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春節檔以近 70 億的票房成果落幕,在若幹頭部電影的強勢出擊中,《深海》作為一部初涉抑郁症這一極強現實性主題的中國動畫,成功掀起大家的廣泛讨論。
影片将鏡頭對準了一個現實生活裡的八歲小女孩,名字叫 " 參宿 ",那是一顆 " 瀕臨死亡 " 的星星,她總是把 " 都是我的錯 " 挂在嘴邊,她說那就是她自己。也正因如此,在她的内心深處始終有一塊 " 深海 ",存着她很壓抑或者很糾結的那些困惑或心結。
圖源 @電影深海官微
被網友問及怎麼會有這些靈感時,導演田曉鵬說," 因為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而且我們每個人也都有這樣的問題 "。
圖源 © Pexels
這一闡述,在世界衛生組織(WHO)于 2019 年披露的一組數據便能得到對應的佐證。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 3.5 億人患有抑郁症,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 18%,每年大約有 100 萬人因抑郁症而自殺。
并且,抑郁症是一個從兒童到老年都可能發病的影響面很廣的精神疾病。但由于對它不夠了解或者偏見 , 抑郁症的就診率不足 10%。你知道嗎?隻要接受系統治療 ,80% 的患者是可以治愈的。
那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抑郁症傾向?是否有可以徹底鏟除抑郁的辦法?帶着這些疑問,我們邀請到了北京大學臨床心理中心常務副主任唐登華和心理學工作者亓昕來聊聊相關問題。
唐登華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中心
常務副主任醫師
1. 以下 10 條症狀中,核心症狀和輔助症狀,如果各具備兩條 , 建議求醫:
核心症狀
每天都不快樂的抑郁心境;
對平日感興趣的活動喪失興趣或愉快感;
精力不足或過度疲勞;
輔助症狀
腦子變慢,注意力、記憶力等下降 ;
自信心下降,覺得自己沒價值;
自責、内疚,總找自己麻煩;
心煩,愛發脾氣,焦慮不安;
睡眠紊亂,入睡困難,睡眠淺,早醒或多夢;
食欲下降,體重減少,或暴飲暴食,體重增加;
悲觀厭世,嚴重者可能會有自殺念頭。
2. 嚴重程度 , 滿足一條即可 :
病情已經影響到患者的社會功能,如學生上不了學;
抑郁情緒給自己造成麻煩,覺得痛苦不堪。
3. 持續時間
至少兩周以上。
Q:懷疑抑郁了該就診看醫生還是心理咨詢,該如何判斷選擇,兩者有什麼區别?
唐登華:一般人會先去心理咨詢,但實際上應該先看醫生,做專業評估,這樣才不容易漏診。
畢竟有些需要醫學幫助的,隻靠心理咨詢是達不到的。而醫生做完診斷後,會根據患者情況,選擇是否建議他去做心理咨詢。心理咨詢針對的是有生活困惑的健康人,他們會有人際關系、親子婚姻問題等,但并不會構成疾病。
圖源 © Pexels
Q:抑郁症就診,應該去哪個科室,如何選擇适合的醫生,通常有什麼樣的診斷流程和診斷方法?會有普通門診的生化檢查嗎?
唐登華:就診可以到精神專科、綜合醫院心理科、精神科、心身科,有些内課醫生、全科醫生也可以。因為抑郁症是常見病、多發病,症狀、病因、治療、常用藥物,專業醫生都能掌握。一般來說,大型公立醫院、綜合醫院都可以就診,首次就診挂普通号就可以。
就診流程分為兩部分:
第一是問診 , 醫生跟病人交談,比如問詢抑郁症診斷的十條症狀。此外,還要聽家屬或陪伴人介紹情況;
第二是檢查,除了心理評估測評外,還有生物學指标檢測等,比如腦紅外線功能來檢查患者的大腦功能在哪些部分出現問題。生物學指标檢查是輔助,主要還是靠問診。
亓昕
作家
體驗式心靈美學創建者
最近有一個新聞讓我感到焦慮:90 後成為保健品的消費主力軍。
我的一個女友曾經問我:你告訴我如何平複我的創傷?我說,坦白講我不認為創傷可以平複于無形,但是假如我們看到創傷的意義,療愈就發生了。
還有一個來訪者問我:" 如何徹底鏟除抑郁?" 我說,你倒是可以想想在抑郁中有何受益。她忽然頓悟,說:" 抑郁使我心靈成長很快,思考和沉澱很多!"
當我們看到抑郁背後的價值與意義,也正是我們理解和接納它的時候。
那麼抑郁有什麼價值與意義?它看上去是使人能量退縮。但是如同助跑行為,這裡實際上蘊含着蓄積的意味。
抑郁使人自我評價降低,但實際上很多人甚至都沒有清晰的自我評價概念。是的,即使是低分值的自我評價,依然具有一種清晰的意義,它實際上指向了轉機。
圖源 © Pexels
抑郁使人自閉,但是在這樣的情感空間裡,反而更容易過濾出真實的感知:有很多抑郁症患者,他們在抑郁期間更能區分出善意、誠懇與關懷,對這些正向資源比日常更敏感。甚至有一些終生的友情就是在這個階段獲得的。
圖源 © Pexels
抑郁狀态其實是敏感指向内在的一種狀态,看上去所有外在的感受力都消散了,但是集中指向了内在系統的敏銳,那其實就是外部刺激與内在成長的重要分野,也是二者的統合時刻。
你越多的将抑郁看作一種資源,你就越能從中得到饋贈;你越多的将其看作一種複合的、多元的心境,你越能平靜地禮待它;你越多的将抑郁看作一種内在成長與外部求索的機遇,你越會在接納之後,對它生發感激。
我更願意将我們的每種情緒稱為心境。我們擁有舉不勝舉的心境,單單是看一看我們創造的有關憂慮的詞彙——憂郁、哀愁、哀怨、煩憂、幽怨——就知道心境的豐富。
心境的細膩與複雜程度,代表了一個人以及人類的進化程度;而情感細膩的人才有可能擁有更為充沛的激情。
圖源 © Pexels
心境是一個譜系,在這個譜系當中,我們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雜糅在一起的、中間地帶的複合情感,而非簡單化的兩極情感。
就拿抑郁來說,看上去它幾乎包含着所有負性的感受:自責、羞恥、焦慮、無力……但事實上,每一個負性情緒的背後都有一個重要的正向動機。比如憤怒使我們變得有行動力,厭倦使我們思考改變,悲傷讓體驗到一種深刻的連接。
圖源 © Pexels
心境重要的内在機制是平衡。心境的平衡意味着我們既不強烈地要求自己樂觀起來,也不極端地排斥抑郁;我們既能夠承認負面情緒的積極部分,也不要求自己要永遠保持愉悅。我們不做一個天真的情緒認知者,而是處在一種自然選擇與感性接納的狀态。
研究專家認為," 較為理想的心境平衡狀态應該是積極心境占 2/3,而消極心境占 1/3,這種比例關系綜合了積極心境帶來的生機與活力,以及消極心境帶來的警惕性。"而百分百的積極心境不僅是不必要的,也是反自然的,當然它也是反人性的。
我們每個人這一生至少有一次想到過死亡,或者如何去死。這極為自然,因為自殺是每一個處于現實絕境(或者想象出來的絕境)之人最容易想到的 " 方法 "。所有人都知道死了就一了百了,它是 " 絕境之下 " 的本能反應。
然而,絕望是你的解讀而并非現實——并不是發生了什麼會使你瀕臨絕境,而是你如何解讀所發生的事情使你覺得身處絕境。
圖源 © Pexels
有個女孩決定自殺,因為她認為自己一無所有。我說:" 你真了不起,一無所有還能活到今天,你能不能告訴我你是怎麼做到的?" 她在認真思索之後發現,自己豈止根本不是一無所有?甚至還比他人擁有更多。
圖源 © Pexels
我始終認為,既然誕生無從選擇,那麼死亡就是一種選擇,但是這種選擇需要資格。沒有盡情創造過的人,還不足以死去;沒有真切愛過的人,死了也白死;沒有感受過生命之美的人,來世還得受苦重來。
隻有創造過、愛過、美過的人,才真正有死亡的權力和自由;隻有對生命本身負起責任的人,才有資格結束生命。
而悖論是,當一個人充分地活出自己的創造性、深切地體驗過生命的愛與美,他往往就不想死了,也不再有那麼深的絕望。
圖源 © Pexels
正如歐文 · 亞隆所說:死亡焦慮與每個人 " 未曾生活的部分 " 成正比,那些感到活的豐富多彩、實現了自己的潛能和命運的人,面對死亡時較少感到恐懼。
人類進行的所有活動,其實都是為了隔離死亡的恐懼。而被死亡緊緊抓取的抑郁症,正是創造力的荒漠。某種程度上,創造是唯一能夠滋養這一荒漠的源泉。
素材來源《時尚健康》
新媒體編輯 / 超楠
圖片 / Pexels、網絡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