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早上好!
前不久寫吉利的銀河 L7 時,我提到這款車型的唯一目标、以及上市後最大的競品,就是比亞迪的宋 PLUS DM-i,如今銀河 L7 仍未上市,哈弗的枭龍 / 枭龍 MAX 則提前到來,而這兩款車也将成爲銀河 L7 和宋 PLUS DM-i 不容輕視的對手。
我們知道此前哈弗品牌就已經推出過混動版的赤兔、H6 等車型,但銷量表現都很一般,如今改換全新風格的枭龍 / 枭龍 MAX 有何不同?和比亞迪、吉利的同類産品有何差異,誰更勝一籌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枭龍 / 枭龍 MAX
是怎樣的車?
首先可以說明的是,枭龍、枭龍 MAX 在名稱上隻有英文字母後綴的差異,且同屬緊湊級 SUV 的級别,但是從尺寸的差距、外觀内飾的風格,以及核心動力總成的區别都能看出,這其實就是兩款不同的産品。
首先看枭龍,2710mm 的軸距、4600mm 的車長,在當下市場環境裏屬于一台标準的 A 級緊湊 SUV,這個尺寸明顯是比宋 PLUS DM-i 要小一圈的,整體和比亞迪旗下稍小的宋 Pro DM-i 接近。
售價方面,枭龍指導價 13.98-15.68 萬,整體比 14.08-16.58 萬的宋 Pro DM-i 稍低,但主銷配置基本是高度重疊的。此外不管是動力參數還是純電續航,枭龍和宋 Pro DM-i 都非常接近,且兩款車都沒有配備四驅。簡而言之,哈弗枭龍就是完全對标宋 Pro DM-i 的。
而枭龍 MAX 當然是瞄準了銷量更高的宋 PLUS DM-i,不過它并非處處對标宋 PLUS DM-i,例如 2800mm 的軸距、4758mm 的車身,就比宋 PLUS DM-i 要長了不少,實際上已經跨入中型 SUV 的級别,但和吉利的星越 L 一樣,哈弗依然把枭龍 MAX 定位成了緊湊 SUV。
除了尺寸差異外,枭龍 MAX 在核心的動力總成上也和宋 PLUS DM-i 形成顯著差異,後者的兩驅版有 51 公裏和 110 公裏兩個純電續航版本,同時搭配前後雙驅動電機的四驅版,但價格門檻拉高到了 20 萬元以上。
枭龍 MAX 則隻有 105 公裏的純電續航,沒有對标宋 PLUS DM-i 的 51 公裏版本,且枭龍 MAX 通過全新構型的 Hi4 混動系統,以一種新的模式實現了全系四驅,而它的價格,基本和宋 PLUS DM-i 兩驅版相當。
吉利的銀河 L7 價格還沒出,但應該也和枭龍 MAX 接近,相比之下,枭龍 MAX 的尺寸也比銀河 L7 更占優,而後者前期預計隻有兩驅版,核心産品力層面,或許會面臨一定劣勢。
整體來看,枭龍、枭龍 MAX 在定位上分别對标比亞迪的宋 Pro DM-i 和宋 PLUS DM-i,但在定價方面,哈弗明顯要比兩款比亞迪車型稍低半頭,可以說誠意已經給到,能不能成功,就看兩款車型的綜合産品力,能不能打動消費者。
價格對标比亞迪
産品力高于比亞迪?
我在試駕銀河 L7 之後的一大感受,是這款車在動力、制動、操控、底盤素質以及車機智能化等多個方面,相較宋 PLUS DM-i 都是有優勢的。在比亞迪混動産品已經成爲标杆之後,想要在同一市場獲得成功,産品力或性價比超越比亞迪,基本就是一個前提。
換句話說,想要在 PHEV 混動市場分一杯羹,你不但産品力要有優勢,價格還需要更便宜,否則消費者基本沒有選擇比亞迪之外産品的動力。對于這一點,哈弗也心知肚明。
哈弗此前在赤兔、H6 等車型上都推出過混動版本,吉利的雷神混動也通過星越 L 等車型試了水,但都效果不佳,于是兩家公司都意識到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才有可能在混動領域打破比亞迪的壟斷。而通過新的子品牌 / 子系列,和全新的設計風格,就成爲兩家車企的共同選擇。枭龍系列和銀河 L7,就是相同思路下的産品。
枭龍創新有限
任務是壓低混動價格門檻
先看枭龍,它的混動系統我們都不陌生,就是此前搭載在哈弗、魏牌多款車型上的檸檬混動,采用 1.5L 自吸發動機和 2 擋 DHT 變速箱的組合,動力參數、續航裏程和油耗水平,都和比亞迪 DM-i 兩驅版相近。
哈弗枭龍的一大特點,是接近封閉式的前臉,能讓人一眼認出其新能源車的身份,不過除此之外,它的造型不及銀河 L7 那麽激進,尤其是尾燈的造型,和哈弗品牌多款燃油車型都非常相似。
枭龍的内飾也沒有太多驚喜,整體布局和風格,和此前哈弗品牌的燃油産品都比較統一,沒有明顯的創新。
枭龍内飾
功能配置方面,枭龍和宋 Pro DM-i 基本看齊,同等配置下價格門檻普遍要低幾千到 1 萬元,但是座椅加熱和通風這兩項出現在宋 Pro DM-i 中配版的配置,在枭龍上需要選裝,由此可以看出,枭龍在盡力把價格壓在宋 Pro DM-i 之下的努力,其實是比較吃力的。
枭龍後排
此外,如果考慮到宋 Pro DM-i 目前 1 萬元左右的終端優惠,哈弗枭龍如果不給出優惠,那麽它在價格和性價比層面其實并沒有優勢。
枭龍 MAX 是重頭戲
Hi4 四驅成撒手锏
枭龍和枭龍 MAX 同步上市,但媒體的報道重點幾乎都集中到了枭龍 MAX 上,原因也很簡單,哈弗在混動領域的新技術和核心優勢,都體現在了枭龍 MAX 上。
設計層面,枭龍 MAX 和哈弗品牌現有燃油産品序列都明顯不同了。
首先看外觀,枭龍 MAX 沒有像枭龍那樣采用封閉式的風格,而是采用了近兩年流行起來的無邊界格栅(這也是網友吐槽枭龍 MAX 抄襲長安的原因),同時大燈和日行燈也采用了全新的造型。
由于車身長度達到了 4.8 米,枭龍 MAX 外觀的體量感明顯比宋 PLUS DM-i 和銀河 L7 都要大,它前後平穩的姿态、簡潔的側面線條,也進一步突出了這種體量感,這是它在同級競品中的一個優勢。當然,從審美層面看,枭龍 MAX 收到的評價是褒貶不一。
不過在内飾方面,不管是創新性、科技感或者豪華感,枭龍 MAX 都是比較出彩的,和銀河 L7 一樣,它也在副駕位配備了一塊大尺寸的娛樂屏,同時扶手台和中控屏相接,中間無線充電闆和按鍵、撥杆的台面高度對稱,有同級車型罕見的大氣感。
枭龍 MAX 内飾
得益于突出的車身尺寸,枭龍 MAX 的乘坐和儲物空間,都明顯要比銀河 L7、宋 PLUS DM-i 更加寬裕,這是枭龍 MAX 在同級市場中的第一項優勢。
枭龍 MAX 後排
、
其次是動力和續航,雖然和宋 PLUS DM-i 兩驅版一樣采用 1.5L 自然吸氣發動機,但枭龍 MAX 的電機功率要更大,系統綜合功率達到了 279 馬力,峰值扭矩更是高達 585 牛 · 米,這讓它具備了 6.8 秒破百的加速性能。雖然比宋 PLUS DM-i 四驅版 5.9 秒的成績還差一些,但相比 7.9 秒破百的兩驅版,動力表現已經拉開了不小的距離。
續航方面,枭龍 MAX 從 15.98 萬入門版就标配了 105 公裏純電續航,宋 PLUS DM-i 的 110 公裏版本起售價在 16.78 萬,考慮到宋 PLUS DM-i 目前沒有多少優惠,價格方面枭龍 MAX 确實是有一定優勢的。
而再考慮到四驅系統的話,枭龍 MAX 的優勢就更明顯了,雖然它的四驅性能是比不上宋 PLUS DM-i 的,但兩者價格門檻差了将近 5 萬元,宋 PLUS DM-i 的四驅版讓很多消費者望而卻步,而标配四驅的枭龍 MAX,對潛在客戶基本就是觸手可及了。
最後如果考慮到内飾的設計和質感,枭龍 MAX 産品力、性價比在宋 PLUS DM-i 面前的優勢就比較明顯了,它也可以算得上迄今爲止對宋 PLUS DM-i 挑戰性最強的一款産品。
枭龍 MAX 的 Hi4 系統
别出心裁
對自家 Hi4 四驅混動系統,哈弗的形容是" 兩驅的價格、兩驅的油耗,四驅的性能 ",這個描述看起來有點不合常理,畢竟目前不管純電動還是 PHEV 混動,四驅版的價格都比兩驅版高得多,且能耗也會更高。
不過,哈弗對 Hi4 系統的描述,并不算誇張,它以一種很巧妙的方式,以接近兩驅混動的成本實現了四驅系統,它的能耗相比傳統兩驅混動略有增加,但相比常規前後電機的四驅車型,也确實要更省些。
這是怎麽實現的呢?原理其實很簡單。常規兩驅混動車型,普遍都會在前部布置兩個電機,分别爲發電電機和驅動電機,而常規的四驅混動車型,是在這個基礎上在後軸增加一個驅動電機驅動後輪。也就是說,傳統的四驅混動車型,最少是有三個電機。
枭龍 MAX 的 Hi4 系統,其實是把傳統兩驅車型的發電機和驅動電機單獨分開,将驅動電機放置在了後軸上,而位于車身前部的發電電機,則同時兼顧發電和驅動的功能,配合兩個發動機的直驅擋位,以此實現了前後四驅的能力。
也就是說,從結構來看,枭龍 MAX 相較傳統兩驅混動車型的核心部件沒有增加,隻是通過化整爲零的方式,進行了任務的再分配。這樣一來,相比單獨在後軸額外增加驅動電機的四驅車型,枭龍 MAX 的成本自然就要低很多。
當然,這種結構的短闆,是前軸電機的驅動性能是打了折扣的,不過依靠兩個發動機直驅擋位,這個短闆也被較好的彌補。近期有媒體對枭龍 MAX 和奧迪 Q5 Quattro 進行了四驅性能的對比,枭龍 MAX 甚至展現出了一定優勢,足以看出它的實力。
除此之外,常規兩驅混動車,發動機、變速箱、發電電機和驅動電機都安置在前部,導緻前後軸的重心比例失調,Hi4 系統将主驅動電機放置在後軸,就很好對前後軸荷比進行了平衡,而這對操控表現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寫在最後
在此之前,比亞迪在 PHEV 混動市場幾乎有着無可撼動的優勢,在規模化效應的影響下,一系列車型的冠軍版,又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優勢,這讓其它廠商幾乎看不到同比亞迪展開競争的希望。
如今吉利的銀河 L7 展現出了不遜于比亞迪 DM-i 系統的性能,又具備更好的動力、操控和智能化,如果售價足夠有誠意,那麽它确實會是比亞迪之外一個不錯的選擇。
而如今的枭龍 / 枭龍 MAX,則讓我們看到除了打價格戰之外,還有通過奇思妙想的動力系統布局,在核心性能形成優勢的可能,這兩款車型的出現,證明新能源市場的格局還遠沒有固化,市場競争依然會長期持續下去,未來的格局如何發展,我們現在還很難得出結論。
幸運的是,不管是當下的标杆,還是最具挑戰力的新玩家,都來自我們中國品牌陣營自己家的産品。作爲普通消費者,我們也将擁有越來越多優秀的車型可供選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