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版《灌籃高手》終于上了,火,太火了。
這部漫畫從 1990 年開始連載,1993 動畫開播,直到去年,電影在日本上映,這個日本最經典的動畫,走過了 33 個年頭。
從現象級的人物角色,到無數人的青春回憶,哪怕這部電影隻是将漫畫最後一戰搬上銀幕,依舊引得無數人爲之瘋狂。
桃也在第一時間看了淩晨首映,當時的影院大廳裏擠滿了人
确實,國内再一次刮起了紅色的狂風。
日本電視台播送稱,4 月 15 日,《灌籃高手》北大首映禮盛況已經突破 8 億日元的預售票房。
有日本網友表示,不敢想象《灌籃高手》在中國的熱度。
機翻:我不知道它們在中國如此受歡迎。我不知道。
确實,他們想象不到。
打 CALL、應援、拉橫幅,這些往往是隻會出現在當下流量明星身上的宣發造勢。但是,你會看到一群已經步入社會的 80 後、90 後四處詢問該如何正确應援,是穿同款球衣,還是拉橫幅?
首映和兄弟看
有曾是電視機前的少年,如今在貼吧裏詢問 " 哪裏有中文版 " 的父親,因爲怕女兒看不懂字幕。
也有老哥爲了回憶,買了兩張票,一張原版 0 點票,一張是第二天上午 10 點的國語版。
如果真的聊起大衆記憶中的《灌籃高手》,估計聊一年都聊不完,從各個隊員的戰力分析到井上老師的幕後制作。
但桃在查資料時,發現《灌籃高手》背後的超流行文化,遠遠高于簡單的戰力讨論。
有人說自己看過港版的《男兒當入樽》,有人說應該叫作《籃球飛人》,也有網友認爲《Slam Dunk》比《灌籃高手》好看,曾經甚至還有報道說櫻木花道在日本有真實原型。
例如這張圖,在前互聯網時代一度瘋傳。
但後來,有網友發現,這張照片根本不是櫻木花道,而是 XJapan 的創始人 YOSHIKI 以前的學生照。
爲何《灌籃高手》能引發這諸多現象,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桃決定去翻翻老黃曆。
80 年代初,中央電視台首次播出《鐵臂阿童木》作爲前陣,标志着日本動漫正式進入中國。到了 90 年代,日本動漫開始一波一波向我們襲來。
《七龍珠》《美少女戰士》《貓眼三姐妹》《灌籃高手》《足球小将》《魔神英雄傳》……
但不同于《阿童木》央視首播的統一性,其中《灌籃高手》引進的集體記憶卻是各有不同。
比如就有網友說自己看的以前是粵語版,叫《男兒當入樽》。
其實是因爲,東南沿海城市的家庭時常能收到香港的節目,于是南方的朋友小時候看到的是粵語版的《灌籃高手》。
還有網友說看過兩個結局,分别是 41 集結尾和 101 集結尾。
也有網友表示收看的時間點不一樣,80 後的觀衆主要集中在 1995 年之後這段時間,90 後觀衆則是接近千禧年前後。
根據中國動畫學會中的一篇名爲 " 中國動畫将走向何方 " 的報道中說 " 上海電視台曾經以 5000 元 1 分鍾來買日本的動畫片《灌籃高手》"。
當時,大陸各城市電視台播放的國語配音版本,起初是博英社字幕版,這個版本沿用華視版配音員。
" 白癡 "" 我是天才 ",中文版《灌籃高手》的配音也絕對讓許多人難以忘記。
在《灌籃高手》的配音方面,既不是内地的給《奧特曼》配音的上譯,也不是給《EVA》配過的遼譯,而是對岸寶島的華視配音。
于正升老師(櫻木花道)、官志宏老師(流川楓,圖中沒有出現)二十年後依舊在電影版爲兩位主角配音
關于名字
還有人說,小時候《灌籃高手》不叫《灌籃高手》,叫《籃球飛人》,或者酷一點叫 SD(因爲英文名爲《Slam Dunk》)。
其實,這是當時漫畫引進國内後的翻譯。但是,在 2004 年以前,國内的漫畫實際上都沒有得到官方授權。由集英社官方授權的簡體中文版由長春出版社于 2004 年 10 月推出。
紅色旋風
于是,在 90 年代那會兒,在動漫和漫畫的雙重熱潮下,紅毛以及籃球開始席卷全國各地的中小學校園。
從校門口旁的籃球卡片,到文具盒子上的籃球文具貼,當時的男孩誰要是手裏沒有一個《灌籃高手》貼紙,簡直弱爆了。
桃在網上搜集了一些當時的報道,僅杭州一地就有各種關于《灌籃高手》的趣事。
例如,1996 年的《杭州日報》就報道過《卡通片刮起校園籃球熱》,文中說,某學校旁邊一家體育用品店三個月賣了 1200 個籃球(1996 年的城鎮職工月收入約爲 500 元,就按一個籃球 20 元算,1200 個,就是 24000 元)。
在籃球運動的熱潮之下,帶來的是各種以 " 灌籃高手 " 命名的夏令營、冬令營,以及舉辦各類賽事。
這些僅僅是杭州一個城市,在當時的全國各地,《灌籃高手》如同一場紅色風暴,甚至有當時在山區支教的老師和留守兒童聊天時,也聽到他們說喜歡看《灌籃高手》。
下面這則報道中提到,一名山村兒童爲了買籃球,利用學校組織的有償活動攢錢實現了願望。
那究竟《灌籃高手》的魅力到底是什麽呢?
爲什麽它能在全國各地,從城市學生到山村留守兒童,打破地理上的阻隔,通行無阻呢?
" 你喜歡籃球嗎?" 一位短發少女在教室的走廊裏直問一位高大的紅發少年。
動畫中的櫻木因爲晴子的一句話加入了籃球部,但當年的我們爲什麽會喜歡上《灌籃高手》,喜歡上籃球呢?
可能要從 20 世紀 90 年代說期,當時的學生們,正處于一個教育減負被高喊的年代,但毫無效果,學生們無一例外校内要面對升學考試帶來的壓力,校外還有各種補習班。
這是 1999 年刊登的一篇中學生文章,這名同學的生活中隻有教室和家兩點一線,每天都要爲分數而發愁。但是《灌籃高手》的播出卻喚醒了學海中苦行的年輕人。
即使是應試教育下的體育課,一個籃球就能帶來操場上最活躍的聲音和身影。
當日本動漫大肆進入内地時,我們也曾聽到過不少 " 謠言 ",例如,島國的《奧特曼》拍出來就是引導孩子學會暴力,《魔卡少女櫻》會讓孩子早熟。
确實,礙于國情不同,确實有些動漫做了适當的剪裁。
比如當時引進的《魔卡少女櫻》裏有一幕是男主向女主表白,說 " 我喜歡你 "。到了國配版,男主的台詞便改成了 " 我一直都覺得你很好 "。
但《灌籃高手》的播放,一沒有過多宣揚暴力(最多就是讓鐵男教唆三井用拖布掄人),二男主女主之間的情感幾乎都是暗戀。
也讓許多夾在學校和父母之間的學生找到了一個完美的青春宣洩口,家長認爲打籃球是适當的文娛活動,學校也不反對,甚至班主任也找到了一個相對合适的機會利用《灌籃高手》裏的團隊意識培養班級集體榮譽感。
這是刊登在《班主任之友》上的一篇文章,有位班主任發現打籃球是一個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渠道。
在動畫中,櫻木從一開始因爲對晴子的暗戀而加入湘北籃球部,到後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真正喜歡上籃球。
現實中,《灌籃高手》讓一群孩子喜歡上了籃球,有些人通過籃球找到了青春的宣洩口,有些人把籃球當作是參與集體的方式,也有人和漫畫裏的角色一樣把籃球當成了真正的人生方向。
因爲,故事的内核直截了當,青春是可以不完美的。
當年漫畫完結後,湘北在全國大賽第二輪擊敗了強敵山王,但由于櫻木的傷病,在下一場被愛知學院擊敗。
因此,一直有人希望井上雄彥老師能夠出續集,讓他們看到新的湘北隊制霸全國。
很多人希望出續集,甚至台灣省有人在 2003 年在網上連載了一部叫作《SD2 ( Sweet Dream two ) 》的籃球漫畫,劇情以貌似流川楓的角色爲主導,但并不是井上雄彥老師的作品,也沒得到授權。
随後,該漫畫就被日本方面起訴,随後和解。
直到 2004 年,爲了紀念《灌籃高手》漫畫發行突破一億冊,井上來到神奈川的一所廢棄高中,用 23 間黑闆畫了一個《十日後》的後記。
流川楓爲了實現遠征海外的夢想,學起了街頭英語,"YO,WHAT'S UP MAN?"
櫻木在海邊努力做着康複治療,平時和晴子保持書信往來。
高三下學期,大猩猩和木暮開始備戰高考,湘北隊由二年級的帥逼宮城擔任隊長。
一切回歸到了日常,到這裏也算是告了一個段落。
如今,在很多人看來,《灌籃高手》這部漫畫已經具有文學意義,常看常新。
整個故事就發生在一個學期裏,沒有常規運動番後期設定崩塌,沒有人會在球場上使用各種技能,更沒有爲了連載而連載。
有的隻是 2 萬次的投球訓練、集訓,在比賽中不斷地遭遇各種挫折,集訓,繼續比賽。
抛開一部作品結局是否完美,設定、情節如何高能,其實《灌籃高手》首先爲我們塑造了許許多多普通人的形象。
比如湘北的幾個替補隊員,上場的機會不多,他們就像是現實中沉默的我們,但往往我們可能連個正臉也沒有。
比如三井壽,這個曾經走錯路的主角,自我放逐了兩年。但當意識到荒廢之後,即使改過自新也無法真正彌補逝去的時間。
那一部動漫應該傳遞給觀衆們什麽呢?
友情?愛情?不戰鬥就無法生存?或者因爲一些極其晦澀且帶有隐喻的設定,讓部分觀衆稱之爲 " 神作 "?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讀。
而作者井上的觀點是:一部作品是可以随心所欲去創造,但是前提要讓觀衆 " 簡單易懂 "。
因爲,沒有這個前置,無論作品後續如何,都無法成爲大衆的通俗讀物,《灌籃高手》就是将運動與青春完美嵌合,真實易懂,而且有力。
《灌籃高手》裏老生常談的話題就是 " 青春 ",但是作爲絕大部分的我們,都對青春留有遺憾,所以,《灌籃高手》的結尾把所有人拉進了現實——允許青春不完美,允許遺憾。
山王工業的铩羽而歸,也讓我們感到惋惜
因爲這才是生活原本的樣貌——不斷地面對失敗,而不是迎接塑造好的成功。
前幾天,桃在 B 站上刷到這樣一條視頻:
視頻中,是一群發福的中年男子,中間一位老哥在撕心裂肺地吼唱着主題曲《好想大聲說愛你》。
來自 B 站 UP 神奇的騷老師
而當他唱到 " 虧賊 for U" 時,酒桌上所有人都躁動了起來。
離さない搖るがない crazy for you
離不開你 爲你瘋狂
而在這歌聲的背後,則是無數人年少時的奇妙回憶,以及,當我們在人生的比賽中留有遺憾的同時也不要放棄希望。
設計 / 視覺:壯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