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鄭玮
編 輯丨洪曉文
5 月 20 日,2023 年粵港澳海洋合作發展論壇院士論壇(以下簡稱 " 論壇 ")在廣州南沙舉行。
本屆論壇在廣東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自然資源部南海局聯合指導下,由廣東省海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承辦,廣東海洋協會、廣東海洋文化協會、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 " 海洋強國建設實驗室 "、南方财經全媒體集團、廣東海絲研究院協辦,邀請政産學研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探廣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論壇當天,圍繞" 陸海統籌、山海互濟,全面建設海洋強省 "主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歐洲科學院院士林間等十餘位院士專家進行專題報告分享,來自海工裝備、海洋能源、海洋電子信息等海洋産業的一衆企業家代表也齊聚廣州參與企業家座談會,以全面建設海洋強省爲抓手,彙聚各方智慧,力争在全省 41.93 萬平方公裏的廣袤海域上 " 再造一個海上新廣東 "。
聚焦廣東到 2035 年全面建成海洋強省的目标,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廣東省海洋局局長屈家樹在論壇現場緻辭表示,廣東将進一步向海圖強,充分發揮海洋質量禀賦優勢,激發海洋價值,擴展海上發展新空間,培育海洋經濟新動能,探索海洋保護新路徑,創造海洋治理新模式,奮力打造海上新廣東,爲廣東發展構築新優勢。
陸海統籌,山海互濟
堅持陸海統籌,處理好陸地和海洋的關系,事關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和國家的安全大局。作爲海洋與陸地之間的過渡地帶,加強海岸帶協同治理是實現陸海統籌的關鍵一環。
在本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農村部海洋牧場生态系統研究工作站負責人丁德文以線上視頻形式作 " 系統觀念指引海岸帶生态系統認知與實踐 " 專題報告分享。他表示,隻有把海岸帶,特别是海岸帶生态環境作爲整體進行思考,并在現代數字化藍圖指導下實現海岸帶綠色化、數字化發展,才能推動海洋經濟、海洋産業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丁德文直言,未來推動海岸帶生态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的關鍵之一,就在于實現信息化、數字化," 在數字化的情況下,目前生态環境也好,海洋碳彙也好,重點是要解決物理世界和數字空間的交互過程。要與智能技術相結合,解決網絡、雲計算等問題。特别是數字空間裏通過模拟仿真産生的新知識,要通過智能空間回到物理世界,變成内生于生态環境的要素,這樣才能更好開展工作。"
此外,聚焦近年備受關注的海岸帶藍碳發展議題,丁德文進一步強調,要以生态學、生态經濟學作爲底層原理支撐,實現價值交換、進行市場交易才能更好地刺激政府管理并引導企業參與,通過市場化手段持續完善碳彙治理機制。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長顔軍也委托技術團隊負責人張強,在論壇上帶來 " 智能衛星技術在藍碳經濟發展中的應用與前景 " 主題報告。他表示,衛星遙感作爲一種客觀監測手段,在未來海洋經濟發展中具有非常大的利用空間,比如在海洋環境檢測預報、海洋資源調查開發、海洋經濟活動保障、海洋污染監測和資源保護、災害性救援等場景中都具有應用價值。
海洋國土也是國土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教授陳軍在論壇上作專題報告表示,建設智慧國土,要統籌數字化發展,提升智慧化應用水平,以全面動态感知、系統精準認知、全域智慧管控爲主線,構建時空信息技術體系,實現 " 查得準、認得透、管得好 ",同時運用數字化技術、思維、認知,對治理體制機制、組織架構、方式流程進行系統性重塑,構建國土空間治理的數字化新生态。
數字技術賦能現代化海洋産業
《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 " 十四五 " 規劃》明确提出,要發揮區位與資源禀賦優勢,以打造海洋産業集群爲抓手,構建具有國際競争力的現代海洋産業體系。
論壇現場,以 " 建設現代化海洋産業體系 " 爲主題,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 " 海洋強國建設實驗室 " 執行主任向曉梅向與會的各界代表,系統性展示廣東現代化海洋産業體系建設的現狀與亮點,并從海洋科技創新、新興産業培育、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等三個維度爲廣東海洋産業升級建言獻策。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智能海洋工程研究院法學(二級)教授、深圳市 " 國家級領軍人才 " 趙勁松也建議,廣東應以創新促改革,建設高質量、現代化海洋産業體系。
科技創新成爲産業發展的重要支撐。2021 年,廣東全省涉海單位專利授權總數爲 33957 件,同比增長 26.5%,在海洋電子信息、海上風電、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等領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在席卷全球的數字經濟浪潮下,占地球面積約 7 成的海洋也正在步入數字化時代。論壇現場,多位院士專家向與會觀衆分享前沿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全球 3.6 億平方公裏海洋版圖中的新應用與新趨勢。
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埃塞克斯大學主席教授、電子科技大學國家特聘教授楊鲲圍繞 " 數據驅動的海洋互聯網 ",分享如何通過海洋信息技術更高效、認知和控制海洋這一複雜巨系統。" 我們正探索‘用計算換通信’。即通過數據驅動等技術手段,建立通信系統的内生智能,推動通、感、算融合,以解決海洋通信速率低、效率慢等瓶頸問題。" 楊鲲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作爲海洋傳統産業,近年海洋漁業也在數字智能、基因編輯等新技術支撐下,煥發新生機。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研究員陳松林向與會觀衆分享海水魚類生物技術創新與種業發展前景;中國海洋大學向海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海洋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李大海則重點探讨中國深遠海養殖發展趨勢,并分享對廣東海洋産業發展的建議與展望。
戮力打造 " 海上新廣東 "
風從海上來,潮湧大灣區。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全面建設海洋強省也是爲廣東探索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重要路徑。展望到 2035 年實現全面建成海洋強省的目标,廣東還需要加大力度激活人才、資金等多種要素支撐。
" 有人才,才會有科學。" 論壇現場,歐洲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深圳海洋大學籌建負責人林間直言,海洋高質量發展最後還是要靠科技,而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林間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全世界經濟、創新最有活力的灣區,但大灣區海洋經濟圈在人才上還不夠強,應進一步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力度,同時加強 " 自我造血 " 能力,通過組建海洋大學、國家深海科考中心等創新平台,打造海洋科創人才 " 搖籃 "。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華大海洋研究院院長石瓊進一步強調,要加強實用型人才培養," 人才項目一定要實用化,将人才培養的方向應用與實際生活、實際工作結合起來,科研工作不能光是發表論文,也要與實際生産相關聯。" 石瓊表示,未來廣東應持續加大力度打造創新平台載體,加強實用型人才培養,強化科技支撐,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體系與向海經濟深度融合,把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爲現實生産力。
從藍色金融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角度,交通銀行廣東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楊勇認爲,金融服務業應推動藍色金融模式創新,進一步打通在海洋資源利用、海洋科技轉換等方面的痛點、卡點,全面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助推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來看,楊勇表示," 藍色金融服務應從海洋産業空間布局、現代化海洋産業體系建設、海洋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等領域着手,在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體現金融智慧、展現金融成效。"
憑海而立,向海而興。屈家樹表示,未來廣東将進一步向海圖強,充分發揮海洋質量禀賦優勢,激發海洋價值,擴展海上發展新空間,培育海洋經濟新動能,探索海洋保護新路徑,創造海洋治理新模式,奮力打造海上新廣東,爲廣東發展構築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