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華夏能源網
從去年 11 月 17 日巴厘島 G20 峰會,到 7 月 28 日成都大運會,僅僅間隔了 8 個月零 10 天,印尼總統佐科接連會見了三名中國企業家。
佐科爲何會如此密集的會見他們?
對印尼來說,這三名中國企業家太重要了,他們的企業在印尼均有規模不小的投資。這三人分别是:青山實業董事局主席項光達、振石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張毓強、華友钴業董事長陳雪華。在各自領域内,他們均是當之無愧的 " 扛把子 "。
項光達的青山集團,2022 年營收高達 3680 億,位居《财富》世界 500 強第 238 位,連續第四年上榜。青山集團是全世界最大的 " 鎳 " 生産商,擁有全球 18% 鎳市場份額,是絕對的龍頭;同時還是全球最大的不鏽鋼生産廠商,2022 年産能超過 1000 萬噸。
作爲溫州商人的典型代表,項光達超乎尋常的低調。實力堪稱世界第一等,但在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卻搜不到他,甚至是在溫州之外,都很少有人聽過他的名字。這不,在新能源領域,項光達在不顯山不露水之間也做出了大手筆布局。
在儲能領域,青山集團 2017 年成立了瑞浦蘭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 瑞浦蘭鈞 "),主營锂離子電池。2022 年瑞浦蘭鈞動力電池裝車量已排進前十,儲能電池出貨量排名第三。6 月底,瑞浦蘭鈞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在光伏領域,青山集團投資了戶用儲能及光伏逆變器制造商麥田能源。麥田能源 2022 年營收突破 20 億元,成立僅 4 年就跑成了估值超百億的 " 獨角獸 "。目前麥田能源已踏上 IPO 征程,上市輔導備案獲證監局受理。
從傳統行業跨界新能源,項光達已手握兩張 " 王牌 ",能否華麗轉身充滿看點。
" 買礦第一人 " 掘金新能源
" 築萬仞青山,煉百年不鏽 "。這是青山集團成立後不久,出自項光達本人的題詞。
青山集團早期的業務并不是鎳,而是不鏽鋼。即便當前鎳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對鎳這一金屬資源需求量最大的,還是不鏽鋼行業,全球鎳消費的 70% 都由該行業包攬。
我國雖然是鋼鐵大國,但不是鎳大國,不鏽鋼産業發展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制約。和锂電池企業斥巨資投資購買锂礦的邏輯一樣,爲解決鎳不足的問題,項光達早在 2009 年前後就将産業鏈向上遊延伸,遠赴印尼買鎳礦,以解決 " 卡脖子 " 的問題。
彼時,青山集團在中國不鏽鋼行業還排不上名次,但面臨的局面是一樣的——自 2005 年起,鋼鐵産能就嚴重過剩。大量鋼廠老闆紛紛謀求新出路,選擇搞地産與金融的不在少數,而項光達卻成了 " 少數派 ",成了國内主動去印尼建鎳冶煉廠第一人。
2008 年,項光達悄悄摸到世界最大鎳礦出口國印度尼西亞,花重金搶下 4.7 萬公頃的紅土鎳礦。由于鎳金屬原料占到不鏽鋼的生産成本的一半以上,憑借手裏的鎳礦,項光達避開了國内鋼鐵利潤率 4% 的激烈競争,從成本端打開了新局面,節約了不鏽鋼生産 20%-30% 的成本。
随後幾年,項光達在印尼、印度、津巴布韋等海外各國四處買礦,盡管買鎳礦最初的動機是 " 守住青山鋼鐵 ",但随着對上遊資源的掌控,他一步一步逼近了 " 世界鎳王 " 的位置。
項光達本人也沒有想到,布局鎳礦這一大手筆,成了青山集團 " 翻盤 " 的決定性一步,更是爲其後來入局新能源賽道埋下了伏筆。
锂電池是新能源行業最火熱的賽道之一。锂電池的主流路線有兩種——磷酸鐵锂和三元锂,兩種技術路線在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市場平分秋色。
鎳是 " 三元锂電池 " 的重要原材料,主要作用在于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能量密度則直接決定着電動汽車續航的長短和儲能電站的容量,是锂電池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标。
因此,锂電池的 " 高鎳化 " 是行業的重要發展趨勢,锂電行業對上遊鎳資源的需求也日益強烈。手握優質鎳資源的青山集團,因此備受熱捧,甯德時代、華友钴業、格林美、上汽集團等新能源産業鏈中下遊企業紛紛來尋求合作。
火爆的锂電産業讓項光達看到了另一扇财富大門。他決定打造一個與不鏽鋼産業并駕齊驅的業務闆塊。
2017 年,青山集團開始着手布局新能源業務,以锂電池材料爲切入點,逐漸向産業鏈的下遊延伸,力圖打造 " 鎳钴礦産資源開采—濕法冶煉—前驅體——正極材料—電池應用新能源全産業鏈 "。
青山集團實體業務規模頗爲壯觀,但在資本市場則頗爲低調。華夏能源網(公衆号 hxny3060)注意到,盡管青山系旗下有青山控股、上海鼎信投資、青拓集團、永青集團、永青科技五大集團,下轄 300 餘家子公司,但至今還沒有一家上市公司。
一切都在 2023 年發生了悄然改變。
今年 6 月底,青山集團旗下锂電公司瑞浦蘭鈞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招股書;一個月後,儲能 " 黑馬 " 麥田能源發布消息稱,公司上市輔導備案已經獲證監會受理,标志着其距離挂牌上市又近了一步。無論誰能成功 " 上岸 ",項光達都将收獲人生中第一家上市公司。
雙箭齊發競跑 IPO
成立于 2019 年的麥田能源,在成立之初就得到了青山集團的戰略投資,接近青山人士還将其稱爲 " 青山集團新能源事業部 "。
站在 " 巨人 " 肩膀上、背靠世界 500 強,麥田能源底氣就不一般,其曾公開表示," 我們在成本控制、市場開拓、全球擴張方面均獲得青山集團的大力支持。"
2022 年,麥田能源營收突破了 20 億元。目前,麥田能源的産品主要集中在逆變器和儲能電池領域,實現了儲能逆變器 100 萬套,儲能電池 100 萬套産能。産品規模和生産能力已跻身進入戶用儲能行業全國前列。
今年 5 月,麥田能源完成了超 10 億元的 Pre-IPO 輪融資,估值迅速飙升至超百億元,由此入選《福布斯 2023 上半年全球新晉獨角獸》榜單。業内人士預測,如果一切順利,資本市場或許将在 2024 年迎來這隻儲能獨角獸。
從成立到沖刺 IPO,麥田能源僅僅用了 4 年。相較之下,瑞浦蘭鈞的 IPO 之路則坎坷了很多。但論起業務實力來,瑞浦蘭鈞則要紮實更多。
首先,在锂電行業,無論是儲能電池還是動力電池,瑞浦蘭鈞出貨量均穩居前十。
瑞浦蘭鈞的前身是成立于 2017 年的瑞浦能源,是青山集團在新能源領域布局的首家企業,主要領域是磷酸鐵锂電池制造。2020 年 7 月,青山集團又成立了一家主攻三元锂電池的企業——蘭鈞新能源,蘭鈞新能源在 2021 年 8 月被瑞浦能源收購,後于 2022 年 4 月更名爲 " 瑞浦蘭鈞 "。
新公司專注于锂離子動力電池産品和儲能電池産品的設計、研發、制造和銷售。2019 年 4 月,成立僅兩年後就實現了锂離子電池的批量交付。
與麥田能源一樣,背靠青山集團的瑞浦蘭鈞,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以及供應鏈優勢。此外,瑞浦蘭鈞還計劃借力青山集團在東南亞、南美洲、歐洲等地建廠,以擴大産能。
值得一提的是,麥田能源也是瑞浦蘭鈞的下遊客戶之一。瑞浦蘭鈞在其招股書中披露," 青山集團業務的廣泛覆蓋未來将爲我們提供廣泛的合作機會。"
瑞浦蘭鈞 2022 年在市場上進行了三輪融資。截止 IPO 前最後一輪融資來看,投後估值達到 303 億元,估值超過了當前炙手可熱的儲能明星海辰儲能(點擊查看:《" 奔跑 " 的海辰儲能:輸不起的 IPO》)
華夏能源網(公衆号 hxny3060)注意到,這已經是瑞浦蘭鈞第二次遞交招股書。早在 2022 年底,瑞浦蘭鈞就曾嘗試港交所上市,但因招股書 " 失效 " 而落空。
二度闖關,港交所質疑它 " 連續三年高額虧損 "。招股書顯示,瑞浦蘭鈞在 2020-2022 年期間的收入分别爲 9.07 億元、21.09 億元和 146.48 億元,複合年增長率 301.9%。淨利潤爲 -5327 萬元、-8.04 億元及 -4.51 億元,3 年累計虧損超 13 億元;公司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别爲 1.77 億元、-19.57 億元、-22.30 億元。
也就是說,瑞浦蘭鈞産能擴張所需資金,并非自給自足,而要靠青山集團 " 輸血 ",輸血資金高達 80 億元。
自身 " 造血 " 能力不足,總靠母公司輸血也不是事,尋求外部融資(包括 IPO)自然就必選項了。但 IPO 能否沖刺成功,也仍存在未知數,因爲其殺入的是一個險惡異常的紅海市場。
锂離子電池行業尤其是動力電池市場,市場集中程度很高,前十大生産商占 2022 年中國總裝機量的 90% 以上。按照 2022 年的市場數據,排名第一的甯德時代市場份額 48.2%;排名第二的比亞迪市場份額 23.5%;瑞浦蘭鈞 5.1GWh 的裝機量,僅占 1.7% 的市場份額。
麥田能源和瑞浦蘭鈞,在沖向資本市場的路上,依然充滿變數。項光達的敲鍾時刻,可能還要再等一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