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數據如何變現?車險像手機流量般計費
作者/ IT 時報記者 孫妍
編輯/ 潘少穎 孫妍
在上海臨港滴水湖畔,你可以在 App 上叫來一輛百度自動駕駛出租車 Robotaxi,也可以乘坐無人駕駛公交環湖一周,也許還會偶遇無人駕駛清掃車。
預計在今年下半年,上海首輛 L4 級無人駕駛出租車将在浦東上路。在上海浦東金橋,國内首條中心城區自動駕駛開放道路開放,以後街頭會出現更多 " 未來車 "。
6 月 8 日,上海臨港宣布 2025 年新目标,力争把臨港建成全國第一個 " 數據通全路、雲網聯全車、智能賦全城 " 的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引領區。同時宣布,全國首批無駕駛人汽車上路測試,15 家汽車企業獲得 " 真無人 " 測試牌照。
上海離 L4 無人駕駛更近一步,離網聯汽車實現商業閉環也更近一步。
" 以後坐地鐵到滴水湖,就能坐上自動駕駛雙層遊覽巴士,遊覽海昌海洋公園、天文館、航海博物館、滴水湖等熱門景點;如果智能汽車車主自駕前往,還能在走高速時體驗一把自動駕駛,臨港的回頭客會越來越多。" 零數科技副總裁兼汽車事業部總經理劉波構想了臨港智能網聯車的未來場景,在他看來,各地示範區要想實現商業閉環,不能隻支持 " 紙牌 " 測試車,而是要支持 " 鐵牌 " 量産車,讓無人車真正駛入 " 尋常百姓家 "。
上海 " 無人車 "
真要上路了
上海一直站在智能網聯車全國試點的潮頭,目前已開放 926 條、1800 公裏智能網聯汽車道路,累計向 28 家企業 612 輛車頒發道路測試和示範應用的牌照,測試裏程超過 1300 萬公裏,形成了嘉定乘用車、臨港商用車、奉賢停車庫、金橋車聯網的錯位發展布局。
今年 2 月,浦東率先立法 " 開道 ",《上海市浦東新區促進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規定》在 2023 年 2 月 1 日正式施行,如今正在突破場景測試到商業運營的 " 最後一公裏 "。浦東新區相關負責人透露,預計今年下半年,無人出租車等 L4 級 " 未來車 " 将正式上路,浦東金橋也将開放全域測試道路。
這将是上海無人駕駛真正實現商業化運營的開端。
在國外,以特斯拉爲代表," 聰明的車 " 是自動駕駛的重點。在國内," 智慧的路 " 才是自動駕駛的重要方向。在浦東的規劃裏,車路協同将是無人駕駛的基礎,紅綠燈、道路交通事故、施工數據、停車場空位信息等數據都将納入自動駕駛産業中。
"各地數以億計地投入建設車聯網,每公裏路側設備投資都要上百萬元,但至今沒有形成商業閉環。車企、自動駕駛企業應該和地方政府雙向奔赴,車端自動駕駛系統與路側數據互相擁抱,在雙智城市、先導區、示範區由頂層規劃開路,場景落地跟進,以用引投,實現商業閉環。" 劉波呼籲,自動駕駛将出現 " 馬太效應 ",不會給第一名以外的廠商太多生存空間,數據共享交易是車企和自動駕駛企業低成本、高效、合規且精準的數據獲取方式。
"10 年後,不智能的汽車無人買單。" 百度等自動駕駛研發企業也這樣認爲。
但是,對車企來說,将數據作爲資産進行共享,無疑是将自己的核心競争力拱手相讓。
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一個汽車大數據區塊鏈交易平台已上線運營,解決了兩大痛點:自動駕駛需要給人工智能 " 喂 " 大量數據,這個去中心化的平台可以讓車企、自動駕駛研發等企業共享數據,解決了數據所有權共享問題;由于部分數據涉及隐私和機密,數據供給方希望數據做到可用不可見,這一平台基于聯邦學習等算法,将數據、算法裝入黑匣子中,共同訓練模型,也打消了數據使用權共享的疑慮。
中汽協汽車大數據區塊鏈交易平台正是由零數科技搭建,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平台、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機動車檢測認證技術研究中心、北京中經天平科技有限公司、衆汽德聯智駕(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博世(中國)投資公司等産業鏈各方參與其中。據劉波透露,目前已有多家車企參與數據共享交易。
劉波認爲,車企數據比較有限,反而是一些不做人工智能算法訓練的公司有可用數據,比如上海機動車檢測認證擁有檢測數據和道路的行駛數據,滴滴、貨拉拉等公司也有大量行駛數據。如果能夠實現數據資産變現,可以爲企業帶來更多收入。
智能汽車出事故誰擔責
近些年,新能源汽車每出一起緻命車禍都會深陷輿論危機,到最後,家屬與車企之間的争論都會圍繞事故責任認定展開,到底是由人還是人工智能來擔責?
2023 上海國際車展前夕,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炮轟自動駕駛成爲焦點,而王傳福對自動駕駛最大的質疑也是事故責任認定,他認爲,目前全球一年上百萬人死于車禍,隻要車輛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今天的汽車制造商就不會因爲車禍而遭到投訴,但是自動駕駛隻要出一起車禍,那汽車就賣不動了。
行駛數據是判斷事故責任的重要依據,但是這些數據存儲在車企,即便車企拿出了真實數據,家屬乃至民衆還是會認爲車企有篡改數據的動機,最後問題就演變成了如何證明數據是可信的。
中汽協汽車大數據區塊鏈交易平台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解決數據真實性問題,從而也解決了人車之間的責任歸屬問題。零數科技通過區塊鏈實現單向加密,每隔一段時間讓行駛數據以加密方式報送一次數據指紋。
在上海某區,零數科技也已搭建完成一個汽車數據存證服務平台,實現對百萬輛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實行數據存證及安全監管。
車險像流量一般計費
2023 年 5 月數據顯示,中國超過日本,一躍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 我們取得了重大進步,但還面對着‘缺芯(芯片)少魂(操作系統)’的窘境,在全車零部件中,不起眼的小芯片等産品我國尚不能完全自主可控。" 劉波提出,當前不僅需要繪制汽車産業供應鏈全圖譜,更需要對産品和服務進行分類分級,并依托柔性供應鏈,幫助企業降本增效,促進我國汽車制造業乃至全産業鏈的全面強大。
最近,不止一家車企數據部門負責人找到劉波,迫切地想要解決數據變現問題。" 如果數據隻是被存儲,那麽我們數據部門在車企隻是成本中心。" 這位負責人向劉波說道。
除了數據共享交易外,UBI(Usage-based Insurance)車險和汽車融資租賃成爲汽車行業的兩大變革趨勢。
不論是比亞迪、特斯拉、蔚來、小鵬等新能源車企,還是廣汽、上汽等傳統車企,都在不約而同地布局車險業務。而車險正在向 UBI 方向改革,基于車主駕駛習慣個性化定價,違章和事故少、使用量少的車主可能比其他車主少交 30% 至 60% 的保費。
"以後車險跟通信費一樣,按照你使用了多少流量來計費。" 劉波解釋,很多潛在購車消費者會因爲新能源汽車保險費比燃油車貴而放棄,在他看來,首年保險完全可由車企買單,一萬公裏行駛裏程後再由車主續費,而這中間就涉及車企與保險公司的數據共享,隐私計算同樣能在這種場景下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
" 新能源車前三年價值就跌去近一半,後面的車主又沒辦法享受同等的權益。" 一位堅定的燃油車車主向《IT 時報》記者道出了不買新能源汽車的原因。新能源車不保值、難以進行二手交易也是攔在車企面前的一道坎。
于是,便有新能源車企開啓融資租賃模式,車主可以按月付費,除了車輛使用權外,還包含保險、洗車等服務。
在海南,零數科技和中國電子搭建了 " 海南數字資産交易平台 ",幫助充電樁、換電站等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融資,用區塊鏈技術解決資産端和資金端雙方信任問題,比如半年的運營狀況形成真實的融資審計報告。目前該平台登記的充電樁、動力電池和智能停車場等資産規模達數十億元。
在劉波看來,不論是 UBI 車險、汽車融資租賃,還是新能源基礎設施的融資平台,都可以爲車企以及充電樁企業等産業鏈企業提供數據變現的借鑒。
碳賬戶将在
低碳出行領域率先實現
早在 2022 年,上海就宣布将探索建立個人碳賬戶,到 2025 年形成碳普惠體系頂層設計。
最近,零數科技正在與各地交通委探索嘗試,将散落在公交、地鐵、輪渡、共享單車等公共出行領域的數據彙聚,通過環交所備案的方法學來評估碳減排行爲。
很快,上海市民在随申行 App 上或将擁有個人碳賬戶,乘坐公交、地鐵、輪渡等公共交通出行就能攢碳積分,碳積分則能兌換電影票、咖啡兌換券甚至數字人民币。
零數科技就是以能源區塊鏈起家,參與了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項目 " 能源可信計量與綠色認證平台 ",以建立碳賬戶的形式,接入超過 1000 家企業用戶的水、電、氣、熱數據,實現碳排放數據可信監測和綠色信用評估。
近日,上海印發《2023 年上海市城市數字化轉型重點工作安排》明确,今年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超 6000 億元;推動 40 個生活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政企共建、社會共享;持續提升數字治理水平,城市運行生命體征更加完善;确保網絡和數據安全,基本建成城市數字底座 "1+1+N" 框架。在厚植數字底座方面,上海強調公共數據共享開放、提升國家級數據交易所能級、釋放數據要素價值。
" 數據的存證和共享,就是區塊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在劉波看來,連接但不彙聚,是很多城市數字化轉型場景的核心需求。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零數科技 東方 IC
來源/《IT 時報》公衆号 vittimes
E N D
大家都在看
請加「星标」不錯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