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伯虎财經,作者 | 小福蝶
近日," 貴價 "海底撈又講起了 " 平價 " 故事,不過這次沒有 " 亂槍打鳥 ",而是選擇了自己最擅長的 " 火鍋 " 領域,并且打出 " 性價比 " 王牌。在副業上屢屢受挫的海底撈,這次能扳回一局嗎?
01 海底撈" 嫡長子 ",沒有花裏胡哨
9 月 26 日,一家名爲 " 嗨撈火鍋 " 的火鍋店在北京龍湖北苑天街 B 館 4 樓悄然開業,門店裝潢處處體現着 "海底撈" 的氣息:入口上方懸挂着 " 嗨撈火鍋 " 招牌,店内整體設計主打暖色調,橘黃色的椅子搭配黑色岩闆桌面,且多處采用 "HAILAO HUOGUO" 的拼音名,同時凸顯了 slogan" 每天都是小歡聚 "。
據網友反饋,這家門店的桌位比較緊湊,設有約 30 張四人桌,但與海底撈相比,嗨撈火鍋的桌子小了一圈,一桌坐滿四個人,會顯得 " 緊巴巴 "," 這跟呷哺呷哺差不多。"
(來源:小紅書 @易企宣 | 營銷陪跑)
(來源:小紅書 @浪子)
不同于以往的副牌," 嗨撈火鍋 " 是海底撈首個依托火鍋主業的子品牌,對此有人調侃,嗨撈火鍋是海底撈名副其實的 " 嫡長子 "。同是 " 賣火鍋 ",嗨撈火鍋和海底撈有什麽不一樣呢?
首先,嗨撈火鍋的價格更加親民。從菜單來看,嗨撈火鍋有兩種鍋底,分别是 19.8 元的清油麻辣鴛鴦鍋和 29.8 元的川味麻辣鴛鴦鍋,而海底撈的鴛鴦鍋鍋底售價最低爲 88 元;此外,自助小料是 4 元 / 人,牛肉品類單份定價在 22-49 元之間,均爲海底撈的一半。據大衆點評顯示,嗨撈火鍋的客單價是 76 元,明顯低于海底撈上半年财報中給出的 102.9 元的人均消費價格。
其次,嗨撈火鍋的産品更爲精簡。據了解,嗨撈火鍋菜品以牛肉爲主,包括 6 款 " 原切牛肉 " 和 2 款國産肥牛,同時還有主食、小吃、精釀和手作飲品等。值得注意的是,嗨撈火鍋不賣任何羊肉,也就是說相比海底撈,嗨撈火鍋起碼縮減了羊肉相關菜品。此外,嗨撈火鍋的小料也略有 " 縮水 ",沒有水果、小吃和粥品等。
不同于海底撈的門店,嗨撈火鍋是采取 " 半自助式 " 自取模式,除了鍋底和肉類、小吃、主食等需要點單,其他菜品如蔬菜、菌類、丸子、豆制品等,都可以從櫥櫃裏自取,結賬時根據盤子核算費用,這點與串串火鍋相類似。
(來源:大衆點評 @奔馳的 Dream 馬)
嗨撈火鍋 " 接地氣 " 還體現在,精簡了不少附加服務,這裏沒有等位零食,沒有免費美甲,沒有抻面表演、沒有生日歌,和其他餐飲店一樣,嗨撈在門店門口放一排等位桌椅,僅提供水。
不難發現,嗨撈火鍋與海底撈還是有很大的不同:菜品上,沒有過多花裏胡哨的單品;服務上,不再 " 細緻入微 ",顧客甚至需要自取菜品;價格上,降至百元以下,定位更加親民。可以說,嗨撈火鍋是海底撈的 " 平替 "。
02 海底撈爲何放下身段?
一直以來,海底撈因 " 價格貴 " 而飽受诟病。
據海底撈曆年報财報顯示,2018 年客單價突破百元門檻,随後逐年上漲,2020 年最高時達到 110 元,随後兩年雖有所回落,但依然穩定在百元以上,有不少人吐槽 " 吃不起 "。有網友在小紅書上曬圖,在海底撈2 人合計消費超過 250 元,部分更達到 380 元;3 人消費幾乎超過 500 元,甚至達到 628 元。
受大環境影響,大家荷包縮水,兜裏要麽沒錢,就算有錢也不敢亂花,人們不再盲目追求 " 精緻消費 ",開始尋找大牌 " 平替 ",在餐飲消費上也是如此。消費者對價格越來越敏感,海底撈不得不開啓 " 降價策略 ",但并不是在價格上進行調整,而是通過孵化副牌實現 " 降價 "。
這兩年,海底撈孵化了十八汆、撈派有面兒、秦小賢、佰麸私房面、喬喬的粉等 10 餘個副牌,走親民路線,多款産品售價約爲 10 元。但海底撈出師不利,多個副牌已經 " 夭折 "。這次,海底撈做回 " 火鍋生意 ",反響不錯。
截至 10 月 20 日,嗨撈火鍋北苑龍湖天街店在美團積累了 470 條評價,其中包含 " 性價比高 " 這一詞條的評論有 115 條,即接近四分之一的消費者認爲嗨撈火鍋 " 價格實惠 "。若嗨撈火鍋模式跑通,海底撈不僅可以撕掉 " 貴價 " 标簽,還有望補充其在火鍋賽道内的不同價格帶,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據美團聯合第一财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發布的《2022 年火鍋品類發展報告》顯示,火鍋消費者的人均消費金額集中在百元以下,其中 50-100 元區間的最多,足見平價火鍋潛力之大。海底撈借力 " 平價 " 的嗨撈火鍋,更容易殺入平價火鍋市場,繼而分一杯羹。
(來源:美團《2022 年火鍋品類發展報告》)
需要注意的是,嗨撈火鍋的 " 半自助 " 模式雖與串串店相類似,但門店設計時尚、明亮," 質感 " 遠超串串店。不同于串串火鍋的 " 大雜燴 ",嗨撈火鍋聚焦牛肉單品,提供不同部位的牛肉,牆上的 " 全程冷鏈直供 " 凸顯新鮮主張," 新鮮牛肉 " 成了其 PK 串串店的利器。
海底撈孵化平價火鍋副牌,還有其他考量。
随着一二線城市的紅利觸及到天花闆,越來越多品牌探索下沉市場。據洞見研報的《火鍋行業發展趨勢報告》顯示,過去 3 年三線城市和三線以下城市的門店數量 CAGR 分别爲 2.0% 和 1.3%,2022 年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門店數量占比高達 55%。
不難發現,火鍋品牌開始轉攻低線級城市,而海底撈在這場 " 下沉厮殺戰 " 中并不占優勢,其動辄過百的價格勸退了不少小鎮青年。海底撈想在下沉市場站穩腳,需要先把自己的價格降下來,以匹配低線級城市(即三四五線城市)的消費水平。
嗨撈火鍋目前僅在北京開了兩家門店——北苑龍湖天街店和朝陽門外店,但從價格定位來看,嗨撈火鍋的顯然并不是爲了一線城市立足,反而更像是海底撈爲探索下沉市場而孵化的一個武器。
首先,火鍋品類在标準化上更具備優勢,易于大規模複制,意味着嗨撈火鍋可以快速鋪開。其次,據窄眼數據顯示,海底撈在三四五線城市的客單價分别爲 96 元、91 元、91 元,而嗨撈火鍋的客單價約爲 80 元,沒有往高了拔,這種超高性價比模式更容易被下沉市場所接受,也就更容易大規模擴張。
今年上半年,海底撈給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半年淨賺 22 億元,幾乎追上疫情前的 2019 年全年的淨利潤(注:2019 年淨利潤爲 23.45 億元)。海底撈得以 " 翻身 ",一是疫情開放後門店翻台率回升,二是近兩年降本增效的策略開始見效,其中人工成本縮減最爲明顯。
從财報可見,2017 年以來海底撈的人力成本在收入所占的比例成上升趨勢,在 2021 年達到頂峰。同年 11 月,海底撈宣布啓動 " 啄木鳥計劃 ",一年多的時間裏關閉了約 300 家店,這也使得員工數量大幅減少,員工成本得以降低。去年 9 月,海底撈啓動 " 硬骨頭計劃 ",重開部分關閉門店,員工數量有所上漲,由 2022 上半年的 10.1 萬增長 34.9% 至 13.62 萬,但員工成本僅增長 8.6%,且在收入的占比下滑至 30.5%,說明人效有所提高。
另悉,海底撈早在 2017 年就開始全面探索新技術,試圖以數字化産品、自動化機器人代替人力,逐漸壓縮單店的人員配置。據券商研究,海底撈平均單店員工數量正逐年減少,從 2019 年的 127 人和 2021 年的 97 人,縮減至 2022 年上半年的 67 人。
嗨撈火鍋精簡了海底撈美甲、擦鞋等 " 标配 " 服務,這意味着嗨撈火鍋單店員工數量會少于海底撈的門店。不難猜到,嗨撈火鍋也是海底撈" 去服務化 " 的一次嘗試,若該模式能跑通,相比于海底撈,嗨撈火鍋更能節省人力成本。此外,嗨撈火鍋可以沿用海底撈供應鏈體系的中央廚房和配送中心等,在節省 " 人力 " 的同時還能将成本壓到最低,更易實現盈利。
03 結語
當下,大家捂緊口袋,消費趨向理性,價格正逐漸成爲第一考量因素,好服務已經不再是他們買單的重要理由,海底撈曾引以爲傲的 " 保姆級服務 " 也失去了優勢。消費者如今更看重 " 性價比 ",定位中高端的海底撈,也是時候放下身段,走向平價大衆市場,但直接降價容易損失品牌價值,開副牌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兩年,海底撈頻頻跨界 " 創業 ",粉面、小吃、日料店等都玩了個遍,卻沒想到碰了個 " 灰頭土臉 "。這回,海底撈變謹慎了,回到了火鍋領域。依托海底撈的供應鏈、品牌影響力和管理等方面的經驗," 嗨撈火鍋 " 說不定能成功。
參考來源:
1、職業餐飲網:海底撈全新 " 自助模式 " 子品牌 " 嗨撈火鍋 "!主打牛肉,人均 80 元!
2、DT 商業觀察:海底撈開始 " 撈 " 向低價市場
3、美團餐飲數據觀:美團《2022 年火鍋品類發展報告》發布,沸騰的火鍋紅海還有哪些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