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戰史探索者 ,作者毛豆 123
衆所周知,由于在技術、戰術上的全面落伍,導緻二戰時期的日軍在面對成群的裝甲鐵流時,往往隻能采用自殺式襲擊的方式,争取做到 " 一人換一車 "。
▲蘇軍第 6 近衛坦克集團軍徽标。該單位初設于 1944 年 1 月,最初下轄第 5 機械化軍及第 5 近衛坦克軍,曾參與切爾卡瑟、雅西 - 基希讷烏方向的戰鬥,并于同年 9 月獲頒 " 近衛 " 稱号,後被編入烏克蘭第 2 方面軍,參與對匈牙利、奧地利方向的攻勢。德國投降後轉入外貝加爾軍區,參與蘇軍對中國東北的 " 八月風暴 " 攻勢,時任指揮官爲安德烈 · 克拉夫琴科上将。
1945 年的 " 八月風暴 " 攻勢中,該集團軍主轄第 5 近衛坦克軍、第 7 近衛機械化軍、第 9 近衛機械化軍及其他輔助單位,總共編有 1019 輛坦克及自行火炮。在對日作戰中,第 6 近衛坦克集團軍吸取了對德作戰期間的經驗教訓,對其編制下的裝甲單位進行重整,使其步、炮、裝甲單位的比例更加均衡。而該集團軍所采用的編制,也是冷戰期間蘇軍标準機械化單位的 " 标杆 "。蘇聯解體後,該集團軍在烏克蘭境内解散
" 八月風暴 " 行動發起前,蘇軍第 6 近衛坦克集團軍作戰部部長什克利亞魯克上校,在提交給集團軍參謀長斯托姆貝格的一份 " 關于日本軍隊使用的戰術、技術及軍事誤導方面上的對策指示 " 一文中,如實地描述了日軍的反坦克戰術:
" 在所有類型的反坦克防禦戰中,日本人認爲,最常見、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就是派出成群的敢死步兵。其他戰術(諸如使用反坦克炮、坦克、反坦克障礙物等)均被視爲無用功。實際上,我軍坦克與日軍坦克的戰鬥也是罕見、偶然的
事實上,日本軍隊的坦克、火炮數量不足,是其反坦克效率如此低下的根本原因。
▲(彩繪)高舉旗幟,揮舞着軍刀向前實施 " 萬歲沖鋒 " 的日本兵。在擁有完備火力體系的美軍面前,此舉無異于自殺。對自動化火力較高的蘇軍而言同樣如此
▲懷抱炸彈蹲在散兵坑内,靜候敵方坦克出現的日軍敢死步兵
▲被美軍擊毀的九五式輕型坦克,攝于 1944 年 6 月至 7 月的塞班島戰役期間。二戰期間,日軍各戰車聯隊的 " 最強戰力 " 也隻有裝備 " 一式 "47 毫米戰車炮的九七改中型坦克。此外還混雜着諸多僅裝備 57 毫米火炮的九七式、八九式中型坦克,更不用提僅配有 37 毫米火炮的九五式輕型坦克。在面對美制 M4" 謝爾曼 " 及蘇制 T-34 系列坦克時,上述車輛完全就變成了 " 皮薄餡大 " 的 " 鋼鐵棺材 "
根據日本總參謀部發布的‘關于反坦克戰鬥主題的指示’及其‘’野戰手冊’,日軍的一個營(大隊)中的每個步槍、機槍連裏,至少擁有一個敢死步兵小組(分隊)。在這個自殺式反坦克小組裏的每名成員均接受過與坦克作戰的特殊訓練。埋伏在坦克可能出現的任何地方。當坦克出現時,使用者會用繩子将一枚或一捆地雷投至坦克履帶下,即可摧毀坦克。
此外,敵亦有在坦克發動進攻時,嘗試将反坦克地雷投向坦克履帶的記錄。敢死步兵被教導跳到坦克上,使其癱瘓。此外,日軍常采取自殺式攻擊對抗重型坦克,這些人會将炸彈纏在身上,然後跳到坦克下面引爆炸彈
▲由筆者珍藏,中西立太所編繪的《日本的軍裝》及《日本的步兵火器》中,展現的是日軍自殺式步兵使用刺突爆雷、九九式磁性反坦克手雷攻擊美軍 " 謝爾曼 " 坦克的場面。除非巧用地形,否則這種形同自殺的戰術不可能成功
▲乘坐 T-34/76 坦克開赴一線的蘇軍步兵。雖說此舉曾被人嘲諷是 " 人肉裝甲 ",但對于在二戰中匮乏半履帶載具協行的蘇軍而言,此舉已是保護坦克的 " 良方 " 之一了
因此,當坦克在山區、灌木叢附近的越野地形上作戰時,必須爲其會配備一個沖鋒槍手小隊,時刻警惕敵方敢死步兵。倘若沒有沖鋒槍手可用,坦克手必須多加小心,并用機槍火力相互支援,決不能讓敵軍有機可乘。
當坦克在穿越越野地形時,必須使用機槍掃射所有可疑地點和溝渠。集中點必須有 360 度全方位的防禦和巡邏。不能讓敵方敢死步兵靠近坦克部隊的位置。
本文參考資料:
https://www.tankarchives.ca/2020/06/japanese-tank-destroyers.html
目前,有兩種方式可以加入我們的粉絲群:
QQ:
給本号留言發送新春祝福,随機抽取一名幸運粉絲贈送圖書一套 ~(截至 2024 年 2 月 1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