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待了一周,從大阪到京都到東京,感謝日本的好朋友們盛情的款待,我也可以近距離的看到日本的餐飲究竟和我們的差異在哪裏。
1
首先還是講一講消費的習慣和消費的理念。日本人跟我們是完全不同的餐飲習慣。首先他們是一個冷食國家,你會發現他們對預制菜是充分接受的。
這裏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冷食國家的人,他天然接受的理念就是(工業化)預包裝食品更安全、更健康,這和中國人的理念完全不同,我們的消費者喜歡新鮮的,喜歡現做的,喜歡有熱氣和有鍋氣的。
就像我問我一個 00 後的攝影助理,我說你有沒有見過那個農村的大鍋竈,他說他們家有的,你看一個 00 後,他都從小有過這樣的鍋氣記憶。我覺得在中國至少 50 年之後,也就是兩代人之後,他們才可能從小沒有見過大鍋竈。
也就是說在他們的基因裏面,他們可以接受冷食,或者說他們在長期的跟西方的交往過程當中,飲食習慣徹底地被西化。日本的餐廳和歐美的餐廳一樣,它是不提供熱水的,坐下來之後服務員馬上會給你一杯含着大量冰塊的冰水,這也是他們冷食的習慣的一種表現。
那麽正是因爲這樣的飲食習慣,所以他們接受很多的冷食便當。在便利店、高級超市,甚至是百貨商場的負一樓,都有大量的專櫃專門賣這些短保的食品便當,甚至包括像無印良品還會有着大量的預包裝的食品,也就是我們國内标準的預制菜,他們回去隻需要拆開塑料袋,然後微波加熱一下就可以食用了。
▲ 無印良品預制菜
此外一個就是日本人有帶便當上班的習慣,因此一人食這個場景,在日本很容易被便利店、零售超市、百貨商場、甚至像無印良品這樣連鎖商店去替代。在一人食這個場景裏面競争是相當的激烈的。
那麽反觀我們國内餐飲,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外賣極其的發達,發達程度肯定是世界第一的。美團和餓了麽已經成爲了中國餐飲的基礎配套建設,基本上今天在一線到五線城市,點一個外賣,差不多二三十分鍾就給你送到了。
因此這可能也是我們的預包裝食品也就是預制菜,進入家庭的最好的模式。它不是放在商場裏,也不是放在便利店裏,而是透過外賣的平台、直播平台到達用戶,這是我們跟日本一個非常大的差異。
另外日本人的消費理念傾向于少而精。你可以在日本看到大量的無論是個體的小店,還是大型的連鎖,其實它都是某一類食物的專賣。比方說拉面店、丼飯店、燒烤(串)店、燒鳥店、燒肉店、壽司店,它基本上都是非常非常的細分,而且甚至經常看到一家餐廳它隻有一個單品(或套餐),這是非常令人驚訝的。
▲ 套餐
而國内的餐廳,動辄一百道、兩百道菜單的餐廳,在日本很難見到。我們的消費習慣還是大而全,多而廣,尤其是近些年來,中國的餐飲又開始走到全時段餐廳的經營風,那麽增加産品線又成爲了一個新的主流,這一點值得我們共同去思考。
2
講完了顧客的消費習慣,我們來看一看中日的餐飲的競争水平。
我在日本的六七天的時間裏,無論在大阪、京都還是東京,是非常羨慕日本的線下的客流的,日本人、中國人、外國人,各色膚色的人等瘋狂地湧入日本,買買買、吃吃吃、玩玩玩。
▲ 遊客數據
在東京的銀座、在大阪的道頓堀、在京都的中心餐飲街,這些美食街上到處是人,每一家店都人頭攢動。日本據說有 100 多家餐飲的上市公司,那麽可見它的連鎖業應該非常的發達。
但我在日本真實的體感,無論是在美食街、社區店,還是在大型的商場裏看到的都是個性化的小店比較多,或者說有特色的店非常的多。當然一是時間的原因,二是我不懂日文,可能有很多店它是連鎖的,至少可能有 2~3 家的連鎖,隻是我不知道罷了。
因此從競争上來說,我覺得他們算得上是百花齊放,百家争鳴,最好的一點就是看不到什麽打折的門店,沒有看到哪一家門店門口挂着低價促銷的廣告。
奕宏認爲餐飲是最不應該用長期打折、促銷的方式來營銷的。
因爲餐廳是一個非标的産品,哪怕是賣同樣的牛肉面,其實我跟你也有完全的不同。像國内這樣的,無論是從個體戶還是到大型連鎖,大家都在比拼價格、各種折扣與促銷。
一方面得源于平台所謂引流、實際是去品牌化的陽謀,另一方面,也是我們餐飲業仍然處在一個洗牌期階段的産物。總體上來看,國内的餐飲業的競争是無序的,是混亂的,是以價格競争爲核心的初、中級階段。
而在日本的餐飲的競争是争奇鬥豔的、差異化的、充滿着活力的,我看到的大部分餐飲每一家都有每一家的不同,每一家都有每一家的購買理由。
今天的日本的餐飲業已經到達了一種穩态,它相對來講是比較健康的,至少我去了那麽多的地方,沒有看到幾家門口挂着旺鋪轉讓的廣告。
而在中國你不管是在商場裏,還是在社區裏,這樣的招貼是比比皆是,說明我們還在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裏。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裏,才會亂世出英雄。
3
再來聊聊開店的成本和進入門檻。
通過我的好友們介紹數據,有來自上市公司的數據,也有從民間訪談的結果,日本的餐飲業進入的門檻,好的商圈點位最主要的就是房租的押金,他們動辄需要交 8~10 個月的押金,從而加大了餐飲業進入的門檻。
相比較而言,中國的餐飲業準入門檻還是非常的低,如果你開一個外賣店差不多 10 萬人民币就可以啓動了,開一個快餐小吃店也就二三十萬到三五十萬人民币(三四線城市),所以這導緻了大量的散戶不斷的湧入,層出不窮。
日本的食材成本大概占到 30%~40%,房租成本在 10% 左右,人工的成本也在 20% 左右。因此他們的淨利其實是非常的微薄的,尤其是上市公司,我們看到的财報大概也就在 3% -4% 左右。
反觀我們今天優秀的門店的單店淨利在 20-25%,最優秀的上市公司海底撈合規之後,淨利還在 9%。
因此可以看到日本已經進入到了微利時代,而中國還在一個比較好的利潤時代。也是大家爲什麽争先恐後要湧入餐飲行業的一個原因。(2020 年之後,受疫情和景氣周期影響,中國餐飲行業也開始進入微利時代)。
4
最後對比一下我們兩者的經營水平。
日本餐飲由于它已經是穩态的市場,因此今天能夠活下來的企業,無論是個體戶的小餐飲,還是大型的連鎖,這都是市場優勝劣汰選擇的結果。
在門店模型上,他們做到了 4 個極緻:極緻的産品結構,極緻的門店的面積、極緻的人工安排、極緻的定價策略。常常是 3-5 個人、30-50 個平方、10 個以下産品線,幾個套餐就組成了一個精緻小店。
大連鎖的門店也是把各項成本壓縮到極緻,諸如薩莉亞、食其家都是傑出代表。如果我們要想去看,什麽樣的門店模型最後能夠活下來,去到日本應該是比較準确的。
在數字化使用上,中國應該是領先全球的。我每次去日本覺得最麻煩的就是硬币,總是大把硬币填滿了我的口袋,他們到今天還是大量使用紙鈔,硬币,而我們完全使用了移動支付,移動支付的使用讓我們的整個行業的數字化的水平大幅提高。
日本的餐廳往往都是開放式廚房的動線,我們經常看到的幾個師傅在裏面忙,然後他跟顧客是面對面的,所以他們的線下客情交互性非常的強,顧客可以給廚師的廚藝點贊。廚師也可以感謝顧客的光臨,大大增加了餐廳和顧客之間的情感。不像我們的餐廳,我們更多的是跟服務員互動,廚師都在後場裏面幹活,這就無法增加我們之間的交互性。
5
那麽我們到底跟日本餐飲可以學什麽?
我覺得第一點最重要的還是學極緻的模型。日本在這種大浪淘沙的過程當中,不管是商業地産提供的面積受限,還是政府的要求準則,抑或是競争所緻,最後能夠生存下來的,一定是一些極緻的模型。
第二就是日本餐飲特别重視他們的食材的溯源,以及節令産品的開發。日本的食材的溯源做得特别的好,他們總是自豪的在這個門店裏和菜單上寫上使用本國食材,因爲日本的食材的标準在全世界都算是高的。
另外一個他們的所謂的本地化,就是比方說這個牛是九州地區的,這個蔬菜是什麽北海道地區的,他們非常重視去标注這些。這個應該說是國内的餐飲業也正在去發揚光大的。
那麽還有一個就是節令産品的開發,日本人在這種不同的季節吃不同的食物,不同的季節應該包裝什麽樣子的食物,講什麽樣子的故事,在這一點上也是遙遙領先。
那麽最後一個,我覺得還是跟他們去學習,有溫度、有交互式的服務,這一點是我在日本感受是最明顯的。一家餐廳,它的本質是一個社交場,除了我們顧客之間的社交以外,我們跟店員之間的社交也顯得非常的重要。
那麽他們在數字化上可能很難去像我們這樣去建什麽私域群,但是顧客和員工之間是有大量的交互的,甚至有很多有經驗的老闆,他會牢牢的記住他的老顧客是誰,主動招呼。
總之日本的餐飲更靠近人性的本質,行業的本質。所以沒有那些浮躁的東西,也沒有那些浮誇的浪費,更重要的是他特别重視精細化的運營。
本文轉載自門頭戰略餘奕宏,作者:餘奕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