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鲸财經記者 王涵藝
近日,有消息稱資生堂中國裁員 40%。對此,資生堂中國回應稱:相關傳言與事實不符。資生堂中國于 2024 年開始實施新的品牌組合戰略以夯實業務基礎。相應地,内部也正打造更整合、更敏捷的組織架構,進一步推動協同效應。組織架構的調整僅涉及相關工作崗位的微調。
關于裁員的相關事宜,藍鲸财經記者多次緻電資生堂中國詢問,但電話均未接通。
據資生堂中國内部在職員工向藍鲸财經記者透露:" 公司沒說裁員,隻是凍結 Headcount(人頭數),部分 hc 離職不再招。"
盡管組織架構的人員調整,沒有傳言中裁員 40% 那麽誇張,但資生堂從 2023 财年第三季度淨銷售額出現下滑,到大幅下調年度業績預期,再到股價創下紀錄以來的最大年度跌幅都可窺見,日本美妝巨頭資生堂已站在了風口浪尖。
公開資料顯示,資生堂成立于 1872 年,系日本知名化妝品品牌,業務遍布全球約 120 個國家及地區。1981 年,資生堂作爲首家國際化妝品集團進入中國市場。立足中國 40 餘年,資生堂中國已成爲集研發、生産、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美妝公司。截至 2023 年上半年,資生堂在中國的員工數近 8000 人。
目前,資生堂在中國運營 26 個品牌(含跨境電商),包括 SHISEIDO 資生堂、肌膚之鑰、禦銀座、娜斯、怡麗絲爾、茵芙莎、安熱沙、安肌心語、醉象、玑妍之光等品牌,産品覆蓋護膚、彩妝、美容儀器及香水。
資生堂多次表示,要長期押注中國市場。在 2022 财年,資生堂集團全球淨銷售額增長 5.7%,實現營收約合人民币 555 億元。其中,中國市場以 24.2% 的占比超越占比 22.3% 的日本市場,成爲資生堂的第一大市場。
但從去年 8 月,日本強行啓動福島核污染水排海計劃後,日妝在中國市場迎來史上最大危機,并遷延至今。資生堂作爲日妝的代表,受到核污染水排放的影響,在第三季度迎來業績 " 大跳水 "。
财報顯示,資生堂 2023 财年前三季度淨銷售額同比下跌 5.3% 至 7224 億日元(約合人民币 355 億元),按固定彙率計算下跌 8.9%;核心營業利潤同比增長 1.6% 至 368 億日元。其中,第三季度,資生堂銷售額同比下跌 15% 至 2282 億日元(約合人民币 112 億元),核心經營利潤下跌 53% 至 88 億日元(約合人民币 4 億元)。淨銷售額、核心經營利潤雙雙下滑,第三季度成爲資生堂自 2021 年以來,過往 11 個季度中表現最差的一季。
圖片來源:截自資生堂官網
具體到中國市場,資生堂三季度銷售額下滑 9%,退居爲資生堂第二大市場,而在 2023 上半财年,中國還是第一大市場,嚴峻的危機正倒逼其進行變革。
這不僅是 2023 年履新中國 " 一把手 " 的梅津利信的挑戰,更是資生堂這家百年企業面對的挑戰。
對内,資生堂在 2023 年 11 月至 12 月,共發布了三則組織及人事變動通知,設立價值創造戰略總部、公司治理部,成立全球品牌價值發展中心、全球産品價值發展中心。同時,将原 "D&I(多樣化、公平和包容)戰略推進部 " 更名爲 "DE&I(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戰略推進部 ",多項舉措并行,強化董事會的适當監督職能,提高公司對客戶需求和市場的應對能力,2024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生效。
其中,曾任資生堂中國 CEO 的藤原憲太郎(Kentaro Fujiwara),繼 2023 年 1 月 1 日升任資生堂社長、COO(資生堂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後,今年在原來職務基礎上,還擔任日本地區首席執行官一職,身兼數個要職。而此前負責日本市場的直川紀夫(Norio Tadakawa),擔任首席策略業務拓展官一職。公開資料顯示,直川紀夫曾在 2014 年至 2019 年期間擔任集團首席财務官,并領導整個資生堂的轉型。2019 年以來,他在網絡、物流、生産等領域進行了結構性改革,是一位具備豐富變革經驗、深度了解上下遊業務的領導者,或将爲資生堂的業務拓展帶來新氣象。
對外,資生堂 32 億元收購美國護膚品牌,重磅押注歐美市場。其中,2023 年 12 月 8 日,資生堂宣布以美洲地區總部資生堂美國爲基地成立風險基金 Shiseido Long Term Investments for the Future(以下簡稱 "LIFT")。該風險基金主要以歐美爲焦點,投資在美麗健康領域具有挑戰創新、預期增長的品牌和開發新業務模式的初創公司。目前,LIFT 目前已經收購了美國皮膚微生物研究公司 Phyla 和澳大利亞男士美容品牌 Patricks。
12 月 23 日,資生堂集團發布公告稱,已通過美國分公司收購了美國以皮膚醫學爲基礎的功效護膚品牌 Dr.Dennis Gross Skincare。據日媒披露,此次收購價格爲 4.5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32.11 億元),按照預期,該筆交易将于 2024 年第一季度完成。顯然,資生堂想要在中國消費者心中重塑品牌形象并不容易,而對于其本身而言,進一步尋求中國市場之外的增長驅動力同樣也是 "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
總結來看,從内求變,由外尋新增長," 失速 " 的資生堂正在尋求破局。
受過去三年疫情影響,整個美妝行業一度面臨着較大的價格壓力,梅津利信也坦言稱,資生堂在中國進一步推廣産品時,也遭遇着一些參與者激烈的競争。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消費者日漸豐富的認知,正逐步抹平國貨與進口産品、線上和線下的分野。
在化妝品市場 " 貼身肉搏 " 的背景下,其實不僅僅是資生堂中國,所有的美妝大集團都是時候以新的姿态來重新面對中國市場了。