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閱讀如何真正深入?兒童故事與小說的教學差異何在?整本書教學如何擺脫碎片化和淺層化?面對小學語文課堂中的 " 整本書共讀 " 難題,老師們亟需專業指導與創新策略。
在今天的文章中,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國際格林獎得主朱自強教授從福斯特的 " 事件與情節 " 理論切入,清晰界定兒童故事(如《屬鼠藍和屬鼠灰》)與兒童小說(如《一百條裙子》)的本質差異:前者以 " 事件流動 " 爲骨架,後者以 " 人物成長 " 爲靈魂;又以《城南舊事》等經典爲例,拆解如何提煉文本共性、設計邏輯思辨活動,将課堂從 " 故事複述 " 推向 " 思維進階 "。一定對你有所啓發。
在即将于四月開幕的第十九屆兒童閱讀論壇上,朱自強教授将親授小學課堂,執教兒童小說閱讀課《一百條裙子》,探索如何用兒童文學喚醒孩子的共情與思辨,探讨兒童心理與自我意識建構,非常适合想要提升文本深度解讀能力,打造結構化閱讀課堂的老師觀摩學習。【點此了解論壇更多精彩詳情】
關于作者

朱自強:兒童文學理論家、語文教育專家。中國海洋大學名師工程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行遠書院院長、國際兒童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格林獎獲得者。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著有《朱自強學術文集》(10 卷)以及《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法》等。
一
01
兒童故事和兒童小說的區别
兒童故事和小說是兩種不同的文學體裁,在寫法上不一樣。我們對兒童故事和兒童小說各自的寫法有所了解,對我們在設計閱讀課的時候有直接幫助。
關于兒童故事和兒童小說的區别,我想借鑒英國小說家福斯特的觀點。他在《小說面面觀》這本書裏提出了個概念:一個叫作事件,一個叫作情節。這兩個是福斯特是在小說文體内部來讨論的,但是對于我們理解兒童故事和兒童小說有直接啓發性。
福斯特認爲,事件和情節是不一樣的,然後舉例子。比如 " 國王死了,不久王後也死了 "。這句話就是一個事件,因爲這裏面隻有時間的順序。但是 " 國王死了,不久王後也傷心而死 " 這句話。幾乎是一樣的話,但是裏面有王後死因的交代:王後爲什麽死?是因爲國王死了,她很傷心,然後也死了。福斯特認爲這句話顯然屬于 " 情節 "。
爲什麽他認爲是情節呢?因爲這裏面有因果關系。小說中還有更複雜的情節,他也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 " 王後死了,死因不詳,後來才發現她因爲國王去世,傷心過度而死 "。這句話你去找裏面的時間順序,幾乎就找不到了,這裏面能找到的主要是因果關系,但是時間仍然蘊含裏面。
我們知道寫小說有插叙、倒叙等叙事手法,這就是所謂情節的表現方式。在福斯特看來,情節會把時間順序打亂,然後充分地重視事情之間的因果聯系。在我看來,小說就是要寫這樣的事情。
兒童故事是事件優先。它按照時間的順序,一步步發生、發展,最後高潮,會把事件放在前面。比如說我寫《花田小學的屬鼠班》《屬鼠藍和屬鼠灰》,在構思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寫什麽樣的有趣的事,要把這個事編得有趣,要利用各種偶然性、巧合、歪打正着把故事寫得有趣,把事情寫得有趣。在寫的過程中,背後有沒有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呢?背後也是有的,但是在前台上是那個事件的流動。
而小說裏的情節就是人物優先,不是事件優先,寫那些事最後都是爲了表現人物性格,事件的發生開展都由人物性格決定,所以人物優先。
二者的人物形象也有所區别。兒童故事裏的人物,在福斯特《小說面面觀》裏面稱之爲 " 扁平人物 ",扁平人物就是單一的、類型化的人物,這種人物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格林童話》,裏面的人物性格也是固定不變的,再如兒童故事中的經典《青蛙與蟾蜍》《小淘氣尼古拉》《我和小姐姐克拉拉》。這一類無一例外的都是扁平人物。
小說中的人物 ,好小說就會寫出原型人物,所謂原型人物是立體的、豐滿的、複雜的,他是屬于典型人物,這和我剛才說的扁平人物類型化的性格完全不同。
02
整本書的兒童故事和兒童小說
我們看問題一定要看細部去,不要籠而統之,籠統化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問題,和整體思維還不是一個概念。所以我們看兒童故事和兒童小說的時候,它也有各種存在方式,比如在兒童雜志上的小說和故事是單篇的,今天我們教學的是整本書的兒童故事和兒童小說。認知它的時候,需要導入兩個極爲重要的概念,反複故事和成長故事。
反複故事的人物性格沒有大的發展,每個故事和每個故事之間人物往往都是相同的,主人公在各個故事中都會反複出現,但是故事之間沒有特别緊密的聯系,這是反複故事的一個特征。《屬鼠藍和屬鼠灰》《花田小學的屬鼠班》,包括《城南舊事》,我認爲都是反複故事。
成長故事要表現主人公性格的發展變化,常常表現少年的自我意識追尋和建構,比如《表》《一百條花裙子》《你是我的妹》《紐約少年》等等小說,也可以叫長篇小說。人物在追尋自我的過程中,會面對生活的困難和障礙,他要超越過去,故事有發展的動力情節,在發展過程中一波三折,有一條主線向前推動,這樣的故事叫成長故事。
打個比方,成長故事就像項鏈,用一條線把所有珠子串起來,如果這條線的某一處斷了,所有珠子都會散落在地,它的結構就不成立了。但是反複故事也是個項鏈,但它線上有很多鈎子,在每個鈎子上挂珍珠,把某顆珍珠摘下來,其他珠子也不會散落在地。
03
整本書的深入閱讀問題
從基本的條件來看,我個人認爲反複故事和成長故事相比,要進行深入閱讀更有難度,要找到整本書裏面一個個故事之間的内在聯系,這需要有邏輯能力,有洞察力。語文老師都應該訓練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我在論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深度閱讀模式時候,第一條就是指向理性能力的培養,如果老師的閱讀課不能指向小學生理性能力的發展,那作爲深入閱讀的課就有問題。老師如果沒有這樣一種能力,我們怎麽面對?你看今天的課堂怎麽駕馭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和透徹分析,所以我覺得這種深入閱讀模式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反複故事要做深入閱讀有更大的難度,比如《城南舊事》,比如《屬鼠藍和屬鼠灰》,但是這些相對獨立的故事怎麽深入閱讀?要有提煉的、概括性的分析,每組故事有什麽共同點?是風格上的特點?還是寫法有哪些共通之處?這樣的閱讀指導就很難了。
在閱讀教學中,老師不一定找所有故事的共性,可以選取一部分故事來歸納,比如它利用了歪打正着,利用故事的偶然性,保持着诙諧幽默的風格等等。
對小學中低段的孩子可以這樣教嗎?這就涉及教法的問題,老師的理性走在前面,把這些建構起來劃分出來,在講的過程中用細節啓發學生思考,在背後其實要解答這樣的問題,是要運用理性思維、邏輯思維的分析、猜測、判斷,最後下結論。我這裏說的是反複故事要做深入閱讀有難度,但是依然做得到,我們可以努力。
長篇的複雜小說有更複雜的結構,更錯雜的人際關系,複雜的、不斷發展變化的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别是往往和深層心理學有關,是自我意識的建構,這是和深層心理學、哲學都有關聯。老師要看到這樣的複雜作品内在的東西,要形成所謂深入閱讀的模式,其實需要更高的功力。
在這個方面,我一直期待能看到老師将成長小說做成一個個精彩的課例。現在很多所謂整本書教學,實際上拿來的常常是所謂的反複故事教學,這樣的作品作爲整本書閱讀質感其實是不強的,那作爲深入閱讀的一種教學來說,我覺得質感更強的還是成長小說。【END】
掃碼
搶票
點亮小星标 ★ 精彩不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