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ELLEMEN 睿士 (ID:ellemen_china),作者:閏土,編輯:Sebastian,題圖來源:AI 生成
文章摘要
丁克生活十年後,一對夫妻選擇生育的心路曆程。
• 夫妻因倦怠感結束丁克,共同決定生育孩子
• 養育孩子引發夫妻新挑戰,角色轉變困難
• 丁克生活的反思與面對現實的複雜選擇
在 ELLEMEN 新媒體的過往報道裏,寫過中國第一批實踐 " 丁克 " 生活的夫妻,也寫過 " 丁克 " 婚姻需要面臨的養老問題,但在今天的這篇推送裏,我們想把 " 丁克 " 視作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用來劃分出某類人的标簽。
一種生活方式的開始與結束,并不是簡單的立場站隊,更關乎親密關系、生活理想與現實選擇的拉扯。
" 先玩兩年 "
早在 2000 年,讀大學的 Elina 便從天涯論壇上了解到 " 丁克 " 這一概念。那時,丁克的前綴總跟 " 美國 " 兩個字連着,讓她覺得這種生活帶着小資的享樂色彩,但在内心深處,也讓她看到了另一種人生可能性。
大學畢業後,Elina 就和男友結婚了。每當有人問起生孩子的計劃,他們就說 " 我們再玩兩年 "。
Elina 的母親住在河北廊坊,距離她在北京的家隻有一個多小時車程。剛剛結婚那會兒,母親經常一個招呼不打,就拿着鑰匙 " 殺 " 到家裏。每次見面,都會催他們生孩子。
她的母親是一位極爲強勢的單親媽媽,一度令女兒窒息:" 讀大學的時候每次漏接了她的電話,下一個電話開頭肯定就質問:你還想起你有個媽了?"
與 Elina 相似,她的丈夫出生于東北,母親同樣強勢過人,從小包辦孩子的大事小事,甚至給他安排好了工作。最終,丈夫從老家離開,他告訴母親:" 你已經控制我前半生,要是不想毀了我,我就一個人闖一闖,是死是活都是我的命 "。
爲了不再重複自己的童年,兩個人一開始選擇了丁克。
婚後第二年兩人決定養寵物,迎接新家庭成員。他們被比格犬的高顔值吸引,沒做功課就選到了最磨人的一種狗。Elina 的丈夫經常被迫在半夜遛狗,家裏的一整扇門還被狗拆下來過。
在 " 比格犬受害者聯盟 " 寵物家長群,Elina 發現這裏同樣是丁克聚集地。周末帶狗出去玩,總是能碰見四五十歲的夫婦隻帶着狗玩,顯得很潇灑。
不少人和 Elina 想法相似,選擇丁克并非是讨厭小孩,而是爲了拒絕壓力。
在高校任職的斑斑也認爲 " 丁克 " 是一個讓人收益多、付出少的生活方式。他和妻子認真算了一筆賬,人在二十多歲的時候需要掙紮立足,一旦有了小孩,精力和金錢大部分要留給孩子,選擇丁克就是 " 讓自己利益最大化 "。
" 誰能有幾十年的激情?"
Elina 認爲,長久維系婚姻絕不是靠愛情,而是熟悉感、友誼、親情等諸多情感融合而成的依戀。她和丈夫能夠深深理解彼此的童年陰影和相對獨立的個性,兩個人過久了,彼此的關系已是 " 換個人跟我過日子不舒服的程度 "。
她想到一個笑話:" 兩口子在一起,時間長了都會處成親戚。"
盡管如此,婚姻裏的倦怠感還是不容小觑。
她觀察過身邊丁友的生活方式:其中不乏超過 40 歲的丁克夫妻,他們搭夥過日子," 像是兩個空巢老人一樣 ";一同早起遛彎買菜,一日三餐清淡飲食;長長的午覺過後,晚上一起追劇分開的時間,一個人寫毛筆字,另一個畫國畫 ......
剛開始丁克生活時,Elina 和丈夫試圖抛開傳統婚姻家庭的觀念,這樣的生活持續十年後,她難免感到有些厭倦。兩個人都同意生活必須要有更大的改變," 這個改變不是養狗養貓能解決的 "。
丁克生活的瓦解起始于這種倦怠感。她形容自己的性格 " 愛折騰 ",開始不斷想象長達幾十年、一成不變的二人生活的負面前景," 如果不改變,那麽人可能會被倦怠感吞沒 "。
在她的印象裏,始終萦繞着一個鮮明的場景:有位鄰居推着小孩出來曬太陽,她上前摸了摸孩子的臉蛋。以前,她和丈夫每次看到小孩都會繞道走,但那天回家以後,她開始回味這種感受。
她告訴丈夫,想要一個孩子,丈夫同意了。對她來說,孩子更像是二人世界裏的新搭子,不承擔傳宗接代的重任。用丈夫的話說,仨人 " 是一夥的 "。
在 Elina 所在的丁克圈子裏,有不少人的關系都以離婚告終。
比如有的男方說家裏老人得了絕症,有個心願就是抱上孫子,而女方已是近 40 歲的高齡産婦,不願爲生育做犧牲。兩人很快離婚,男方随後找到了更年輕的人結婚生子 ......
也有因爲感情破裂而離婚的例子。曾丁克過的方黎告訴我們,他和妻子由于沒有穩固的情感聯系,在結婚的第六年就散夥了。
兩人相親認識,互有好感,不到一個月就閃婚,也商量好了不要孩子,一起過日子。但婚後,随着生活習慣的磨合,矛盾多了起來。
" 她有潔癖,廚房都不讓我進,因爲打掃衛生間和家務的事情吵過很多次。我出門運動,回家她嫌我髒臭,是那種非常嫌棄的眼神。其實我也做過改變,但可能真的是她看我不順眼。"
方黎的婚姻堅持了六年," 結束的時候不是 sudden death,就是淡淡結束了,因爲彼此對兩人過日子這種事不抱信心,靜悄悄地就跟沒結婚一樣。"
結束丁克後,理想的生活并沒有到來
過去幾年,像大多數人一樣,斑斑開始感受到生活的不可控,一件發生在身邊的事讓他重新思考——一位朋友因爲心理原因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再次和妻子讨論生育話題,他們都覺得生命本身或許比其他身外之物更寶貴。這種感受來源于斑斑做高校老師和學生相處的經驗。
" 以前我習慣把更多精力放在内心探索上,通過讀書、看電影和自省,來感受自己。可是當老師以後,我要關注學生,學生這個群體就很多樣,勤懇好玩的學生也有,也有相當混蛋的,都有自己可圈可點的地方。"
他和妻子重新做了一次衡量,認爲與其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工作裏,不如試試共同撫育生命,觀察他成長的曆程。在他看來,這也是一場生命體驗。
斑斑的妻子在醫療器械行業工作,爲了生孩子她辭掉了工作。兩人心态很輕松,但是養育孩子的真實困擾撲面而來。爲了減少矛盾,斑斑和妻子幾經探索,研究出了 " 接力帶娃 " 的方法:讓住在家裏的丈母娘負責帶孩子吃早飯、去小區玩耍和睡午覺。如果丈母娘不在,就把孩子開車送到斑斑的父母家,晚飯過後再把孩子接回,其餘時間,由斑斑和妻子輪流帶。
2014 年,Elina 也從外企辭職做了家庭主婦,由丈夫經營公司養家。新的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
即便女兒已經 10 歲,丈夫仍然難以進入父親的角色,他在日常生活裏 " 不怎麽積極主動 ",單調地配合着 Elina 的決策。一次接送孩子時,冷不丁地冒出一句:" 孩子竟然已經這麽大了,是怎麽出來的?" 有時陪伴孩子玩,他也會手足無措。
有一次潛水回來以後,Elina 把濕漉漉的潛水裝備晾在陽台上。晚上快入睡時,丈夫告訴她潛水服快要幹了,需要收起來。Elina 十分錯愕地問你怎麽不直接收起來?但丈夫的回應是:我也不知道應該收進哪裏。
脫離丁克生活後,Elina 認爲自己遇到了某種普遍存在的 " 不公平 ":" 他不需要承擔生育和養育孩子過程中帶來的種種負擔,唯一的負擔是家裏多了一口人的花費 "。
Elina 和丈夫曾是原生家庭的反叛者,爲了治愈父母控制下的童年創傷而選擇了丁克。但當他們治愈創傷以後,又要面臨一個新問題:如何做一對負責任的父母。
Elina 認爲自己在盡力成爲一個好媽媽,但丈夫卻始終在落後的位置," 他的内心也許有一部分一直都沒長大 "。
丁克結束後,她心中的理想生活并沒有到來。
2006 年離婚的方黎到現在依然單身。十幾年時間裏,他的戀愛生活斷斷續續,被問及将來是否還會丁克,他的回答是 " 我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