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定焦,作者 | 溫故、布魯斯、翰墨、星星、向園,編輯 | 星星
" 買平替 ",正在成爲一些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看到某件非常喜歡的東西,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不是下單拿下,而是掏出手機拍圖,然後打開拼多多、1688 等平台找同廠同款,或者直接搜 "XX 平替 "。原價好幾百甚至上千的商品,價格瞬間降至不到百元。
這樣的 " 跳樓價 " 讓不少人心動。有媒體報道,某電商平台售賣的優衣庫 " 平替版餃子包 ",價格不到原價的五分之一,這一款商品就爲某店鋪創造了 30 萬以上銷量。不少商家也從中發現了機會,打出某某平替、同源工廠等噱頭,吸引消費者。
不過,想買到一件稱心如意的平替,不是一件容易事,很多人沒少踩坑。
「定焦」找到了五位愛買 " 平替 " 的年輕人,聊了聊他們的 " 踩坑故事 "。
他們本想花小錢買到和大牌差不多的商品,也做了不少攻略,但收到貨後發現,面料、款式甚至質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最終,不僅沒能省錢,買東西的過程還十分糟心。
吃過虧後,大家買平替的思路也發生了變化,一些人選擇買老款,或者提前囤貨,而一些人則主動放棄買平替,攢錢買原版。
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甯願去商場買促銷款,也不會再買平替了 小閑 |21 歲 河南 人力資源從業者
踩了好多次坑之後,我終于明白一個道理:能買原版絕不買平替。
我主要是買衣服。大學的時候購物欲很旺盛,但預算很少,加上那段時間代購和原廠比較火,同學間都會互相分享一些小衆打版店或者原廠店之類的,就買了很多平替。
現在買平替,經常是落入了商家的營銷陷阱。看到同學分享或者在抖音、小紅書上看到博主分享的好看衣服,在購物網站搜圖的時候會冒出來平替、原廠的相似商品。而且有的衣服國内很難買到原版,或者需要代購,就需要找平替。
這些博主有很多套路,會誇它是國産同廠之類的,底下的評論也有很多在刷好評,價格又不貴,我就會買一下試試。買完之後,基本上都會踩坑。
衣服類的坑最多,基本上所有打着原廠或者打版旗号的 C 店都可能有坑。它們都不是什麽品牌,有号稱 ubras 同産線、snidel 同廠同布料、GAP 原版打樣,但我和朋友們買過後發現,沒有一個是同廠的質量。
先不說布料和五金,質感很少有做到差不多的,版型也區别很大。
我買過 snidel 的面包服,原版是暄軟蓬松的啞光布料,穿上蓬蓬的很可愛。我從 C 店買到的平替,穿上基本上是一個冒羽絨的實心球,讓我大失所望。
今年我還買過幾次 ubras 的内衣平替,也基本都踩坑了。原版很輕,貼合度和舒适度都不錯,不緊不悶夏天也不熱。一個博主在推薦平替時,說得比唱的好聽——同樣的原材料,同一代工廠,穿起來沒有任何區别。拿到手後,我發現面料又厚又硬,版型奇怪而局促,穿一會兒就感覺有點喘不上氣。買完沒穿幾次,我就把它扔了。
有過這些經曆之後,我甯願去商場買促銷款,也不會再買平替了。
剛開始踩坑時,我不好意思退貨,也不想跟商家掰扯。踩坑多了之後,如果商品價格超過 100 元,我會要求退貨退款,商家大多會爽快答應。價格便宜的小件,我一般懶得退,就給一個圖文并茂的好評,但會寫明真實情況。
今年下半年以來,我一個平替都沒買,隻買大品牌或者老品牌的東西,不太敢嘗試新牌子,甯願精簡護膚,節省穿衣。
不過,我很容易被修過的氛圍圖、賣家秀吸引,被一些布料細節展示、打版師 1:1 打版之類的話術蒙蔽。我隻能告訴自己,要克制,降低期待。
我認爲不踩坑最好的辦法是,平替本身也是個品牌,有自己的工廠和技術,然後你也不會去嘗試原版,這樣的話平替本身的質量還會有些保障,沒有對比也沒有傷害。
買了 9 件平替全部退貨後,自學研究面料提高性價比 雨竹 |34 歲 北京 互聯網從業者
曾經我也是 " 大牌黨 ",但這兩年,我對于服裝品類的消費觀,發生了變化。
這種變化來自于,外部,這兩年無 LOGO 化的服裝潮流開始興起,牌子變得不再那麽具有象征意義;内部," 買對 " 比 " 買貴 " 更讓我有滿足感。
平替中,最常見的就是 " 同源同工廠 " 的貨。現在很多主播和博主都會暗示自己家的衣服是給大牌代工的同工廠同貨,是同一條生産線下來的,隻是沒有貼品牌的标,價格隻有品牌的 1/3 甚至更低。主播們還會對标該品類裏的知名品牌,内衣就說是 " 某内 "" 某慕 " 同款,沖鋒衣就說是 " 始某鳥 " 同款,羽絨服則是 " 波某登 "" 優某庫 " 同款。
一開始聽到這樣的介紹,我是非常心動的,在我看來,服裝本身就是個容易貶值的東西,流行趨勢每年都在變,同面料同工廠的平替,對于追求品質不追求品牌的我來說,反而 " 更值 "。
我有一家常買的品牌服飾店,今年又漲價了,我便起了找平替的心思。經過不斷的搜索,我在淘寶上找到十多家該品牌的工廠店、直銷店,這些店鋪的名字可能不帶品牌,但是店鋪裏的産品圖和産品鏈接的文字描述,都和品牌店一模一樣,有的還會在産品圖上用大字标明 " 質量不好免費退 ",我潛意識裏覺得這就是同一個品牌的衣服,便想着下單試試看。
經過仔細比較,最終我選定了一家工廠店。這家店隻賣該品牌的衣服,品牌上新、他們家也會緊跟着上新,價格卻便宜太多。原價 299 元的新品褲子,這家店隻要 100 多元,原價 599 元的浣熊絨毛衣,店裏隻賣 198 元。我在這家工廠店一共下單了 9 件衣服,才花了 900 多元,結果踩了不少坑。
這些衣服是分批發貨的,發貨地點、時間都不一樣,有的還是預售。到手的衣服裏,多數是貨不對闆:一條牛仔褲和原版不同,完全不帶彈力;一件自稱是 100% 貂絨的新品毛衣,成分标的卻是 40% 多的聚酯纖維、10% 的氨綸,版型也和模特穿上身的完全不同;還有一件衣服款式和顔色都發錯了,還沒有水洗标和吊牌。
第二天我将衣服全部退貨,還有三件沒有收到的衣服也直接選擇了退款,但因爲衣服超重,我還自掏腰包補了快遞差價。
我判斷,這些所謂的工廠店,有的就是抄襲假貨店,有的可能售賣的是工廠初版貨或瑕疵樣品、尾貨等。現在仔細想想,那家店的詳情頁隻有品牌的産品圖,沒有任何産品尺碼、面料的文字介紹,即使投訴,也沒有辦法舉證它與圖片不是一件衣服。
有了這次踩坑經曆以後,我換了一種找平替的思路。
一種是買老款和原産地款。比如羊絨、鵝毛等原材料逐年漲價,品牌賣的成衣也會逐年漲價,這時候買品牌老款、原産地白牌商家的貨以及原料供應商合作廠家的貨,就能找到品質不錯、價格實惠的 " 平替 ",但要買到這樣的貨,就需要花大量時間研究産業上下遊。
第二種是提前囤貨。其實服裝商家每年都會想要推火一個品類,前幾年是羊絨駝絨,今年是牛絨、浣熊絨,去年有商家 270 克的浣熊絨毛衣才賣 599 元,今年 200 多克的浣熊絨毛衣 800 元起。如果能及時捕捉行業熱點從而提前囤貨,也是尋求高性價比的方式。
換句話說,我覺得确實有平替存在,但要買到真正有性價比的平替,需要花時間去鑽研,用時間、認知和判斷力來換品牌溢價。
下單買平替之前,先搜 " 避雷 " 的帖子 曉陽 |24 歲 四川 IT 從業者
有段時間社交平台上經常有博主發:"XX 品牌同源工廠,貼兩張對比圖,通過圖片識圖可以去電商平台找同款買。" 我常會被同源工廠、大牌平替這樣的宣傳字眼打動。
我注意到這類型同源工廠的産品,價格一般能比原版降低一半以上,給人營造的感覺是花比較少的錢就能享受到跟大牌同樣的體驗,沒禁住誘惑,我嘗試買了一些這類東西。
買完發現,這裏面的坑不少。比如我曾經買過一個号稱跟 " 奶糖派 " 内衣同源工廠的内衣,原版賣一兩百塊錢,這個隻要幾十塊,買回來看外形差别不大,但穿了幾天發現這件内衣總摩到皮膚,沒法穿。
我還買過類似這樣同源工廠的加絨打底上衣,買回來發現衣服掉毛嚴重,還有一個褲子,買回來的實物跟原版一點都不一樣。東西不行踩坑不說,因爲價格不高,好幾次我都沒退貨,覺得不值當折騰,最後相當于完全浪費了。
還有一些平價品牌推出了所謂 " 大牌平替 ",也很讓人心動。我買過一個口紅,号稱是某大牌平替,買回來試用後發現,也就是顔色有點接近,實際質感遠不如大牌,聞起來也有一些劣質香精的味道。
買平替時可能替我省下了幾百塊錢,但是實際上東西不好用,花掉的那些錢也相當于白扔了,需要的東西還得重新買,算下來反而花得更多。
某某大牌平替這個說法有一點宣傳意味在,本身就有蹭大牌熱度的意思。我感覺這些平價品牌把宣傳成本提高了,研發成本就少了,還有他們專注于模仿大牌,卻不精進自家産品。
同源工廠和大牌平替可以給消費者營造出一種,以更低價格獲得同樣體驗的感覺,作爲宣傳的角度來講,算是比較成功。理論上說,一些大牌代工廠,直接賣同類型的東西,沒有品牌溢價,沒有推廣宣傳費用,也是可以按照比較低的價格來賣的。
但實際上,即便确實是大牌同源工廠,同一個工廠也會有很多生産線。我認爲一個足夠大的品牌,就算沒有保密技術,也至少有單獨的生産線,況且同一個生産線出來的東西,也會有不合格品。所以就算是同一個工廠出來的産品,品控和細節可能也不一樣。
目前我的做法是,想買某個平替時,搜一些避雷的帖子,或者找有運費險的買回來試。但我盡量還是不上這些平替的當了,直接買物美價廉的東西,或者攢錢買正價的大牌。
物廉價美的東西其實很多,我感覺 " 和 XX 品牌有同樣的功能 " 的産品就很好用,而 " 爲了和 XX 品牌一模一樣而産生 " 的産品,大部分不好用也沒必要。比起 "50 塊的 A 和 100 塊的 B 簡直一模一樣 ",我更喜歡 "50 塊的 A 和 100 塊的 B 都很好用 "。
買了很多年平替,要麽扔了要麽又買回正主 小霍 |90 後 北京 自由職業者
我一直都有買平替的習慣,不過這些年種類發生了變化。
剛開始工作時,因爲資金有限,會不限品類地買平替,特别是日常生活用品,比如衣服、包包。現在多爲一些小玩意,像我今年買的平替是出于愛好,比如大型遊樂園出的貓頭鷹玩偶、帆布袋。
但通常結果是,自己買來的平替,要麽不滿意扔了,要麽沒過一段時間,還是對正主心心念念,又掏錢買了回來。
我買過最不值的平替是一雙馬丁靴。學生時代我就特别喜歡馬丁靴,但 1000 多塊,我不舍得買。某次逛街,我看到某品牌有一雙 300 多塊的平替,這家雖不是專業做鞋子的品牌,但也算比較知名,商場裏的東西質量也比較有保證,所以買了回去。
結果穿了一段時間,鞋子褶皺處爆了皮,我沒辦法穿它出去見人,最後隻能丢了。
一雙 1000 塊左右的大牌馬丁靴,本來穿個七八年沒有問題,折合下來一年也就一兩百塊錢,和平替的價格是一樣的,但使用體驗完全不同。所以我當時就意識到,一分錢一分貨這句話很有道理。
一直以來,哪怕是平替,我也不會選擇三無小作坊,在下單時會看很多博主的推薦,搜同款多方進行對比,所以我遇到的問題多爲面料裁剪做工沒那麽好、版型不夠正、粉質不夠細等小毛病。
但我還是發現,即便沒有大的質量問題,自己還是不滿意,因爲它不是我最想要的那個東西,而是因爲我預算不足買的替代品。
前段時間,我很喜歡環球影城的一個貓頭鷹毛絨玩具,差不多兩百塊,後來逛購物平台時,刷到了一個小貓頭鷹挂件,才 20 塊錢,我立刻下單。可拿到後,我還是對那個大的貓頭鷹心心念念,它還會轉頭,莫名其妙地很戳我,于是在同一個月内,我又去環球影城把大的買了回來。
前兩天,我又喜歡上了環球影城出的一個小挂件,價格 89 元,正想着要給它配個包包,結果某平台又推給我這一 IP 的 " 原單帆布包 ",20 多塊,而店裏要一百好幾,我果斷下單。結果買來後,這個包我隻背了一次。
現在我的消費觀念是,攢錢買正主,因爲我對平替的不滿意,一部分是因爲質量,還有一部分是源于自己的不甘心。但我也不是完全放棄平替,而是控制自己購買的頻率,以及選好類型。
像羊絨衫這種不能買平替,即便同廠同源,都是 100% 羊毛,但價格低的平替,織數密度、用的毛和正版還是不一樣。
還有非生活必需品,單純取悅自己的東西,我也不買平替。既然都取悅自己了,幹脆買個對的,比如香水,都說香水有平替味道,但我聞起來就是不一樣,考驗自己的鼻子和耐心沒有意義。
一分價錢一分貨,别迷信護膚博主說的 " 大牌平替 " 璐璐 |26 歲 北京
翻了翻近一年的消費賬單,發現自己花的最冤枉的錢,就是買所謂的 " 大牌平替 "。
我原本是混油皮,25 歲之前一直在南方生活,去年初,因爲工作關系搬到北京生活,沒想到皮膚成了混幹皮。但沒什麽經驗的我,還一直用之前控油的護膚品和化妝品,導緻臉上各種起皮、各種癢。我才意識到,得在護膚這件事上下點功夫了。
做了一番功課後,我買了大牌的水乳霜,幾乎花了一個月工資。用了一段時間,臉的确 " 救 " 回來了。這讓我開始 " 迷信 " 大牌。
但到了秋冬,面霜成了消耗品,作爲剛畢業不久的打工族,我的花銷月月都很緊張,面對三千多一瓶的面霜,不得不掂量掂量。
當時不少品牌都在營銷 " 大牌平替 ",宣傳成分和大牌的一樣。關鍵是價格是很香,還不到正主大牌的十分之一。
毫不誇張的說,我的社交平台給我推的都是各種 " 大牌平替 ",從精華到面霜,應有盡有。我感覺再不缺錢的人,都有可能心動。因爲很多成分護膚博主會告訴你:說它是 " 平替 " 都是侮辱,因爲它跟正主成分一樣,比正主還好用。聽 " 專業 " 的人這麽一說,感覺自己再買大牌就是 " 冤大頭 "。
我開始着了 " 平替 " 的道。去年雙 11,我囤了一大堆 " 平替 ",從水乳霜到隔離霜、粉底,單個的價格都不高,但加在一起也花了幾千。
可以說,每次都是開開心心拆快遞,一上臉就發現不對,有些是用了一次就開始嫌棄,因爲膚感太差,有些用了一兩個月沒有效果,但花了錢了還得咬牙勉強用着。我就非常納悶,社交平台上爲什麽 " 大牌平替 " 的風那麽大?
今年初,我閨蜜入職了一家美妝公司,才跟我講了裏面的門道。結論是,大牌護膚品很少有平替,決定一款産品效果的不隻是成分和濃度,科技、配方、工藝都能直接影響最終效果。說直白點,品牌之間的技術實力差距還是存在的。
當然,不一定所有人都覺得大牌平替不好用。閨蜜提醒我,因爲我的皮膚屏障受損了,對護膚品的要求很高,所以很依賴某些大牌的産品,我現在最重要的不是買更多護膚品,而是要精簡護膚,修複自己的臉。
所以今年雙 11,我沒有囤貨,隻是克制地買了兩件大牌的護膚品。
我并不是鼓吹大牌、拉踩平價品牌,而是想說,一分價錢一分貨,不要太跟風平替,更不要太相信博主的話,在自己能力範圍内消費就好。
*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曉陽、雨竹、小霍、小閑、璐璐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