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閑着無聊在某社區刷帖子看,無意中讀到一個 " 瓜感 " 十足的帖子。
最初是一個 " 小姐姐 " 向大家求助:當時,她跟男友在一起已經一年半左右了。一個偶然的機會裏,她了解到,男朋友的家族裏竟然有多位關系親密的成員罹患癌症。男友的媽媽、外公、外婆乃至外公妹妹的兒子,都是如此。外公妹妹的兒子更是在三十多歲就因爲癌症去世。
她不禁有些擔憂:和男朋友感情挺好的,但他會不會也遺傳到什麽癌症基因呢?這場戀愛要不要繼續談下去……
說實話,我并沒有看到原帖,隻看到了某網友貼出的原帖截圖和衆說紛纭的評論:
有人冷靜分析說癌症種類不同,不用擔心;有人寬慰豆友說現在的問題未來未必還是問題;還有人勸說豆友珍惜當下的幸福,不要錯過良好的姻緣。但也有不少不友善的評論諸如:
而截圖的網友顯然也是嘲諷的态度:
這我可就坐不住了!
咱們來冷靜分析一下,男朋友的母系血親中這麽多人患過癌症,其中還有年輕患者,不熟悉醫學知識的網友産生基因方面的擔憂難道不是人之常情嗎?
換做其他人——甚至是 " 男朋友 " 本人,難道就絲毫不會往遺傳學方向懷疑一下嗎?再者,這些不假思索冷嘲熱諷的網友又如何确定,錯的不是他們自己呢?
01
遺傳學與腫瘤
醫學發展至今,腫瘤在學者眼裏早已不隻是迅速增長的異常組織,而是涉及多種發生、發展機制的複雜疾病。
根據不同的機制,腫瘤學的研究也已經在腫瘤細胞的免疫逃逸、無限複制潛能、浸潤轉移機制、能量代謝異常、局部微環境差異、基因組不穩定性和突變等方向各自形成了龐大的分支領域。
而腫瘤遺傳學更是已經成爲一門獨立的學科。
随着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和生物信息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在揭示腫瘤遺傳的分子機制和表觀遺傳學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調控作用。
腫瘤易感基因的篩選和臨床應用也在迅速地豐富和發展。
酒精、黃曲黴素、甲醛、紫外線等生活中常見理化類緻癌因素可能更爲公衆所熟知,但遺傳因素其實也是腫瘤發生的重要原因。
一項覆蓋 9512 對雙胞胎的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在前列腺癌的發病風險中占 42%,結直腸癌中占 35%,乳腺癌中占 27%,卵巢癌占 22% [ 1 ] 。
可見至少在一些特定的腫瘤中,遺傳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02
腫瘤易感基因
人類基因組中,有些特殊的基因與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被稱爲 " 腫瘤易感基因 "。
不同腫瘤易感基因的緻病能力不同,所以學者們把腫瘤易感基因劃分爲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三個等級。
其中,高風險和中風險的腫瘤易感基因發生的突變更可能導緻腫瘤,被稱爲緻病性突變(和良性突變相對應)。
緻病性突變如果發生在體細胞中,隻會讓體細胞的主人自己患腫瘤的風險提高,但如果發生于形成受精卵的生殖細胞中,就成了可遺傳的突變,一代一代地傳遞給後世子孫。
那些呈現出家族聚集性特征的疾病,也都是這樣來的。
目前,臨床上已經确認了多種腫瘤易感基因,例如和乳腺癌、卵巢癌密切相關的 BRCA1、BRCA2、PALB2、RAD51C、RAD51D 基因;和結直腸癌、子宮内膜癌、胃癌、小腸癌、肝膽癌、腦癌等多種癌症有關的 MMR 基因;和白血病、淋巴瘤、兒童腫瘤有關的 TP53 基因基因等。
03
腫瘤易感基因的篩查和意義
過去,由于醫學界對腫瘤遺傳學的了解不足,基因檢測技術也不成熟,腫瘤易感基因檢測對象的篩選往往依賴于家族史。
醫務人員需要詳細了解患者父系和母系的三代血親中腫瘤患者的腫瘤類型、發病年齡、死亡年齡、腫瘤組織學資料以及其中任何人做過的基因檢測;
再根據特定的風險評估模型評估此人攜帶緻病突變的風險,風險超過阈值的就進行基因檢測 [ 2 ] 。
這個方法其實是基因檢測技術不能普及時的折衷辦法,因爲它非常依賴于家族史信息的準确性,而很多人并不能完全掌握或者記清家族中各個親人的具體情況,這會産生相當程度的誤診率。
英國大倫敦地區覆蓋 16696608 人的調查研究顯示,盡管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 ( NHS ) 的檢測進行了 25 年,但仍有超過 97% 的 BRCA 攜帶者未被發現,就連安吉麗娜 · 朱莉(Angelina Jolie)的明星效應都未能提升 BRCA 基因的檢測率 [ 3 ] 。
技術的進步普及了大規模高通量的基因檢測,檢測效率的大幅提高和成本的下降讓更多人有機會進行基因檢測。
如今的臨床上,對癌症患者的腫瘤組織進行基因檢測已經是不再依賴于家族史的常用方法。
腫瘤基因影響着腫瘤的分類和特性,特定的基因可以讓腫瘤對特定的方法不敏感或者更敏感,這将影響醫生的治療決策,也讓患者能接受更加精準的治療。
醫生還可以通過比對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中腫瘤易感基因的情況,判斷患者的緻病性突變來自于自身體細胞還是家族遺傳;
這意味着醫生可以更敏銳地、準确地評估患者血親的患病風險,幫助還未患病的攜帶者進行預防性治療,還可以通過生殖醫學的手段篩選胚胎,避免遺傳性的突變基因繼續傳遞給下一代。
如果查出攜帶有緻病性突變,但身體尚未出現惡性病變,那麽根據緻病性突變風險等級的不同,可以進行影像學篩查、組織學篩查、藥物預防、預防性手術切除等對應的預防措施。
前文的研究中提到的安吉麗娜 · 朱莉就是因爲攜帶 BRCA1 基因而進行了預防性手術切除,當時曾一度引起國内外的熱烈讨論。
如今看來,朱莉當時的決定并不莽撞,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目前也推薦 BRCA1 或 BRCA2 基因的攜帶者接受預防性雙側乳房切除術,以降低未來乳腺癌的發病風險。但考慮到攜帶 BRCA1/2 基因并不意味着一定會發生乳腺癌,而現在乳腺癌的篩查手段也正變得越來越成熟,因而是否采取預防性手術也需要綜合考慮患者本人的意願和醫生的風險評估結果。
04
腫瘤基因的檢測和普通人的生活
科技進步總體而言是好事,但細分到個體身上時不一定總是帶來益處。
基因檢測的結果,包括腫瘤基因和一些意義不明的突變,可能會給檢測者個人帶來擔憂、焦慮,以及因爲遺傳給子女而歉疚等心理負擔,也可能影響到一些家庭的和諧和婚姻關系。
從群體上來看,某些基因的攜帶者可能會遭遇擇偶、就業、社會評價等方面的歧視或者污名化。
英美國家爲此設置了相關的反歧視法條(美國的遺傳信息反歧視法案、英國的基因檢測與保險法),爲了防止商業保險公司因爲基因問題區别設置保險金額,禁止他們從衛生部獲取公民的基因檢測信息 [ 4 ] 。
對于個人而言,目前臨床上主張對特定類型的癌症患者進行基因檢測,如果檢測結果提示親屬有攜帶風險,再對親屬進行進一步檢測以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所以大多數人暫時用不到腫瘤易感基因檢測,不必有太重的心理負擔。
回到文章開頭的 " 瓜 "," 男朋友 " 的母系家族中或許真的存在某些腫瘤易感基因,也可能隻是家人各自運氣不好。
網友有顧慮非常正常,就和有人希望伴侶是單眼皮、有人希望伴侶頭發茂密一樣——是非常私人化的事情。
每個人看重的事情不同,網友可以有不同意見,但不應該過于苛責。
當然,即便 " 男朋友 " 真的攜帶腫瘤易感基因,現在也已經有很多應對方案,未來随着科學的進步和醫學的發展,方法隻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
如果那個最初發帖求助的 " 小姐姐 " 能看到這篇文章,也希望本文的信息能給你的疑慮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 1 ] Lichtenstein P, Holm NV, Verkasalo PK, et al. Environmental and heritable factors in the causation of cancer--analyses of cohorts of twins from Sweden, Denmark, and Finland. N Engl J Med. 2000;343 ( 2 ) :78-85. doi:10.1056/NEJM200007133430201
[ 2 ] Evans DG, Harkness EF, Plaskocinska I, et al. Pathology update to the Manchester Scoring System based on testing in over 4000 families. J Med Genet. 2017;54 ( 10 ) :674-681. doi:10.1136/jmedgenet-2017-104584
[ 3 ] Manchanda R, Blyuss O, Gaba F, et al. Current detection rates and time-to-detection of all identifiable BRCA carriers in the Greater London population. J Med Genet. 2018;55 ( 8 ) :538-545. doi:10.1136/jmedgenet-2017-105195
[ 4 ] https://www.abi.org.uk/data-and-resources/tools-and-resources/genetics/code-on-genetic-testing-and-insurance/
作者|飛刀斷雨(醫生)
審核|孫轶飛 河北醫科大學 醫學教育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