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圖 / 小羅
今年 " 貓 Meme" 視頻很流行,我很喜歡小貓,也斷斷續續看了不少。這類視頻基本都是一個套路:使用很多貓咪素材,搭配音效和字幕,組合成一個連貫的故事,大部分都很幽默,或者說,就算是比較 " 慘 " 的故事,用小貓講出來,也帶着一些自嘲和搞笑的氣質。
有的視頻博主會用貓 Meme 做一些曆史故事科普,更多人則會用貓 Meme 講述自己的生活經曆。有時候,這些經曆是有點真假參半的,可能爲了講起來更加跌宕起伏,添加了一些額外的内容,讓網友們更加感歎,也不影響什麽,不算很過分。同時,受益于形式,貓 Meme 也很适合用在一些社媒賬号運營上,小到網店、商業品牌,大到一些行政單位,大家都保持着一種喜聞樂見的态度。
非常常見的 " 工作小貓 "
不過,同樣是玩梗,人們對過于雷同的内容仍然難以接受。昨天早上,我刷到一條 " 官方号最終還是到 00 後手裏了 " 的貓 Meme 視頻,流量相當不錯,評論區也是笑聲一片;結果下午,就看到一條維權微博——這條視頻從文案到素材,都與之前另一條視頻發布的内容一模一樣,不少人覺得,這已經脫離了借鑒的範疇,屬于抄襲。
兩條視頻的相似度的确很高,但我其實不太想讨論關于抄襲的判定,而是在思考另一件事:兩條視頻的發布者,一方是國家行政機關,另一方是大學,而這種依靠流行、年輕化的模闆來運營原本 " 嚴肅、正經 " 的官方賬号,以達到一種 " 反差感 " 來吸粉的情況,幾乎讓我有點厭倦了。
鋪天蓋地
類似的事件太多,就變成了一種微妙的 " 标準化 " 運營。看起來好像是幽默的、跳脫出範式的,實際上每一步都是預料好的,無非是使用的流行梗産生了變化——而且還不一定能用得好。事到如今,假如某官方賬号發一段 " 二次元 " 剪輯,畫面一轉是普法宣傳;或是某遊戲賬号在官博 " 發瘋 ",呈現 " 打工人精神狀态 ",不需要點開,我也能大概想象出評論區說了什麽。
這讓我聯想到一個詞," 網感 "。直接解釋,就是對網絡的感知能力,而在我的理解裏,它更像是在說那些可以抓住互聯網上的幽默感的人。我一直比較羨慕 " 有網感 " 的人,因爲在我看來,幽默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品質,背後需要很多知識和生活經驗的積累。不過在當下,網感更像一種被批量生産的東西,幽默也成爲一種可以模仿的内容。就像那些努力玩梗的文字或者短視頻,在千篇一律的内容之下,我總能感受到運營在對我大聲說:" 快看,我們很會整活!快來稱贊 ××× 的官方有趣吧!"
好吧,大部分情況下,它們也确實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可能有的時候,人們正是因爲厭惡了傳統意義上 " 标準化 " 的運營,覺得條條框框、了無新意,才更願意支持活泛的、積極的、接地氣的運營。直到這種 " 新意 " 被慢慢地推動着,變成另一種 " 标準化 ",然後在某一天,這種新的 " 标準化 " 也被大家厭煩了,或者運營者沒有把握住尺度,迎來 " 翻車 "。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很難真的去指責誰。我能做的,也隻是在刷到類似内容時默默劃過,心裏吐槽一句:有點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