機構、全面強化專業能力建設、着力打造行業良好發展生态、不斷提升監管轉型效能,而其中在每項要求中,還有多點更具體的要求,比如要支持差異化發展、壯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隊伍、着力提升投研核心能力、提高中長期資金占比等。
《意見》的發布,引起業内熱議。多家基金公司也紛紛表示,作為公募基金行業的一分子,将承擔好公募基金的曆史使命,在服務居民财富增長、助力實體經濟發展上做出應有的貢獻。
3、公募基金産品數量突破 1 萬隻,規模突破 27 萬億元
根據中基協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 6 月底,公募基金的總數量達到了 10010 隻,曆史性地突破了 1 萬隻。
公募基金從無到有,從有到實現 1 萬隻的突破,用了約 24 年的時間,尤其是近幾年公募基金的發展尤為迅猛,回看 2018 年 6 月末時,公募基金的産品數量還隻有 5289 隻,相當于在約 4 年的時間中,産品數量實現了近一倍的增長。
而在産品數量實現萬隻的突破時,公募基金的管理規模也在不斷創出新高,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 7 月底,公募基金的總規模突破了 27 萬億元,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同樣回看 4 年前的水平,2018 年 7 月底時,公募基金的管理規模約為 13.8 萬億元,也是相當于用了 4 年時間,就實現了将近一倍的管理規模增長。
4、基金公司掀起多輪 " 自購潮 "
回看今年的 A 股和港股市場,雖然也存在着階段性的機會,但是整體還是震蕩向下,尤其在今年前 4 個月,以及 9 月至 10 月時,市場調整尤為明顯。
而在這些市場調整比較劇烈的階段,基金公司掀起了多輪的 " 自購潮 "。根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顯示,自 1 月 27 日之後的兩周時間左右,有 31 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購,合計金額超過 18 億元。
到了 3 月份時,睿遠基金、易方達基金、中歐基金、天弘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又發起自購,累計自購金額超過了 6 億元。
進入 10 月份,據記者不完全統計,10 月 17 日之後,15 家公募基金自購 14.9 億元,3 家券商資管自購 2.2 億元,總自購規模超 17 億元。
而根據 choice 金融終端最新統計,今年以來,基金公司的累計自購規模已經超過了 68 億元。
除了自購,在上半年," 定投跟團 "、" 定投直播 " 也火了一把,基金經理密集曬個人 " 定投計劃 ",第三方平台也對定投專區進行了改版。
5、基金公司抗疫
3 月份時,上海因為疫情實行封控,這對于主要分布在浦江兩岸的基金公司來說,如何保證投資、交易、IT、運營、風控等部門的正常運轉是個挑戰。
彼時各家基金公司制定了不同的抗疫工作準備,比如有的實行輪崗制,有的實行 AB 崗,有的則是一批人駐紮公司長達 1 個多月。
而在各項業務的應對準備上,比如交易方面,有的公司會提前演練各類交易類型,确保不同辦公地的交易員覆蓋全部交易品種,有的基金公司還會根據疫情管控政策進行情景推演,明确交易、營運、風控雙職場辦公落地保障措施,以及居家辦公場景下合規開展業務的各項需求,前置采購、調試、模拟演練等工作。
另外,在近期相關政策放開之後,北上廣深的多家基金公司同樣也是進行了多方面的準備,比如同樣也有實行 AB 崗等,确保能夠應對投資、交易等各個環節的正常運轉。
6、薪酬改革:基金公司核心人員與公司利益、投資者利益進一步綁定
今年 6 月份,中基協公告,為規範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行為,健全長效激勵約束機制,促進基金管理公司穩健經營和可持續發展,制定了《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指引》(以下簡稱《指引》)。
《指引》明确指出,薪酬包括四個部分:基本薪酬、績效薪酬、福利和津補貼和中長期激勵。
《指引》中提及基金管理公司應當建立實施績效薪酬遞延支付制度,明确适用人員範圍、期限和比例等。績效薪酬的遞延支付期限、遞延支付額度應當與基金份額持有人長期利益、業務風險情況保持一緻,遞延支付期限不少于 3 年,遞延支付速度應當不快于等分比例。
此外,績效薪酬遞延支付制度适用人員範圍包括但不限于董事長、高級管理人員、主要業務部門負責人、分支機構負責人和核心業務人員。其中,高級管理人員、基金經理等關鍵崗位人員遞延支付的金額原則上不少于 40%。
《指引》還指出,高級管理人員、主要業務部門負責人應當将不少于當年績效薪酬的 20% 購買本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其中購買權益類基金不得低于 50%,但是公司無權益類基金等情形除外。
記者注意到,此次薪酬改革主要加強了基金公司核心人員與公司利益、投資者利益的綁定。
7、制度創新、新品填補空白
2022 年的基金行業,也出現一些制度上、交易上的創新,以及多個新産品填補了行業的空白。
今年 5 月,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原則同意兩地交易所将符合條件的 ETF 納入互聯互通。ETF 納入互聯互通後,内地和香港投資者可買賣規定範圍内的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和 ETF 基金份額。
而在新産品方面,今年 4 月,嘉實基金、華安基金等拿到上證科創闆新一代信息技術 ETF,該 ETF 主要跟蹤的是科創信息指數,該指數是科創闆首隻行業指數,也是繼上證科創闆 50 成份指數之後,又一個表征科創闆市場的重要指數。
7 月份,多隻政金債 ETF 獲批,據悉,政金債是由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發行,中央财政擔保,被稱為 " 準國債 "。業内人士指出,次政金債 ETF 的獲批,填補了行業空白,豐富了交易所場内較低風險産品序列。
在 7 月前後,醫藥細分賽道也有多個新品出現。其中華泰柏瑞、國泰基金、富國基金分别有 1 隻疫苗主題的 ETF 獲批。華泰柏瑞、銀華基金、彙添富基金、鵬華基金還分别有 1 隻中藥 ETF 獲批。
11 月份,首批 8 隻北證 50 成份指數基金獲批,這些基金主要跟蹤北證 50 指數,該指數也是全市場首隻表征北交所整體走勢的重要寬基指數。
8、REITs、同業存單基金成穩健理财新寵
今年在權益市場的不斷調整中,有兩類産品獲得了低風險投資者的偏愛,成為了穩健理财的新寵,一類是公募 REITs,一類是同業存單基金。
Wind 數據顯示,截至 12 月 25 日,今年新成立的公募 REITs 産品多達 13 隻,發行成立的規模達 420 億元,而這還是在首發限制規模的情況下所取得,部分産品在發行時的認購金額超過了千億元,公衆發售配售比例甚至低于 1%。此外,在上市之後,公募 REITs 依然持續受到追捧,短期内也曾出現較大漲幅。
除了新産品保持高熱度,公募 REITs 還開始進入到擴募階段,7 月份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做好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産投資信托基金(REITs)新購入項目申報推薦有關工作的通知》,其中規定新購入項目的不動産評估淨值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合理确定,不再參照首次發行時原則上不低于 10 億元的相關要求執行。
随後首批五家公募紛紛發布拟申請基礎設施 REITs 擴募并新購入基礎設施項目等公告,擴募标的涵蓋了産業園區、倉儲物流,以及清潔能源等資産。
同業存單基金自從去年出現之後,今年可以說是遍地開花,WIND 數據顯示,截至 12 月 25 日,全市場共有 46 隻同業存單基金已經成立,其中 40 隻是在今年成立,規模達到了 1648 億元,而如果加上去年成立的 6 隻,總規模已經接近 2000 億元。
9、知名高管、明星基金經理或跳槽或奔私
2022 年,基金經理、高管離職的情況同樣也在發生。
但其中也有不太一樣的地方,随着外資基金公司的紛紛獲批,有的高管開始奔向這些新成立的公司,比如原華寶基金總經理黃小薏,跳槽到富達國際任中國區董事總經理。
此外,多位明星基金經理離職,有的同樣也是轉戰新基金公司,比如原農銀彙理的趙詣,跳槽到泉果基金,并擔任泉果基金首隻公募産品的基金經理。
當然,明星基金經理離職也有奔私的老套路,比如原中歐基金的基金經理周應波,奔私後設立了上海運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易方達基金經理林森,奔私後加盟上海勤辰私募基金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該公司還有原華安基金崔瑩。
除了這些,還有一些明星基金經理的離職引起了業内熱議和投資者的廣泛關注,比如原華安基金的基金經理張亮,以及原工銀瑞信的基金經理袁芳,這些基金經理從離職前就已經在業内有多種猜測,不過離職後還未有進一步的動向。
10、行業監管進一步加強,劍指多項行業問題
5 月,在下發的《機構監管情況通報》中,記者注意到,監管主要聚焦優化公募基金注冊機制,并在基金産品注冊中依法區分實施鼓勵性、審慎性和限制性措施。
其中對存在 6 種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在法定注冊期限内采取暫停适用快速注冊機制、審慎評估、現場核查等審慎性措施,這 6 種情形包括了管理能力弱、長期投資理念弱、定價能力弱、服務投資者能力弱、開發能力弱、聲譽風險管理能力弱。
7 月,在又一期的《機構監管情況通報》中,監管指出部分基金管理人存在風格庫内控管理缺失、指數産品設計把關不嚴等問題,以及部分基金托管人存在基金投資風格監督不盡責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監管提出多項具體要求,比如基金管理人應當全面從嚴加強基金産品命名規範,禁止 " 蹭熱點 "" 炒噱頭 ";産品名稱明确顯示投資方向、主題的,應當在基金合同中明确清晰約定方向、主題所涉風格特征、行業範圍和選股标準,且所涉行業應當與主題具有直接相關性,慎用 " 未來 "" 可能 "" 間接 " 等含糊表述。
此外,因在基金銷售中出現各種違約現象,多家基金銷售機構也都被監管處以責令改正等行政監管措施。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