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鲸财經記者 王涵藝
随着生活壓力的提升,脫發正在成爲困擾不少人的難題之一。
來自國家衛健委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有 2.5 億人正飽受脫發困擾,平均每 6 人就有 1 人脫發。此外,脫發正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90 後多于 80 後,30 歲前脫發的比例高達 84%,比上一代人的脫發年齡提前了 20 年,呈現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随着需求量的急劇膨脹,植發行業也迎來了井噴期。與此同時,投訴也不斷上升。
近日,藍鲸财經記者統計發現,截至 3 月 15 日,新浪旗下消費者投訴平台黑貓投訴上,以 " 植發 " 爲關鍵詞搜索到的投訴,共計有 705 條。涉及的植發醫療機構包括雍禾植發、大麥微針植發、碧蓮盛以及已停業的新生植發等。
消費者的投訴主要集中在虛假宣傳、術後效果不佳、誘導消費、植發效果差、方案不合理、毛囊存活率低等問題。
圖片來源:截自黑貓投訴
随着投訴不斷增多,不少植發機構陷入 " 獲客難 " 的境地,導緻其隻能不斷加碼營銷投入。高企的營銷費用侵蝕着利潤,增收不增利,惡性循環愈演愈烈。
在人群蜂擁而至的表象下,頭部植發機構的财報并不亮眼,高額營銷費用的背後,藏着高毛利、低淨利率、複購率低等經營問題。植發行業的賽道雖然潛力巨大,但已經呈現出了高開低走的趨勢。
衆多消費者投訴,毛囊存活率存疑
衆多關于植發的投訴中,毛囊實際存活率與宣傳不符,是大多數消費者容易踩坑的點。例如,2024 年 3 月 9 日,有消費者表示,碧蓮盛植發哈爾濱店銷售在手術前過度宣傳,虛假承諾手術效果。而自己的術後效果和術前銷售承諾的天壤之别,植出來的新發完全不是承諾時接近原生毛發的細軟效果。毛發生長方向不對,存活率也不夠。碧蓮盛取了 3120 單位的毛囊,而自己實際植發時并未足額栽種,多餘的被院方扔了。該名消費者對手術效果很不滿意,要求全額退款。
2023 年 12 月 20 日,有消費者投訴稱,自己于 2022 年 12 月在廈門雍禾醫療植發機構進行了植發手術,移植 4170 的毛囊單位,總計花費 35518 元。在行政院長特别安排的計劃下,該名消費者又額外花費 1.2 萬元請技術院長進行親自執刀。術前行政院長才告知,雍禾不保證毛發移植存活率大于 95%。
對此,藍鲸财經記者通過網絡平台咨詢了雍和植發、碧盛蓮植發,針對植發手術成功率問題,以上兩家機構均作出了明确的承諾。雍和植發的客服表示:" 毛囊成活率 95% 以上,術前會簽署保障協議。" 碧盛蓮植發的客服也表示,毛囊成活率在 95% 以上。
圖片來源:截自客服聊天
然而,植發效果與患者本身的體質、醫生的植發技術以及術後護理等都有關系,因此很難做出鑒定。中日友好醫院毛發移植中心醫生馮蘇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毛囊成活率目前沒有辦法計算,毛囊的術後成活率目前隻是一個科研指标,不是臨床上的觀察指标。
藍鲸财經記者進一步查閱中國裁判文書網發現,很多因植發失敗産生的糾紛案件,都是由于消費者鑒定難或舉證難被判敗訴。也就是說,毛囊存活率,正是鑒定難、舉證難的灰色地帶。
那麽,這些植發機構是靠什麽吸引大量消費者前來植發的?
技術大同小異,用概念造勢
消費者了解植發項目,最初一般通過線上咨詢展開。藍鲸财經記者在線上咨詢植發的過程中,機構客服大多以平台用語限制或提供估價方案爲由,讓咨詢者留下微信或電話,進一步引導其到店進行免費毛囊檢測。
到店後,植發機構人員向藍鲸财經記者介紹,毛發種植主要分爲 " 取發 " 和 " 種植 " 兩個環節,分别有不同的技術。目前爲止,國際上公認的取發技術隻有兩種,即頭皮條切取法(FUT)和毛囊單位鑽取法(FUE)。
其中,碧蓮盛主打 " 不剃發,不尴尬 " 的 NHT(No Haircut Technology)技術,差異化地把自己和競争對手區隔開來。
據碧蓮盛披露,截至 2022 年 9 月,其不剃發植發手術量已突破 20000 例;另據第三方機構的數據,使用不剃發植發技術的用戶中有 92.8%來自碧蓮盛。
憑借 "NHT 不剃發植發技術 ", 碧蓮盛似乎已經有了獨家的 " 護城河 "。
可如果仔細翻看雍禾醫療、大麥植發對各自技術的表述,都大同小異,皆是根植于 FUT、FUE 主流技術,對單體毛囊培植再生技術的進化和更新。所以,無論是雍禾醫療的 FUE2.0 技術,大麥植發的微針技術,還是碧蓮盛 NHT 不剃發技術,其實都師出同門。
被民營植發機構包裝出來的 " 微針 " 技術,也是比較典型的例子。所謂的 " 微針 ",給人一種創傷更小、技術更高的感覺。實際上,就是毛囊鑽取針和種植器械,針的大小要根據患者頭發毛囊的直徑和毛囊單位中含有的毛發根數來判斷,也并非越細越好。
中日友好醫院皮膚病與性病科主任醫師楊頂權曾在央視節目中提到,市面上所有宣傳的誇張的技術,比如 3D、微針,都是一種營銷噱頭,本質上還是 FUT 或 FUE。
換言之,除了推廣口徑的不同,在植發賽道,用概念造勢的 " 玩家們 " 還沒有誰是唯一,也沒有誰是稀缺資源,更沒有誰真正靠技術驅動勝出。
醫美資質存争議,行業規範是難題
事實上,植發屬于醫療美容項目。按照《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第十一條規定:負責實施醫療美容項目的主診醫師必須同時具備相應的條件,其中第一條就是: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經執業醫師注冊機關注冊。也就是說,做醫療美容項目必須擁有醫師資格證與醫師執業證書,否則屬于非法行醫。
在去年 315 的系列報道中,網易健康曝光了 " 速成醫生 " 非法行醫,有培訓班宣稱 3 天即可學會植發技術。而今年,藍鲸财經記者暫未找到此類機構,隻發現醫師提升技能類的正規培訓課程。此類 " 黑機構 " 中無資質人員非法開展植發手術的情況真的徹底消失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有業内人士透露,有些植發機構有執照的醫生隻是挂名,大量手術依舊由無資質人員操作。
但也有資深業内人士表示," 三天學會 "" 月入百萬 " 都是吸引學員的噱頭," 隻有這樣的誘人噱頭才能把人騙來交學費,很多三天培訓植發醫師的層次達不到能實操手術的水平,不大可能滲透進真正的植發業。"
據悉,植發業幾個大品牌都有自己的内部培訓體系。" 培訓老師都是資深的植發醫師,有多年臨床經驗,并有國家承認的醫師證,而培訓的學員也就是内部的醫生,同樣有國家承認的醫師證。"
但是," 三天培訓植發醫師 " 容易在醫療領域外自立門戶。當避開了醫療美容領域衛生部門的審核,跑到衛生部門不審核的生活美容領域,其中的一些人便可以自立門戶了,就像街頭的美容院或養發店一樣。
所以,業内人士認爲選擇植發一定要到正規醫療機構,醫院或門診之類的地方,不去生活美容場所,這樣就可以躲開 " 三天培訓的植發醫師 "。
營銷費用高企,業績卻 " 秃頭 "
消費者被坑後維權無門,差評與質疑四起,也讓不少植發機構陷入 " 獲客難 " 的境地,導緻其隻能不斷加碼營銷投入。高企的營銷費用侵蝕着利潤,增收不增利,惡性循環愈演愈烈。
據雍禾醫療披露,2018 年至 2020 年,每位植發患者的平均開支分别爲 26097 元、27799 元和 27868 元,而雍禾醫療的毛利率也一直穩定在 70% 以上,高客單價加之高毛利率,上市之前,雍禾醫療一直保持着較好的業績增長勢頭。2018 年至 2020 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别爲 9.35 億元、12.24 億元和 16.39 億元;淨利潤分别爲 0.54 億元、0.36 億元和 1.63 億元。
自 2023 年以來,雍禾醫療的業績走勢持續低迷。2023 年中報顯示,上半年雍禾醫療收入 8.28 億元,同比增加 10.65%,但虧損進一步擴大,淨利潤虧損 2.26 億元。毛利率也由上年同期的 64.2% 進一步降低至 56.5%。
雍禾醫療的獲客高度依賴營銷砸錢,贊助綜藝節目、在各大地鐵站鋪廣告,在過去幾年來,營銷費用率高企,自 2021 年起至 2023 上半年,雍禾醫療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别爲 10.73 億元、7.67 億元、4.98 億元,費率從 49.46%、54.27% 升至 60.1%。
相比之下,2023 年上半年,雍禾醫療研發開支僅爲 1303 萬元,比不上銷售費用的零頭。
圖片來源:截自财報
對于雍禾醫療的業績難題,資本市場也表現得心灰意冷。截至 3 月 15 日收盤,雍禾醫療跌至 1.39 港元 / 股,盤中觸底 1.33 港元 / 股,再創曆史新低,市值僅剩 7.3 億港元,蒸發近九成。
所以說,關于 " 植發 " 這事兒,消費者還需要多斟酌,謹慎行動。" 碧蓮盛們 " 也應該在利益潛在增長和消費者信任問題間尋求平衡,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實現用戶和業績均 " 不秃頭 " 的雙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