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歐洲正在将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在氫能上。
去年 9 月 14 日,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 · 馮德萊恩宣布,歐盟成立了新的 " 歐洲氫能銀行 ",打算投資 30 億歐元助力歐洲氫能市場發展。
馮德萊恩表示," 氫能将徹底改變歐洲局勢。我們需要從利基市場轉向氫能的大衆市場。通過歐盟的 REPowerEU,我們希望到 2030 年每年生産 1000 萬噸可再生氫。我們需要打造新的氫能市場填補投資缺口,匹配未來供需。"
REPowerEU 是去年 5 月份歐盟正式公布的一項能源計劃,該計劃涉及未來五年内高達 2100 億歐元(約合 2210 億美元)的資金規模,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液化天然氣進口,降低能源需求,從而達到減少對俄羅斯能源依賴、加快轉向綠色能源的目的。
近日,歐洲氫能銀行有了最新的進展:銀行已正式啓動。按照計劃,歐盟将于今年秋季在創新基金下,啓動首批可再生氫能試點拍賣,專項預算爲 8 億歐元 ( 約合人民币 58 億元 ) ,這将是氫能銀行的第一個金融工具。
歐洲氫能銀行有何作用?
2019 年 12 月,歐盟委員會提出《歐洲綠色協議》,這一政策爲歐盟達成氣候中和、向循環經濟轉型、對氣候目标的立法支持以及開展國際合作提出了頂層設計,承諾到 2050 年實現氣候中和。
這一目标是《歐洲綠色協議》的核心,符合歐盟在《巴黎協定》下對全球氣候行動的承諾。
作爲《歐洲綠色協議》中的一部分,3 月 16 日,歐盟委員會公布了《淨零工業法案》 ( Net-Zero Industry Act ) 。
《淨零工業法案》的核心目标是,到 2030 年,戰略淨零技術的本土制造能力接近或達到歐盟年度部署需求的 40%。并且确認了八項能對歐盟清潔能源轉型做出顯著貢獻的戰略淨零技術,包括太陽能光伏、陸上風能、電池 / 儲能技術、熱泵等。
伴随着《淨零工業法案》而生的便是歐洲氫能銀行計劃。
在今年 1 月的 " 歐洲的未來 " 會議上,馮德萊恩曾發表演講說," 現在迫切地需要将氫經濟從小衆轉向規模化。歐盟已将 2030 年氫産量目标提高了一倍,達 1000 萬噸,并且每年再進口 1000 萬噸氫。"
這也就意味着,歐盟需要吸引總價值在 3350 億至 4710 億歐元之間的投資,才能實現其 1000 萬噸的内部生産目标。
因此,歐洲氫能銀行的主要目标是通過應對氫能發展最初的投資挑戰和需求,釋放歐盟和第三國對氫價值鏈的私人投資。它将彌補并最終降低早期項目的可再生氫和化石燃料之間的成本差距。
在歐洲氫能銀行内部有四大機制。其中兩個是融資機制——用于創建歐盟内部市場,以及用于歐盟的國際進口。第三個機制是與透明度和協調相關——評估需求、基礎設施需求、氫流量和成本數據。最後一個機制是精簡現有的金融工具——在歐盟和國際上将這些工具與新的公共和私人資金進行協調和融合。
按照計劃,歐盟将于今年秋季在創新基金下,啓動首批可再生氫能試點拍賣,專項預算爲 8 億歐元,資金将以每公斤生産氫氣的固定溢價形式分配,最長期限爲 10 年,這也即将是歐洲氫能銀行的第一個金融工具。
氫能布局,不隻是歐洲
" 根據目前的項目來看,到 2030 年,歐洲水電解槽的低排放制氫量可能達到近 500 萬噸," 國際能源署在之前發布的 2022 年全球氫審查報告中寫道。
也就是說,如果目标是成爲全球第一,歐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全球已有 20 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布了氫能發展戰略。世界能源理事會預計,到 2050 年氫能在全球終端能源消費量中的占比可高達 25%。
雖然不少國家都在氫能領域布局,但布局的方式略有不同。
像美國主要是投入巨資加速開發低成本清潔制氫技術。
2022 年 3 月,美國能源部宣布投入 2800 萬美元用于清潔氫能的研發和前端工程設計(FEED)項目,旨在開發創新的下一代制氫技術,利用城市固廢、殘留煤炭廢物、廢塑料和生物質原料低成本生産清潔氫,推進實現 " 氫能攻關計劃 "。
日本的能源策略仍然傾向于創建氫能社會,并在氫能發展戰略中提高了氫能源在 2030 年能源結構中的使用占比。
中國則将氫能作爲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2022 年 3 月 23 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産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 年)》,首次明确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
在氫能頂層政策出台後,6 月出台的《" 十四五 " 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出,推進化工、煤礦、交通等重點領域綠氫替代。推廣燃料電池在工礦區、港區、船舶、重點産業園區等示範應用,統籌推進綠氫終端供應設施和能力建設,提高交通領域綠氫使用比例。
可以看出,在推動氫能發展的過程中,不同國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發展模式。但有一個基本共識就是,氫能已成爲加快能源轉型升級、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戰略選擇。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 作者|韓敬娴,編輯|張敏)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